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 液体的压强》教案
苏科版液体压强教案

苏科版液体压强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液体的压强南京育英二外谢凌[设计意图]:本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应全面体现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评价证据。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2.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具和学具]:1.教具:大试管、PV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2.学具: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剪去瓶底的矿泉水瓶、气球膜[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物理教学参考资料》8年级下册[教学评析]:该课是典型的科学探究的实验课,虽说是以学生实验为主,但老师在新课的教学当中的引入,和实验的器材和实验的过程要有仔细而全面的把握,尤其是本节的压强计的介绍,液体压强的探究过程很重要,所以在实验中,要由学生独立的去完成,老师只给予指导作用,让学生去体验该实验的每个步骤,老师只需要在实验之后的总结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起液体压强的系统概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物理的魅力,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液体的压强概念,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液体压强的概念,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液体压强计、实验桌、实验凳、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液体压强的概念:(1)教师讲解液体压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
3. 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1)教师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4. 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5. 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教师提出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进行解释。
(2)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液体压强的概念及其特点2.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及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及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液体压强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液体压强计、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船的浮沉、水坝的设计等,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及计算公式,通过示例讲解液体压强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利用液体压强计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压强的变化,巩固对液体压强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液体压强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液体压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如水坝的设计、船舶的浮沉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液体的压强1. 概念: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
2. 特点: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3. 计算公式:p = ρgh4. 应用:实际问题中的计算和解决。
七、作业设计1. 液体压强的计算: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一容器中水的深度为2m,求容器底受到的压强。
答案:p = ρgh = 1.0×10^3 kg/m^3 × 9.8 N/kg × 2m =1.96×10^4 Pa2. 液体压强的应用:解释为什么船只能在水面上漂浮。
苏科版物理八下册-10.2《液体的压强》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下册10.2《液体的压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下册的10.2章节,主要讲述了液体的压强概念、液体的压强特点以及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液体的压强概念: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容器底和侧壁产生压强。
2. 液体的压强特点: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 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液体压强公式p=ρgh,其中p表示压强,ρ表示液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液体深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液体压强特点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概念的建立,液体压强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液体压强计、水、盐水、玻璃管、U型管、压力计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生活中液体压强的现象,如水塔、潜水员等,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液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液体压强的现象,进而引入液体压强的概念。
3. 特点讲解: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液体压强的特点,如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 计算方法讲解:介绍液体压强公式p=ρgh,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并进行计算练习。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
7.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液体压强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液体压强1. 概念: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容器底和侧壁产生压强。
2. 特点: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2液体的压强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10.2液体的压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液体的压强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1. 液体的压强概念:介绍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阐述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 液体压强公式:介绍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包括p=ρgh,并解释各符号的意义。
3. 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阐述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规律。
4. 液体压强的应用:介绍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船体结构、潜水设备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 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4. 了解液体压强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公式及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运用和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水、容器、压强计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潜水员潜水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液体内部的压强现象。
提问:潜水员在潜水过程中,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如何变化的?2. 概念讲解:介绍液体压强的概念,解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阐述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3. 公式讲解:介绍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解释各符号的意义。
示例讲解:假设液体密度为1.0×10³kg/m³,深度为5m,求液体内部的压强。
4. 实验分析:进行液体压强实验,观察压强随深度变化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正比的结论。
5. 应用拓展:介绍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船体结构、潜水设备等。
提问:液体压强在工程设计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6.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2 液体的压强教案 苏科版

做一做,想一想
板书提纲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处处有压强,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液体压强相等。
3.同一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增大。
4.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5.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
课后小结
通过演示课本上的三个实验,引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液体向各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通过学生猜想出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正确与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能力。
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
提问:发现了什么现象?
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提问:发现了什么现象?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对每个学生的猜想都给以肯定的回答,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液体的压强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压强计,盐水,烧杯(水),橡皮膜,胶管;
演示器材:薄塑料袋(水),玻璃管,另加学生实验器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能力
能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
观察现象,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用三个有趣的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究有关液体压强的问题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2液体的压强教案 (新版)苏科版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力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形成了初步的观察、实验和抽象思维能力.在认识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时,形象思维仍然是学生采用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非常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乐于探究。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力、力与运动、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加深和拓展,又是学习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本节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3.设计思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首先通过实物创设认知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归纳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压强.再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组织学生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并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结合学生及教材实际,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形式更富吸引力,课堂具有更多的生成性.在每一环节中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恰当、适时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自信,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充分展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材编写意图,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本节课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过程,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小结巩固1.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深海带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2.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拦河大坝的图片并提出问题3.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潜水员的图片并提出问题4。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10.2液体的压强》教学案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10.2液体的压强》教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下面,我将结合本节课的主题“液体的压强”,以第一人称口吻,为您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案。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液体的压强课时,我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液体的压强,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压强计的示数变化,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在学生对液体压强产生兴趣后,我适时引入液体压强的相关理论知识,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以及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之间的关系。
3. 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液体压强计测量不同液体在不同深度下的压强,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5. 应用拓展: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解释潜水员潜入深水压力的变化等。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影响了实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9.2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了解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学会使用压强计;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索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讨论法
教学难点
认识 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逻辑推理、讲授法
教学用具
帕斯卡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步 骤
导入新课
3.复习提问
10.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关于液体压强,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1.上面问题,由学生回答,由学生补充,然后进行讲评。
4.引入
我们进行海洋开发、船舶制造等都要求准确计算出液体在某一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根据课文前的“?”和图10—13,液体在某一深度处的压强有多大,应该怎样计算呢?
本课分析较多,为了使学生在45分种内不至于疲劳,让学生对例题自己练习,并且分为三部不同条件进行练习,练习后再分析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更为恰当。同时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分析,这样得出结果就顺理成章。
讲解中,对公式p=ρhg中的h表示深度要特别强调,避免学生误认为h是液体内某处到容器底部的距离,否则将在计算中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4. 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5.演示:实验装置如右图,指导观察,得出实验结论。
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2.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6.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6.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9.小结:
通过讨论、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的压强增大。同一深度上各个方向的液体压强大小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第17课时:液体压强的计算
教材:《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章第三节
教学目标
4.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知识;
5.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6.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突出液体内部压强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
15.公式推导过程
16.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式中p为液体的压强(帕斯卡);ρ为液体的密度(kg/m3)
g为常数9.8N/kg;h为深度,指液面到该处垂直距离。
17.公式的物理意义
1.对于同一种液体,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2.对于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表示液体的压强与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无关、与容器的形状、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均无关系。
新课教学
1.研究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3.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18.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5.例题
19.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ρ用千克/米3,h用米。
20.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教学用具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步 骤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2.新课引入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7.实验步骤:
1.将水倒入水槽,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将金属盒放入水中,再观察液面的变化情况;
2.逐渐将金属盒放入水中的不同深度,观察在此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3.保持金属盒在液体中的同一深度,调节金属盒朝着各个方向,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
4.比较金属盒在水和盐水中同一深度时,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对于布置的作业中的计算题,希望能要求学生按步骤计算和利用公式计算两种方法来完成,达到学生对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的目的。
新课教学
3.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12.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13.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14.假设:既然液体内,在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只要计算出向下这个方向的压强,这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知道了。要计算液面下深度为h处A点受到的压强,可设想从水面到A处有一液柱,底部有一液片,其面积S等于该液柱的横截面积,液片在水中所处深度等于液柱长,这个液片受到的向下的压强只与液片上方的圆柱形液柱有关,这个压强是由此液柱的重力产生的。
作业
阅读课文、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后记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6.归纳本课学习内容
21.本课学习了液体压强的计算,可以按步骤计算,也可以利用公式p=ρhg计算。希望同学们对按步骤计算要认真理解、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计算公式。
22.利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时,一定要按规定使用单位,即ρ——千克/米3、h——米、g——牛顿/千克,压强p的单位就是帕斯卡。
23.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知:液体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液体的总重、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无关。注意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
作业
章后习题4、5、6
板书设计
教后记
本课重点是在归纳液体压强规Fra bibliotek的基础上,分析液体内某一深度处压强的计算步骤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在分析、推导前设想一段液柱(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初二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补充做了演示实验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想象,搭一个阶梯,就比较容易了。
8.课堂讨论
1.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2.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3.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