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合集下载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作者: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先生前不久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此语一经微博转发便立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

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今天的大学生为何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使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在培养大学生时避免功利主义成为其指挥棒?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碰到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就受到过此种挑战。

20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在“大萧条”危机的挑战下,生存成了美国大学教育的头等理念。

美国大学教育开始走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哈钦斯在1929年入住美国芝加哥大学时就毫不留情地批判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入歧途,各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理念充斥其间,学校学科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学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这几乎就是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了。

哪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首先,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最热的就是最好的。

从九十年代的法学学科到今天的经济学科,仿佛市场最缺乏的人才就是大学最应该培养的。

这就像是一个陷入沙漠深处的旅人,眼睛看见哪里仿佛有绿洲就认定哪里一定有水,但在很多情况下他所看见的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

长此以往,在这种误区中越陷越深,最后渴死的一定是凭借感觉寻找绿洲的“旅人”。

其次,当今的高校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培养大学中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直接推手。

在当今大学的校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组织——团委。

它直接控制着学校中各种社团的活动,名义上的指导实际上是控制。

正像中国人民大学陈伟副教授前不久在博客中所写的那篇文章一样(/s/blog_4acafcd70100tsv1.html)“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我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

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多次对80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

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原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原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原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篇(一):高考作文:社会责任感第一篇:社会责任感不知何时,这样一句话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与我无关”。

于是,光天化日之下,有人抢劫行凶,肇事逃逸,你低头匆匆而过,“与我无关”,明哲保身为好;于是,雪灾、地震的捐款中一毛不拔,助学救贫的基金你一分不捐,与我无关嘛!然而,真的如此吗“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先生的警戒之言回响耳畔,“与我无关”不,你并非生活于真空的瓶子之中,世态冷暖、国家兴衰与你息息相关。

“与我无关”不过是懦夫自保的借口,不过是麻木者自我安慰的理由;在道义与责任的拷问下,这些搪塞之辞就如阳光下的积雪,转瞬即逝,根本立不住脚。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果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愿。

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或许你又会说,我对于社会不过是一粒沙,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滴水,平凡无奇。

国计民生的大事,我的努力不过九牛一毛,雪灾、地震的大难,我的付出也不过杯水车薪,无力回天。

然而,朋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也会变得重如泰山。

你的一小步,对于社会就是一个飞跃,为什么不把自己纳入社会这架机器,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或许我们很难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子孙,我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了应有的贡献,我无愧于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疾苦为已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鲁迅先生登上了二十世纪的巅峰,祓除苦痛,医治创伤。

当他身披“民族魂”的大旗远去时,华夏的青史上也早已刻下了他的功勋。

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导读】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一语惊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大,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芮成刚被带走后,有人狂欢,有人叹息,有人喝彩,有人补刀,一个被忘却的词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重新回到我们面前。

开着捷豹、阿玛尼的西装、俊俏的面庞、剪裁细腻的发型、流畅的英语、出入高级场所、喝着拉斐,同时又极度没有同理心,为了利益牺牲立场,这些似乎都是的标签。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一语惊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大,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利己主义不罕见,中国人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关键在于“精致”,“精致”并不只是外在的考究和形式的SMART,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折射---- 他们非常精于享受生活,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和舒适,并总能精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提升和改变,精于打算和布局,给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精致的…..所有的精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甚至,连外在充满“正能量”的公益、简朴、乐善好施等也是被精致地策划出来,真假难辨。

那么,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当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那些道貌岸然贪污腐败的官员,还是商场上的精英阶层,是那些意见领袖大V们,还是丧失节操的专家学者们?2000年前的以色列,也有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当时的法利塞人,即社会的知识精英,熟读圣经经典、每日非常虔诚,他们的精致体现在繁文缛节的宗教仪式和信仰生活层面,他们甚至用锥子扎一下羊皮卷,就知道扎住了哪个字,他们不仅精致,还非常自义,他们会用“放大镜”挑剔和审判他人的罪,以此显示自己的敬虔和高尚。

当我们都在喊骂的时候,当我们在数算别人罪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会有种“自义”------我的立场是对的,我再怎么样,也不会如何如何......到这种地步。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主义者精致的利⼰主义者,这个词语出⾃北京教授钱理群之⼝,说的是这样⼀群⼈:他们屈从于⾃⼰⼈性中的利⼰本能,利⽤⾃⼰的⾼智商,以及对于社会规则的深刻理解,通过表演、包装、精算、钻营的⽅式,来达成⾃⼰的⽬标,实现个⼈利益最⼤化。

⽐如那位不远万⾥归国投毒的黎⼩姐,便是个典型的案例。

美国的医⽣说了,她的病情不严重,居家隔离就⾏,她还是决定横穿北美,远渡回国,为的是更⼤的安全,以及更便宜的治疗成本。

起飞前吃了退烧药,落地前两个⼩时,才告知空乘真相,这时飞机已经准备降落,⾃然是不会返航了。

同时也尽到了告知责任,这样可以避免受到规则的惩罚。

你看我已经主动坦⽩,并没有隐瞒病情啊。

为了防⽌感染⾃⼰的丈夫和⼉⼦,将座位特意选得相隔很远。

处⼼积虑,精打细算,从头到尾,每⼀个操作都闪烁着精致的利⼰光芒。

精致的利⼰主义者投射出⼀种扭曲的、狡诈的、背离社会的⼈性。

⼈性是什么?⼈性是指⼈类所具有的⼼理共性,我们把这种共性解读为欲望,吃饱、穿暖、性爱、健康、安全、荣誉、受到尊重、⾃我实现等等。

从⽣存的⾓度来说,⼈有任何需求都是合理的,所有的欲望都没有原罪。

⼈类的⼀切⾏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的各种欲望。

⼈性的⼆个本质从来没有变过:⼈是⾃私的,以及⼈是趋利避害的。

利⼰主义是个中性词,受⼈性本能驱使,⽆可厚⾮。

但我们并没有沦为欲望的野蛮奴⾪,变成彻底的利⼰主义者。

⼀是因为完全的⾃私不是个体的最佳选择,更好的选择是兼顾他⼈利益,达成持久共赢。

⼆是因为有各种社会⼿段在束缚我们的过度欲望,道德、伦理、规则、法律等等,将我们⼼头的猛兽牢牢锁住。

合理地安置⾃⼰的欲望,是⼈类这种社会性动物在漫长的权衡博弈后,做出的优化选择。

个体必须让渡⼀部分利益给他⼈或集体。

客观来说,所有⼈都是⾃由的。

你有⼀副⼤脑,有能够活动的四肢,可以随你的⼼愿和能⼒,做任何事情,做⼀切你认为能够让你利益最⼤化的事情。

你可以因为向往美好的⽣活,追寻学习的机会,或者其他什么理由,选择移民海外,异国留学。

“精致利己主义者”低龄化的规避

“精致利己主义者”低龄化的规避

“精致利己主义者”低龄化的规避作者:黄小玲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年第12期摘; ; 要伴随着我国物质资源的丰富、不同阶层享有的社会资源差异的扩大,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人数在增多,低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教育界可以从利用纪律和规范,减少学生校内的物质差异;丰富学生评价体系,定时设立实践活动;教会学生责任归属与个人义务;分析班级内部流行文化的弊端,消除庸俗观念的影响四方面来规避“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低龄化。

关键词利己主义低龄化德育“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说法来自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番言论。

钱教授将“精致利己主义者”定义为:“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1]而在目的的追求上,他们和“粗糙”的利己主义者不同,他们更重视与自己有关的利益,也希望通过圆滑、老道的手段,更“漂亮”也更隐蔽地攫取更大的利润,因此精致利己主义者对社会的危害也更大。

钱理群教授后来在其他采访中曾经提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出现是各个教育环节塑造的[2]。

精致利己主义不仅仅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还表现在对个人能力肯定的偏激追求、对教师认可的过度重视、对物质享乐的过分夸大、对责任负担的回避和推卸等多个层面。

一、“精致利己主义者”产生的环境原因“精致利己主义者”低龄化的趋势是由社会、家庭、学校、价值观教育等多方面力量造成的,而具体影响“精致利己”观念在学生群体中蔓延的因素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群体中物质条件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最能引发学生之间攀比的因素来自于物质资源的不均衡[3]。

在现实中,不少家庭条件良好的学生更乐于向同伴展示自己拥有的新玩具、新文具,也更乐于向同学分享自己物质层面的见闻(如海外游学)等。

这种物质条件的不均衡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一般物质比较充足的学生更容易抱团分享新玩具,而物质条件相对一般的学生有时会通过资源交换(借作业、借上课笔记)等等行为来交换玩具使用权。

这种情况导致班级内部文化生态的不均衡,引发学生“精致利己”行为。

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一辩稿

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一辩稿

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今晚我方的观点是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

精致利己主义者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提出来的,精致的意思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价值。

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

精致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下面是我将论述我方三个观点。

第一,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能更好的规划人生以促进个人发展。

大学生合理的规划可以使人生目标更明确,可以减少前进的盲目性。

而精致利己主义者善于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规划,可以更好的把握自我发展方向,减少步入社会后走更多的弯路,不断的朝着目标努力。

有了合理的规划,目标会更加明确,也会增强对学习与实践的动力,对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查报告显示,只有约0.9%的大学生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77%大学生甚至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与当今大学生普遍迷茫的现状相比,精致利己主义者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并会更坚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不断去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

第二,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

精致利己主义者会更加熟悉社会规则,懂得维护人际关系,能更充分的对资源进行整合,懂得去权衡利益的轻重,可以很大程度上让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

例如马云早在大学时期,便已经是学生会主席。

在任职期间,自己举行的活动总是资金不足,但马云会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去外借各种设备,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更能保证在最少损失的程度下,合理动用各种资源。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学习到要如何更好地与人打交道、更好地适应社会。

正是这种适应社会的能力,让马云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让他在社会中能更好的立足,并创立下阿里巴巴,将整个集团运营得有声有色,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走向了世界的前列。

第三,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更有利于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约束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作者: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多次对80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

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

我1956年中学毕业考大学,当年大学招生人数比中学毕业人数要多,我们那一代人不存在应试问题。

再早几年,我想蔡恒平他们那个时候,可能也不存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你们恰好碰到了,两个东西都给你们遇上了,这是这一代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现实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就业问题给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正是这一严峻的现实,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论调,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澄清。

这里我想谈谈对大学教育和就业关系的四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大学就业难,确实暴露了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大学应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的更新调整。

这是大学教育改革必须有的一个内容。

第二,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在哪里。

在我看来,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素质的问题。

很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有许多批评,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听一听这样的批评。

他们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是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一个是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还有知识面太狭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

而这种精神素质问题,就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后果。

正是因为这样,大学教育就应该补这个课。

中学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你们这些毛病,这些弱点应该在大学里弥补,大学不仅仅使你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技术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现代公民。

如果不着眼于这一点,只是按职业知识、技能的要求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么,你们中的许多人就很有可能在中学成了应试机器,到大学又成了就业机器,这样来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且不说会影响自己一生的长远发展,单就个人生命而言,也太委屈自己了。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就业问题的看法,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

我们常说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个社会有什么特点呢?就是职业转换很快,很少有固定一个职业的人,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不断有一些新的专业、新的课题、新的职业出现。

这使得每个人必须不断变换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现代知识、信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这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们那个时代分配到哪里,就永远不动了,一辈子做这个事儿。

现在不行,它是不断变换的。

你们可以问问蔡恒平这些师兄,他们从北大毕业以后换了多少职业。

他们现在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不是在北大学的,但北大训练了他的基本观念、能力,他们就能不断地变换自己,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变化着的需要。

这就是说,未来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对人才是有自己的要求的,简单地说,它要求两种能力,一方面,应变能力要强,一方面创新能力要强,这是新的人才观。

如果你过早的只顾及某一个职业,某一方面的训练、过分狭窄的训练,就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素质的竞争,一个学养的竞争,一个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

因此仅仅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为自己设计一个全面的发展的规划。

在我看来,大学里,除了我刚才说到的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要成为现代公民之外,至少应该具备三大能力。

一个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包括中外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利用文献、工具书等能力。

第二,研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第三是思维能力,具有开阔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思维能力。

具备了这三大能力,你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强了,可以不断变化自己的工作和社会角色,这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如果大家放弃这一点,只一味追求眼下的市场需求,把自己的视野、知识面、能力训练弄得非常狭窄,那么即使取得了一时之效,可能找到了一个工作,但是底气不足,在持久竞争中迟早要被淘汰。

所以我要提醒在座的诸位,你们已经吃够了应试教育的苦了,在应试教育之下,你们的学养、素质已经非常的狭窄了,如果在大学里再浪费大好时光,再只关注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对自己长远发展的培养,那你是目光短浅,你要抱恨终生。

第四个方面,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具体技能培养的问题,但我觉得只要在工作之前进行训练就行了,大家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终身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理念。

具体的培训是可以通过训练班来解决的,不是在大学里来解决的。

大学适当开一点这种课我也不反对,但大学主要的,我想还是我刚才所提到的两方面的发展,一个是作为人的现代公民的全面发展,一个是基本能力的培养。

否则的话,眼光狭窄地把我们的大学办成一个职业培训班,那可能再度耽误大家,而且可能整个地耽误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

这是我去年感到沉痛的第一条新闻。

大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才尖子?第二条新闻也让我吃了一惊。

说新生未入学,家长和学生就忙成一团,通过一切途径,找各种关系以求打点、照应。

据说很多大学生,还没上大学,就开始打听,大学英语课,是某某老师教的?哪个给分数高?团委和学生会哪一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不是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还没进学校就开始打听这些消息。

据说有一个没有正式报到的新生,把学校里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

这真让我目瞪口呆。

公关思维、搞关系思维,已经渗透到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这是不能不引起警戒的。

因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和我们北大是有关系的,人们经常说北大是全国的尖子的集中地,北大要培养尖子,要培养精英。

我自己并不一般地反对精英,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更重视非精英,更重视普通的学生。

正像鲁迅所说,可能有天才,但是没有泥土就没有天才;而且,“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但是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培养精英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或者我们每个同学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样的尖子?这个问题是更加重大,也许是更加严峻的。

我现在恰好对这些尖子学生非常担心——当然不是全体——但是相当一部分尖子学生,也包括北大的尖子,让我感到忧虑。

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是上次我在北大中文系演讲时所提出的,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

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坦白地说,我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学生,甚至觉得这都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典型,是可以作为一种文学的典型来加以概括的。

下面就是我的文学概括,并不具体指某一个人。

比如说吧,一天我去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他对我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我开始讲课。

在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对教学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讲到哪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就是说他听懂我的课了,我很高兴,我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

下课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来,说“钱老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对我的课大加赞扬,但我总是有些怀疑,他是否真懂了,不过是吹捧而已。

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我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都听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

而且老实说,老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我对这个学生有了一个好感。

如此一次,两次,三次,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

到第四次他来了:“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请你给我写推荐书。

”你说我怎么办?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

于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这就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资本家”,投资收获了我的推荐信,然后就“拜拜”了,因为你对他已经没用了。

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

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

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

问题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体制所欢迎的,因为他很能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