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一)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一)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案课程目标•学习并掌握实践活动下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课程内容1.实践活动1:种植花草–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花草进行种植。
–学生学习花草的生长条件、种植方法,制定种植计划。
–学生在校内合适的地方进行花草的种植,并进行日常的浇水、施肥等养护工作。
–学生观察花草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定期向全班进行展示。
2.实践活动2:制作手工艺品–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手工艺品进行制作。
–学生了解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材料和技巧。
–学生按照设计图纸和制作步骤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
–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将制作好的手工艺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评价和分享。
3.实践活动3:小型调查研究–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调查研究。
–学生确定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样本,并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
–学生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和报告。
–学生将调查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学步骤1.介绍课程目标和内容。
2.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并组队。
3.针对每个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演示。
4.学生按照指导进行实践活动,并根据老师的要求记录实践过程和成果。
5.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并进行互评和分享。
6.总结课程内容,回顾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
教学资源•实践活动下册教材•种植花草所需的土壤、花盆等材料•手工艺品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电子设备和软件用于调查数据整理和制作报告评价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对自己实践成果的展示和分享•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注意事项•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需注意安全和卫生。
•在组队过程中要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和互相学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实践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整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经验。
广东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综合实践全册教案-(1)

⼴东版--⼩学四年级第⼆学期综合实践全册教案-(1)2014-2015学年度第⼆学期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郭育红⼀、基本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都有了⼀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
课堂上他们动⼿动脑都很积极,⼀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定的促进作⽤,为继续学习进⾏研究打下了⼀定基础。
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现有情况出发,在原有的⽔平上每个孩⼦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树⽴起学习的信⼼。
⼆、指导思想和⽬标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全⾯提⾼学⽣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的潜能,使学⽣得到全⾯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实践为核⼼,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活,进⽽学习科学研究的⽅法,发展综合应⽤知识的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法,使学⽣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总⽬标:密切学⽣与⽣活的联系,推进学⽣对⾃然社会和⾃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学、⾃理、⾃护、⾃强、⾃律等“五⾃”能⼒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体⽬标:1、情感⽬标:培养学⽣对社会⽣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探究活动等⼀些基本常识。
3、能⼒⽬标:使学⽣具有基本的⽣活⾃理能⼒、交往协作能⼒、观察分析能⼒、动⼿实践能⼒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能⼒和创新能⼒。
四、具体⼯作1、学习理论,明确⽬标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理论丛书《综合⾏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和《新课程标准解读》。
继续保持每周的学习讨论活动,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步学习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较完整规范的校本课程。
四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一、活动主题:春天里的发现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观察和发现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用词语描述春天的特点。
活动过程:1. 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变化,收集相关的图片、实物等。
2. 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并分享春天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春天的手工作品。
4. 学生展示作品,用词语描述春天的特点。
二、活动主题:我身边的科学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过程:1. 课前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科学现象。
2. 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并进行讨论。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4.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三、活动主题:环保小卫士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爱护环境的行动力。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环保创作。
活动过程:1. 课前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观察身边的环保现象。
2. 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并进行讨论。
3. 学生分组进行环保创作,如制作环保标语、绘制环保海报等。
4.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环保理念。
四、活动主题:民间艺术我来学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传承民间艺术。
活动过程:1. 课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等。
2. 课堂上,让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 学生分组进行民间艺术创作,如剪纸、泥塑等。
4.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五、活动主题:快乐运动日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过程:1. 课前让学生了解运动的重要性,观察身边的运动现象。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污染的危害教案

第五单元环境污染的危害活动背景:“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赞美的大自然景象在四五十年前的广东随处可见,但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前几年已经很难见到这样的美景了。
有的地方甚至连水源都被污染,到了“守在河边无水喝”的境地。
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自行调查、初步了解“白色污染”的现状和危害,知道了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有效预防“白色污染”的发生,从而获得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
2、学生通过自主参加调查工作,培养了自己收集资料、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活动重点:了解“白色污染”的现状和危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有效预防。
活动难点: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影响全校师生,影响家庭和社会,共同肩负起珍爱家园的责任。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1)出示白色污染图片,初步对“白色污染”进行感知。
(2)图片观摩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是“白色污染”?你的身边有哪些“白色污染”现象?(3)讨论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讨论总结和分享。
(4)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一步讲解,引出主题。
白色污染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据有关机构调查分析,目前外卖就餐、购物买菜、装垃圾等,使用塑料袋、塑料盒等已成常规方式,截至2019年底,中国外卖用户己超4亿。
全国外卖行业每天消耗的一次性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环保的代价越来越大。
(教师板书课题:身边的“白色污染”)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1)教师引导提问:身边的“白色污染”是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呢?“白色污染”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白色污染”究竟有多大危害?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
(鼓励学生从“白色污染”的原因、危害、预防等多方面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第四单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案(2课时)

第四单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活动背景: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小区树上的知了、农村屋顶上的喜鹊、草原上空的雄鹰、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家里养的小猫小狗……万物生灵乃人类益友,我们要关爱动物、善待动物,与他们一同分享美丽的地球。
活动目标:1、通过文献研究法,熟练地展开活动,认识到我国哪些属于濒危动物或者保护动物。
2、在教师的帮助下,能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培养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
小组合作完成较高质量的探究报告。
3、增强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意识。
活动重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难点:有序展开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人分享,从而锻炼自己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
活动课时: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身边的动物图片,引发学生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这些动物你认识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3)引出本课主题一一身边的动物。
二、初步探索,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类也属于动物,那么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有何不同呢?(2)(课件出示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到动物和人类的区别,老师找了一张图片,大家仔细观察。
(3)小组讨论交流,如果身边的动物真的消失了,人类会怎么样呢?三、开展活动,深入了解动物活动一:濒临灭绝的藏羚羊(1)自主探究,制定方案模板。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试着写一写活动方案的内容。
(2)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相机出示成长手册中的实验方案模板。
(3)你认为这份实验方案模板中还可以添加哪些栏目?要求根据自己小组准备做的实验,按需添加或修改。
(4)小组内讨论,评定实验方案的模板。
(5)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藏羚羊的专题纪录片。
(6)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藏羚羊数量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归纳、分析,梳理出藏羚羊面临消失的原因、后果。
(7)小组探讨,根据原因,提出拯救藏羚羊的建议,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详细篇】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详细篇】第一章:活动主题与目标一、活动主题:探索自然奥秘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自然知识资料。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画笔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分享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疑问。
2. 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观察和实验。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成果,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绘制一幅自然景观画。
第二章:活动主题与目标一、活动主题:传统文化我传承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 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创新能力。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传统文化资料和制作材料。
2. 学生准备制作工具。
四、活动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分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2. 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学生动手制作,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收获,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五、作业布置:1. 调查一种传统文化,并制作手抄报。
2. 学习一首传统诗词,进行背诵和默写。
第三章:活动主题与目标一、活动主题:环保行动我参与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行动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环境。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环保资料和操作工具。
2. 学生准备劳动工具。
四、活动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分享对环保的认识和做法。
2. 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
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成果,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力。
五、作业布置:1. 设计一个环保标语,并进行宣传。
小学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设计一、活动主题:探索身边的科学二、活动背景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活动目标1.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身边的科学现象案例,制作PPT。
2.学生准备:准备记录本、笔、照相机等,以便记录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五、活动过程1.主题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身边科学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科学。
2.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讨。
(2)实践观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选科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3)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实践成果,分享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及发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活动延伸(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六、活动评价1.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讨论、实践、分享等环节。
2.观察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能力,包括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的详细程度、记录的准确性等。
3.创新思维: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包括对科学现象的解释、提出的疑问等。
4.活动效果:评价学生在活动后的感悟和收获,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反思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提高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发现科学现象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的奥秘。
全册教案(教案)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全册教案(教案)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2.掌握团队合作、独立思考的能力;3.提升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4.加深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保知识;2.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观察与描述能力。
三、教学内容1、环保知识介绍1)环保知识概述2)环保方案3)环保意义4)环保规定2、环保实践活动1)慈善义卖2)废品回收3)环境亲子参与4)环保知识学习3、活动的设计1)活动目的2)活动设计3)活动实施安排4、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小组合作3)现场体验4)情境模拟5、教学手段1)多媒体演示2)小组讨论3)现场演示4)图片展示四、教学过程1、环保知识介绍1)环保知识概述教师用图片、PPT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环保的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
环保指的是人类保护环境并预防污染的行动,是人類共同的使命。
2)环保方案教师提供具体的环保方案,例如:用公共交通代替小汽车,采用节能环保灯等等。
3)环保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环保的意义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在思考环保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环保规定教师介绍环保规定,例如: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环境负责,都应当积极地参与这个保护环境的行动。
2、环保实践活动1)慈善义卖教师安排学生及其家长共同筹备一次慈善义卖,组织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所得收入用于环保,例如:治理污染、保护动物等。
2)废品回收教师让学生了解回收废品的意义,并介绍废品回收的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废品回收的活动。
3)环境亲子参与教师鼓励学生们与家长一起亲身走进自然,在场地及周边活动,感受环境之美,了解环境的变迁,探索本地环境特色。
4)环保知识学习通过观看环保知识、听取讲座、课堂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环保知识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了解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环保义务。
3、活动的设计1)活动目的通过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重视和关注环境问题,养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增强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运动与健康》教学设计活动目的:1、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健康儿童标准的看法,认识到健康的标准,立志要做健康的儿童。
2、通过多样的调查分析活动,获取健康秘诀信息。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要健康就要饮食均衡、保证睡眠和坚持运动。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分析:健康是金,走近健康。
本活动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认识怎样才算健康,并激发要做健康儿童的愿望。
然后侧重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去解读健康的秘诀,为能够更有计划地增进健康,爱上运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准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健康儿童的标准。
课余时间调查均衡饮食的秘诀、牛奶的成分、自己睡眠的时间、运动情况等资料。
为解读健康秘诀的环节做准备。
活动安排: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咱们刚刚度过一个美好的春节,当亲朋好友相聚互相拜年的时候,往往会说些什么吉祥话呢?(健康)可见健康是多么的重要,难怪人们说健康是什么——金!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健康,解读健康小秘诀!(板书:1、健康面面观。
二、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经验,交流分享对健康儿童标准的看法,记录并整理出健康儿童标准。
1、你认为健康儿童有些什么标准?同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老师帮助整理。
健康儿童的标准:(1)躯体健康。
主要指身高、体重等。
(2)好的抗病能力。
(3)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性。
(4)五官的要求,主要是指视力、听力和口腔等。
3、你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一定知道健康的秘诀是什么吧,大声告诉我好吗?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三个秘诀一一解读。
三、解读秘诀一“饮食要均衡”。
1、俗话说:“吃出来的健康!”均衡的饮食是健康的第一秘诀。
仔细观察以下三幅图,看看能给你怎样的启示?(看图,小组讨论)2、汇报。
应该多喝牛奶,多吃谷物食品。
不要吃太多高热量的煎炸食物。
不能厌食。
3、以上现象在你们身上出现过吗?4、那么怎么样才能吃得营养又健康呢?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人体健康很重要,可用一个金字塔来描绘,塔分四层:塔尖:尽量少吃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第二层:适量进食鱼类、蛋类、家禽、全瘦肉类、豆类、乳类;第三层:多吃水果蔬菜;塔底:尽量多吃谷麦类。
5、根据以上原则,咱们来完成这个健康金字塔吧。
把食品小图标放入健康金字塔里。
6、学习信息库的资料,解密牛奶的各种营养成分。
蛋白质3.4%、氨基酸、脂肪3.5%、乳糖4.6%、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钙和磷等维生素、A、C、D、B。
7、牛奶的营养价值高,喝牛奶也有学问,每天喝多少?怎样喝?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呢?(专家认为少年儿童每天应该喝500毫升,约两杯牛奶)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选择题。
8、为鼓励人们每天坚持喝一杯牛奶,请你设计一句广告词。
四、解读秘诀二“睡眠要充足”。
1、学习信息库资料,调查睡眠时间。
(为节约时间,只填写星期一和星期六的调查表。
)2、对于那些睡眠不足的同学,请你帮他想想办法出出主意。
五、解读秘诀三“运动要坚持”。
1、朗读古希腊的三句名言: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
(可见运动有三大好处:健康、聪明、美丽)2、你每天都能坚持做运动吗?填写调查表。
3、运动贵在坚持,可是要坚持下去并不容易,这三个同学总是为自己不去运动找借口,请你想个办法帮帮他们吧!(看图片说办法)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白了健康儿童的标准和健康的三个秘诀,那么我们今后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要均衡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坚持运动)七、课外延伸:为了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我们行动起来,把我们今天活动中了解的资料收集起来,课后也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资料,开展主题为“健康与我同行”的手抄报设计比赛。
八、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健康歌》。
走进博物馆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博物馆的功能,尤其是博物馆在保护人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遗产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了解参观博物馆的方法;了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概况。
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与“思考与交流”灵活安排。
这两个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去认识博物馆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了解博物馆的使用方法以及中国在博物馆事业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一个活动如果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建议学生分小组来完成。
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集体性的外出活动,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地的博物馆。
在活动中根据教材“活动建议”所列举的内容,分组来收集不同的信息。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博物馆的参观方法,尤其是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如何既能够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又不至于走马观花。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要让学生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大致了解这些博物馆的藏品主要属于哪些领域,这包括事先的简单了解以及到博物馆之后通过导览资料进一步的了解,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欣赏;其次是选择合理的欣赏路径,这个欣赏路径不一定要按照博物馆藏品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确定,而要选择一条比较合理、省时、高效率的路径来完成欣赏。
教学基本思路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博物馆与美术作品”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就是保存人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遗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博物馆的合理、有效的使用方法。
最后,让学生了解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情况。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博物馆的功能。
2.博物馆的使用方法。
3.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情况。
博物馆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社会资源,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保存并且展示人类的文化与艺术遗产。
认识到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并且学会利用它,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有着重要的帮助。
教材首先介绍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即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艺术资源的功能,以及我们从博物馆中能够获得什么样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教材中又列举了图片资料“1小时参观卢浮宫的参考方案”,并且分析了我们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博物馆。
最后,教材中又通过分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情况。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
过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学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节日。
2、初步了解一些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及相关活动,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3、学习制作小纸粽子,练习正确运用剪刀等简单工具。
4、在参与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提前了解学生对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及相关活动认知状况。
(2)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活动等相关资料和情境图片。
(3)认真阅读、了解有关屈原的故事,思考和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故事,敬佩屈原的爱国精神。
(4)准备制作工艺小粽子的工具和原材料。
2、学生准备(1)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或特色活动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有条件的话,可以参加一项端午节的特色活动或者品尝一下粽子。
(3)准备制作工艺小粽子的原材料和简单工具。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端午节的故事1、夏天天气炎热,但植物茂盛、瓜果飘香、蛙唱蝉鸣。
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还有一个传统节日呢。
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2、你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吗?请你和同学们说一说吧。
3、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讲故事。
A出示屈原图像介绍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诗,遗留下来的只有二十多篇,其中《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最为著名……B出示有关屈原故事的连环画。
C讲故事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
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端午节的活动1你还了解端午节里的特色活动吗?赶快介绍给大家吧。
A播放赛龙舟的情景,若有学生了解有关内容可让学生自己介绍。
西湖的龙舟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竞赛用的龙舟则绕著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B挂蒲草和艾叶。
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入中药.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中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C做香包D挂彩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E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简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棕叶包米代替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