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书间架结构92法》
王献之书法:纵横连属,牵掣奔腾!

王献之书法:纵横连属,牵掣奔腾!金刚般若经集篆三十二体明洪度帮主斯唔嗯·超:“数数,多少一流大家都是从王献之这出来的。
”在书法史上,父子书家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比如王羲之父子、欧阳询父子、米芾父子、文征明父子等,但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般难分轩轾的还是非常罕见的。
王献之非但可以和其父齐名,甚至一度甚嚣尘上。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历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大令”。
王献之在琅琊王氏一门中颇有声名,为人高标自持,风流清立,属于当时的高门名士,同时也是王门书法派系的中坚人物。
王献之自幼从其父学习书法,并且劝谏其父“宜改体”去创立能够“宏逸”的书风,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献之自幼就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为他日后的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
稍长,他开始研究张芝的书法,并在张芝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草书艺术的审美之维,在书艺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因此,后人将他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一生钟情于书法,其书法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楷、行、草等诸体兼善,尤以草书见长,在王羲之、张芝等人的基础上,加强外拓用笔,笔势外展,字与字上下相连属,气息则隔行不断,所谓“一笔书”,从而形成了丰润妍美、散朗多姿的新风尚。
这种风尚在南朝风靡朝野,陶弘景曾与梁武帝描述了这种风靡程度——“比世皆高尚子敬书,子敬、元常继以齐名,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足见王献之书法的社会影响力。
张怀瓘云:“逸少(王羲之)秉真行之要,子敬(王献之)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之独绝也。
”《鸭头丸帖》张怀瓘对他这种“神骏”的行草书风倍为尊崇,认为这也是行草书法的范式,即个人情性超越法度之上,神采存乎笔墨之外,感性情感的抒发超乎理性思维的控制。
这也恰恰是王献之对行草书法的贡献。
由于唐太宗对王献之书法的抨击,致使王献之书法存世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刻帖和摹本的数量均远远不如王羲之。
王献之行书笔法(四)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2年07月号 总第152期80文/杜萌若王献之行书笔法(四)技法讲坛图 图13—1 东 晋 王献之 授衣帖“感”字图 图13—2 东 晋 王羲之 频有哀祸帖“感”字图 图13—3 东 汉 西岳华山碑“迁”字图 图13—4 东 晋 王献之 奉对帖“尽”字图 图13—5 东 晋 王献之 东山帖“给”字图 图13—6 东 晋 王献之 廿九日帖“深”字图 图13—7 东 晋 王献之 思恋无往帖“塞”字图 图13—8 东 晋 王献之 授衣帖“及”字13. 隶笔王献之《授衣帖》“感”字的“戈钩”抛出了一道怪异的弧线(图13—1),它的波浪式外抛流程显然与“戈钩”的惯常内抛线路(图13—2)大相径庭。
请尝试着转动视角,从西南方向东北方尽可能平行地观察这道弧线,然后再恢复正常视角,看一下汉《西岳华山碑》“迁”字的末笔波画(图13—3),你发现了吗,二者的弧势竟然基本一致。
小王其实正是将隶书波法略作包装后以“戈钩”的方式重新推出的,复隶法之旧而反获了“陌生化”的新奇美感。
《奉对帖》的“尽”字(图13—4)显豁地以隶笔发波,制造出正常情况下行书不大可能出现的悠然横摆的美妙动势。
“小王”化用隶笔的更常用的方式是在捺画中注入“波”的因子(图13—5至图13—8),若不经意间,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外之味”随波荡漾开来,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14. 扫尾相传汉末蔡邕见役人以扫帚作字而创“飞白书”之体,唐太宗《晋祠铭》题额作为传世极罕的正宗“飞白书”,可让人直观到使笔如扫帚的“硬笔书”意味(图14—1)。
“小王”行书中偶掺“飞白书”笔法,异趣于是生焉。
《东山帖》中的末笔反捺,就多以“飞白书”的“扫尾”之势为之,两个“更”字(图14—2、图14—3)的“扫尾”,一为正格的疾扫,首末皆尖而腰腹丰圆,形如枣核,锋势尽发于外,一为变调的徐扫,头尾皆没于身,形如枯木,锋势收藏于内,“使”“乏”二字(图14—4、图14—5)的“扫尾”亦一疾一徐。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原文及注释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原文及注释黄自元(1837-1916)清末书法家,实业家。
字敬舆,号澹叟,安化龙塘人。
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
郑沅于《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说:“典试江南,被议镌级。
或云可以入资捐复,而卒不为。
终被朝廷昭雪,起用检讨。
”光绪年间,黄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简放甘肃宁夏知府。
在任期间,常跨马出巡,考察河工,征求民隐;进而精修暗洞,以泄黄河之卤,宁夏人至今利之。
至中年,因丁忧回籍,不复出仕。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起用湘军。
黄被调北上,随军参战,后定居长沙,先后主讲湘水校经堂及成德书院。
湖南新政时期,支持巡府陈宝箴兴办近代工矿业,联合王先谦等自筹资金在长沙创办了湘省第一家商办机械工业企业__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
黄自元一生勤于书法,博采颜、柳、欧各家之长,自成“黄”体,曾为同治帝生母录写神道碑,被誉为“字圣”。
所书柳公权《玄秘塔帖》、欧阳询《九成宫帖》,由长沙墨香簃书画店刻版印字帖之先河。
著有《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已收入《中国书法大辞典》。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美术出版社重印黄自元《临九成官》、《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两种,为学书者所珍爱。
于民国七年(1918)在长沙病逝。
(1)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勾拿笔不应弯曲、短小。
如:葡、萄、蜀、葛(8)勾衄笔不应直长。
如:句、匀、勿(9)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92法》注解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92法》注解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92法》赵孟頫:笔画千古不宜,结构因时而变。
结构虽能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贵在避让,搭配,舒展,缩进。
避让乘君子之本,搭配承阴阳之合,舒展成优雅之式,缩进呈谦谦之道正文昔人论间架以有中画之字为式,论结构以无中画之字为式,兹比而合之不复区别。
直画:竖画画:横画竖戈:戈钩横戈:心钩俯钩:横钩仰钩:浮鹅钩或者伸钩屈钩:小竖提中画:中间的横画(这里的横画指连接左右,或是区分上下的笔画)中画之字也就是指上下结构的字(这里也包括独体字),无中画之字:这里指的就是左右结构的字。
结构:组成整体的每个部分(如“加”是由“力”和“口”组成的,那么“力”就是“加”结构,反之“口”也一样)间架:对结构之间的位置,角度,避让,松紧,高低等的合理安排,(“加”的间架就是处理“力”和“口”之间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之前的书家在衡量字体的间架结构安排和布局时,主要是以上下结构(独体字)和左右结构为规则的,这个规则和所以的字体的间架结构安排是一样的。
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例字:宇宙定类似宝盖头这样的字,所有的笔画都要盖在宝盖头下面。
当然也不一定非是宝盖头不可,比如秃宝盖也是。
也不一定所有的笔画都要盖在下面,也可以露出了一点,但是所露出了的笔画大部分还是盖与其下。
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例字:至聖孟类似字底部有笔画或者结构把上部分的笔画全部托起来。
2,让左者左昂右低例字:敕部幼让左者,左高右低,这里的高低是相对应的。
4,让右者右伸左缩例字:读议让右者,右边要舒展高昂,左边相反5,横担者中画宜长例字:喜吾类似横画在字体的中间,也叫让横6,直卓者中竖宜正例字:平干直:竖画;类似中间带竖画的字,中竖要直7,勾拏法其身不宜曲短例字:葛蜀拏:同拿,钩拏法指的是横折钩的角度不宜过小,而且折过钩的竖钩不宜弯曲短小。
8,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例字:分勿衄:同女。
钩衄法指的是横折钩的角度不宜过大,而且折过钩的竖钩不宜直而长。
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

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左图: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右图: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左图: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右图: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左图: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右图: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协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应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半。
左图: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右图: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左图: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右图: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走之,捺为平出。
左图: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右图: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左图:第四十六法:形大之字,大而不松,形展尽态。
第四十七法:笔画错综者,迎让穿插得当有序。
第四十八法:分同宽者,远近适度。
右图:第四十九法:分间窄者,聚合分明。
第五十法:左右相迎,避让互揖。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东晋王献之书法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
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
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
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1] 。
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
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书法等级考试一到九级试题含答案

书法等级考试一到九级试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___ 、____ 、_____ 、是我国独有的文书工具,被称为“文房四宝”。
(16页)2.依据笔毫的材料来分,毛笔可分为____ 笔、____ 笔和____ 笔。
(16页)3.依据笔锋长度,毛笔可分为_____ 笔、____ 笔和____ 笔。
(17页)4.墨的种类分为固体墨(墨锭)和液体墨(墨汁)两类,其中固体墨有____ 墨、____ 墨、____ 墨和____ 墨。
(17页)5.宣纸依据制作的材料可分为____ 、_____ 、______ 三类,依据渗化水的程度可分为_____ 、_____ 、_____ 三类。
(18-19页)6.书法作品的幅式中,直式包括____ 、_____ 、_____ 等形式,横式包括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等形式。
(35-36页)7.殷商时期的文字通称大篆,主要有_____ 和_____ 两种。
(86页)8. _____ 、_____ 、《虢季子白盘》、《大盂鼎》曾被前人成为“四大国宝”。
(87页)9. _____ 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这种书体以刻石的形状得名。
(89页)10.简牍是有纸以前的墨书真迹,分_____ 和_____ 两种。
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墨迹则被称为_____ ,为当时的上层阶级所使用。
(91页)11.汉碑中,有方圆并用、曲直共存的作品,如_____ 、_____ 等,有取方笔曲势的,如_____ ,取方笔直势的,如_____ 等(92页)12. _____ 被后人奉为“楷书之祖”。
(94页)13. _____ 被后人誉为“书圣”。
(98页)14.王献之(344-386),官至中书令,人称_____ 。
其书与父齐名,并称_____ 。
(100页)15.王珣_____ 、王羲之_____ 、王献之_____ ,在清乾隆时被共列为“三希”的珍贵作品。
(101页)16.智永系王羲之七世孙,人称“ _____ ”。
书法考级知识汇总

书法考级知识汇总300题1.书法的三要素是、、(笔法、字法、章法)2.我们通常说的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3.章法包含五要素,即( )( )( )( )( ).(谋篇、幅式、正文、落款、印章)4.我国最早的古汉字是商丘中后期的和。
(甲骨文、金文)5.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A)A 甲骨文B金文 C 石鼓文D瓦当文6.“瘦金体”的创造者是(A)A 宋徽宗B宋高宗C 唐太宗D 唐玄宗7.钟繇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生活的时代是(B)A 殷商B三国C汉代D唐代8.传世小楷名作《黄庭经》的作者是(B)A 索靖B王羲之C王献之 D 苏轼9.“初唐四家”除了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之外,还有一位是(B)A 智永B欧阳询 C 颜真卿D李邕10.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C)A 王羲之《兰亭序》B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C 颜真卿《祭侄稿》D米芾《蜀素帖》11.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在书法史上被称为(B)A宋四家 B 吴门四家 C 楷书四大家D元四家12.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是(B)A浑厚 B 淡雅 C 古拙 D 苍茫13.下面有一个碑不属于汉隶(C)A《张迁碑》B《乙瑛碑》C《峄山碑》D《礼器碑》14.“甲骨文”指上古及殷商时期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所刻的内容为占卜所以称为“卜辞”,又因其所在地域为殷墟,所以称为“殷墟文字。
自1899年为王懿荣、刘鹗发现。
15.金文是指殷周时期古人铸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固器物以钟和鼎为多,又称作"钟鼎文"籀文“古籀”。
其主要代表作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16.晚期金文的三件代表作品:《虢(guó)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16.《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17.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是《毛公鼎》,铭文32行499字。
18.《散氏盘》,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