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合集下载

裴多

裴多

《裴多》读后感《裴多》是柏拉图对话记录之一,记录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和他学生之间的对话。

苏格拉底大家很熟悉,他是著名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称为“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对灵魂精神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

而这样一个人在当时以神明为主的希腊,注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公元前399年终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侮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在处死前关押的犯人法庭允许亲人探监,也就有了《裴多》。

整个谈话过程中,都已“死亡”为主题。

相对于学生对他即将要死去的悲伤与痛惜,苏格拉底是平静的、无丝毫畏惧。

他说,“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他既然一辈子只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到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苏格拉底当然不是笑话,他愿为自己的真理做出牺牲,用他的死托付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所以他是满足的,甚至微笑着面对死亡。

况且苏格拉底认为,人死后灵魂是继续存在的,灵魂最后还是要投胎转世到一个新的生命里。

人的精神是永不灭的。

苏格拉底在死亡的一刻,是人类历史以来最强大的一刻,他在死亡中觅求了真理,把自己的生命余烬,产生了灵魂烈焰,燃烧了后人。

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了苏格拉底而重获辉煌,许多人已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这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苏格拉底吧一个人生命充分活了出来。

苏格拉底就像是太阳照亮了希腊、照亮了阴暗陌生的地方,也为我们照亮了灵魂的追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我们可以从苏格拉底身上获得启发。

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转向内在,让精神得到升华。

在接过毒酒的时候,在场的人都为苏格拉底痛苦悲泣,他还要安慰大家坚强些。

最后,苏格拉底躺在床上说,“克利托,你过来,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往积极付钱给他。

”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解读柏拉图《斐多篇》[整理]

解读柏拉图《斐多篇》[整理]

解读柏拉图《斐多篇》张剑辉斐多篇概述苏格拉底死的时候,他的学生斐多一直守护在他身旁,非常的忠诚。

苏格拉底去世后,斐多把他最后的时刻讲给他的朋友们听。

他告诉他们,苏格拉底并非在临近黄昏时喝下毒药。

他整天都在讨论中度过,就象他以前在狱中和狱外的谈话一样,谈话转向了灵魂不朽这个问题。

各种所谓的证据都提到了,其中主要证据之一是“我们的出生只不过是一种睡眠和遗忘”,学习就是回忆起在另一个生命中获得的知识。

然而在结尾处,这个论证与其他所有论证一道被抛弃了。

然后,苏格拉底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灵魂是不朽的,因为它能领悟,能分享真、善、美,而这些东西是永恒的。

人能够认识神,因为人在神那里拥有某种与永恒和不死相似的东西。

所有在场的人都接受了这种看法,而苏格拉底则继续宣称神的公义只有在来生才能显示,并且生动地描述了一幅天堂与地狱的生动图景。

但他告诫他的听众,别把他的描述当作事实真相,而要当作“与真相必有某些相似”的东西。

提出问题死亡之后,灵魂到底是不是存在?关键词相反面回忆理论类同灵魂不朽死亡正文在遥远偏僻的Peloponnesian城郭Phlius,Echecrates 遇到来自Elis 的Phaedo ,他们当中的 Phaedo 陪伴了 Socrates 人生的最后几个小时。

热切渴望从第一手资料了解这个故事,Echecrates 恳求 Phaedo 讲述事情的经过。

几个 Socrates 的朋友一起聚集在他的牢房,包括他的老朋友 Crito 和两个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家,Simmias 和 Cebes。

叙述从Socrates推崇「尽管自杀是错误的,但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向往死亡」这一观点开始。

Socrates强调,灵魂是永生而不朽的,哲学家正是终其一生磨练自己讲自己从对肉体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对于这个观点他提出了四个论据。

第一个论据讨论相反面的问题。

他说,任何事物都是从他的对立面衍生出来。

比方说一个高个子的人之所以能长高是因为他以前很矮。

柏拉图斐多篇

柏拉图斐多篇

论苏格拉底之死——节选《斐多篇》苏格拉底的名字我们从小就很熟悉,但是却很少去挖掘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他是柏拉图的老师,他的众多言论精神都为柏拉图所传承的层面。

通过柏拉图我们才认识到他的内在形象。

“认识你自己”,这样轻轻地一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却包含了无数意义。

这位西方文化的奠基者,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巨头,他的巨大声誉与他震撼历史的死亡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斐多篇》,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全书以对话形式展开,即苏格拉底行刑当天与前来看望的学生们的临终对话,谈论的正是生死大事。

结合柏拉图的其他三篇对话录《欧绪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我们了解了苏格拉底被判罪故事的全过程:公元前399年,梅勒托指控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两条:一是不信本邦的神灵,企图另立新的神灵;二是犯有毒害青年之罪,请求处以死刑。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凭借自己的智慧、正义、勇气进行了申辩,然而世间终究庸者众,苏格拉底智慧的曲高和寡,不论其态度如何真诚谦逊,对大多数重颜面对知识无所追求的人而言,被苏格拉底这样反复诘问以至哑口无言或者恼羞盛怒绝非乐事,另外苏格拉底平日里一贯有话直说的性格也积累了很多人的怨恨,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苏格拉底最终被群众投票判处死刑。

后来已被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因恰适雅典人一年一度到提洛岛敬神的朝拜得以缓期执行死刑,在监狱中关押长达一个月。

苏格拉底的同龄好友克里托为苏格拉底布置好一切帮助他逃跑,苏格拉底却用逻辑论证,表明他不能破坏国家法律,坚持善和正义的决心。

而《斐多篇》描述的正是最后一幕苏格拉底在朋友面前安然赴死的情景。

故事中最无法回避的背景就是雅典的民主,雅典人在近2500年前就形成的民主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只是一种梦想甚至是幼想的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须有人冒着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风险才能宣扬和鼓吹的体制。

反思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个高速发展且有序的国家,应该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制度来维持的。

理想国斐多篇

理想国斐多篇

理想国斐多篇
(最新版)
目录
1.斐多篇概述
2.斐多篇的核心思想
3.斐多篇的价值观
4.斐多篇的启示
正文
1.斐多篇概述
《斐多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对话录,属于他的“理想国”系列之一。

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的对话,探讨了关于理念、哲学家统治、正义和美德等哲学问题。

2.斐多篇的核心思想
《斐多篇》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而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在理念世界中,存在着各种永恒的理念,如美、善、真等。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美、善、真等事物,只是永恒理念的模仿。

另一个核心思想是哲学家统治。

柏拉图认为,只有那些了解并追求真理的哲学家才能成为理想国的统治者。

他们通过认识并践行永恒的理念,引领国家走向公正、和谐与幸福。

3.斐多篇的价值观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阐述了一种以智慧、正义和美德为核心的价值观。

他认为,智慧是了解并认识永恒理念的能力;正义是各阶层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的社会秩序;美德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遵循理念、行善积德的品质。

4.斐多篇的启示
《斐多篇》给我们的启示是,追求真理和美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智慧,践行正义,培养美德,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并尊重那些致力于追求真理和美德的人,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

斐多(phaedo)

斐多(phaedo)

斐多(phaedo)——杨绛·内容及点评第一章一堆犯人在里关的无聊准备聊天解闷,有一个犯人叫伊奇一个叫斐多先开始躁动起来(事实上也只有他们在说话,其他人根本就是木头)伊奇问斐多苏格拉底死前的情况,斐多惊奇于伊奇的无知,伊奇表示你爱咋说咋说吧,继续问苏格拉底为什么之前被判刑迟迟没被处死,斐多说刚好雅典人送忒修斯之船[1]去得洛斯搞船尾加冕仪式[2][3],因为当年希腊人向Apollo发誓这船人能活着回来每年必派人去得洛斯朝圣,这船是每年必派去得洛斯朝圣的(希腊人还挺讲信用),在往返期间按雅典法律不得对犯人处以死刑,所以苏格拉底在狱里又续了一波命。

(这里提到了忒修斯之船和克里特的米陶诺斯,由此也暗示了天佑苏格拉底在狱里过了七十大寿,可谓是春秋笔法。

)一来二去的把原因搞清楚了,斐多开始讲故事,他先说了自己的心情,由于苏格拉底是心情高尚地在等死,所以他觉得苏格拉底的亡灵在路上也有天神的庇护,为此他不觉得悲伤,甚至还有一种喜悦,然而他一想到再也不能同苏格拉底谈论哲学,便又觉得十分悲伤。

由此他有一种悲喜交加的感觉,同时还提了一嘴“柏拉图不在场”,好你个柏拉图真狡猾,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只是在转述而非美化苏格拉底了,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手法让我想到了那个梗“那时候没有ps,所以这张照片是真的”。

故事正式开始,苏格拉底被卸下锁链,准备被处以死刑,他的朋友都在一旁静默着,他的妻子抱着儿子在一旁看到后哭喊“苏格拉底,这是你与朋友交谈的末一遭了啊!”苏格拉底不为所动,“来人,给她送回家”。

苏格拉底对于女性的蔑视又一次暴露无疑,他甚至觉得他的妻子不配在这时候与他交谈。

接着苏格拉底发挥了抠脚大汉的传统艺能,一边摸腿一边开始说话了,他说愉快和痛苦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整体,第一章结束。

第二章齐贝这一会冷不丁来了一句:你苏格拉底平生最讨厌诗的[4],听艾凡说你最近怎么突然做起诗来了?苏格拉底现在就是一神棍了,他说我做了一个梦,梦里让我创作音乐,以前我把哲学作为音乐,现在我快死了赶紧也把诗作为音乐来搞搞,免得面对阎王的时候不好交代为什么没有完成交代(苏格拉底啊,托梦的人可能就是像让你作音乐,你天天搞些比喻的想到哪里去了),然而苏格拉底说我写诗不会编,只好把伊索寓言拿来改编成诗蒙混过关完成kpi,顺便还叫齐贝告诉艾凡如果是个聪明人就快和我一起走吧(艾凡: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还用荣誉绑架我给你当陪葬),西米骂苏格拉底说的都是什么屁话,苏格拉底说但凡是个哲学家就都会听取我的建议快快赴死的,不过人还是不能自杀,这是不被允许的,齐贝就疑惑道为什么?苏格拉底批评他没有好好听老师[5]上课,老师已经给你说过了,齐贝表示他只给出了结论没有给出证明,让我们背住直接用了,作为一名好奇宝宝我想知道原理。

(完整word版)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完整word版)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序言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篇的内容是哲人苏格拉底在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讨论正义和不朽,以及服毒而死的过程。

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

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史上这是第一宗。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

伯罗奔尼撒的故事,令现存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

从业石匠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内牵引市民参与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问,在往返之间令对方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

他在公元前399 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

从柏拉图对话录之《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祇的存在。

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

苏格拉底本人不曾留下文献。

可想而知,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不尽出于其口,其中有不少应是柏拉图借老师的口说话。

《理想国》内最脍炙人口的意志论即是其中一例。

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令门徒心仪,倒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种风韵和他的相貌无关,纯粹是灵魂的外发力量。

从另一对话录《酒会》中可以得知,他又胖又矮、相貌奇丑、酒量惊人、充满反讽,而且能言善辩。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予人的印象最为活泼而深刻。

如果他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逃往其它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沉默,不再到雅典街头与人论道。

但他拒绝背叛他的信念。

即在今日,他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侃侃论道的情景仍令人惊叹向往。

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祇”,指引他正直的途径。

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

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限于个人,而是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

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自然有不同的传统,但与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柏拉图_斐多篇_的论证及其启示

柏拉图_斐多篇_的论证及其启示

柏拉图《斐多篇》的论证及其启示张文举 《斐多篇》是柏拉图中期相论①的代表篇目之一。

在该篇对话中,柏拉图描述了苏格拉底在雅典狱中服毒受刑前,和他的朋友及学生就哲学家如何对待生死问题,从而围绕灵魂不朽进行的一场对话。

本篇对话所记事实可信;②但其中的相论则主要反映了柏拉图思想在中期的发展状况,由于提出了系统的本体思想和认识论思想,在柏拉图全部对话中占有重要地位。

《斐多篇》的主题是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

在整个对话中,这一论证从多个角度反复展开进行。

然而,如果从逻辑和哲学发展的近现代眼光考察,我们实在会产生这样两个疑问:这些论证在逻辑上是否可靠?所要论证的问题是否构成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说纯粹理性范围内的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在诸多论证中,柏氏采用的论证方式大多是或然性的类比推理,并且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简单类比,例如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论证、回忆说的论证、第一个相论论证等;另外,有些论证也不无循环论证之嫌,例如第二个相论论证在最后得出结论时(105D)。

尤其是,作为全部论证的最主要部分的相论说,本身尚不成熟,隐含着许多难解的容易引起混乱的问题,概括说有两点:一为“分有”问题,即各类不同的具体事物究竟是如何分有相的?它们分有的到底是怎样的相?比如同一事物是否可分有不同的相,例如某张桌子除分有“桌子”的相外,是否还分有“家具”的相等;不同类别的不同事物是否可分有同一相,例如铁和石头都分有“坚硬”的相,巴特农神庙和荷马史诗都分有“崇高”的相。

二为“分离”问题,即相作为一种不同于具体事物的存在,到底是怎样性质的一种存在?相与相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是包含还是全异,不清楚。

再看第二个疑问,我们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

灵魂问题在康德,被认为是超出于纯粹理性范围之外的信仰问题或实践问题,而非思想问题;在维特根斯坦,则被认为是超出于语言表达之外的神秘存在,对之必须保持沉默。

这些几已成定论和常识。

质此,二千五百多年前柏拉图抓住的其实是一个假问题。

《斐多篇》主题及逻辑结构-精选文档

《斐多篇》主题及逻辑结构-精选文档

《斐多篇》主题及逻辑结构一、主题从《欧绪弗洛》篇到《克里托篇》再到《申辩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苏格拉底不断追寻一个事物或概念的本质――《欧绪弗洛篇》的虔敬,《克里托篇》的法律,《申辩篇》的爱智慧。

那么《斐多篇》这个最能体现苏格拉底智慧与逻辑的篇章,他又在追求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苏格拉底对于那个灵魂不死的信念的追求。

仅当灵魂与身体分离,独立于身体,获得知识才是最可能的。

67E这是一篇关于“灵魂的不朽”的讨论。

苏格拉底说,真正的哲学家是准备视死如归的人,尽管他要把结束自己的生命看作是“犯罪”。

纵观《斐多篇》全篇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三:死亡 death 灵魂 soul 理念 idea,其中灵魂问题所占篇幅最大为主体部分,然而寻找三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则不难发现它们是依次递进的,第二个问题因第一个而来,第三个问题则由第二个问题引出。

《斐多篇》之所以会去谈论灵魂不朽,是因为死亡作为人类此岸生存的根本命运,始终在提醒着人们现世生存的有限性和虚幻性,这一提醒随时都在催迫那些敏感的心灵作出深沉悠远的回应与抗争。

作为一个毕生追求智慧的人、哲学家、相比于普通公民、苏格拉底对死亡本身肯定是早已有所准备,因而对与之密切相关的灵魂问题必然也是有过长期的深入细致的思考的。

二、逻辑结构灵魂问题:即论证灵魂不朽。

进而强调生前净化的重要性,这是全篇对话的主体部分,所占份量最大。

故本篇副题为“论灵魂”本部分紧承第二部分哲学家勇于赴死的命题。

从“灵魂不朽”切入反复深入展开论证,正是苏格拉底在前文所承诺的他要提供的,比法庭辩护《申辩篇》更具说服力的辩护事实,法庭申辩面对的是陪审团和雅典市民,即公众。

而这次狱中临刑前辩护面对的是自己朋友和学生具有亲密的私人性质,故这次辩护深入和充分得多,尤其其中包含了理念论的新思想。

《斐多篇》中有两个赞成不朽的证据,第一个论据(70c-77d)而这一论据又分成两部分――(甲)(70c―72e)和(乙)(72e―77d)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而他们想证明的不是“不朽”,而死后灵魂继续成为“某种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序言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篇的内容是哲人苏格拉底在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讨论正义和不朽,以及服毒而死的过程。

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

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史上这是第一宗。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

伯罗奔尼撒的故事,令现存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

从业石匠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内牵引市民参与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问,在往返之间令对方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

他在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

从柏拉图对话录之《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祇的存在。

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

苏格拉底本人不曾留下文献。

可想而知,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不尽出于其口,其中有不少应是柏拉图借老师的口说话。

《理想国》内最脍炙人口的意志论即是其中一例。

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令门徒心仪,倒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种风韵和他的相貌无关,纯粹是灵魂的外发力量。

从另一对话录《酒会》中可以得知,他又胖又矮、相貌奇丑、酒量惊人、充满反讽,而且能言善辩。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予人的印象最为活泼而深刻。

如果他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逃往其它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沉默,不再到雅典街头与人论道。

但他拒绝背叛他的信念。

即在今日,他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侃侃论道的情景仍令人惊叹向往。

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祇”,指引他正直的途径。

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

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限于个人,而是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

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自然有不同的传统,但与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我们都应该感谢杨绛先生把《斐多》译成了中文。

推动中西思想和意念的回合与交流,《斐多》实在是一本最适当的经典著作。

德国莫宜佳(博士、教授)敬序史仲仁译译者前言我这篇翻译根据《勒布经典丛书版》(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柏拉图对话集》原文与英译文对照本(英国伦敦1953年版)第一册192-403页《斐多》篇英语译文转译。

英文译者是法乎勒(Harold North Fowler)。

我的参考书有以下几种:《哈佛经典丛书》(The Havard Classics)收藏家版本(Collector's Edition)美国格洛列企业公司(Grolier Enterprise Corp.)1980年版柏拉图对话选的《斐多》英语译文。

译者叫约威特(Benjamin Jowett);《柏拉图的〈斐多篇〉》(The PHAEDO OF PLA-TO),附有序言及注解,盖德(W. D. Geddes)编,伦敦及爱丁堡1863年版;《柏拉图的〈斐多〉》(PLATO'S PHAEDO),附有评注分析,瓦格纳(William Wagner)编,克莱门(Willard K. Clement)修订波士顿1894年版;《柏拉图〈斐多篇〉》(The PHAEDO OF PLA-TO),附有序言及注解,威廉逊(Harold Williamson)编,伦敦麦克密伦出版公司1924年版。

人名地名等除了个别几个字可意译,一般只能音译。

一个名字往往需用许多字,这一长串毫无意义的字并不能拼出原字的正确读音,只增添译文的涩滞,所以我大胆尽量简化了。

不过每个名字无论简化与否,最初出现时都附有原英译名。

本篇对话是苏格拉底(Socrates)服刑那天,在雅典(Athens)监狱里和一伙朋友的谈话;谈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主要谈灵魂。

全部对话都是参加谈话的斐多向伊奇(Echecrates)讲述的。

讲述的地点在弗里乌斯(Phlius),因为伊奇是那个地方的人。

注解是我为读者加的(本文中已省略)。

在场人物伊奇(Echecrates)斐多(Phaedo)阿波(Apolloderus)苏格拉底(Socrates)齐贝(Cebes)西米(Simmias)克里(Crito)监狱的坚守人(原译为“十一名裁判官的仆人”,中译简称“坚守”)伊奇:斐多啊,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服毒的那天,你和他在一起吗?还是说,那天的事是你听别人讲的?斐多:我和他一起在监狱里,伊奇。

伊奇:那么我问你,他临死前说了什么?他是怎么死的?我很想听听。

因为最近没有一个弗里乌斯(Phlius)人去雅典,弗里乌斯也好久都没有外地人来。

没人清楚那天的事,只说他服毒死了,所以我们没办法得知详细情况了。

斐多:你连审判都没听说过?审判怎么进行的也没听说过?伊奇:听说过,有人讲了,不过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他已经被判了死刑,却还迟迟没有处死。

斐多,这是为什么?斐多:伊奇,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雅典人送往得洛斯(Delos)的船,恰巧在他受审前“船尾加冕”。

伊奇:这是什么船?斐多:据雅典人传说,从前悌修斯(Theseus)等一伙十四个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去的时候,就乘的这条船。

他救了自己,也救了同伙的性命。

据这个传说,当时雅典人对阿波罗发誓许愿,假如这伙童男童女能保得性命,雅典人年年都会派使者到得洛斯去朝圣。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他们年年都去朝圣。

按雅典律法,出使得洛斯的船在往返期间,城里该是圣洁的,不得处死囚犯。

这段时期有时很长,因为船会遭遇逆风。

阿波罗的祭司为船尾加冕,就是出使的船启程了。

我不是说吗?那条船是在苏格拉底受审的前天加冕的,所以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以后,在监狱里还待了很久才处死。

伊奇:斐多,他临死时发生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他的朋友和他在一起吗?还是监狱的监管人禁止他们在场,所以他孤单地死了?斐多:不孤单,有很多朋友和他在一起,好几个呢。

伊奇:你可以把当时的所有情况仔细地告诉我吗?要是不太忙的话。

斐多:我现在不忙,我会试着尽量仔细地讲给你听。

因为,无论是我自己讲,还是听别人讲,借此能想起苏格拉底,永远是我莫大的快乐。

伊奇:好啊,斐多,我的心思正和你一样,希望你尽量仔细地讲。

斐多:对我来说,陪他在监狱里的时候,感情很特殊。

如果我看到一个朋友快要死了,我心里一定是悲伤的,可是我并没有。

因为看他的态度,听他的说话,他是毫无畏惧的,而且很高尚地在等死,我觉得他是快乐的。

所以我想,他即使到了亡灵的住处那里去,也不会没有神灵的呵护,当他到了那里时,他的境遇也一定是好的,因为他是个好人。

就因为这个,我并不像到了丧事场合而自然地满怀悲悯,我没有这种感觉;不过我也不能感到往常听他谈论哲学时的快乐,而我们那天却是在谈论哲学。

我的心情很奇怪。

我想苏格拉底就快死了,我感到的是一种异常的悲喜交集。

当时我们在场的一伙人心情都很一致。

我们有时笑,有时哭。

尤其是阿波,你认识他,也知道他的性格。

伊奇:我当然知道。

斐多:他简直不受控制了。

我也和别人一样,都很激动。

伊奇:斐多,当时有哪些人在场?斐多:有几个雅典的本地人。

除阿波之外,有克里和他的儿子以及贺莫(Hermogenes)、艾匹(Epiganes)、依思(Aeschines)和安悌(Antisthenes)。

皮阿尼亚(Paeania)区的泽西(Ctesippus)也在,还有梅内(Menexenus)和另外几个雅典人。

不过柏拉图(Plato)不在,我想他是病了。

伊奇:有外地人吗?斐多:有底比斯(Thebes)人西米(Simmias)、齐贝(Cebes)和斐东(Phaedonides)、麦加拉(Mcgnra)的尤克(Euclidcs)和忒松(Tcrpsion)。

伊奇:什么?阿里(Aristippus)和克琉(Cleombrotus)不在那儿?斐多:不在。

听说他们俩当时在爱琴岛(Aegina)。

伊奇:还有别人吗?斐多:我想已经全了。

伊奇:那么,你们谈了些什么呢?斐多:我试着给你从头讲起。

此前我和他们一伙就经常去探望苏格拉底。

监狱附近就是他受审的法庭,天一亮我们就在那儿聚会;监狱开门不是很早,我们交谈着直到开门;门开了我们就进监狱去探望苏格拉底,一天的多数时间都和他在一起。

最后一天的早晨,我们集合得很早,因为前日黄昏,我们离开监狱时,听说开往得洛斯的船回来了。

所以我们约定清晨就到老地方会合。

我们到了监狱,往常应门的监守出来拦住我们,让我们等他来叫我们。

他说,“因为这时那十一位裁判官正为苏格拉底卸下锁链,并指示今天怎么处他死刑”,过了片刻,监守回来叫我们进去。

我们进了监狱,看见苏格拉底刚卸掉锁链。

任姊(Xanthippe),你知道她的,她正坐在苏格拉底身边,抱着他的小儿子。

她见了我们,就像女人惯常的那样,哭喊着说:“啊,苏格拉底,这是你最后一次和你朋友们的交谈了呀!”,苏格拉底看了克里一眼说:“克里,叫人送她回家”,她捶胸哭喊着被克里家的几个佣人送走了。

苏格拉底从他的卧铺上坐起,拳起腿,用手抚摸着,然后说:“我的朋友们,所谓愉快,真是个怪物!愉快总是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连着。

看上去,愉快和痛苦像是一对冤家,谁也不会同时相逢。

可是谁要是追到了这一个,就势必会碰到另一个。

愉快和痛苦像是同一个脑袋连着的两个身体。

我想啊,假如伊索(Aesop)想到了这一对,一定会编出一个寓言来,说神灵设法调解双方的争执却没辙,就把两个脑袋拴在一起,所以这个来了,那个跟脚也到。

我现在正是这种情况。

我这条腿被铁链锁得好痛,现在痛苦走了,愉快就跟着来了”。

这时齐贝打断说:“嗨,苏格拉底,我真高兴,你这话提醒了我。

你把伊索寓言翻成了诗,又作诗颂扬阿波罗,许多人问起这事呢。

前天,艾凡(Evenus)就问我,你从未作过诗,怎么进了监狱却作起这些诗来了。

他一定还要问呢。

等他再问,假如你愿意让我替你回答,你就教我怎么回答”。

苏格拉底说:“齐贝,你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他。

我作这几首诗,并不想和他或他的诗媲美,因为我知道这并不容易。

我只是想试验一下我做的某些梦的意义,并确保自己没有忽视责任。

我说说我的梦吧,我过去常做同一个梦,梦是各式各样的,可是说的总是同一句话,它说:“苏格拉底啊,创作音乐!培育音乐!”,我以前以为这是督促我、鼓励我钻研哲学。

我生平追随的就是哲学,而哲学是最高尚、最优美的音乐。

梦督促我的事,正是我一直在做的事,这就好比观赛者用加油声来鼓励参赛者,可是现在,我已经被判了罪,因为节日而缓刑,正好有一段闲余的时间。

我想,人们通常把诗称为音乐,说不定梦里一次次叫我创作音乐就指作诗,那么我就该照做,不该违抗。

我是个就要走的人了,该听从梦的吩咐,作几首诗尽尽责任,求个心安。

所以我就作了一首赞美诗,歌颂这个节期的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