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诗歌鉴赏练习(一)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与东吴生相遇韦庄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释】泰阶:星名。
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
“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B.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
诗意凄凉,字字酸楚C.尾联意为;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这是诗人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
D.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
语言生动辛辣,极具讽刺性。
(2)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指秘书省。
③扬云: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2023高考教材诗歌鉴赏汇总练习1(《归园田居》等三篇)(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教材诗歌鉴赏汇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归园田居(其一)1.下列四项中,与“桃李罗堂前”语句结构最为接近的是( )A.池鱼思故渊B.凭轩涕泗流C.云树绕堤沙D.兰泽多芳草2.下列诗词中,风格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杜甫《客至》C.陆游《书愤》D.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3.下列四首诗作的情感体验各不相同,与本诗较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A.白居易《琵琶行》B.曹操《短歌行》C.王维《山居秋暝》D.杜甫《客至》4.下列有关《归园田居》(其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诗人以“性本爱丘山”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归隐山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B.诗人将自己比喻成长期被囚在“樊笼”里的“羁鸟”,表达对世俗束缚的不满。
C.三十年的做官生涯,使诗人逐渐对官场产生了厌倦之情,于是决定辞官归隐。
D.诗人用“榆柳”“桃李”“狗”“鸡”等物象,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图景。
5.诗人在这首诗里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6.情境式名句默写。
(每小题2分)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通过列举数字写出了乡村生存空间的充足。
⑵《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用了两个叠词写出了村庄给人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这是从远处着笔。
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从声音角度体现田居静美安逸环境的两句诗是:“,。
”⑷《归园田居》(其一)中抒发对官场生活厌倦,认为俗世纷争束缚了自己的两句诗是:“,。
”⑸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用比喻手法写身在宦海、心在田园的两句诗是:“,。
”5.诗人在这首诗里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二、梦游天姥吟留别1.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是()(2分)A.淡雅清丽B.沉郁顿挫C.浪漫瑰丽D.情理并重2.下列关于本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谒文山①祠边贡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黄冠②日月胡云断,碧血山河龙驭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湖。
祠堂亦有西湖树③,不遣南枝向北朝。
【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
②“黄冠”:即道士之冠,指道士生活。
据说元统治者曾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山不从,请求出家为道士,保全自己的名节。
③西湖树:《西湖志》记,“岳王坟上古木,枝皆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绘红色的帷帐在寒风里飘动,旨在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
B. 颔联概括了文山欲“黄冠”度余生而不得后慷慨就义、终未能挽救国家败亡的事实。
C. 诗人接连引用神话故事,意在表现文山死后英灵未消,赞扬了他志不可夺的坚强毅力。
D. 诗歌运用浪漫手法,回顾了文山生平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
答案:A解析:(1)A(2)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
【解析】【分析】(1)A项,“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于文无据,应该是表现“丞相英灵迥未消”。
故选A。
(2)“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结合注释③内容“枝皆南向”分析,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结合注释②内容分析,运用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
结合题目“谒文山祠”及全诗内容分析,“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屈服,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⑴A;⑵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020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结构练习有诗歌鉴赏结构练习一答案

诗歌鉴赏结构练习一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雨后赠斯远赵蕃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好章泉,原籍郑州。
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
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
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
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
諡文节。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
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15.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
(6分)答案:14.AD(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
D项,曲解诗意,尾联大意说的是,诗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
15.示例:(1)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唐)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唐•五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注释】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平凉①李攀龙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属朱门弟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而且平凉在明朝时属于陕西。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2)尾联突出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塘路中李群玉①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
冰霜想度商於②冻,桂玉③愁居帝里贫。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
[注]①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灃县)人,晚唐诗人,工书能诗,不乐仕进。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引言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些高中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题目一:梅花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爱诗的题材之一。
请阅读下面的诗句,并回答问题。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句诗的作者是谁?2.请解释“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话的意思。
3.请简要介绍一下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解析: 1. 这句诗的作者是杨万里。
杨万里是明代文学家,擅长写诗,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2.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远远地看梅花并不能确定它是否是雪,但是通过它散发出的香气,可以确认它是梅花。
3.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崇高的象征意义。
梅花象征着坚强、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也象征着高洁、淡泊、纯朴的品质。
梅花开在寒冷的冬季,给人们以希望和勇气。
题目二:雨巷《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以描写雨巷的幽静和诗人的情感为主题。
请阅读下面的诗句,并回答问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1.这句诗的作者是谁?2.请解释“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句话的意思。
3.请简要介绍一下《雨巷》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答案解析: 1. 这句诗的作者是戴望舒。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为主题。
2.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句话的意思是,每逢佳节的时候,思念家人的心情变得愈发强烈。
虽然身处远方,但通过遥远的思念,可以知道亲人们正在登高欢庆佳节。
3. 《雨巷》这首诗主题是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雨巷的幽静和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离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
整首诗意境深邃,给人以凄美而深思的感触。
题目三:鹿柴《鹿柴》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名作,以写一个普通的老农在森林中柴草堆旁修竹子为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本诗歌鉴赏练习(一)
第一册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3.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
此处使用“赋”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雨巷
戴望舒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
了________
的天气特点。
2.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
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
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第二册
《诗经》两首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3、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采薇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从节选的前两章来看,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
离骚
屈原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文中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第二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前后是否矛盾?
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这几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