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1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完整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完整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复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沟通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根据相关信息设计方案。

能力目标:能利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知识整理,渗透转化思想,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难点:公式的具体应用。

复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图形我们学过了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把图形的一些知识做一个复习与整理。

教师板书课题:图形的复习与整理二、回顾与交流(一)提出问题引发分类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呀你能对学过的这些图形分分类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完善并板书出图形的分类,剥离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及关系提问:我们先复习平面图形。

那对于这些平面图形你又有哪些了解呀那这样吧,你可以结合这几个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伙伴商量商量,建议大家做好相应的记录。

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课件出示:(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2)我们学过哪些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会变化吗(3)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4)关于平行四边形,你知道些什么(5)圆与上面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圆有哪些特点反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想法(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提问1: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中有“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吗(教师适时在学生作品上板书,形成网络)提问2:关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你还有什么补充吗重点监控:三角形按角分类、三边关系及内角和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圆是曲线图形(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教师适时完善板书,形成网络。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教学设计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教学设计

图形认识和测量(一)涉县明德小学宋海峰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特征,深入认识相互之间联络和区分,能画出对应图形。

2、使学生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

使学生深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意义。

3、使学生巩固角意义,深入认识角分类及各类角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角。

4、深入培养学生分析判定能力及空间观念。

构建图形之间联络。

二、教学重、难点1、直线、射线、线段意义及区分。

2、角意义及分类。

3、平行和相交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是谁呢?——孔子。

她对复习提出了什么要求呢?——“温故而知新”。

导出新课:这节课就用这种方法进行复习。

板书课题:图形认识和测量(一)(二)回顾整理,构建联络。

(课件出示自学提醒)自学提醒:(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分?(2)、我们学过角有哪多个?角大小和什么相关?(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多个位置关系?刚才同学们全部能主动讨论,仔细思索。

现在我们共同来复习这些知识,好吗?1、整理直线、射线、线段知识学生操作:过点A沿水平方向画一条直线,说直线特征。

(板书:直线)师问:这条直线上有多少个像A点这么点?(无数个)学生操作:在直线上找出任意一点B。

师问:现在你还能找出其它类型线吗?指导生说线段特征、射线特征。

(板书:射线、线段)并引导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一样点。

学生操作:量出线段AB长度(一生演示)。

2、整理角知识过A点任意画出另一条直线,用L1、L2标注。

引导观察:你现在还能找出线之外图形吗?让生说说角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板书:角)并引导比较角1和角2大小关系。

(角1和角2相等)师问:你能找出另一组大小相同角吗?(角3和角4)师引导学生比较角1和角3大小。

师问:角大小和什么相关?(手势演示)师引导学生比较角1和角3大小,你还有什么发觉?并说出锐角、钝角特征。

(板书:锐角、钝角)探究引导生思索:怎样才能使角1和角3大小相等(逆时针旋转直线2,形成直角)。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五篇范例)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五篇范例)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五篇范例)第一篇: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几何第一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与复习。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凸显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小学阶级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一步沟通几何形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间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近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本节课的目标:1、使学生通过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线与面、面与体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体会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在认识图形中的应用。

2、使学生通过复习所学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复习近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难点:平面图形的关系和画图的技能。

教具:、直尺、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小黑板。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题的揭示,要让学生对整个平面图形领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什么是图形,它是怎样组成的?播放图形的前世今生。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再与学生的谈话中注重课题的揭示,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形成的,让学生感知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教学设计

“停课不停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系列《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

教材分析:本节复习是在疫情期间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图形(线与角)进行的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

它不同于新课的教学,而是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识结构。

本课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包括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线与角的概念、特点、关系,相对于前面四年级时所学的内容来说,更为具体形象,因而容易提升较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好地复习效果。

学情分析:1.本课的概念比较多,学生学习过的时间有点长,因此有些学生出现对有些概念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其本质,从而导致错误的情形。

2.时间久了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叙述作图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画角的错误,把内外圈混淆从而画错,作平行线和垂线有部分学生不会正规作图,有不少学生会作但不会说(写)做法的现象。

设计理念: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构建有效的课堂复习”为目标,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认知水平,采用“重现旧知—问题驱动—实践应用”的教学方式,学习复习方法,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归纳,梳理完善知识,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条理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回顾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意义及其测量等知识,能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能正确的画平行线和垂线。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知道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素能力、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在学生理解线与角的相关的概念,掌握垂线、平行线的画法,量角,画角等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2.能够测量图形的边长、周长,并进行计算。

3.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和辨认各种几何图形。

2.学会如何测量图形的边长和周长。

3.运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图形的认识•正方形的特征及表示方法•长方形的特征及表示方法•三角形的特征及表示方法•圆的特征及表示方法2. 测量图形的边长和周长•什么是边长和周长•如何用尺子测量边长•如何计算周长3. 综合练习•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图形认识和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图片或简单实物展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并复习前面学过的几何知识。

第二步:讲解图形的特征•介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各自的特征,让学生了解各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步:测量图形的边长和周长•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图形的边长,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讲解计算周长的方法。

第四步:综合练习•给学生一些综合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示例问题: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它的周长。

•解答: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周长为5厘米 × 4 = 20厘米。

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图形的特征、测量方法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本节课《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步骤。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教学内容1.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2.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3. 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圆形的教具、测量工具、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轮子等,引导同学们观察和思考圆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3. 练习:在讲解结束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够理解和掌握。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同学们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进行解决。

我会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公式2.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答案:1. 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为31.4厘米。

2. 半径为5厘米的圆的面积为78.5平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反思,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我会鼓励同学们进行拓展延伸,比如研究其他图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中,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

这个知识点不仅是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同学们以后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周长=π×直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版(1)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线段、角、多边形等;2.能够识别常见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3.能够测量图形的边长、面积等。

二、教学重点1.图形的基本概念;2.常见图形的识别;3.图形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3.1 概念引入•引言: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包括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点、线段、角?这些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3.2 学习内容1.点和线段:–点是没有长度和面积的,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点A。

–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确定的有限长的部分。

如AB。

2.角:–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形成的图形。

如∠ABC。

3.多边形:–多边形是由若干条线段首尾相连而成的封闭图形。

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4.图形的测量:–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测量多边形边长的方法;–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

3.3 案例演练1.题目1:已知三角形ABC,AB=5cm,BC=4cm,∠ABC=90°,求AC的长度。

2.题目2:测量教室的地板面积,计算所需铺设的地砖数量。

3.4 小结和作业布置•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掌握。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下节课需要重点强化角的教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知识。

7.2.1图形的认识测量1(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系列(苏教版)

7.2.1图形的认识测量1(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系列(苏教版)

7.2.1图形的认识测量1(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系列(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你分享我在教授7.2.1图形的认识测量1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是7.2.1图形的认识测量1,其中包括了图形的测量方法,如何用尺子和圆规准确地测量图形的长度、宽度和周长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图形的测量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和计算图形的长度、宽度和周长。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测量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和计算图形的长度、宽度和周长。

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使用尺子和圆规进行测量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尺子、圆规、图形模板和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场景,让学生对测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我会讲解如何使用尺子和圆规进行测量,并配合一些实例进行讲解。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

我会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会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图表和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用尺子和圆规测量你的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答案:课本的长度为20厘米,宽度为15厘米,周长为70厘米。

2. 用尺子和圆规测量你的课桌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答案:课桌的长度为120厘米,宽度为60厘米,高度为75厘米,周长为330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测量的方法,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比如自己设计一些图形,并测量它们的长度、宽度和周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

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

(较差的学生多让他们说)
④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组织学生议一议,写一写。

指名学生把写的过程予以汇报。

教师加以总结,用课件展示教材第86页第1题的图示。

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9页练习十八第1题。

指名汇报,订正。

【教材释疑】
教师:刚才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想必同学们可能还有些疑难,请同学们互相提问,互相交流。

【课堂作业】
填空。

(1)一个等边三角形,从一个顶点起,用一条线段把它分成大小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2)圆的位置是由()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或()决定的。

(3)把一个等边三角形沿一条高分开,分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是()度和()度。

(4)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底角是64°,顶角()。

(5)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50°,两个底角各是()。

(6)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它的顶角是()。

先独立思考,后指名一一回答。

答案:(1)180°(2)圆心半径直径(3)30 60 (4)52°(5)65°(6)3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六年的学习生活,认识了这么多图形,如何让学生系统地梳理,忽然觉得这个过程孩子们经历的太少了,我记得学生在四年级图形的认识的时候是学习过分类的。

六年级或许有些淡忘,但是本该深入孩子们心灵的一些方法却在学生心中几乎没有什么痕迹。

我想思考的就是我们要有整体把握课程的能力。

我们不怕孩子们的知识是散乱的,不系统的,但是孩子要有一种数学思想,这些思想是指导他们学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比如分类,集合的思想。

如何关注不同的学生,课上我一般喜欢把问题的例子拿出来跟大家探讨,由于六年级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展示结束后,我都一定要问出有问题的孩子的收获,并代表全体同学向孩子表示谢意,因为这个孩子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还有一些对问题梳理不成型的,我让孩子们不断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探讨后,我都加上了一个环节,你们认为我们现在可以怎么整理。

有了学生的提示、辨析,一个完整的认识就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