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合集下载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和模仿。

以下是几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1. 墨池典故:王羲之从小就特别喜爱书法,勤奋练习。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2. 鹅池蘸笔:王羲之酷爱书法,吃饭、走路都不放过,常在鹅池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看到池中的鹅悠然游动,便灵感突现,用蘸满墨的笔在空中划动,仿佛在与鹅嬉戏。

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灵动优美。

3.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在兰亭修禊活动中,王羲之乘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遇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并传授给他一个笔诀。

王羲之感激不已,从此刻苦练习,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5. 洗笔洗砚: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洗笔洗砚。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便上前请教:“老婆婆,你洗衣服这么辛苦,是怎么保持双手的?”老婆婆笑着说:“我每天都用这个池水洗衣服,这水有神奇的功效,能使人双手灵活。

”王羲之听后,便在池边洗笔洗砚,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精湛。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道路上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中的谦逊和博学。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1】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2】东晋大贵族郗鉴在京口,打发门生送信给宰相王导,想请王导帮忙给找个女婿。

王导对送信人说:“你来得正适时,王家的几个年轻人现都在东厢房,你去看看,你可以随便挑。

”门生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的几郎君都不错,他们听说来选女婿,几乎个个都表现得很矜持。

唯有一位君在榻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好,就这位郎君了”一打听,这位就是王羲之。

郗鉴就这样把女儿嫁给了这位露着肚皮的未的大书法家。

遇到这种好事,一点不装,依然如故,真可谓够有雅量,够洒脱自的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3】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4】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王羲之的传说故事
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些包括:
1. 寻访神仙:王羲之家在琅琊,他曾在家中苦练毛笔字,但始终不满意自己的书法。

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寻找神仙以获得书法秘籍。

他听说名山中有神仙,于是便开始了漫长的寻访之旅。

在沂蒙山,他遇到了一位老猎人,从其身上学到了打猎和射箭的技巧。

据说,老猎人其实是神仙的化身,他给了王羲之一只神笔,帮助他成为了书法大师。

2.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兰亭,邀请了众多名士,其中包括谢安、孙绰等人,一起在山间游玩。

他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随着水流而下,谁的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需要作一首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篇整理成《兰亭集》,并亲自为其作序。

这篇序文被誉为书法史上的杰作,被后世广为传颂。

3. 戒珠寺与题扇桥: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蕺山脚下有一所宅邸,他在这里养病并终老。

后来,他的住宅被改为戒珠寺。

在戒珠寺附近有一条小溪,溪上有座小桥叫做题扇桥。

这里曾是王羲之经常散步的地方,据说他曾在这里为路人题写扇面。

4. 鹅池:在兰亭附近有一座鹅池,池中的鹅都是王羲之所养。

据说他从鹅的形态中领悟到了书法的奥秘。

在池畔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鹅”字,这是王羲之亲笔所写,“池”字则是他的儿子王献之所写。

5. 墨池:在浙江嵊州市金庭镇的瀑布山有一处墨池,据说王羲之曾在这里练习书法。

他每天在这里洗笔,使得池水变得漆黑如墨,因此得名墨池。

以上是关于王羲之的传说故事中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反映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他的人格魅力。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分。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1. 入木三分王羲之小时候,曾在家里的庭院里看到一棵老树,树干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他用刀在树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用水墨涂在上面。

几天后,他再次来到这棵树前,发现他的名字已经被水墨印在了树干上,而且字迹非常清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 洗砚成池王羲之曾经在洗砚时,不小心将一块墨砚掉进了池塘里。

他觉得这块墨砚非常珍贵,于是决定将它捞回来。

可是,池塘里的水非常浑浊,墨砚已经看不清楚了。

王羲之决定将整块池塘的水都换掉,以便找到那块墨砚。

最后,他在池塘边找到了那块墨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3. 与鹅论道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养了一群鹅。

他发现这些鹅在吃东西时,总是排成一列,整齐划一。

于是,他开始尝试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善于总结经验。

4. 金戈铁马王羲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客人的坐骑非常雄壮。

他对这位客人说:“你的马真是金戈铁马啊!”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匹马其实并不出色,只是我骑得好而已。

”王羲之深以为然,从此更加注重书法的内涵和气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美。

5. 临池学书王羲之年轻时,曾经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

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决定下定决心学习书法。

于是,他每天都会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天黑才回家。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出来的书法无人可以逾越。

他的字体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魅力。

在我国,王羲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生平故事,你听说过吗?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王羲之,字逸少,祖籍是山东琅琊,后迁到会稽山阴。

王羲之是著名书法家之一,这位成功人士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书法家王羲之爱鹅的故事王羲之有个喜好,那就是他很是喜欢鹅。

作为一个文人雅客,爱鹅是王羲之情趣生活的一种体现,不过他又能从鹅那曼妙的体态曲线,还有它们优雅的行走和游泳姿态中,体悟到书法运笔的奇妙。

而会稽山阴有一个老太太家中就有一只好鹅,想将它卖掉奈何无人问津。

当王羲之得知后,携众友前去观看。

老太太听说了,就将这只鹅烹杀了来招待他们,这让王羲之叹息了老半天。

同是山阴城的一个老道士,想要王羲之为他手抄一本《黄庭经》。

得知王羲之爱鹅后,他就在道观里精心饲养了一笼良种的好鹅。

每次闻知王羲之游山之际,就将观中的好鹅放养在山中。

终于有一天,这些鹅被游山的王羲之偶遇,他很是喜欢。

于是王羲之寻到老道人,想要买这些鹅。

老道人就顺势提出,只要他手抄一份《黄庭经》,就赠送所有的鹅。

王羲之欣然答应,一份《黄庭经》不久便完成了。

王羲之带着一群他喜爱的鹅回家了,老道人也是欣喜地抚摸着手中的经书。

这段事迹也成了后人乐道的佳话,王羲之手抄的那份《黄庭经》也被唤作《换鹅帖》。

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王羲之,字逸少,原来是琅琊人,后来把家迁到会稽山阴。

东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有“书圣”的称号。

曾经为官做过秘书郎、宁远’江州刺史,后来成为会稽内史,领右。

在书法史上,他和他儿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魏晋时期名门琅琊王氏,他天赋异禀,七岁的时候就擅长书法了。

有传说晋帝当时去北郊祭祀,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派工人雕刻,刻字的人法系西安王羲之字的墨迹已经渗透进木头三分的深度,木工很是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居然如此的炉火纯青,能入木三分。

在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活动,在此期间大家一起喝酒作诗,把诗汇集成了诗集。

王羲之当时很是高兴,在这种情况下即兴为这本诗集做了序,这就是后世流传的有名的《兰亭序》。

王羲之小故事20字

王羲之小故事20字

王羲之小故事20字一巧补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二十八缸水书法家“二王”是指我国晋朝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

王羲之从小学习书法,七岁就写得一手好字。

成年后他仍然刻苦练习书法,即使闲坐时,也常常用指头在膝盖比拟点画,时间长了,裤子都被磨得破损了。

王羲之还虚心向别人学习,博采众长,成为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圣”。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几年后自认为已经写得一手好字,便在父亲前面炫耀,想得到几句赞词。

谁知父亲却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指着家里的十八只大水缸说:“要想写出像样的字,你得写干这十八缸水。

”后来,王献之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十八缸水写完了,他的字大有长进,终于成了年轻有为的书法家。

他与父亲王羲之被后人合称“二王”。

三“坦腹东床”(晋)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

“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

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

”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

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

我国四大书法家的故事

我国四大书法家的故事

我国四大书法家的故事我国四大书法家分别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一、关于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被誉为“书圣”。

他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模仿别人的字迹进行练习。

王羲之喜欢鹅,他喜欢鹅的高洁和鹅的神态,以便写字的时候运笔转腕。

传说东晋时期山阴地方有个道士想请王羲之给他抄写《道德经》,养了一批品种优良的大白鹅,坐等王羲之寻上门来。

王羲之经过这里便走不动路了,央求道士把大白鹅卖给他,道士暗自窃喜,说要把白鹅送给他,但有个条件,就是请他抄写《道德经》。

王羲之素来珍惜自己的字,但这次为了大白鹅爽快答应。

这卷《道德经》,后人称之为《换鹅帖》,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序》的第二杰作。

二、关于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三、关于柳公权的故事柳公权,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代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格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四、关于欧阳询的故事欧阳询,字信本,汉族,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

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

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理解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很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

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过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

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
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

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
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
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
鹅全部送您好了。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
去了。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

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

但是字却
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
“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

包好的白
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
落入滚沸的大锅。

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

等到这
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
然后坐下。

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
地咬了一口。

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

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
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仅仅门
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
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

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
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
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

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

然后
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仅仅不
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
姓写字。

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
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不过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
辣辣的,羞愧难当。

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