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实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教学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实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实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实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因为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实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能够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
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实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协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相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物质的分类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物质的分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分类教案 1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分类;2.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能够将物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2.物质的分类准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分类意识,提出问题:你能够根据这些物质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吗?请你进行尝试。
2.知识讲解(30分钟)(1)概念解释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物质的概念,即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性质和特征。
(2)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师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包括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照其性质和特征进行分类;2)按照其组成成分进行分类。
(3)物质的分类准则教师介绍不同物质分类准则的对比,以帮助学生理解。
3.示范和讨论(20分钟)(1)示范教师以食物为例,对不同食物进行分类,并向学生展示分类过程。
(2)讨论学生根据示范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探讨不同的分类准则和分类结果的理由。
4.实验分组(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5.实验(30分钟)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6.实验报告汇总和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总实验结果,并向全班展示实验报告,让其他小组评价和提出问题。
7.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知识讲解、示范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个环节的充分参与和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加强归纳总结的能力。
01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课时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分类(复习)一. 教学目标:1、能清晰地认识物质、化学反应以及变化的分类2、熟练掌握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概念3、清楚地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二. 教学重难点: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四. 教学过程[投影]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分类[回忆] 元素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学生讨论] 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以及什么是氧化物。
[提问] (1)NaHSO4是不是酸?_________(2)纯碱是不是碱?_________[提问] 分类法主要有哪两种?[举例][学生填空] 怎样通过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练习] 1、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A. 一定是一种单质B. 一定是纯净物C. 一定是混合物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盐酸 B.硫酸 C.NaOH溶液 D.天然气3、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有“本品每克含碘15mg、镁65mg、铜2mg、锌1.5mg、锰1mg”。
此处所示成分是指 ( )A. 分子B. 原子C. 元素D. 单质4、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臭氧(O3) ④盐酸⑤铁⑥碳酸钠⑦空气⑧氢氧化钠⑨冰、水混合物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
[讲解] 氧化物的分类:[提问] NO、CO、NO2是否属于酸性氧化物?Na2O2是否属于碱性氧化物?[讲解] 盐的分类:[提问] 在水中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吗?[练习] 教材-高考.1. 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食醋、液态氧、碘酒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C.干冰、铁、盐酸D.空气、氮气、胆矾教材-高考.3. 判断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的正误。
(1)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2)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3)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4)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提问] 如何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归纳](1)宏观上: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分类_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用简单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②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和认识酸碱盐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个性,把握事物间的共性,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发现其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生认识分类的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②通过简单的分类法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教学难点:酸、碱、盐二、教学过程:【课堂练习】1、上海市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垃圾得到合理使用,近年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 )A、无机盐 B 、有机物 C、盐类 D、非金属单质2、对若干物质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能有多种标准 B.一定只有一种标准C.可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 D.可能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3、经测定,一瓶气体中只含有C、O两种元素,通常情况下这瓶气体不可能是()A、一种化合物B、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B、两种化合物 D、两种单质5、如果根据酸的分子里是否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两类;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能生成氢离子的个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请用盐酸、硝酸、氢硫酸、硫酸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请模仿酸对以下的碱进行分类:NaOH Ba(OH)2 KOH Cu(OH)2 Fe(OH)3 Mg(OH)2课后作业《课时作业于阶段测评》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交叉分类法二、树状分类法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依据】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便相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迸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使用分类法实行学习,虽然教科书列举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但必须给学生强调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单一分类法”为基础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同时也复习了初中学过的知识,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复习初中所学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实行分类。
2.体验实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方法与途径: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分类事例入手,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反应实行分类整理归纳,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与评价: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物质的分类教案要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篇一一、目标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4篇)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4篇)新学期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一知识与技能: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高中化学教案篇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学习目标分析(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校梁泽一、设计思想本节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
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材料来自于生活,而后应用知识于社会。
二、教材分析教材把《物质的分类》安排在高一化学1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有其重要意义。
在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物质的分类》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
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因为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材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
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
又因为在本章的学习中,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
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三、学情分析初三化学教材已经对一些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即:四个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化学的基本概念。
而且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经验也能够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纳、找出事物的共性,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物质的共性,以及一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差,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的本质不理解。
因此在本节学习中不能准确的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对于基本概念的分类、基本反应的分类,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这样能够发挥出小组学习的优点,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得到的外界的帮助。
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出个体自主学习、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分析的特点。
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侧重掌握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掌握酸、碱、盐的性质。
获得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体验研究物质的程序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一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求全体学生经历对化学知识的形成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二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这两个过程是融于一体的,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领悟化学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六、教学策略与手段重、难点的解决方法:①联系生活通过图片展示,请同学们讲述图片分类的依据;然后学生举例来并说明所举例子分类的依据。
②联系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化学药品,请同学们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并总结出分类的依据只要是共性就可以,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③结合分类依据总结出分类的基本方法。
然后对于初中接触的化学概念—物质,按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总结。
使学生能够应用分类的基本方法来解决化学上的简单问题。
④通过练习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后,提高分类的难度,通过实验探究来总结规律进行分类。
学会应用实验来解决化学上的问题。
疑点的解决办法:①根据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分类,给出信息。
分类有不同依据,不同依据分类又不同。
②化学来源于生活,可以通过总结生活中的规律来指导化学的学习。
即化学中的概念和理论也可以进行分类。
有利于研究化学中的规律和化学反应本质。
③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演示来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化学实验也是必备的一种学习方法。
七、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4人,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纪律。
一个实验操作员,一个实验现象纪录员,一个最后总结发言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最后各个小组汇报,大组讨论最后总结。
教师在上课前在每个实验小组的桌上摆好仪器和药品,仪器和药品进行无序排列。
教师准备好电子课件,进行适当的投影。
八、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讲述]为了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并更好的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需要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研究。
[思考与交流]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再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
[学生活动]图书馆的图书、笔的颜色、糖的种类、车的分类、船的分类、飞机的分类、食物的分类等。
[教师]投影展示:同学们请观察你们桌子上有哪些仪器和药品?你怎样将它们摆放有序?你摆放的依据是什么?给你2min的时间,2min后抢答,看哪个小组摆的最快最好?[小组活动]同学们很快投入到摆放仪器和药品的活动中,人人都动手参与,气氛很热烈。
[说明]教师在每个小组走动,并不时地参与他们的讨论。
[活动停止,小组代表发言]一组:我们按试剂瓶的是否有颜色分类,分为两组。
三组:我们按试剂瓶的大小分类。
从左到右,由大到小排列。
六组:我们把药品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顺序排成一列。
[教师]给与三组以肯定的表扬。
你们都已经初步的具有了分类的思想。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从的药品摆放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导学生思考]投影1、以上物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2、物质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学生活动后举手][学生甲]物质分类可以根据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固态。
[学生乙]物质分类可以根据有色和无色。
[学生丙]物质分类可以根据混合物和纯净物来划分。
还可以根据单质和化合物来分。
[学生丁]物质分类还可以根据性质来分。
[教师]非常好!物质分类依据不同,因而类别也不同。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
[投影展示]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分类图。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酸、碱、盐。
根据它们的性质,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类。
那么,酸、碱、盐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它们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3、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设计实验[投影展示]各个小组预测酸、碱、盐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并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活动]各个小组成员都认真的讨论、设计。
教师巡视也偶尔参与小组的讨论。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说明:讨论过程中有些小组的设计很可笑,但教师要肯定他们的参与。
鼓励他们的大胆想法。
虽然结论是错误的。
[投影展示学生的设计]4、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总结结论。
各个小组根据桌子上的药品和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进行纪录。
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巡查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实验完毕指导学生放好实验仪器和药品。
[教师]根据实验、实验现象能够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成立的。
那么如果我们从分类的另一个角度来看,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投影幻灯片]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甲: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碱。
非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酸。
酸与碱反应生成盐。
学生乙:金属可以与盐反应生成盐、金属氧化物可以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学生丙:金属和非金属也可以生成盐。
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也可以生成盐。
酸与盐也可以生成盐。
[教师]请同学把能够发生的转化用箭头连接起来。
[投影幻灯片]答案[思考与讨论]通过上面的关系转化图,请同学们思考,以上转化都涉及到哪些化学反应类型?[学生回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讨论与思考]根据四个基本反应类型;氧化、还原的反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用数学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最后总结]投影展示“小熊猫”图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投影幻灯片]反思与评价[基本过关1]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纯净物C.一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分析:只含一种元素,一定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
答案:D[基本过关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
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基本过关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1)硫在氧气里燃烧(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学生自由讨论: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可能的分类有这样几种:1.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2.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3.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一.树状分类法概念:是一种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二.交叉分类法概念:是分别按照多种标准对某一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ⅠⅡNa2SO4 钾盐Na2CO3 硫酸盐K2SO4钠盐K2CO3 碳酸盐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十、课堂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分析:冰和水仅是聚集状态不同,分子组成均为H 2O ,冰水混合物应为纯净物;爆鸣气是指点燃时易发生爆炸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其他气体;纯净的空气本身就是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