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5.教学拓展: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密度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激发他们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密度定义、密度公式、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与物质种类、状态、温度的关系。
2.教学方法:讲解、举例、演示。
3.教学过程:
a.介绍密度的定义,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b.推导密度公式:ρ = m/V,解释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c.讲解密度单位及其换算,如g/cm³、kg/m³等。
3.小组合作任务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注重知识衔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引导学生关注密度的实际应用,了解其在科技发展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学生已具备以下基础知识:质量、体积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解物体受重力作用等。但在密度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概念尚处于模糊阶段,对密度公式的运用和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分析能力不足、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第2节 物质的密度

教案: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第2节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物质的密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测量体积和质量的仪器)。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如:漂浮的冰块、潜水艇的浮沉等,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推导出密度公式:密度 = 质量÷ 体积。
4.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探究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2. 密度公式:密度 = 质量÷ 体积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某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200g和100cm³,求该物质的密度。
(2)一艘船的质量为1000kg,体积为20m³,求船的密度。
2. 答案:(1)该物质的密度为2g/cm³。
(2)船的密度为500kg/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019最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2物质的密度(二)教案

2、实验器材:小石块、天平、量筒、细线
3、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
(2)用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
右图给出了测量小石块(不
规则固体)的测量方法,即
在量筒中倒入的
水,记下水的体积为V1,然后
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放
入量筒中,记下水和小石块
的总体积V2,则小石的体积V=。
(3)实验表格:
3、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称出盐水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适量)倒入量筒,记下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3)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则量筒中水的质量为:m=。
(4)实验表格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g
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m/g
石块质量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cm3
石块的体积V/cm3
石块的密度ρ/g/cm3
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并作答。
教师先进行实验指导,然后学生进行实验。
【2019最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2物质的密度(二)教案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周
节
主备年9月21日
集体备课年月日
使用年月日
主备
审核
签批
使用人
年级
8
学科
物理
使用班级
编号
学习目标
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学习内容
知识点及相应训练
教学流程
二、测盐水的密度
课堂小结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盐水、烧杯、天平、量筒。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八年级物理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案教科版

2.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以及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难点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以及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在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中,一位藏友把一件锈迹斑的“青铜器”交给专家鉴定,专家用手一掂就说这是一件仿品,藏友反驳道:“我这件宝贝的铭文、锈色都与青铜器特征相符,您怎么就判断它是一件仿品呢?”专家拿起这件“青铜器”说:“青铜器有这么轻吗?”原来他是根据密度知识来鉴别的。
本节将带领大家了解物质的密度。
教学活动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认识密度;(2)密度的应用。
一、认识密度“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
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019最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2物质的密度(一)教案

2、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测出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1cm3铜、铁、铝的质量。
物体名称
质量m/g
体积V/ cm3
单位体积的质量/g
铜块
铁块
铝块
结合表格说一说1cm3物体质量的含义。
重点难点
密度公式的理解。
创设情境
平时我们总是说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这里的轻和重应该指的是什么?怎样比较铁和木头的轻和重呢?
学习内容
知识点及相应训练
教学流程
知识回顾
一、认识密度
1、质量表示物体中。
2、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还有、、,它们与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分别为:、、。
(一)1cm3物体质量的含义
4、密度表:阅ຫໍສະໝຸດ 119页密度表,可读出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是:,讨论一下,还可得出什么结论?
(一)填空
1、质量用字母表示,体积用字母表示,密度用字母表示,则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与质量和体积(填“有关”或“无关”)
3、将一支蜡烛点燃一会儿后,这支蜡烛的质量将密度将.
4、一种石材,它的密度是2.8×103kg/m3,如将它等分成两块,每块的密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kg/m3.
【2019最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2物质的密度(一)教案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周
节
主备年月日
集体备课年月日
使用年月日
主备
审核
签批
使用人
年级
8
学科
物理
使用班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 物质的密度 教案设计

七、密度知识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密度知识的应用:
讲述课本例题。
要求学生解决部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
1.学习课本例题。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叫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评,把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定性了解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如金的密度大于铜的密度;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等等。展示例题,注意讲述计算题中要注意的问题。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分别计算每个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分析其规律。
教师让学生写出的结论,做好“裁判”的角色。
五、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分析比较
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的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学生用铁块做实验,把得出的结论与铝块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展示部分学生的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巡回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相互交换实验结果,分析检验结论。
六、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一些物质的密度。
教师引申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ρ=m/v
1g/cm3=1×103kg/m3
了解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
分析、领会各物理量的意义,对公式进一步熟悉、理解。
推导公式的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三个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且会查密度表。
板书密度的概念、公式以及密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体积、质量的单位换算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复习
(一)1cm3=dm3=m3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6.2密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评价任务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老师提 出的,通过 设问的方式直接引 入
导
思
通过自主学习初步 建立密度的概念及 理解密度的基本物 理意义
。
表
4、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分别是: 是 是 、 。 5、密度的基本单位是: 。密度的另一个单位是
检
堂测设计
见《导学提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 形 终 最 的 场 市 界 世 和 命 革 业 工 次 两 17讲 第 练 标 达 下 课 8) 满 钟 45分 : 间 (时 8) 4分 小 每 12, 共 大 (本 题 择 选 、 一 () 了 映 反 这 术 技 新 用 雇 少 耗 消 本 入 投 多 能 可 发 开 来 汁 脑 尽 绞 都 业 行 各 是 于 。 宜 便 为 极 却 格 价 的 炭 煤 而 惊 得 高 平 水 资 人 工 象 现 种 一 成 形 渐 逐 国 英 , 期 8中 到 纪 6世 1. 成 形 始 初 的 断 垄 业 行 A. 赖 依 的 炭 煤 对 动 启 化 代 近 B. 锐 尖 渐 日 的 盾 矛 资 劳 C. 件 条 特 独 的 启 命 革 力 动 D. 误 B错 化 近 映 反 未 并 除 排 体 无 在 AC两 ; 确 正 项 故 件 条 特 独 其 有 启 命 革 力 见 可 生 而 运 应 明 汽 蒸 动 劳 替 代 器 机 源 能 以 后 此 术 技 新 佣 雇 少 耗 消 多 出 发 开 投 法 设 方 想 业 行 各 是 于 , 象 现 的 宜 便 为 极 却 格 价 炭 煤 、 惊 得 高 资 人 工 了 成 形 渐 逐 国 英 8期 到 纪 16世 中 料 材 D。 选 : 析 解 () 期 初 命 革 业 出 映 反 这 。 恩 尼 奥 · 得 彼 头 他 和 特 科 主 厂 法 拌 搅 铁 熟 产 生 兼 个 顿 普 伦 克 骡 , 工 织 是 原 斯 夫 里 格 哈 者 明 发 的 机 纱 纺 妮 珍 2. 合 结 正 真 未 尚 术 技 和 学 科 A. 现 新 的 学 科 于 赖 依 明 发 术 技 B. 术 技 新 了 断 垄 主 场 工 手 C. 衡 平 不 而 慢 缓 程 进 播 传 术 技 新 D. D 关 无 程 进 播 传 新 符 不 原 斯 夫 里 格 哈 机 妮 珍 C与 误 B错 系 联 接 直 太 有 没 并 ; 确 项 故 合 结 正 真 未 尚 学 了 映 反 人 熟 娴 术 技 是 都 大 者 明 发 命 革 业 次 一 第 知 可 , 息 信 等 头 的 他 和 特 科 主 厂 兼 纱 纺 ” 工 织 “ 料 材 据 A。 选 : 析 解 () 这 力 持 保 能 又 时 同 闲 休 何 任 让 不 换 更 流 里 大 卜 萝 麦 小 、 菁 芜 植 种 上 土 块 的 场 在 别 分 即 ” 制 作 轮 四 “ 做 叫 新 项 一 中 其 。 命 革 术 技 业 农 了 生 发 区 地 部 东 国 英 7, 至 代 160年 3. 程 进 市 城 和 化 业 工 国 英 动 推 A. 给 自 食 粮 现 实 国 英 成 促 B. 大 扩 距 差 济 经 部 西 东 国 英 致 导 C. 幕 序 动 运 地 圈 国 英 开 揭 D. D 关 无 产 生 目 题 与 力 劳 由 量 大 供 它 ” 人 吃 羊 “ 动 运 C圈 较 比 展 发 济 经 西 不 行 进 部 东 仅 误 B错 给 自 食 粮 明 说 未 并 ; 确 正 项 故 础 基 定 奠 化 为 率 用 利 地 土 了 高 提 法 做 一 这 , 术 技 农 前 命 革 业 工 国 英 是 的 映 反 中 料 材 A。 选 : 析 解 () 确 准 最 解 理 点 观 者 作 对 ” 。 卒 为 成 则 钟 时 而 , 狱 监 的 新 种 一 是 厂 工 “ : 说 曾 斯 德 兰 · 卫 大 人 国 英 4. 方 地 的 发 频 罪 犯 了 成 厂 工 A. 段 手 理 管 的 狱 监 仿 模 厂 工 B. 削 剥 的 人 个 对 织 组 断 垄 判 批 C. 活 人 工 了 化 异 产 生 器 机 D. 确 正 活 了 化 异 产 生 器 机 下 度 制 知 可 C据 织 组 断 垄 出 已 明 说 能 B还 段 手 理 管 仿 模 迫 压 削 剥 人 对 现 体 要 主 卒 为 成 则 钟 时 而 ; 误 错 故 , 符 不 思 意 ” 狱 监 的 新 种 一 是 厂 工 “ 料 材 与 A项 D。 选 : 析 解 () ” 身 脱 中 其 能 人 无 界 卷 席 已 日 今 纪 世 个 过 广 推 欧 西 由 , 态 形 济 经 代 现 新 全 这 。 面 两 的 体 一 于 当 相 产 生 业 工 与 义 主 本 资 “ 5. 国 各 美 欧 的 期 晚 纪 19世 于 始 开 A. 路 道 义 主 本 资 了 上 走 国 各 界 世 使 B. 体 整 一 统 向 走 展 发 散 分 由 类 人 使 C. 段 阶 明 文 业 工 到 入 进 史 历 类 人 使 D. 确 正 期 时 明 文 入 进 会 社 动 展 发 义 主 本 资 指 ” 身 脱 其 能 无 界 卷 席 已 日 今 个 两 过 广 推 欧 西 态 形 济 经 代 现 全 一 这 “ 中 据 C根 辟 路 航 新 体 整 向 走 散 分 由 类 人 实 史 合 符 不 对 绝 太 法 B说 ; 误 错 A项 故 国 英 纪 19世 于 始 开 , 产 生 化 业 工 是 的 映 反 料 材 D。 选 : 析 解 () 是 式 形 织 组 符 相 这 与 此 据 , ” 变 转 矿 向 物 植 从 了 现 实 先 率 源 来 力 的 中 动 活 产 生 在 家 国 欧 西 “ 期 时 史 历 一 某 6. 坊 作 庭 家 A. 度 制 厂 工 C. D 二 织 组 断 垄 确 正 次 第 于 出 度 制 B厂 一 这 体 有 没 场 手 ; 误 错 A项 故 面 方 是 要 主 坊 作 庭 代 时 汽 蒸 入 进 命 革 业 工 始 开 英 知 可 , ” 变 转 矿 向 物 植 从 了 现 实 先 率 源 来 力 的 中 动 活 产 生 在 家 国 欧 西 “ 住 抓 C。 选 : 析 解 () 是 确 准 解 理 料 材 该 对 列 下 ” 供 提 品 成 制 余 剩 为 场 市 国 然 当 行 银 厂 电 山 矿 、 设 建 以 外 了 向 投 也 样 同 本 资 洲 欧 … 。 界 正 真 种 一 植 培 命 革 通 交 路 铁 和 输 运 洋 海 上 加 再 , 展 发 济 经 的 末 纪 19世 “ : 出 指 中 》 史 简 明 文 方 西 《 在 尔 格 瓦 皮 斯 7. 力 动 本 根 的 展 发 场 市 界 世 是 命 革 业 工 A. 程 进 的 累 积 始 原 本 资 了 快 加 场 市 界 世 B. 场 市 占 抢 外 海 到 始 开 家 国 义 主 本 资 C. 善 改 到 得 活 生 类 人 中 化 体 整 向 走 在 界 世 D. 9世 “ 中 据 根 选 : 析 解 ” 真 种 一 出 植 培 通 交 铁 和 输 运 洋 上 加 1再 确 A正 动 推 命 革 业 工 为 因 其 展 发 济 D。 现 体 未 并 善 改 活 生 民 人 于 至 起 崛 西 及 以 形 界 调 所 料 C材 辟 开 路 航 新 随 伴 是 场 市 占 强 外 海 在 家 国 义 主 ; 误 错 B项 故 累 积 始 原 的 本 资 了 成 完 经 已 早 洲 欧 , 末 纪
教科版6.2《物质的密度》教研课教案设计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2节物质的密度射洪县金华镇初级中学校唐乐松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二、难点:1、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2、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准备】教师用:1、多媒体课件。
2、托盘天平和砝码、体积为10cm3、20cm3、30cm3的铝块和铜块各3个。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二、合作互动探究新知(一)探究1cm3物体质量的含义【课件展示】【提出问题】铁块的质量比木块的质量大吗?【猜想与假设】【过渡语】下面我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来《探究1cm3物体质量的含义》。
【板书】6. 2物质的密度一、实验探究:1cm3物体质量的含义【实验探究、合作研讨】1、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30cm3的铝块、铜块各3个。
观看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由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观察实验器材木块1.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
2.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
2、实验表格==体积质量【提出问题】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2)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课件展示】2、结论:(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同种物质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比值一般不同【过渡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
学方法;
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以及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以及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中,一位藏友把一件锈迹斑的“青铜器”交给专家鉴定,专
家用手一掂就说这是一件仿品,藏友反驳道:“我这件宝贝的铭文、锈色都与青铜器特征相符,您怎么就判断它是一件仿品呢?”专家拿起这件“青铜器”说:“青铜器有这么轻吗?”原来他是根据密度知识来鉴别的。
本节将带领大家了解物质的密度。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认识密度;(2)密度的应用。
一、认识密度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
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
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
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6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2.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
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7
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
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
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
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
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二、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18页的图6-2-4讲解。
板书设计
2.物质的密度
教学反思
由于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