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康复临床路径
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中医临床路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针灸二科一、基本情况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从2017年01月到2017年12月,应用情况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1例,完成91例,平均住院日11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火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耳针、中药离子导入、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9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针灸使用率100%,中药汤剂或免煎剂使用率42.9%,穴位贴敷疗法使用率49. 5%,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针灸91例(100%)>推拿59例(64.3%)、辨证口服中药汤剂39例(42. 9%)、穴位贴敷45例(49. 5%)、火针疗法15例(16. 5%)、颈部理疗者47例(51.6%),,说明这些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针刺;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穴位贴敷、辨证口服中药汤剂、颈部理疗,而其他疗法应用较少。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针刺治疗为个体化治疗,通过辩证论治解决主症的同时也可兼顾解决兼症,且方便,痛苦小,已广泛被患者及其家属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2.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作用持久,痛苦较小,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较好,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法、灸法治疗痹症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4.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神经根型)非手术疗法临床路径一、颈椎病(神经根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病史:有颈神经根压迫的临床症状,发病时间早,未正规治疗,症状持续时间不长。
2.体征: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 神经根型颈椎病。
2. 未正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颈椎病(神经根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学习,需要治疗。
(六)入院后准备1-2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胸片、心电图;(3)颈椎正侧、伸屈、双斜位片、CT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脱水消肿,活血化瘀药物:甘油果糖,甘露醇,丹红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甲钴胺等(八)保守治疗方法,根据《中医筋伤学》(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 推拿按摩、针灸:推拿按摩方法: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疗效满意,方法安全,简便易行。
分三方面:(1)松解手法,可松解颈肩部痉挛的肌群,收到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效果。
有揉捏法、滚法、一指禅推法等。
(2)复位手法,可加宽狭窄的椎间孔,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压迫。
有旋转复位法、端提法、摇晃法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盐城协和医院颈椎病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二)诊断依据: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颈椎病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传染病四项、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X线。
(6)颈椎X线。
2.可选择的项目:颈椎CT、颈部血管彩超、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七)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2.牵引疗法3.外治法:推拿、小针刀、脉冲、拔罐、穴位注射、封闭疗法等。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5.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干扰电、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6. 康复功能训练及其他疗法7.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八)出院标准1.颈项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颈椎病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颈椎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颈椎病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①风寒痹阻证②血瘀气滞证③痰湿阻络证④肝肾不足证⑤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O.75)(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X线片、颈椎MRI(2)血常规、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血沉、Crp。
(4)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血脂、抗“0”、类风湿因子等。
(八)治疗方法1.牵引疗法2.中药熏蒸、中药硬膏贴敷、中药离子导入(3个项目中至少2个)3.隔姜灸或灸法4.针刀疗法(住院1周及出院前1天)5.手法(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及针刺、穴位敷贴、拔罐、神经阻滞法、蜡疗、耳穴压豆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
一、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颈椎正侧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X线。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路径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非手术)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TCD编码: TCD编码:BGS00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ICD-10编码:M47.221+G55.2*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3、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正侧位片可见有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者消失。
双斜位显示,钩椎轻度增生或椎间隙变窄。
(2)CT或MRI检查可见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同时具有定位诊断的意义。
2.疾病分类、分型、分度或分期:(1)急性期:病程短,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背及上肢部放射状麻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慢性期:病程长,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背及上肢部放射状麻木疼痛,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执行。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白而薄,脉弦而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苔少,脉细弱。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
其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它的发病机制和症状较为特殊。
本文将介绍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临床路径,以及中医的诊治方案。
一、概述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退变、骨质增生等因素导致颈椎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病症。
它常常由于颈椎不良姿势、劳损、寒湿等外因和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等内因相互作用而发生。
其典型症状为颈部疼痛、头晕眼花、上肢无力等。
二、中医临床路径分析中医临床路径是对某一疾病的病程和治疗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临床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指标,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患者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细弱者,常表明气血不足;面色苍黄、舌苔黄腻、脉滑者,常表明湿热内蕴。
2.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自述和陈述,可以了解疼痛的性质、程度以及病情的变化。
患者常描述颈部疼痛、麻木、眩晕等症状,也可能出现上肢无力、手指发麻等。
3. 问诊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持续时间、日常生活习惯等信息。
患者可能提到颈部受凉、久坐不动、劳累过度等可能导致颈椎病的因素。
4. 切诊通过对患者的脉络进行触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情。
患者常出现脉弦细或滑数等脉象,且颈部常可触及颈椎突出或骨赘。
三、中医诊治方案针对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诊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通过选择适当的中草药进行调理,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体质,从而缓解疼痛和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桑枝、红花、山药等,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循环,改善颈椎的状态。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风池穴、天柱穴、太阳穴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按摩颈椎周围的肌肉和穴位,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改善颈椎的状态。
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入院标准:1.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2.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经门诊治疗效果欠佳。
一、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颈椎病(TCD 2019版:A03.06.04.05)。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M47.2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证候诊断参照1994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风寒痹阻证:劲肩上肢窜痛麻,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4天
1、理疗,如超声波、低频脉冲电刺激等促进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2、颈部肌肉的肌力训练;
1、止痛,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2、缓解麻木;
3、减少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
4、增加颈部稳定性;促使上肢恢复正常功能。
时间
入选标准
存在的障碍
治疗与评估
治疗目标
注意事项
1~3天
保守治疗
颈部疼痛、发僵;上肢麻木,出现神经根痛;被压迫的相应感觉平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
1、进行评估,确定受压平面
2、理疗,如超声波、低频脉冲电刺激等促进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3、椎体松动。
4、牵引治疗,增加椎间隙,减少对于神经根的压迫;
5、颈部及上肢肌肉的肌力训练;
1.神经根型颈椎病
诊断依据: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6、日常工作生活的宣教。
1、止痛,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2、缓解麻木;
3、减少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
4、增加颈部稳定性;促使上肢恢复正常功能。
5、防止病情进一步的发展。
1.遵循理疗相关禁忌症,调节治疗方案。
2.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症状加重应停止治疗;
3.70岁以上的患者禁止使用牵引治疗,患者若有骨质酥松症状应酌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