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对 于宽恕 ,一直 以来都 有许 多不 同的理解 和分 类 , r nr Ta e 认为宽恕存在三种类 型:角色期 待宽 i 恕 、利 己的 宽 恕 和 内 部 的 宽 恕 ;E r h 将 宽 恕 分 ni t g 为报 复性 的宽恕 、压力 迫使 下 的宽 恕 以及无 条件 宽 恕 ;Magr 将 宽 恕 分 为 对 他人 的宽 恕 和对 自 己 ue 则 的宽 恕 ;Mc ul g C luh则将 宽恕分 为倾 向性 宽 恕和 状 o
中图分类号 :G4 6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7 - 0 (0 2 0 -150 6 25 9 2 1 ) 1 6 -2 4 0
宽 恕这一 名词 ,贯穿 了人类从 古 至今的文 化和 生 活 。对 其 的研究 ,历经宗 教 、哲 学 ,直 到上 世纪 经 由品德心 理 学 的 角 度 ,发 展 到 如 今 的 宽 恕 心 理 学 ,走过 了漫长 的道路 。本 文是从 心理学 角度对 宽 恕 的 内涵 、研究 现状 、前景 等进行 了综述 。


宽恕 的定义
收稿 日期 :2 1 - .2 0 11 1 0
作者简介 : 梁嫒 (96 ) 18 一 ,女 , 黑龙江大庆人 ,硕士研究 生 , 从事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张红兵 (92 ) 男 ,山东 1 一 , 8
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 ,从 事心理健康教 育研究 。
BA JA G JN IN I N IG Y WE H A U N U
2 1 第 1期 0 2年 ( 总第 9 7期)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ORDER B ECONOMY AND CUL TURE
N . . O1 o 12 2 C nn . o9 , edN.7 e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阶段。翻 在暴露阶段 ,被冒犯者开始认识并感受到 上 ,指出 ,与人 口学变量 、共情 、宗教性 、社会 由冒犯事件所 引起 的消极情绪 ,如悲伤 、气愤 、 愿望相 比,人格维度对宽恕更具有独特的预测作 愤怒 、焦虑等 。在决定阶段 ,被冒犯者为 了摆脱 用 ,其研究 也证实 了这一结果 。t而最新 的对此 l 0 ] 这种消极情感状态认识到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他 的研 究 是 N r (0 7 对 12名葡 萄 牙大 学 生 的 eo 2 0) 5 们开始思考并决定是否要原谅和饶恕那些冒犯者 。 研 究 ,结 果 也 与 以上 的结 果类 似 ,大五 人格 模 型 在操作 阶段 ,被 冒犯者开始 以一种新的思维重新 中的神经质与持久的怨恨呈正相关 ,与宽恕倾 向
料 ,可 以看 出学者们对宽恕与人格特征进行了大 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 ,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 量的研究 ,并取得 了一定 的成果 。本文试 图对宽 对侵犯者产生共情 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 ,该
恕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 ,对宽恕与人格特征的关 过程降低 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侵犯者 的动机 ,增

宽恕一词源于宗教 ,宗教中的宽恕强调的是 久 的伤害 ,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 、憎恨和恐惧 种用于和解与消除罪恶的方式 。而心理学研究 中解脱 出来 ,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
的宽恕主要为人际宽恕。踟 在心理学界 中, 对宽恕 过程。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有不 同的理解 ,至今 ,心理 宽恕的理解不 同,但都认为宽恕包含 了三个基本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5 6 2期
2 1 年第 7 01 期
总第 83 0 页
・ 论研 究 ・ 理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 系的研究综述

中职生宽恕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中职生宽恕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2 . 中职生宽恕水平的特点。
表1 不 同性 别 、是 否 独 生 子 女 中职 生 宽 恕 水 平 差 异 比较
( M ±S D)
在: 从研究视角来看 , 宽恕研究大都是从宽恕他人 的角度展 开的 , 宽恕 自己作为宽恕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 却没 有得到应有 的重视 。从研究对象来看 ,存在两种明显的倾 向:一是早些时候大部分的宽恕研究是以正在接受心理治 疗的患者为被试 , 缺乏对普通人宽恕心理的研究 ; 二是 当前 无论 国外还是国内对宽恕的研究 ,绝大部分都是以大学生 为研究对象 ,国内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是以大学生为研 究对象。中职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 , 是产生心理 困惑 、 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 宽恕的研究必然从对大学生 、 成人扩 展到了对青少年,对 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宽恕状况进行 深入探讨也 日益显出其现实意义。
p <O . 0 5 , p< O . 0 5, p <O . 0 0 1
由表1 可知 , 宽恕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男生 的宽 恕水平均高于女生 , 两项 比较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 宽恕水平 不存在显著 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四、 讨 论
1 . 中职生宽恕水平的总体状况 。 本研究采用H e a r l a n d 宽 恕量表测查 了许 昌卫生学校 中职生的总体状况 , 结果发现 , 中职生宽恕 自己和宽恕他人水平总体较高。多数心理学家 研究证实宽恕水平在人的一生成长过程 中呈现上升趋势 , 但也有部分研究指出青春期阶段 的孩子 ,接触 到的是来 自 教师的不停的说教 , 反复强调学 习, 淡化人际关 系, 一心埋
问题 提 出 国 内外 有 关 宽 恕 的 研 究 己经 得 出 了 一 些 有 价 值 的结 论, 但宽恕研究并不成熟 , 还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 , 主要表现

宽恕心理研究概述

宽恕心理研究概述

系的和谐 是最主要 的价值取 向 。根据文化心理 学的观点 , 心理 和文化是相互渗透 的 , 人们的认知 、 感 、 情 动机和行为 的形成和产 生是 由其生活 的文化世 界塑造 的 , 人们 的人格 、 思维方式 、 感觉和 行动无不有着文化 的烙 印。
另有研 究发现具有 高共情特 是指设身 处地地感 受他人 当前情绪体验 的一种心理倾 向。M C l u h c ul g 等研 究发现 , o 对被试 者进行共情教育 和宽恕的临 床 干 预 , 果表 明共 情 与宽 恕 问有 着 密切 的关 联 。We e 指 结 ir n 出, 共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做 出报复还是 宽恕 的决定 过程。
般来 说 , 宽恕包括三个层 面 : 宽恕他人 、 宽恕 自己与寻求宽
恕 目前 , 。 心理学一般将 宽恕定 义为 : 宽恕涉及到两 个人 , 中 其

个人在心理 、 情感 、 体或道德方 面受到另一个 人 的深度 而持 身
久的伤害; 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 、 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不再
关 键 词 : 恕 宽 恕 干 预 心 理 健 康 宽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DOI1.9 9 .s. 7 ~ 1 1 0 00 . 5 :03 6  ̄in1 2 8 8 . 1.50 s 6 2 0
1 宽恕的内涵 宽恕不仅是我 国传统伦理学 的重要 内容 、 中华 民族 的传统美 德之一 , 也是 西方基督教 文明的核心思 想 。现代 汉语词典》 《 对宽 恕的解释是宽容饶恕 , 宽容指心胸宽广能容人 、 有气 量 ; 饶恕则是 指免予责备或惩罚u 。英汉词典 中的‘og e es一般被译 为“ ' ri n s” f v 宽 恕” 其 意思是停止对他 人的愤怒 、 , 责备 或惩罚 , 与汉语 中“ 原谅 ”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邯郸市大学生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二级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级:应用心理专业2008本科姓名:牛潇潇指导教师:董好叶1 前言1.1 研究意义1.1.1 理论意义本研究对象是邯郸市在校大学生,研究继承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研究模式,分别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了解现在大学生关于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分析二者的影响因素,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继承并拓展了前人的研究,完善了相关理论体系。

1.1.2 应用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邯郸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宽恕水平的调查研究,分别分析二者在性别、年龄、年级、文理科、是否独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进行合理干预,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对自我宽恕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道德建设。

1.2 文献的收集在确立论文题目后,为了更好的撰写论文,通过中华知网、万方、读书秀等收集了与自我宽恕研究、主观幸福感研究有关的文章,收集到的文章包括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校的硕士学位论文,还有同学帮忙收集的一些文献。

这些文章不论发表的时间如何,但对于我完善有关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知识体系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2 正文2.1 国外自我宽恕水平的研究一直以来,宽恕被认作是宗教的研究内容,直到二十世纪后期,宽恕被列入心理学研究范畴才被人们所接纳。

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国外关于宽恕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自我宽恕概念的界定Mauger(1992)等人最先根据宽恕对象的不同,将宽恕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类。

宽恕自己,即自我宽恕,前提假定自己为冒犯者,受害者既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他人,但宽恕行为的实施者是自己,也就是说自我宽恕的过程是一种内部动机变化的过程[1]。

Enright(1996)在宽恕的咨询疗效与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自我宽恕是“个体在面对自己的、已认识到的错事时主动放弃对自己的不满,并给予自己同情、宽大和关爱的过程”[1]。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概念 . 为 “ 恕倾 向是 指基 于个 体 特性 的 因素 . 认 宽 在被 侵犯 时 , 个体 会 以一 种善 意 的 、 慈 的方 式 来 中止 自 仁
今 ) 在第 一 阶段 , 国和 欧洲 的 心理 学家 和心 理健 康 。 美
专 家偶 尔 论 及 宽恕 现 象 . 例如 皮 亚 杰 和 B h e n分 别 论 述 了宽 恕能 力 是 如何 随着 道 德 判 断水 平 的提 高 而 发 展 的 .i isi Lt nk 也最 早试 图描 述人 际 宽 恕能 力 的情 感 w 结 构… 第二 阶段 . 以 E f h 为 首 的一批 心 理学 家 在 n gt i
健 康 和治疗 领 域研 究 的热 点 恕在西 方 心理 学 领域 宽 的 发 展 主要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早 期 的 宽 恕 研 究 阶 段
( 9 2 1 0至 13— 9 0 和 18
作 为一 种 人格 特质 .宽恕 表现 为在 不 同时 间 、 不 同人 际情 境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共 同 的宽 恕 侵 犯 行 为 的 倾 向 。R b r 最早 提 出 了宽 恕倾 向( riig es 的 o et s f gvn n s) o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 会 驰 . 明 霞 吴
摘 要 : 恕是 近年 来 心 理 学 领 域 的研 究 热 点 当前 研 究 者 对 宽 恕概 念 的 界 定 主 要 有 两 种 观 点 , 宽 即状 态 宽 恕 和 特 质 宽恕 .
对 宽 恕 的 影 响 因素 及 其 积 极 功 能 的 实证 研 究进 行 了 系统 总 结 。提 出未 来研 究 的 重 点 应 包括发 展 宽 恕 的 概 念 、 完善 研 究
目前 学 术 界 对 宽 恕 的 理 解 尚 不 统 一 . 是 根 据 性 但

大学生宽恕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宽恕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床心理学家已出版了不少个案研究 , 表明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 是 很 有 助 益 的 [2]。 许 多 人 声 称 , 当 试 图 帮 助 人 应 对 困 难 经 历 时 , 宽恕是一个合理且值得努力的目标 。 这些临床医生和研究 者认为帮助来访者学会宽恕比只是应对伤害的结果对解决各种 困难和提升总体幸福感更有用 [3]。 目前 , 宽 恕 作 为 积 极 心 理 学 的一部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题 , 日益展 现 出 它 的 理 论 价 值 及 应 用 潜 力 。 在 近 30 年 里 , 社 会 学 家 和 实 践者对宽恕及其能够提升个人幸福感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潜力越 来越感兴趣 [4]。 这种兴趣的增加部分是因为 有 证 据 显 示 宽 恕 能 够成为用于广泛人群的有用的咨询工具, 包括解决物质滥用、 癌症患者及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 [5]。 大学生 宽 恕 状 况 与 心 理 健 康关系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 在当今大学生的诸多心理问 题中 , 由人际关系困难引发的问题占据显著的位置 。 引发大学 生人际困难的事件往往并不是很严重 , 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 能容忍他人的错误 , 产生报复心理 , 最终使得小问题往往引发
2 SCL 10

及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

!"# )* -.
01 2
2.3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宽恕总分与综合幸福问卷的生活满意 、 正性情感 、 生命活 力 、 健康关注 、 利他行为 、 自我价值 、 友好关系 、 人格成长等
1.2 方法 1.2.1 工具 ① 《 中国 -Mullet 宽恕问卷 》 (The Chinese-Mullet Forgiveness Questionnaire CMFQ ), 该 问 卷 来 自 2004 年 傅 宏 发 表 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Psychology 上 的 论 文 《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the disposition towards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 A Chinese perspective 》。 此问卷共有 16 个项目用以测量中国人的 宽 恕 行 为 , 记 分 为 17 级 , 得 分 越 高 宽 恕 水 平 越 高 。 其 内 部 一 致 性 系 数 ( Cronbach ’s Alpha ) 为 0.85 。 ② 症 状 自 评 量 表 ( SCL-90 ), 在 个 体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的 调 查 中 , 采 用 临 床 上 广 泛 应 用 的 症 状 自 评 量 表 ( The Self -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 , 90 ), 简 称 SCL-90 。 采 用 1 ~5 级 记 分 , 得 分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口统计学比较
男生 ( n =1 0 9 ) 女生 ( n = 1 7 0 )
M s D M ∞
1 . 研 究 对 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 随机 取样, 以某 大学 四个 年级的学生为研 究对象 , 发放了3 0 0 份 问卷, 有 效问卷2 7 9 份, 有效率为 9 3 %。 其 中, 文科生 1 7 3 人, 理科生 1 0 6 J  ̄ ; 男生 l O 9 A, 女生1 7 0 j k , ; 大一学 生4 2 j k , 大 二学生8 8 A, 大三学生7 3 人, 大四学生8 6 人。
2 . 研 究工 具
文科 ( n = l 7 3 ) 理科 ( n =1 0 6 )
M M s D
躯体化 8 . 4 5 8 . 5 9 6 . 1 l 6 . 4 4 2 . 5 9 * 6 . 9 2 6 . 9 l 7 . 1 9 8 . 2 4 -0 . 2 8 7 强迫症状 l O . 9 1 6 . 9 8 8 . 6 7 6 . 1 8 2 墙0 ¨ 9 . 3 6 6 . 3 0 9 - 8 5 7 . 0 5 — 0 . 6 0 4 人 际敏 感 1 O . 9 1 6 . 9 8 8 . 6 7 6 . 1 7 2 . 8 0 * 9 . 3 6 6 . 3 0 9 - 8 5 7 . 0 5 — 0 . 6 0 4
状 自评量表 ( S C L 一 9 0 ) 由N e o n 于1 9 7 5 年 编制 , 之 后国内王征宇
对本量表 进行了本土化修订, 其信度、 效度 都比较 高, 之后 的应
用也证实了其科 学性 。 本量表 由9 0 个项 目组成 , 包含 如思 维、 情 感、 行为、 人 际关 系、 生活习惯等精神病症状 学内容 , 采用 五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作者:吴守义来源:《新疆预防医学》2013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21-03【摘要】目的对宽恕心理研究的介绍有利于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宽恕;心理健康;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论文报告逐渐大量涌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宽恕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研究者傅宏[1-2]、罗春明[3]等对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也对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相关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宽恕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宽恕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Enright[4]及其同事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负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过程。

Pingleton[5]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侵犯者的念头。

Hargrave[6]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

North[7]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

Mocullough[8]等人对宽恕的界定与Enright相似,他们认为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与此同时,受害者就逐渐减弱了对侵犯者报复和惩罚的动机。

心理学文献对宽恕的定义:宽恕涉及两个人,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要把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放弃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心理过程[9]。

对于宽恕的解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研究者普遍都强调它的宽容、饶恕、积极情绪的特征[4-9]。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学范畴中,“宽恕”如同“恕道”,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以任》、《理伦》、《泰伯》中都曾提及宽容、忠恕的思想[3]。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恕道”侧重于从“修身”的角度解释宽恕,把宽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观和方法,强调宽恕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因此它还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forgiveness"。

在宽恕的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宽恕的定义,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受到伤害的个体通常会与他人反抗,而宽恕就是停止抵抗,并且无条件地把作为“人”加以认同和接纳[10]。

2宽恕的研究方法目前,关于宽恕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实验法、问卷法、叙事法[3]。

2.1实验法当前,研究宽恕的实验法主要有两种:认知函数的研究和宽恕干预的研究。

认知函数的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影响宽恕的各因素间内在的关系;确定支配信息加工的心理认知法则;探索人们在做出宽恕判断时,怎样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而宽恕的干预研究目的则主要是,验证宽恕干预在临床上的效果;考察宽恕干预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2.2问卷法目前,研究宽恕的问卷主要有两类。

其中一类是基于测量宽恕倾向,代表性的有(Willingness to Forgive Scale)[11]。

另一类是基于测量受害者对某个人的某次侵犯的宽恕,代表性问卷有McCullough[12]等人编制的与侵犯有关人际动机问卷(T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Inventory)和Enright编制的宽恕问卷(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以上两类问卷的评分一般都是采用利克特式五点量表法。

关于宽恕的测量多是采用问卷法,因为这种测量工具比较多。

Mocullough等人从现有的宽恕评价工具中分出三个评价维度。

其一是对宽恕强度的测量,也就是说,采取相应的侵犯测验用来评价侵犯者做出的侵犯强度;其二是情境测量,实验者可以根据该维度对不同的宽恕做出分类;其三是基于宽恕使用的方法而建立的,做出宽恕或是接受宽恕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加以测量[13]。

2.3叙事法叙事法又称为临床访谈法,就是要求被试叙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关侵犯的事件,尤其要详尽报告事件中自己认为重大或有重要意义的方面,研究者再根据被试的报告进行分析[12]。

在被试的报告过程中,要求被试对自己叙述的事件重要性或意义性方面,进行主观的描述[3]。

因为这样有助于理解被试描述事件的动机,所以事件的报告本身比事件的客观真实性更重要。

但是在叙述法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被试所述内容的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分析的准确程度如何,这两者都是影响研究的关键问题所在。

事实上,叙述法的主要作用是有助于确定影响宽恕的主要因素,以及观察各种因素对宽恕是否产生影响,同时叙述法也可查明人们宽恕的动机。

3宽恕的相关因素国内关于宽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很成熟,纵观学者的研究报告,大多是基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的,即受害者、侵害事件、侵犯者。

3.1受害者3.1.1人格因素影响宽恕的一个稳定性因素是人格。

因为人格不因时间、事件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它是相对稳定的,或者说宽恕是某种人格类型的一种特质。

关于宽恕和人格之间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五大人格因素来考察分析的[14]。

宜人性、情绪稳定性高的人具有更强的宽恕他人的性格倾向,精神性和宗教性高的人也可能更容易宽恕他人。

3.1.2文化背景个人的文化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宽恕的产生,已有的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宽恕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文化认为宽恕自己是必要的,而东方文化则不这样认为,东方文化注重对他人的宽恕。

但也研究表明宽恕不受文化的影响。

3.1.3认知因素影响宽恕的认知因素包括归因、对侵害程度的评估、对侵犯者道歉真诚度的感知及对伤害性事件的回忆频率和沉思时间。

认知归因因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产生的原因解释。

有研究表明责任归因可直接影响宽恕,也可经由情境性共情和负性情绪反应间接影响宽恕。

也有研究认为受害者的应对方式、共情、同感体验、性别等都对宽恕产生影响。

3.2侵害事件侵害事件是影响侵害行为的外部原因,影响受害者的宽恕心理及宽恕行为的产生。

如果侵犯事件对受害者造成重大的省心创伤,则侵犯者越难以得到宽恕;如果侵害事件对受害者未造成大的伤害,侵犯者则易于得到宽恕。

有研究表明侵害后果的消除程度与宽恕成正比,在控制了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侵害后果的消除越彻底就越易于得到宽恕;同理,侵犯越严重越难得到宽恕。

3.3侵犯者侵犯者的态度、道歉及寻求宽恕的方式会影响宽恕,有研究表明道歉可直接影响宽恕,亦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宽恕。

在侵犯行为发生后,如果侵犯者的道歉的态度诚恳,就会易于得到宽恕,反之则很难获得宽恕。

傅宏[2]教授认为影响受害者做出宽恕决定的因素中,这是唯一一个能由侵犯者控制的因素。

人际关系也对宽恕产生影响,特别是亲密、有义务责任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亲密程度与宽恕呈正相关,亲密关系的一方特别是有义务承担的一方会更容易宽恕对方。

人们会倾向于宽恕自己比较亲密的人,如父母、家人、朋友等自己认为重要和关系要好的人。

4宽恕对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的影响4.1宽恕与心理健康在宽恕的最新研究动向中,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学者们专注于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宽恕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探讨怎样消除或减少因伤害、背叛、愤怒等负性情绪带来的痛苦。

从生理机制方面讲,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宽恕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相关。

宽恕自己和他人与抑郁症成负相关,也就是说易于宽恕的人患抑郁症的机率低。

研究发现经常谴责他人的人患心脏病的机率高。

王志琳[10]等研究认为,个体通过宽恕自己和他人,以及要求和接受宽恕的频率,有助于减少个体的痛苦(愤怒、谴责及报复性思想和感受)时间,减少交感神经在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上的唤醒,从而降低疾病的风险。

从社会机制方面讲,宽恕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可使人们具有安全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乐观思想,有助于减少焦虑、恐惧、愤怒、沮丧、敌意及无助感产生的可能性。

宽恕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支持系统。

受害者对侵犯者的宽恕是一个从惊恐、愤怒、怨恨等复杂的负面情绪向正面情绪转变的过程。

宽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产生的。

宽恕的干预有助于减少危及心理健康的因素。

4.2宽恕与群际关系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除了有助于心理健康,还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冲突,面对伤害总是选择报复、惩罚、打击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国内研究者也多是关注大学生的人际宽恕护护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但是Katz等提示,在某些人际关系状态下,当个体受到比较严重的肉体伤害时,宽恕反而有可能会纵容侵犯者的侵犯行为更为频繁的发生。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宽恕则间接成为人际关系危机的制造者[14]。

5总结与展望首先,在宽恕概念的界定上,迄今为之没有统一。

西方研究者对宽恕给出的是操作性定义,国内研究者对宽恕的解释,多是基于对西方研究者的介绍。

因此,宽恕的心理学研究若想在中国进一步深入发展,在概念的界定方面必须要统一、要明确。

其次,在宽恕的三种研究方法方面,测量工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信度和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再次,在影响宽恕的相关因素方面,西方研究者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国内还缺乏对各因素的实证研究分析,因此有待于对相关因素做深入的实证研究。

最后,在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西方研究者多是基于临床医学方面的研究,而国内研究者虽然做了大量的综述,但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确定,在未来的宽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仍有很大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空间。

在概念的统一、研究方法的完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1]傅宏.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J]. 中国新医学,2002,(6):81-86[2]傅宏. 宽恕心理学:理论蕴含与发展前言[J]. 实用新医学,2003,(6):92-97[3]罗春明,黄希庭.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 新疆预防医学, 2004,12(6):908-915[4]Enright R D.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forgivness[J].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91,123-152[5]Pingleton J P . Why we don't forgiveness:A biblical and object relations theoretic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failures in the forgiveness process[J].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1997,(25):403-413[6]Hargrave T D & Sells J N. The development of a forgiveness scale[J].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1997,23(1):41-53[7] North J. Wrongdoing and forgiveness[J]. Philosophy,1987,(62):336-352[8]Mccullough M E &Worthington E L &Rachal K C. 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3):321-336[9]Denton R T &Martin M W. Defining forgiveness: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process and rol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8,26(4):281-292[10]王志琳,郑爱明. 宽恕与健康:心理学视角的分析[J]. 中国新医学, 2006,10(42):134-137[11]Rye M S & Loiacono D N &Folic C D. 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wo forgiveness scales[J]. Current Psychology,2001,20(3):260-277[12]Mccullough M E R K. 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6(15):1586-1603[13]舒敏,饶夏. 宽恕一个不断拓展的心理学研究领域[J]. 中国新医学, 2007,(7):183-184[14]Walker D F &Gorsuch R L. Forgiveness With i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Model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2,32:1127-1137(收稿日期2013-02-02)(编辑唐和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