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无题》赏析与练习

合集下载

《无题》李商隐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无题》李商隐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无题》李商隐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1.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表达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含有自伤身世的意味。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连用的两个“难”字分别指什么?有何深意?
“相见时难”中的“难”指困难,“别亦难”中的“难”指难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连用两个“难”字突出了“别亦难”,把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写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3.“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1)点明离别的季
1。

名师李商隐《无题》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名师李商隐《无题》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无题(译文、背景、赏析、理解性默写、习题)姓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译文: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方流干。

早晨梳妆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应感到月色清寒。

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啊,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二、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出生于河南省沁阳。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河南省济源市西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三、文学鉴赏:此诗首联连用两个“难”字,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了离别的心情,这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

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艰难和辛酸。

第二句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

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

花尚如此,人何以堪。

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25《无题》阅读练习与答案

25《无题》阅读练习与答案

25《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答:同意。

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

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

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

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9.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答: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无题·八岁偷照镜[唐代]李商隐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译文及注释:译文八岁时总是偷偷地照镜子,已经能画纤长的眉了。

十岁时春日踏青郊游,采摘芙蓉花装饰自己的裙裳。

十二岁时学习弹琴非常用功,套在指头上的银甲也顾不得摘下来。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注释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中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中踏青履。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筝(zhēng):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招邀:邀请。

裛(yì):沾湿。

风蝶:风中中蝶。

娇饶:柔美妩媚。

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赏析: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

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

“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

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

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才装扮。

十岁才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

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无题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无题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无题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无题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无题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一作:蓬莱)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注释: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但愁云鬓(bìn)改,夜吟(yín)应觉月光寒。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yīn)勤为探看(kàn)。

(蓬山一作:蓬莱)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探望。

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无题》李商隐-赏析和答案

《无题》李商隐-赏析和答案

《无题》赏析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主旨: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答:同意。

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

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

《无题》诗词赏析

《无题》诗词赏析

《无题》诗词赏析《无题》诗词赏析1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

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

范仲淹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

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范仲淹《无题》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无题宋代:范仲淹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儿寡妇船。

《无题》诗词赏析2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

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高中古诗词阅读】《无题 (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无题 (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高中古诗词阅读】《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无题(上)李商隐作者:[李商隐]世代:[唐]体裁:[七律]类别:[闺房]相见难,东风弱,百花残。

春蚕至死不可停止吐丝,蜡烛只在烧成灰烬时泪干。

小靖担心云和庙宇的变化,而《夜》则没有名字(上)李商隐作者:[李商隐]世代:[唐]体裁:[七律]类别:[闺房]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黎明的镜子担心云神庙的变化,夜吟应该感受到寒冷的月光。

没有办法去彭山。

绿色的鸟儿渴望造访。

注释:一.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锦:丝与“丝”谐音。

真丝方锦意味着思念不会结束,除非你死。

3眼泪开始变干:眼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

这里,双关的意思是相思树的眼泪。

4.小静:早上化妆照镜子;云斌:在这里,女人的秀发多而美丽,可与青春相提并论。

5蓬莱山,人们生活在海上纪念蓬莱山的地方。

6蓝鸟:神话中为西方王母传递信息的使者。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这是许多题为《无题》的诗歌中最著名的感伤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话展开,尤其是“别难懂”这三个字。

《东风》结束了这个季节,但它是人们相思病的隐喻。

因为这种感伤的感觉,人们就像春天结束时枯萎的春花一样没有生命。

3、第四句是相互忠诚和庄严誓言的写照。

5、这六句话描述了两个人的忧郁、怨恨和担忧,因为他们不能见面,他们感到寒冷,甚至丢了脸。

我们唯一能希望的是第七句和第八句中的假设:我希望绿色的鸟儿经常传播简析:李商隐创作了《无题》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题
李商隐(唐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二、注释
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鼓:指更鼓。

应官:犹上班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三、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四、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以曲折的笔墨写欢聚的时间和地点。

首句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意思是说,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这是写时间,也是写了环境。

可以说,就是在星辰漫天的夜晚,突然有吹起了风。

真可谓平静中的不平静。

在艺术上,词人借助了反复(形成了句中对)手法,使“昨夜”反复出现,不但回环往复,强调了时间,而且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美。

接着写道:“画楼西畔桂堂东。

”“画楼”和“桂堂”: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往往借来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此代指富贵人家。

意思是说,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这是讲的地点。

可以说,诗人在此并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美好的环境——画楼西畔、桂堂之东——来烘托了聚会的地点。

这样,不但为写人物营造了美好的环境,而且也展示了聚会的不同寻常。

颔联写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总得来说,主要写了今日的相思之苦。

如今,诗人与意中人分处两处,不能相见,苦恼与痛苦,寂寞与相思凝聚心头。

上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

自己只是希望身上长着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飞到爱人身边。

下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我们的心意就如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了。

“身无”与“心有”可谓是外内的矛盾统一。

这内外矛盾的同统一,恰是相思的苦恼与心融合的表现。

诗人借“灵犀一点
通”来比喻与自己爱人心心相印,不但形象,而且含蓄生动。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审美赏析
颈联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

”“分曹”:分组。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个人的手中,令人猜。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诗人在这里借“分曹和射覆”来表现了会时的热闹。

在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诗人在此着力描绘宴会的热闹,实际上是用来衬托诗人的寂寥感。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

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

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

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五、课后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以曲折的笔墨写欢聚的时间和地点。

B. 颈联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

”“分曹”:分组。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个人的手中,令人猜。

C.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

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

D. 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

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强烈悲慨的自伤意味。

2.赏析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五、课后练习
1.D“强烈”改为“沉郁”。

2.上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

自己只是希望身上长着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飞到爱人身边。

下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

“身无”与“心有”可谓是外内的矛盾统一。

这内外矛盾的同统一,恰是相思的苦恼与心融合的表现。

诗人借“灵犀一点通”来比喻与自己爱人心心相印,不但形象,而且含蓄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