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6章第4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
高一地理学案:人教版必修_6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雨林生态的优势。
2.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相关资料和图片理解雨林生态的优势和脆弱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雨林生态的优势和脆弱性,进一步了解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热带雨林的脆弱性。
学习难点理解雨林生态的优势和脆弱性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雨林生态的优势。
2.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情境导入: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对于全球环境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有人却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为什么呢?自学与诊断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优势性:全年__________,__________强烈,__________旺盛,__________迅速,群落_______高。
这是热带雨林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所在。
2.脆弱性:由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______,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______,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______。
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__________体内,所以__________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雨林植被一旦被毁,______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______。
研讨合作探究互动与展示自主探究:1.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为什么呢?2.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合作探究:教材第29~30页“活动”1.阅读图2.17,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
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需要多少年?2.阅读图2.18,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精讲与点拨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检测与纠读以下①~④四幅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自主研讨合作探错1.①~④中植被茂盛,土壤贫瘠的是A.④ B.③ C.② D.①2.上题中所选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的表现为A.生物循环旺盛,生产力高B.植被常绿,缺少枯枝落叶C.地表植被被毁,很难恢复D.养分循环速度缓慢3.读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本章整合
专题 主要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灾害 台风
防御措施 气象卫星和 气象雷达监 测、预报;提 前转移人员 和财产,做好 预防工作
救灾物资准备
救灾食物、饮用 水、帐篷等生活 物资;消毒、防 疫药品
自救
台风来临时避免外出;在 野外遇台风时,寻找避风 处躲避;避开洼地和滑 坡、泥石流易发处
灾害
地 震、 泥石 流与 滑坡
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做 好应急预案; 及时转移人 员;工程性措 施和非工程 性措施相结 合
救灾物资准备
救灾食物、饮用 水、帐篷等生活 物资;探生仪 器、破拆工具等 救生物品;消 炎、防疫、外用 药品和医疗器 械等医用物品; 保暖御寒类物 品
自救
地震发生时应保持镇定, 有逃生时间应逃到空旷 地带,否则应找到较安全 的藏身处;在野外遇到泥 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 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跑,切 忌顺着泥石流运动方向 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 护好头部
灾害
干旱 灾害
防御措施
救灾物资准备
自救
培育耐旱作物, 加 强 农 田 水 利 节水设施,找水、抽
设施建设;合理 调整农业结构;
水、运水设施,抗旱 设施;增雨物资器
—
发 展 先 进 灌 溉 材等
技术
例题2018年12月9日16时20分,四川省叙永县分水镇政府接群众报 告,该镇分水村一社“叙威高速路”一施工处发生山体滑坡,滑坡导致 3户农房受冲击垮塌,12人被掩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引发此地滑坡的因素不可能是( ) A.岩体性质 B.地形地势 C.植被覆盖率 D.太阳辐射 (2)(多选)关于滑坡发生后的救助措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救物,后救人 B.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干 C.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 D.从滑坡体下缘开挖 (3)在野外时应该如何选择露宿地点,从而避免遭遇滑坡危害?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1章

宇宙。 地月系
17 太阳系
由地球和 15 月球组成,中心天体是 16 地球 由太阳、18 行星及其卫星、19 小行星、彗星、20 行星际物 质等构成,中心天体是 21 太阳
银河系
23 可观测宇宙
由太阳和众多 22 恒星组成的恒星系统 由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 24 河外星系组成
1.判断正误。 (1)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2)光年是时间单位。(×) 2.月球不属于( ) A.地月系
(2)地球。地月系。 (3)甲—可观测宇宙,乙—银河系,丙—太阳系,丁—地月系。 (4)太阳属于恒星,体积和质量大,能自身发光。地球属于行星,体积和质 量小,不能自身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
1.天体的判断 (1)天体的判断 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 01 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 气层、落回地球、地表的物体不是天体。 二看实质:它是不是 02 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三看 03 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动,依附在天体上运行的物质不 属于天体。 例如,判断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是否属于天体。
着于某天体的物体 02 不属于天体。
思路点拨 03进入轨道的 5 卫星属于 天体。天体系统 根据 04 中心天体和绕转特点判断。 的判断
图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为 05
地球,与其级别相同的天
体系统为 06 地月系。
[答案] (1)A (2)A
主题探究 行星地球
2019 年 11 月 18 日,美国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报告 称,首次在木星卫星木卫二的大气中检测到水,为木卫二冰面数英里之下可能存 在海洋提供了证据。木卫二是科学家寻找外星生命的主要目标,因为它可能为生 命提供了宜居环境:其厚约 10 千米的冰壳下,是一个超过 100 千米深的液态水 海洋。木卫二的直径为 3 138 千米,质量不足地球的 1/100。下图为木卫二模拟 图。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阶段综合实践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自然灾祸①②③④⑤⑥答案①洪涝②烈度③泥石流④监测⑤救援⑥全世界卫星导航系统人地协调观——以防灾减灾为例1.人地协调观概括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及其各样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看法是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中心看法。
人地看法详细反应在对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怎样协调”等问题所持的看法和看法上。
在剖析解决各样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看法是我们一定依照的基本看法,同时它也为剖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门路。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计、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对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样影响。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自然环境的,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一定尊敬自然规律。
(3)能够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渐渐深入的过程;能够辩证对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拥有必定的可连续发展的看法。
2.自然灾祸与人类活动【迁徙应用】读某地域不一样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达成以下问题。
(1)从 1965 年到 2010 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固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祸的是 ________,原由是什么?(3)若乙图中发生 7.0 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论述判断依照。
(4)乙图中要减少自然灾祸应当采纳哪些举措?答案(1) 林地变为城市用地( 建筑用地 ) 和耕地。
(2)甲乙林地的损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3)西岸。
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4)植树造林;完美排水系统,增添地表环境的稳固程度;提升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增强抗灾减灾教育,增强营救立法,“减小”灾情。
分析第 (1) 题,读图可知,从1965 年到 2010 年林地变为建筑用地和耕地。
第(2) 题,丛林损坏 ? 地理环境稳固性降落? 水土流失、洪涝灾祸加剧。
第(3) 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 自然灾祸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6章第2节 地质灾害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二节地质灾害【热点链接】2020年4月18日,位于东非高原的肯尼亚西北部发生泥石流。
截至4月22日,已造成至少15人死亡、20多人失踪.此时,肯尼亚正值雨季,连日暴雨对搜救行动和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肯尼亚泥石流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提示肯尼亚正值雨季,暴雨引发泥石流。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1:能够根据资料,判断地质灾害的类型。
水平2:结合资料,举例说明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水平3:能够根据资料,分析典型地区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
水平4:根据资料,分析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探讨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指导人类合理的生产生活。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
区域认知:根据资料判断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析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成因的异同。
地理实践力:调查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的特点、类型及成因.一地震1.基本概念(1)地震: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错误!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错误!断裂或错误!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错误!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震级:地震错误!能量大小的指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释放的错误!能量越大。
(3)烈度:地震错误!破坏程度的指标。
烈度越大,错误!破坏越严重。
烈度主要受到错误!震级、震源错误!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错误!地面建筑等因素的影响。
一次地震有错误!多个烈度。
2.地震构造3.分布: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4.危害主要危害生产破坏管道、道路、通信等错误!基础设施生活破坏房屋建筑,危害生命、身体健康和错误!心理健康环境破坏错误!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1.判断正误。
(1)地震是岩石圈的震动.(√)(2)板块交界处地震集中。
(√)2.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的是( )A.震级B.震源深度C.震中距D.建筑质量答案A解析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破坏性越大;震源越深,地震能量向地表传递过程中损失越多,地震破坏性越小;震中距越大,受地震影响越小;建筑质量越好,被破坏的可能性越小。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 第1册 全册 1-6章 学案(付,18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概述〔课标导航〕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历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天文仪器、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宇宙、太阳、地球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宇宙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天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法点拨〕本章包括四节内容,前两节围绕地球的宇宙环境展开,介绍了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生命的存在条件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重点讲解地球的历史,涉及地质年代表及地球的演化历程;第四节简单介绍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生涯规划〕项目专业或高校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1.天文学、2.地球概论学、地球物理学、3.古生物学、4.地球科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1.北京大学、2.南京大学、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中学科学院大学、5.北京师范大学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含义,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2.能够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了解太阳系结构及各大行星的特点。
4.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区域认知:在图中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综合思维: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人地协调观:妥善处理太空垃圾,保护宇宙环境。
地理实践力:用语言形象地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本节要点1.地球处的天体系统,按照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是太阳系行星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自主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概念:宇宙中__物质__存在的形式连同星际空间物质。
2021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12-25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涉及两某些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拟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性,阐明地球存在生命宇宙环境特性。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当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行星时补充。
阐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她行星在运动特性和构造特性上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特性。
运动特性共性涉及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构造特性重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重要是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因此有适合温度;由于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因此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大气层;由于地球存在岩浆活动,因此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涉及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和安全宇宙环境。
2.阐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作为普通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性上和构造特性具备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条件。
(2)过程与办法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结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构造阐明地理事物系统办法;2.2.通过度析图文资料,阐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性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和参加课堂讨论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世界发展是有规律,规律是能为人类结识,从而激发学生摸索宇宙和自然规律兴趣,增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位置。
拟定理由:是核心知识,是阐明地球宇宙环境基本。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6章第1节气象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运用资料,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分布。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主要危害。
(地理实践力)一、洪涝灾害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三、台风灾害 1.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
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频发海域:西北太平洋2.灾害危害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温馨提示] 台风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台风带来充沛的降水极大地丰富了所影响地区的淡水资源,能有效缓解旱情,补充水分,利于农业生产。
例如台风能够缓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1.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