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的一些“小Case”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的一些“小Case”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的一些“小Case”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的一些“小Case”

【摘要】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小问题预见大智慧,本文从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出现的问题出发,解决学生在细节的把握上常出现的“小Case”,从而帮

助学生学习博大而精深的质量守恒定律,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不守恒”现象守恒实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0-01

一、明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定律内容让学生记住比较容易,但要真正理解还有很难,同时质量守恒定律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最后一段话表述了这样一种哲学信仰:“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

铁的必然性毁灭,……,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所以质量守

恒定律又叫物质不灭定律。

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而不包括物理变化。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比如判断某个现象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只需要判断该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只要是化学变化,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 理解“参加反应”的涵义:对于反应物来说,一定要强调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一定不要把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催化剂或反应剩余的物质)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

3. 理解“反应生成”的涵义:对于化学反应后物质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原来就有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

4. 理解各物质质量总和: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如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有气体放出,如果实验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和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会发现反应后剩余物质量减轻,在学生的认识中就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实际上这个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只是因为在敞口容器实验(图1),气体逸散,质量未被称量,如果改进实验在密闭容器(图2)中进行,称量

到气体的质量,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仍相等;同样,白磷燃烧的实验仍需要在密闭容器(图3)中进行。若选择有气体参

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则反应一

定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这样才能称量到各物质质量的总和,

5. 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不包括其它方面(如:体积或其它物理量)的守恒.

如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应用分

子之间有间隔解释。

6. 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不变,有关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变化;而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不变;而物质又由元素组成,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图4)――即质量守恒定律。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2014.重庆)蓄电池白天充电时发生的反应为:2PbSO4 +2H2O= Pb +X +2H2SO4,则X的化学式为()。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相等,可知,反应物中铅、硫、氢、氧原子的个数依次为2、2、4、10,而生成物中铅、硫、氧、氢原子的个数为1、2、4、8,相对比生成物比反应物少了,所以缺少的1 个铅原子2个氧原子必在X 中,即X 的化学式为PbO2 .

2.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不守恒”现象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适合所有的化学反应,有些反应表面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那是忽略了某些气体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的产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高锰酸钾的质量等于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的质量之和,反应中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剩余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所以该说法是错的。

[参考文献]

[1] 许林.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哲学意蕴.化学教与学,2012(04).

[2] 马亚楼.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数理化学习,2014(06).

【化学】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初中化学中(会)考重难点优质课说课大赛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 说课稿 说课人:谢琴 单位: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时间: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谢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它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原因和应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同时,该节内容还是中考化学的一个必考考点。如:08云南中考第23题、09云南中考第27题、09昆明中考第14题、10玉溪11题、10曲靖15题、10普洱7题、11成都18题、12成都6题、13成都13题。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中考化学以及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 总和”的理解.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 难点突破方法:1、借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实验的分析与改进,帮助学 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总和”。 2、借助镁条燃烧的实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参加”。 3、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 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四)考情分析 本课题为中考的考查热点,纵观近六年成都中考化学,其命题范围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以及应用,常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或分析计算等形式考查,分值在4~8分左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 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质量守恒定律理解与试题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理解与试题解析 湖北省南漳县高级中学宋丽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也是中考中的热点问题,所以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对同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虽然只有31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要学好质量守恒定律,理解是关键,切不可浮于表面。 1.理解“参加”。在计算反应物的质量时,只能计算参加反应的那部分的质量,未参加反应的部分不应计入其中。 例如,我们不能说 3 g镁和 3 g氧气充分反应一定生成 6 g氧化镁。因为从化学方程式可知,48 g镁和32 g氧气完全反应,则3 g镁正好和2 g氧气完全反应,也就是说,3 g氧气中只有2 g参加了反应,所以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应为5 g。 另外,如果反应中使用了催化剂,由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均没有改变,即相当于没有参加反应,因此,不可以将催化剂算作反应物或生成物。 2.理解“化学反应”。即化学变化,它表明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例如,将2 g固体碘加热升华可得到2 g碘蒸气,虽然这一变化前后质量相等,但这个变化不是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范围,因为碘升华是物理变化。 3.理解“各物质”(两次使用)。在计算质量总和时,也应将不易观察到的气体反应物或生成物计入其中。不能因为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大于铁丝的质量,就认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我们忽视了氧气的质量。 4.理解“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并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 例如,有的同学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由于2≠2+1,所以此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该同学的错误就在于将“质量守恒”等同于“分子数守恒”。 5.理解守恒原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裂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变化,所以质量守恒。 6.理解变与不变。化学反应前后,有些量发生了变化,有些量则不变,而有的量则可能变也可能不变。根据前面分析可知:(1)不变的量有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元素的种类和各物质的总质量;(2)发生变化的量有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3)可能发生变化的量是元素的化合价和分子 的数目。如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而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考点7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中考要求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原子、分子观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考点归纳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二.化学反应中的“变”与“不变” 1.从微观上看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 2.从宏观上看不发生改变的是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发生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推断物质的组成 2.确定物质的化学式3.简单的计算 4.简答(解释化学反应中有关实验事实) 题型讲练 一.解释化学反应中有关实验事实 ★我会答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后的质量比原来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答:此说法不对。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2.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化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答: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是由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不可能变成黄金。 3.如图所示是测定蜡烛燃烧时的质量变化装置,天平是物理天平,左托盘上蜡烛的上方罩着吸收器。如果实验时,蜡烛正常燃烧,生成的气体顺利通过吸收器,吸收器的药品在3min内起吸收作用。试回答: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兀质量守恒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于反应前后 A. 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2?从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 A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 .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在反应2A + 5B = 2C + 4D 中,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9:22,若2.6gA 与B 完全反应,生成8.8gD ,则在此反应中B 与D 的质量比为( C ?物质 W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 D ?物质 W 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7?下列关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应符合客观事实 B.只要不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均要注明条件 C.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生成物中的气体一定要用 标注 8?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 B ?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 ( ) B.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D.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的是( ) A.4:9 B.8:1 C.10:11 D.31:44 4?关于化学方程式 点燃 4P+5O 2 2P 2O 5,四位同学表达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种说法, 其中错误 6g A 和8g B 2充分 反应,则生成 AB 的质量是( ) A ? 9g B ? 11g C 12g D ? 14g 6.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 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 物 质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W 反应前质量/g 50 1 1 23 反应后质量/g 2 45 28 x H . H 的是( 5. 在化学反应 2A+B 2=2AB 中,A 与B 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说课稿.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阳平二中的李少辉。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的指挥棒,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以我先谈一谈我的教学理念。其实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一直以来都指引着我的教学。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知识变得鲜活,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课题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的角度去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 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一) 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不宜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B.水汽化变成质量相同的水蒸气C.KMnO4受热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小D.CO还原氧化铜后固体质量减小2.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10 g冰受热融化成10 g 水 B.1升芝麻和1升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 C.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B.12g碳与3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0g二氧化碳 C.利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需要使用密闭容器D.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则该物质一定含有氮、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4.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 g A与32 g 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44g B.32g C.22g D.12g 5.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是() A.12g B.44g C.56g D.100g 6.加热15.8克高锰酸钾,当产生0.8克氧气时,剩余固体的主要成分是A.锰酸钾、二氧化锰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 C.高锰酸钾、锰酸钾 D.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7.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8.若有化学反应2A2+B3=2C,且A与B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3,则当8gA2与足量的B3完全反应时,生成C的质量为( ) A.20g B.14g C.17g D.8.5g 9.在反应A+3B=2C+3D中,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是22:9.若4.6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C,则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是: A.16︰9B.1︰1C.13︰6D.44 ︰23 10.在反应2A十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和44.若2.6gA 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B与D得质量比为()A.4:9B.8:11C.10:11D.31:44 第1页共2页◎第2页共2页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自测卷含答案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自测卷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比是1:2 D.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H2+O2点燃 H2O B.2Mg+O2点燃 2MgO C.2KClO3催化剂 2KCl+3O2 D.4 Fe+3O2点燃 2Fe2O3 3.将一定量xFeSO4?y(NH4)2SO4?6H2O晶体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加热生成 NH30.85g(假如生成NH3的全部逸出),过滤、洗涤、灼烧,得Fe2O3固体2.0g.则x,y 的关系正确的是() A.x:y=1:1 B.x:y=1:2 C.x:y=1:4 D.x:y=2:1 4.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 C2H2O 表示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1:1 5.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 C.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D.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6.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项中对

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参加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 7.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83254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16X5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丁两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之比为2:5 D.X值为28 8.在一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对该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物质质量/g25m188 反应后物质质量/g9待测384 A.“待测”数值一定为2g B.该反应中甲和丁为反应物 C.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9:38 9.在一密闭容器内有M、N、Q、R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M N Q R 反应前质量(g)2155111 反应后质量(g)11待测850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待测物质N的质量为22g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江西新余市第五中学江中根 一、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实验验证:(1)白磷的燃烧;(2)Fe和CuSO4溶液的反应等 注意: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充气的气球装置要考虑浮力因素,虽然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但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反应后托盘天平并不平衡。 二、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要扣住关键词 (1)“化学反应”规定了研究范围,因而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即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参加”:不能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简单的理解为“反应物”因为化学反应中往往存在“某些物质的过量”问题,没有参加反应和反应后剩余的物质不能算。 (3)“各物质”: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气体和沉淀。 (4)“反应生成”: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算。 (5)“质量总和”:指各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或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另外,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反应的质量问题,而颜色、体积、热量等的变化都不在研究范围内。 三、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可理解归纳为“三个守恒、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三个守恒: (1)(宏观上)元素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2)(微观上)原子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3)(质量上)质量守恒:反应前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的物质的总质量。 两个一定改变: (1)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四、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重”、“减轻”和“不变”现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推断。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练习题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列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 A.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分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D.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纸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B.镁条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C.100克干冰升华变成100克二氧化碳气体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3.在化学反应:4NH 3 + 5O 2 === 4X + 6H 2O 中,X 的化学式为( ) A.N 2O 5 B. N O C. N O 2 D. H NO 3 4.根据蜡烛燃烧后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事实,可以推断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的组成里一定含有 ( ) A .碳一种元素 B .氢一种元素 C .碳和氢两种元素 D .碳、氢、氧三种元素 5.氯碱工业的反应原理是电解饱和的食盐水,下列物质不可能使氯碱工业产品的是( ) A.H 2 B.Cl 2 C.Na 2CO 3 D.NaOH 6.在化学反应A+B==C+D 中,10克A 物质跟一定质量的B 物质完全反应生成5克C 物质和9克D 物质,该反应开始时,A 、B 的质量比为( ) A. 5 : 2 B. 9 : 5 C. 2 : 5 D. 5 : 9 7.从右边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 A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8.镁带在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m 的变化的是( ) m m m m 0 t 0 t 0 t 0 t A B C D 9.下图形象地表示了A(● ○ )与B(○ ○ )反应生成C (○ ● ○ )的反应前后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 、B 、C 的分子数之比为( ) A. 2:1:2 B. 1:2:2 C. 1:1:1 D. 2:2:3 10.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 (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生成物中有单质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图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图示中共有3种分子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无数科学事实证明:__________的_____物质___________等于反应后生成的_____物质的_____________。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在一切化学反应里,由于反应前后,________种类没有改变,________的数目没有增减,____________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___________必然相等。 2、有化学反应A+B==C+2D ,已知49gA 恰好与29gB 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 ,则同时生成D g 。 3、我国已成功发射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所用的固体燃料是铝粉和高氯酸氨(化学式为NH 4ClO 4)混合物。发射时,点燃铝粉产生大量的热引发高氯酸氨发生下列反应2NH 4ClO 4===N 2↑+Cl 2↑+2O 2↑+4X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 4ClO 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反应。 (3)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4)NH 4ClO 4由____种元素组成的,是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N:14 O:16) 4、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并已将实验测定结果填写在下表中,请你分析并填空: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0 12 2 2 反应后质量/g 0 2 2 待测 (1)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__ (2)反应后D 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g 。 (3)C 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__________ (填“反应物”、“生成物”、“催化剂”)。 命题人 审题人 定稿人 答题时 打印时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得分

专题十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十三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命题点分类集训 命题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 (嘉兴)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新技术。该技术以纳米镍粒子为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加热发生发应,生成甲烷等物质,从而减少碳排放。该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 ) A. 元素的种类 B. 碳原子的数目 C. 氢元素的化合价 D. 纳米镍粒子的化学性质 2. (2015六盘水)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宏观: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物总质量 B. 微观: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 C. X +3H 2O=== 2H 3PO 4中的X 为P 2O 5 D. 煤燃烧后灰渣质量小于煤,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命题点2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考向1 化学式或化学计量数的推断 3. (河北)“气体烙铁”是一种以气体X 为燃料的加热仪器,加热温度可达1 300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 +13O 2=====点燃 8CO 2+10H 2O 。燃料X 的化学式为( ) A. C 3H 8 B. C 4H 10 C. CH 3OH D. C 2H 5OH 4. (铜仁)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5OH +______O 2=====点燃 2CO 2+3H 2O ,在“______”中填上的数字是( ) A. 1 B. 2 C. 3 D. 4 5. (襄阳)AgNO 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保存在棕色瓶中。AgNO 3见光分解时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 SO 2 B. NH 3 C. N 2 D. NO 2 6. (河南)偏二甲肼(C 2H 8N 2)与N 2O 4反应放出的能量能把火箭送入太空,该化学方程式为:C 2H 8N 2+2N 2O 4=== 2X ↑+3N 2↑+4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 的化学式为CO B. 偏二甲肼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0% C.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 生成N 2和H 2O 的质量比为14∶9 7. (绵阳)程浩同学查阅资料得知:Cu 与稀硫酸不反应,但Cu 可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 +2H 2SO 4(浓) =====△ CuSO 4+SO 2↑+2R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涉及了3种类型的化合物 B. R 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C. 反应前后,H 2SO 4中硫的化合价全部发生了改变 D. 该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 考向2 物质元素组成的推断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测试题(A卷)及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测试题(A卷)及解析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2O D.可用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如图表示某个化学反应,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中乙、丙两物质质量比为2: 7 C.图示中x的数值为4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3.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 4.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Cl2 + 2NaOH = X + NaClO + H2O, 则X 的化学式为 A.H2B.NaCl C.HCl D.HClO 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22215 反应后质量/g1029待测 通过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是生成物B.测得反应后丁的质量为4g C.乙可能是催化剂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6.在化学反应A+B2=2C中,已知20g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g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20B.32C.48D.96 7.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生成CO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所得CO、CO2、N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反应后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A.70%B.50%C.30%D.10% 8.在反应3X+4Y=2Z中,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Z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2,则Y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72 B.108 C.70 D.27 9.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B.n=3 C.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D.该反应生成了两种单质 10.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83254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16X5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的一些“小Case”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的一些“小Case” 【摘要】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小问题预见大智慧,本文从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出现的问题出发,解决学生在细节的把握上常出现的“小Case”,从而帮 助学生学习博大而精深的质量守恒定律,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不守恒”现象守恒实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0-01 一、明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定律内容让学生记住比较容易,但要真正理解还有很难,同时质量守恒定律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最后一段话表述了这样一种哲学信仰:“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 铁的必然性毁灭,……,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所以质量守 恒定律又叫物质不灭定律。 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而不包括物理变化。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比如判断某个现象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只需要判断该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只要是化学变化,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 理解“参加反应”的涵义:对于反应物来说,一定要强调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一定不要把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催化剂或反应剩余的物质)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 3. 理解“反应生成”的涵义:对于化学反应后物质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原来就有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 4. 理解各物质质量总和: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如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有气体放出,如果实验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和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会发现反应后剩余物质量减轻,在学生的认识中就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实际上这个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只是因为在敞口容器实验(图1),气体逸散,质量未被称量,如果改进实验在密闭容器(图2)中进行,称量 到气体的质量,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仍相等;同样,白磷燃烧的实验仍需要在密闭容器(图3)中进行。若选择有气体参 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则反应一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单元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单元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用甲醛(HCHO)水溶液浸泡动物标本,使标本能长期保存,下列有关甲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醛分子中含有16个质子 B.甲醛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质量比为1:2 C.甲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甲醛由碳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构成 2.某金属单质 X与非金属单质Y可发生反应:2X+Y=X2Y。某实验探究小组进行了两次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X的用量/g Y的用量/g生成X2Y的质量/g 17.4 1.68.0 29.6 3.212.0 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 ( ) A.4:1 B.3:1 C.2:1 D.37:8 3.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生成CO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所得CO、CO2、N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反应后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A.70%B.50%C.30%D.10% 4.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六氯苯(化学式C6Cl6)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苯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10% C.六氯苯中碳氯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六氯苯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氯原子构成 5.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有()

A.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B.化学反应的快慢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D.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6.在一密闭容器内有M、N、Q、R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待测物质N的质量为22g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反应中M、N、Q、R四种物质质量比为9:37:80:111 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为64B.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18g C.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46g D.丙物质一定作催化剂 8.物质X、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X+2Na0H2Y+Cu(OH)2↓,则() A.X一定是Cu(N03)2 B.X的式量比Y大 C.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 D.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9.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A.H2O B.He C.O2D.NaCl 10.闽西盛产杨梅。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 C l9H l9N7O6.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11.工业制钛反应为:TiF4+2H2SO4Δ4HF+2X+TiO2,X 的化学式为 A.H2S B.P4C.SO2D.SO3 12.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某物质与水和氧气反应的化

初中化学解题指导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初中化学解题指导质量守恒定律的 理解与运用 复习辅导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湖北省枣阳市兴隆二中丁照明 一、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实验验证:(1)白磷的燃烧;(2)Fe和CuSO4溶液的反应等 注意: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充气的气球装置要考虑浮力因素,虽然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但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反应后托盘天平并不平衡。 二、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要扣住关键词 (1)“化学反应”规定了研究范围,因而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即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参加”:不能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简单的理解为“反应物”因为化学反应中往往存在“某些物质的过量”问题,没有参加反应和反应后剩余的物质不能算。 (3)“各物质”: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气体和沉淀。 (4)“反应生成”: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算。 (5)“质量总和”:指各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或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另外,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反应的质量问题,而颜色、体积、热量等的变化都不在研究范围内。 三、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可理解归纳为“三个守恒、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三个守恒: (1)(宏观上)元素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2)(微观上)原子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3)(质量上)质量守恒:反应前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的物质的总质量。 两个一定改变: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考点归纳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 2.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改变。 二.化学反应中的“变”与“不变” 1.从微观上看不发生改变的是、、;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2.从宏观上看不发生改变的是、、;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 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2.下列变化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 5g水受热变成5g水蒸气 B 5g食盐溶解在95g水中,成为100g食盐溶液 C 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 D 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 3.化学反应中不发生改变且能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原理的是下列①-⑥中的( C ) ①物质种类;②分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种类;⑤原子数目;⑥原子质量 A.① B.②③ C.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有下列事实:①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减少;②铁制品生锈后,其质量增加;③水加热沸腾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④石灰水放在敞口的容器内,其质量增加。其中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三.推断物质的组成 例1: 生物的呼吸作用表示为:有机物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以下关于有机物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观察图片,结合已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B.反应后的粒子一定是水分子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发生变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条的质量等于它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 B.蜡烛燃烧时逐渐变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D.12 g碳和16 g氧气反应,可生成28 g二氧化碳 3.如图表示某个化学反应,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中乙、丙两物质质量比为2: 7 C.图示中x的数值为4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4.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催化剂,能在室温下高效催化空气中一种有毒气体,其反应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这种有毒气体的化学式为HCHO C.其中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中A与C的质量比为1:1 5.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36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211616 反应后的质量(g)18m611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m=1 D.反应后容器中Z与Y的质量比为1:6 7.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B.n=3 C.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D.该反应生成了两种单质 8.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有() A.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B.化学反应的快慢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D.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9.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83254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16X5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比赛经典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比赛经典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能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步骤,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思路 2、通过CuSO4、NaOH 与Na2CO 3、稀H2SO4实验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等加工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本质原因的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的学习,树立“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研究历程的科学史料,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曲折二、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来看,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其运用贯穿于整个中

学化学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即从“质”到“量”的过渡。同时,质量守恒定律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从教材设计来看,教材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质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而后,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实验事实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定律。由此来看,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关键是要做好探究实验。 三、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储备分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的构成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对化学变化的一般过程有一定的认识,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