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肠杆菌
合集下载
肠杆菌PPT课件ppt演示课件

※ 目前有44个菌属,170多个菌种
. 3
肠杆菌科中与医学有关的常见菌属
属 枸橼酸杆菌属 代表种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柯塞枸橼酸杆菌
肠杆菌属
埃希菌属 克雷伯菌属 摩根菌属 变形杆菌属 沙门菌属 沙雷菌属 志贺菌属 耶尔森菌属
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摩根摩根菌摩根亚种 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 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 黏质沙雷菌黏质亚种
B亚单位
细胞膜 受体GM1
腺苷环化酶 H2O CI- Na+大量 分泌A亚单位ATPcAMP
.
腹泻 腹泻 腹泻
20
志贺毒素Ⅰ、Ⅱ
②、外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Ⅰ、Ⅱ 耐热肠毒素a、b 溶血素
.
21
ST (Heat stable enterotoxin)组成及作用机理
ST
ST与
STa
STb
霍乱
弧菌 肠毒 素间 无相
宋内志贺菌、福氏志贺菌、痢疾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
鼠疫耶尔森菌等。 .
4
§1 §2
§3 §4
共同生物学特性 条件致病性肠道杆菌
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
.
5
★
概述
1、相似的形态染色
大肠埃希菌 痢疾志贺菌 伤寒沙门菌
. 6
★
概述
1、相似的形态染色 2、简单的培养条件
.
7
★
概述
1、相似的形态染色 2、简单的培养条件 3、活泼的生化反应
26
菌株
作用 部位
主要症状
致病机制
常见O血清型
26,55,86,111 114, 125 ~ 128 142 157,26,111, 28ac,112ac,12 4,136,143,144 ,152,164
病原微生物肠杆菌科课件

肠杆菌科的分类
1
肠杆菌科分为三个亚科:肠杆菌亚 科、沙门氏菌亚科和志贺氏菌亚科
2
肠杆菌亚科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 菌、志贺氏菌等
3
沙门氏菌亚科包括沙门氏菌、志贺 氏菌、大肠杆菌等
4
志贺氏菌亚科包括志贺氏菌、大肠 杆菌、沙门氏菌等
肠杆菌科的特点
01 形态:多为杆状,少
数为球状或螺旋状
02 结构:细胞壁主要由
肠杆菌科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使用 抗生素如青霉素、 头孢菌素等药物进 行治疗
抗病毒治疗:使用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 洛韦、利巴韦林等 药物进行治疗
免疫治疗:使用免 疫调节药物如干扰 素、白细胞介素等 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严 重感染患者,可能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切除感染组织、 引流等
肠杆菌科的疫苗研发
跨学科合作:微 生物学、免疫学、 遗传 Nhomakorabea等多学科 交叉研究
临床应用:肠杆 菌科在疾病诊断、 治疗和预防方面 的应用
肠杆菌科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耐药性、传播 途径、变异性
研究进展: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代谢组 学
机遇:新型抗生素、 疫苗研发、基因编辑 技术
未来研究方向:新型 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公共卫生政策
02
肠杆菌科的 致病性:研 究肠杆菌科 的致病机制 和致病性
03
肠杆菌科的 耐药性:研 究肠杆菌科 的耐药机制 和耐药性
04
肠杆菌科的 治疗方法: 研究肠杆菌 科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开 发
肠杆菌科的发展趋势
研究热点:肠杆 菌科在疾病发生、 传播和治疗方面 的研究
技术进步:基因 编辑、高通量测 序等技术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肠杆菌科课件
〖医学〗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 肠毒素enterotoxin
• 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 • 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
– 定植因子(菌毛)
2020/10/8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enteroinvasive E.coli, EIEC)
• 似菌痢样,有脓血便,有里急后重 • 致病机理
2020/10/8
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 /jnejcl xh 试验为+ + - • 大肠杆菌血清型以O:K:H表示
2020/10/8
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
两大原因可以致病
1、条件致病 细菌居住部位改变引起的肠外感染: 尿路感染最常见
2、致病菌株 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肠道感染
2020/10/8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ETEC
作用 部位 小肠
• 亦称为Vero毒素大肠埃希菌 • 血清型为 O157:H7 • 临床表现
– 轻重不一 – 10%小于十岁患儿,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
• 致病因子
– 菌毛 – 毒素 Vero毒素 – 内毒素与溶血素
2020/10/8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ggEC)
1、侵袭力: 2、毒 素:
菌毛—有利于菌粘附至肠粘膜
局部
(肠壁)
内毒素
肠粘膜通透性升高→毒素吸收→发热、神志障碍、休克 破坏肠粘膜→炎症、溃疡、脓血粘液便 肠壁植物神经→肠蠕动失调、痉挛→腹痛、里急后重
全身 内毒素血症
外毒素(A群Ⅰ、Ⅱ型) 志贺毒素 ST(VT) 有3种毒性,与内毒素协同作用,加重局部和全身症状
• 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 • 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
– 定植因子(菌毛)
2020/10/8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enteroinvasive E.coli, EIEC)
• 似菌痢样,有脓血便,有里急后重 • 致病机理
2020/10/8
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 /jnejcl xh 试验为+ + - • 大肠杆菌血清型以O:K:H表示
2020/10/8
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
两大原因可以致病
1、条件致病 细菌居住部位改变引起的肠外感染: 尿路感染最常见
2、致病菌株 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肠道感染
2020/10/8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ETEC
作用 部位 小肠
• 亦称为Vero毒素大肠埃希菌 • 血清型为 O157:H7 • 临床表现
– 轻重不一 – 10%小于十岁患儿,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
• 致病因子
– 菌毛 – 毒素 Vero毒素 – 内毒素与溶血素
2020/10/8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ggEC)
1、侵袭力: 2、毒 素:
菌毛—有利于菌粘附至肠粘膜
局部
(肠壁)
内毒素
肠粘膜通透性升高→毒素吸收→发热、神志障碍、休克 破坏肠粘膜→炎症、溃疡、脓血粘液便 肠壁植物神经→肠蠕动失调、痉挛→腹痛、里急后重
全身 内毒素血症
外毒素(A群Ⅰ、Ⅱ型) 志贺毒素 ST(VT) 有3种毒性,与内毒素协同作用,加重局部和全身症状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形态染色
符合肠杆菌特点,多为周毛菌,有菌毛
伤寒杆菌周身鞭毛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29/44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30/44
▪ 培养特征
▪ EMB、SS上呈无色透明乳糖不发酵菌落
麦康凯培养基上伤寒杆菌菌落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31/44
EMB培养基,上为E.coli,下为伤寒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LT和ST同时存在,致病性更强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15/44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E.coli不耐热肠毒素
16/44
▪ 所致疾病:
• 肠道外感染(内源性感染)
▪ 化脓性感染——定位转移 腹膜炎、阑尾炎、创伤感染、手术刀口感染、 肺炎、 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等
▪ 泌尿道感染——病原菌来自病人肠道(上行性) 占泌尿道感染首位、女性多见(尿道炎、膀 胱炎、肾盂肾炎等)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12/44
致病性
致病物质
除内毒素、荚膜肠杆菌科共有毒力因子外, 大肠埃希菌含有独特毒力因子有:
• 黏附素——含有高度特异性 吸附、定植、致病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13/44
• 外毒素(由ETEC产生肠毒素)
(1)不耐热肠毒素(LT),分LT-I和LT-Ⅱ两型 蛋白质对热不稳定,与霍乱肠毒素相同
❖ 分离判定:
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判定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39/44
▪血清学诊疗——肥达反应(Widal)
原理
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O抗原及H 抗原,以及 引发副伤寒沙门氏菌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凝集试 验,测定待检血清中有没有对应抗体及其效价。 (TO、TH、PA、PB) 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
符合肠杆菌特点,多为周毛菌,有菌毛
伤寒杆菌周身鞭毛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29/44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30/44
▪ 培养特征
▪ EMB、SS上呈无色透明乳糖不发酵菌落
麦康凯培养基上伤寒杆菌菌落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31/44
EMB培养基,上为E.coli,下为伤寒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LT和ST同时存在,致病性更强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15/44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E.coli不耐热肠毒素
16/44
▪ 所致疾病:
• 肠道外感染(内源性感染)
▪ 化脓性感染——定位转移 腹膜炎、阑尾炎、创伤感染、手术刀口感染、 肺炎、 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等
▪ 泌尿道感染——病原菌来自病人肠道(上行性) 占泌尿道感染首位、女性多见(尿道炎、膀 胱炎、肾盂肾炎等)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12/44
致病性
致病物质
除内毒素、荚膜肠杆菌科共有毒力因子外, 大肠埃希菌含有独特毒力因子有:
• 黏附素——含有高度特异性 吸附、定植、致病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13/44
• 外毒素(由ETEC产生肠毒素)
(1)不耐热肠毒素(LT),分LT-I和LT-Ⅱ两型 蛋白质对热不稳定,与霍乱肠毒素相同
❖ 分离判定:
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判定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39/44
▪血清学诊疗——肥达反应(Widal)
原理
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O抗原及H 抗原,以及 引发副伤寒沙门氏菌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凝集试 验,测定待检血清中有没有对应抗体及其效价。 (TO、TH、PA、PB) 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
肠杆菌

属间属内鉴别:见各章
5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埃希,克雷伯出现广谱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头孢,氨基糖苷类,四环素耐药)
6抗体检测
1肠道外感染:
㈠标本采集分离培养
㈡鉴定: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挑取疑为大肠埃希菌的菌落(EMB上为扁平粉红色有金属光泽,MAC上粉红色或红色,SS上为红-粉或中央为粉红色周围无色菌落,XLD上为不透明黄色菌落)。进一步鉴定到属和种,,最后依据生活反应:大肠埃希菌:双糖铁产酸/产气,产气,枸橼酸盐阴性,脲酶阴性,吲哚阳性,动力+/-,鸟氨酸+/-。
㈡肠道感染:是人和动物肠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耶尔森菌,主要引起各种急慢性肠道感染,食物中毒,旅行者腹泻。
1肠道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脑膜炎/脓毒症相关大肠埃希菌
2致腹泻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分型)
㈠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又称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HUS,产生一种或多种志贺毒素或称Vero毒素,粪口途径传播。代表血清型是:O157.
2标本直接检查:㈠显微镜检查:革阴㈡抗原检测
3分离培养:常用肠道鉴别培养基MAC,EMB,选择培养基:SS,强选择培养基:孔雀绿和亚硫酸铋琼脂
㈠生活鉴定:乳糖阴性,氧化酶阴性,三糖铁琼脂产酸/产气,或产碱/产酸产气,H2S阳性,枸橼酸盐阳或阴性,脲酶阴性,吲哚阴性,动力阳性,vp阴性,鸟氨酸阳性,若临床分离菌乳糖阳性,吲哚阳性,脲酶阳性均不考虑为沙门菌㈡血清学分型:用
㈢血清学鉴定
㈣分子生物学鉴定
㈤鉴定步骤:科,属,种,
科鉴定:根据葡萄糖氧化发酵,氧化酶试验,
菌体形态和鞭毛等区分是否为肠杆菌科
试验
肠杆
弧菌
5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埃希,克雷伯出现广谱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头孢,氨基糖苷类,四环素耐药)
6抗体检测
1肠道外感染:
㈠标本采集分离培养
㈡鉴定: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挑取疑为大肠埃希菌的菌落(EMB上为扁平粉红色有金属光泽,MAC上粉红色或红色,SS上为红-粉或中央为粉红色周围无色菌落,XLD上为不透明黄色菌落)。进一步鉴定到属和种,,最后依据生活反应:大肠埃希菌:双糖铁产酸/产气,产气,枸橼酸盐阴性,脲酶阴性,吲哚阳性,动力+/-,鸟氨酸+/-。
㈡肠道感染:是人和动物肠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耶尔森菌,主要引起各种急慢性肠道感染,食物中毒,旅行者腹泻。
1肠道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脑膜炎/脓毒症相关大肠埃希菌
2致腹泻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分型)
㈠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又称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HUS,产生一种或多种志贺毒素或称Vero毒素,粪口途径传播。代表血清型是:O157.
2标本直接检查:㈠显微镜检查:革阴㈡抗原检测
3分离培养:常用肠道鉴别培养基MAC,EMB,选择培养基:SS,强选择培养基:孔雀绿和亚硫酸铋琼脂
㈠生活鉴定:乳糖阴性,氧化酶阴性,三糖铁琼脂产酸/产气,或产碱/产酸产气,H2S阳性,枸橼酸盐阳或阴性,脲酶阴性,吲哚阴性,动力阳性,vp阴性,鸟氨酸阳性,若临床分离菌乳糖阳性,吲哚阳性,脲酶阳性均不考虑为沙门菌㈡血清学分型:用
㈢血清学鉴定
㈣分子生物学鉴定
㈤鉴定步骤:科,属,种,
科鉴定:根据葡萄糖氧化发酵,氧化酶试验,
菌体形态和鞭毛等区分是否为肠杆菌科
试验
肠杆
弧菌
肠杆菌科 课件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caeae)
概述 • 是栖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的一大群形态、
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 • 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包括植物、土壤、
水以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多数是正常人 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员,在机体的其他部位 相对较少。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caeae)
O157:H7菌落特征(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
• 1.大肠埃希菌(E.coli)是最常见的临床分离
菌,也是肠道中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成员,常 引起各种肠内外的感染,是腹泻和泌尿道感染 的主要病原菌,又分为正常(Normal)和不 活泼(Inactive)2个亚。
• 2.蟑螂埃希菌(E.blattae)不常见,偶可从
人类标本中检出并有潜在的致病性。
大肠埃希菌检验程序
1)ETEC:生化反应加血清分型加肠毒素测定
• 生化反应符合大肠埃希菌,属于一些特定的血 清型别;
• 主要依赖ST和LT肠毒素的检测,常用生物学 方法或细胞培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2)EPEC:生化反应加血清分型,
• 用多价抗血清检测其O抗原。取5~10个乳糖阳性的大肠埃希 菌菌落,进行特异性抗血清的凝集试验,
海外旅行
EIEC EHEC EAEC
侵入结肠黏 膜上皮 类志贺毒素
未明
志贺样脓血 便
腹泻、出血 性肠炎
急、慢性腹 泻
脓血便,便中 成人 含红、白细胞 和黏液,发热、 腹痛
腹泻(无
儿童、老人
WBC),腹痛、
血便、发热、
HUS
水泻、呕吐 所有年龄
海外旅行
未熟牛肉 牛奶
二、细菌特性
• 形态特征 • 培养特性 • 生化反应 • 抗原结构
概述 • 是栖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的一大群形态、
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 • 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包括植物、土壤、
水以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多数是正常人 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员,在机体的其他部位 相对较少。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caeae)
O157:H7菌落特征(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
• 1.大肠埃希菌(E.coli)是最常见的临床分离
菌,也是肠道中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成员,常 引起各种肠内外的感染,是腹泻和泌尿道感染 的主要病原菌,又分为正常(Normal)和不 活泼(Inactive)2个亚。
• 2.蟑螂埃希菌(E.blattae)不常见,偶可从
人类标本中检出并有潜在的致病性。
大肠埃希菌检验程序
1)ETEC:生化反应加血清分型加肠毒素测定
• 生化反应符合大肠埃希菌,属于一些特定的血 清型别;
• 主要依赖ST和LT肠毒素的检测,常用生物学 方法或细胞培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2)EPEC:生化反应加血清分型,
• 用多价抗血清检测其O抗原。取5~10个乳糖阳性的大肠埃希 菌菌落,进行特异性抗血清的凝集试验,
海外旅行
EIEC EHEC EAEC
侵入结肠黏 膜上皮 类志贺毒素
未明
志贺样脓血 便
腹泻、出血 性肠炎
急、慢性腹 泻
脓血便,便中 成人 含红、白细胞 和黏液,发热、 腹痛
腹泻(无
儿童、老人
WBC),腹痛、
血便、发热、
HUS
水泻、呕吐 所有年龄
海外旅行
未熟牛肉 牛奶
二、细菌特性
• 形态特征 • 培养特性 • 生化反应 • 抗原结构
4.肠杆菌科

分离培养
标本接种血琼脂和(或)MAC培养 基,37℃孵育过夜,挑选血琼脂上 灰白色、大而粘的菌落和,MAC上红 色、大而肥厚、粘液型光亮且形成 菌丝的菌落。
肠杆菌科
2020年5月28日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 的革兰阴性杆菌,长栖居在人和动 物的肠道内,亦存在于水、土壤和 腐败的物质中。肠杆菌科细菌种类 繁多,根据生化反应、抗原结构、 核酸序列分析,目前确定的有44个 属,170多个种,临床标本中约有 40个种可以检出。
肠杆菌科
共同特性 埃希菌属 沙门菌属 志贺菌属 克雷伯菌属 变形杆菌属
抵抗力
肠杆菌科细菌抵抗力不强,加热 60℃、30min既被杀死,不耐干燥,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如漂白粉、酚、 甲醛和戊二醛等均敏感。对低温有 耐受力。能耐胆盐,并在一定程度 上能抵抗染料的抑菌作用,次特性 已被用于制作肠道选择培养基。
变异性
1.S-R变异:自标本中初次分离的细 菌,菌体抗原上都有特异性多糖链, 菌落为光滑型。在人工培养基中反 复传代或保存日久时,其细胞壁上 的特异性多糖链消失而核心多糖仍 保留,菌落变为粗糙型。
D群为宋内志贺菌(S.sonnei)而沿 用至今。但在最近的CDC分类系统 (1989)中将生化性状相近的A、B、 C群归为一群,统称为志贺菌A、B、 C血清群;而将生化特征与之相异, 鸟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阳 性的宋内志贺菌单列出来。志贺菌 属的DNA G+Cmol%为49~53.
以福氏志贺菌为例
革兰阴性直短杆 状,1.1~1.5μm ×2.0~6.0μm, 多数有鞭毛,能 运动,某些菌株 尤其是引起肠外 感染的菌株有荚 膜(微荚膜)和 周身菌毛
培养特性
在血琼脂平 板上菌落呈 圆形,直径 为2~3mm, 稍凸,边缘 整齐,灰白 色,不透明, 少数菌株产 生β溶血环;
肠杆菌ppt演示课件

3
1. 形态与结构:形态相似。
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多有鞭毛、菌毛。
4
2.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 普通平板:灰白色、光滑、湿润、中等大小
的菌落;
血平板:有些菌可产生溶血;
液体培养基:均匀混浊生长.
5
3. 生化反应:活泼 常以此作为鉴别手段;
致病菌株多不能分解乳糖。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
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菌上有重要意义。
15
EIEC
大肠
EPEC
小肠
EHEC
大肠
EAEC
小肠
肠产毒型大肠杆菌 (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 )
• 疾病:旅游者腹泻和婴幼儿腹泻; • 症状:水泻、腹痛、恶心、低热;
• 作用部位:小肠粘膜细胞;
• 致病物质:菌毛、肠毒素(ST 、LT)。
16
不耐热肠毒素(LT)的结构和作用部位
22
致 病 机 理
细菌通过其质粒编码的粘附素粘附于十 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肠细胞粘膜表 面,在微绒毛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
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
紊乱,功能受损。
23
肠出血型大肠杆菌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 )
• 细菌血清型:O157:H7。 • 疾病:出血性肠炎,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 症状:剧烈腹痛、水泻、大量鲜血便。 • 作用部位:小肠远端、结肠 • 致病物质:菌毛、志贺样毒素(SLT)、LPS、溶血素等。
• 致病机理:SLT灭活核糖体,终止蛋白质合成。引起肠粘
膜水肿、出血,液体蓄积,肠粘膜脱落,肠细胞水肿、坏死, 引起血性便。
24
肠集聚型大肠杆菌 (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EC)
1. 形态与结构:形态相似。
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多有鞭毛、菌毛。
4
2.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 普通平板:灰白色、光滑、湿润、中等大小
的菌落;
血平板:有些菌可产生溶血;
液体培养基:均匀混浊生长.
5
3. 生化反应:活泼 常以此作为鉴别手段;
致病菌株多不能分解乳糖。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
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菌上有重要意义。
15
EIEC
大肠
EPEC
小肠
EHEC
大肠
EAEC
小肠
肠产毒型大肠杆菌 (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 )
• 疾病:旅游者腹泻和婴幼儿腹泻; • 症状:水泻、腹痛、恶心、低热;
• 作用部位:小肠粘膜细胞;
• 致病物质:菌毛、肠毒素(ST 、LT)。
16
不耐热肠毒素(LT)的结构和作用部位
22
致 病 机 理
细菌通过其质粒编码的粘附素粘附于十 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肠细胞粘膜表 面,在微绒毛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
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
紊乱,功能受损。
23
肠出血型大肠杆菌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 )
• 细菌血清型:O157:H7。 • 疾病:出血性肠炎,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 症状:剧烈腹痛、水泻、大量鲜血便。 • 作用部位:小肠远端、结肠 • 致病物质:菌毛、志贺样毒素(SLT)、LPS、溶血素等。
• 致病机理:SLT灭活核糖体,终止蛋白质合成。引起肠粘
膜水肿、出血,液体蓄积,肠粘膜脱落,肠细胞水肿、坏死, 引起血性便。
24
肠集聚型大肠杆菌 (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E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肠杆菌
1.伤寒发病第1 周时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
2.我国引起菌痢的多是.
3. O157:H7的大肠埃希菌是.
4.沙门菌属的抗原组成包括. . .
5.沙门菌属的变异性包括. . . . .
6.尿培养常见的G-杆菌是.
7.能利用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的细菌是.
8.迁徙生长的细菌最有可能是.
9-可引起类似志贺样腹泻症状的大肠埃希菌是.
10.在麦康凯和SS 平板上生长的大肠杆菌菌落为
11.肠道菌科发生S-R变异是由于失去了.
12.沙门菌属中的Vi抗原属于.
13.属于胞内寄生菌的是.
14.外—斐反应用以诊断.
15.大肠埃希菌的IMViC试验多数结果为.
16.菌痢时出现粪便呈:.
17,伤寒发病整个病程阳性检出率都较高的是.
18.我国饮水卫生标准规定大肠菌群数应.
19.肠道菌科H抗原为.
20.伤寒沙门菌的鞭毛为.
21.下列无动力的.肠道菌科细菌是.
22.属于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甲类传染病的是.
23.最常用于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试验是.
24.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大肠埃希菌是.
25.沙门菌属分群鉴定的依据是.
26.伤寒发病3 周时,进行细菌培养,原则上取.
27.为诊断伤寒沙门菌感染,全病程均可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是.
28.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