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伦理学中的道义论和目的论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摘要】本文将探讨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三种不同的伦理观。
功利论强调行动的结果和社会利益,认为道德行为应该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接着,道义论强调行为的道德性质和理由,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认为道德观念是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影响的。
通过对这三种伦理观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最终,本文将总结这些不同伦理观的特点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功利论、道义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学科,包括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这些理论流派对于人们如何应对道德困境,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公正和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功利论认为道德的基础在于追求最大程度的幸福或利益,通过权衡利弊来决定行为的合理性。
而道义论则强调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义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则从社会阶级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类行为和道德观念的根源,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对于道德规范的塑造和形成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比较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优缺点,探讨它们在解决道德问题和建立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通过对这些不同理论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正文2.1 功利论功利论是一种以功利最大化为基础的伦理学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人们的行为应当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即追求最大的幸福或快乐,同时最小化痛苦或不快乐。
功利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贝塞尔,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当根据行为的结果来评判好坏,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确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功利论强调实用性和效用性,主张追求个人或社会的最大利益。
伦理道德的四大观点

伦理道德的四大观点西方四种主要的道德理论是:美德论、义务论、结果论伦理学、正义伦理。
这四种理论分别是由亚里斯多德、康德、密尔、罗尔斯这四位西方学者提出的。
美德论美德伦理学诞生于古希腊,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其关注的中心词便是美德、强调存在而非作为。
柏拉图曾主张知识即美德,他以二元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将世界划分为理念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并且认为由于经历了出生的血腥,人类原本干净纯真的灵魂被污染,而要回到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地汲取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其最为擅长的正是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是建构在目的论基础上的。
义务论经过近代启蒙运动的价值颠覆,道德责任确定性的根据主要有绝对命令的义务论、功利主义、契约论、美德论等几个基本理路。
康德绝对命令的义务论思想给义务的规定性提供了一种令人震撼与景仰的理路。
这是一种普遍有效性的道德要求。
康德合理地揭示:一种善的道德义务必定具有普遍性。
结果论伦理学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主要哲学家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杰瑞米·边沁等。
功利主义亦称“功利论”、“功用主义”,通常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正义伦理《正义论》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作者是约翰·罗尔斯。
1971年初版,1975年与1999年出版修订本。
在该书中,罗尔斯尝试用社会契约的衍生方式来解决分配公正的问题。
由此产生的理论被称为"justice as fairness"(以公平体现的正义,或略作公平即正义),理论导出了他的正义两原则: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
其中平等原则详细表述为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绪论一、道德与伦理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伦理学的奠基人。
2.道德(理想):①.社会实践的产物,有经济基础决定的。
②.用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舆论,习俗和内心信念为指导③.调节人的行为的行规范3.伦理(现实,规范人的):研究道德的一门学科,用于处理各种道德问题。
4.类型:分规范伦理学和不规范伦理学。
5.2大流派:①. 效果论(目的论):只看行为导致“好”的结果。
功利主义: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②. 义务论(道义论):不看结果只看行为。
关注行为本身,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二、医学伦理学:是社会的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表达。
道德是医学的本质,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目的。
1.医德的意义:①. 对人际关系调节作用②. 对医疗质量保证作用③. 对医学科学促进作用④. 对社会文明推动作用2.研究对象:道德现象(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活动)→道德关系3.关系:①. 医患关系——核心问题和主要研究对象②. 人际关系③. 社会关系④. 发展关系4.医学模式:核心是医学观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机械论医学模式④.生物医学模式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医学目的①. 传统医学:救死扶伤克服疾病延长生命避免死亡②. 现代依序: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临终关怀提高质量历史发展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古代医德思想发展过程:①. 萌芽时期:神农-令民知所避就;伏羲画八卦-以拯夭之;炎帝-以疗民疾②. 成长时期:主流思想:医学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仁.医乃仁术第一部讨论医学道德的医书《黄帝内经》天覆地载,万物兼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重视预防思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之人事-——医生素养③. 发展时期:《伤寒论》张仲景《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论》孙思邈④. 相对完美时期:医家的五戒十要——陈实功《外科正宗》2.中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①. 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行医宗旨(爱人)爱②. 不图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清廉)情③. 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服务态度(平等)拼④. 注重自律,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自律)自⑤. 尊重同道,谦和不矜的医疗作风(尊重)尊3.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过程1932年6月《医业伦理学》由古代传统医学进入近现代医学的标志二、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古代①.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德的奠基人。
义务论 辞典释义

义务论deontology字体[大][中][小]源于希腊语deon(应该有的)和logos(学说),即关于应当的学说。
亦译“道义学”、“本务论”、“道义论”或“非结果论”。
在西方现代伦理学中,指人的行为必须遵照某种道德原则或按照某种正当性去行动的道德理论。
与“目的论”、“功利主义”相对。
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神圣性以及履行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的道德动机和义务心在道德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判断人们行为的道德与否,不必看行为的结果,只要看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则,动机是否善良,是否出于义务心等等。
在西方,神诫论是一种典型的义务论。
认为人只要信奉上帝或神,服从上帝或神颁布的一系列道德命令,其行为就是正义的。
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是一种典型的规则义务论。
他反对功利主义的义务观,认为人必须为尽义务而尽义务,而不能考虑任何利益、快乐、成功等外在因素;只有出于善良意志即义务心,对道德规则即绝对命令无条件遵守的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
黑格尔曾批判康德的义务论,认为“伦理学中的义务论,如果是指一种客观学说,就不应包括在道德主观性的空洞原则中,因为这个原则不规定任何东西”(《法哲学原理》)。
他把义务与现存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目的、感觉和福利联系起来,并认为“一种内在的、彻底的义务论不外是由于自由的理念而是必然的、因此是现实的那些关系在它们全部范围内即在国家中的发展”(同上)。
在西方现代伦理学中,义务论又被分为行为义务论和规则义务论。
直觉主义学派的英国普里查德、罗斯被认为是现代西方伦理学义务论的主要代表。
在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具有显明的义务论倾向。
强调人的行为必须绝对遵从封建礼教伦常的道德规定。
孔子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作为伦理思想的总纲,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孟子不但把义和利绝对对立(在价值观上),而且反对言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企业伦理学复习重点

1.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伦”是指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等多方面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
2.理:事物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理”是对事物内在性的反映,包括道理、规则和原则。
3.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应当遵守的道理,或者说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理与准则。
4.西方伦理的发展:(1)古代西方伦理西方古代基本上形成了伦理学体系:规范的伦理学、理论的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应用伦理学(2)近代西方伦理学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马丁路德的新教革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资本主义发展及其经济伦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讲斯密的故事)经济伦理——商业伦理——企业伦理5.企业伦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1).企业伦理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基础(2).企业伦理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竞争战略等6.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享受独立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且获取一定利润的商品生产、服务提供型经营组织。
7.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即企业道德,广义的企业道德是指导企业经营活动参与各方行为善恶的规范。
狭义企业道德是指导企业及其成员经营行为善恶的规范。
8特征:第一,企业道德是企业及成员行为规范第二,企业经营善恶,该与不该的规范第三,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规范第四,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在理念第五,外在性与内在性9.西方伦理的基本原则(1)目的论(功利论):目的论强调决策后果,重视组织权益。
韦斯和弗里切: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2)道义论:重视决策过程,重视个人权益。
(3)社会公正理论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1)自由原则。
(2)差异原则。
(4)相对论:伦理相对论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或规范。
即:一项伦理准则或规范的适用性是有限的。
(5)社会契约论:坚持“最高规范”的伦理标准;允许特定的“社区规范”、“组织规范”的存在;强调传统人权思想,如自由、平等;调和性。
功利与道义

功利与道义西方伦理学的道德原则主要是功利原则和道义原则(功利论、道义论正式出现于近代社会),密尔的功利论是近代功利论的典型代表,康德的道义论是近代道义论的典型代表。
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有自己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局限。
现代社会的规则功利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修正了近代功利论,企图消除近代功利论的局限性。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从德性论和幸福论发展而来的,而这种发展也意味着古代伦理学走向了近代伦理学,从道德目标走向道德原则。
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和幸福论一样,作为伦理学的思想体系,都包含了道德目标、道德原则等内容。
德性论和幸福论侧重的是道德的目标。
而功利论和幸福论侧重的道德的原则。
通过特定的代表人物来讨论功利论和道义论,以及规则功利主义。
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论。
功利伦理学:就是以功利为道德基础的伦理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功利以及功利的大小作为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以及作为道德判断的基本准则,注重行为的实际效果,即行为能否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功利。
理论来源:古代伊壁鸠鲁的幸福论,近代社会以来的诸如霍布斯、昆布兰、洛克、曼德维尔、莎甫伯利、休谟、斯密等人的有关伦理思想,都为功利伦理学的产生和完善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边沁将近代功利伦理学加以系统化,而密尔则将其推向顶峰,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弱化那种将功利论极端化的倾向,在功利论伦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某些道义论的因素。
与近代大多数伦理学家一样,密尔将趋乐避苦看成是人之不可动摇的本性。
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利益,追求自己的快乐,为了追求快乐和利益而避免任何痛苦。
密尔认为人们还有一种将个人和社会连成一体的社会感情和欲望,这种欲望和感情其实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
由于内在的这种道德情感,一旦我们违背了义务,就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痛苦。
在具有道德品格好的人那里,这种痛苦将会极大地增强,以至于他们绝不做违反义务的事。
所以这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其实也是一种与履行义务保持一致的情感。
在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通过对经济人的假设,创造性的提出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成为西方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源头。
道义论正义观与目的论正义观的当代合流

作者简介 : 宋伟冰 ( 1 9 8 4 一) , 男, 河南开封人 ,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 院讲师 , 博士 。
1 9
维 凝 练和 思维 力量 。 然而 , 随着 正 义研 究 的深 入 和 发展 , 麦 金 泰 尔 看 到 了当代 社 会不 同公 民和 群 体在 正 义认 识 上 的
能 与活 动 ; 借 助 于这 些 , 在 它们 里 面便 具 有 一种 天 然的 , 并 与 它们 知 识 的 目的相 配合 的辨别 力 , 这种 辨别 力 保 证 它们 的 自然 倾 向 服务 于其 目的 , 并 能 在 它被 自己本 性 的 重力 所 吸 引而 向之推 进 的 对象
一
、
当代 正 义观 念 的复 兴是 对价 值 中立 的反 叛
当代西 方正 义观念 的基本 特点 是为西方 民 主社会发展提供道德判 断根据 , 罗尔斯及其他学 者 就 是 以 民 主价 值 和政 治 制 度 为 基 础 , 把 民主 社 会看作便 于实现社会 正义的环境 , 并利用其 阐述 的正 义观念 成果 为减少或 解决社会 的不平 等问 题, 进而为构建正义 的理论大厦提供规范和价值 根基 的。
第3 8卷 第 3期 2 0 1 7年 6月
J o ur na l o f Hua i b e i No r ma l Uni v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的终极询 问和探 讨等产生 了重 大影响 。
关键 词 : 正 义观 念 ; 道 义论 ; 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 :B 0 1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8 3 ( 2 0 1 7 ) 0 3 - 0 0 1 9 - 0 5
西方规范伦理学的弊病与诊疗重置功利论、道义论、德性论及其道德原则

麦金太尔认为,社群对于个体的道德生活至关重要,因为社群提供了道德标 准和价值观,是个体实践的基础。
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我们的道德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他强调了品质 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质,如诚实、勇 气和正义感等。其次,麦金太尔提醒我们社群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 动,了解和遵守社群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最后,麦金太尔强调了自我反思的 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完 善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功利论与交易伦理观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在交易中我们 需要在功利和伦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交易中追求自身的 利益,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其他参与者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福祉。只有在这 种平衡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功利论及其交易伦理观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 题。通过了解功利论和交易伦理观的基本概念、原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 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和意义。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功 利和伦理的平衡发展,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应该不断探索和完善相 关的理论和实践,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经济活动。
总之,西方规范伦理学存在着诸多弊病,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诊疗。通 过深入探讨重置功利论、道义论、德性论等理论以及各种道德原则的相互关系, 我们可以为规范伦理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开放、 包容的态度,充分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多样性,努力为构建更加 和谐、公正的人类社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功利论在交易伦理观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交易活动中,人们往往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其他参与者的利益。这时,功利论为我们提供 了一种思考方式:我们应该在交易中寻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交易中,我 们应该权衡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并尽可能地实现公平和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伦理学中的道义论和目的论
作者:周枫
道义论与目的论,是西方伦理思想中贯穿始终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之间的对立构成西方伦理学争论的主流。
在古典希腊时代,目的论伦理学更为发达,至善论和快乐论为其两个流派。
古希腊思想家皆思考人生的目的、社会的目的这类问题,在他们看来,道德是为人而设的,而不是人为道德而设的。
直到城邦政治解体、社会动荡的古希腊晚期,道义论伦理学才最终形成。
西方历史上第一个道义论思想体系是借助自然法理论而诞生的,这就是斯多葛学派。
一旦自然法或理性法则获得绝对权威性,那么服从它们就会成为人们的道德义务。
到了近代,当自然法从意味着自然义务转化为意味着自然权利时,道义论所蕴含的革命性便发生了。
自然权利构成一种国家行为的界限,对国家形成一种绝对命令,同时,对自然权利的诉求成为思想家们的道义承担,成为坚持道德神圣性的象征。
与此同时,古典目的论伦理学到了近代演化为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几乎成为目的论的唯一形态。
古代目的论那种活泼的特征消失了,人生和至善的思索被以功利原则对行为的理性推论所取代。
这与近代社会的世俗化及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关,人际伦理取代人生伦理成为人们主要思考的对象,对规则的需求超过了对美德的需求,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压倒了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行为正当和制度正义的问题突显出来,而对内在心性品德和完善的思索相形之下不那么重要了。
社会急需建立规范原则以调节日益增加的人们行为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功利主义正是以建立一个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以规范我们的全部义务和权利,并从它出发派生出我们的全部道德标准为己任的一种伦理学。
功利主义以最大化的利益作为道德标准,认为人们的行为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只有行为所导致的价值才使行为具有道德性,如果不借助于行为外在效果,我们就无法断定某种行为是否应该去做。
功利主义使权利和义务概念从属于最大利益概念,使行为正当性由最大利益来决定,其结果必然是,它容许侵犯一些人的自由或权利,只要这一侵犯能给大多数人带来更大的利益。
功利主义不仅把道德而且把人当作手段,使之服从于最大化的利益追求,它使道德学成为谋利之学。
当自然法理论经功利主义的抨击而衰弱之时,康德挽救了道义论。
爱尔维修曾说:“如果说自然界是服从运动的规律的,那么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地服从利益的规
律的”,此类观点在十八世纪启蒙时代几乎成为不可争论的,然而,康德却从根本上抵制了这种观点。
他认为,虽然,人的一切行为的自然趋向是利益,这源自于人首先是动物这一事实。
但是,正因为人有自然的动物冲动,才需要有道德并将道德系于神圣性来源上,而不是系于任何感性冲动上。
道德的功能正在于克制利益冲动,使行为遵循一定的道义之规。
道德的意义不在于做感性的工具,帮助感性达到目标,而在于服从自身的理性命令。
行为正当性不在于对行为效益的计算,而在于对理性法则的遵守,那怕一无所获。
康德对道义论的论证成为当代西方权利道义论的理论根据。
康德关于“人是目的,而不仅是手段”的原则成为当代道义论抵制功利主义所内含的允许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去侵犯少数人的中流砥柱。
但是,康德道义论与当代道义论尚有某些区别,康德道义论所发出的服从道义规则的命令主要是针对个人的,它要求个人严格克制自己的感性欲望而遵守义务规则,不得伤害他人。
而当代道义论所发出的服从道义规则的命令主要是针对国家或其他共同体的,它要求国家或其他共同体严格遵守正义规则,不得侵犯个人。
当代道义论认为,制度伦理原则先于个人道德原则,或者说,社会正义原则先于个人行为正当原则,只有国家符合正义,个人才能行为正当,遵守义务。
道义论和功利主义,是人们始终面临的现实选择在伦理学上的二种理论化形态,它们反映了人类的两种价值选择倾向。
发源于古代而在近代有力推动了现代政治制度形成的自然法和契约论思想,在功利主义显盛时代几乎消声匿迹,而在战后,尤其经罗尔斯的发扬光大,才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视野内。
当代道义论并非某些个人的偶然思想创作,而是战后历史背景下人们共同面对的某些现代性事件的理论结晶,它之形成思潮并构成一个思想群体并非偶然。
从理论背景上看,上个世纪初开始,功利主义实际上已经衰弱,功利主义在理论上缺乏论证,其衰微势所必然。
但是,其实践上的影响仍具广泛性。
当某些保守自由主义者(主要在英国、西德)以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批判对象时,象罗尔斯这样的美国学者却举起批评功利主义的大旗。
他们共同思考的核心是个人权利的维护问题,他们所批评的对象与意识形态及冷战并无太大关系,因此,当冷战结束后,这一执守道义论的群体的意义便突显出来。
所谓个人权利,按诺齐克的定义,是指对他人、尤其对政府的行为的道德边际约束,它给他人或政府行为强加上不可逾越的道德
限制。
尽管在权利具有什么样的内容上,道义论群体内有着尖锐的对立,但他们共同认为,一旦某项要求设定为权利,那么就神圣不可侵犯。
在设定权利上,所要考虑的不是利益,也不是效率,而是人的尊严,正是人所具有的尊严,使道德权利具有神圣性。
自元伦理学兴起后,作为规范伦理学的功利主义就已衰弱下去。
战后,尤其60年代后的一系列事件,引发规范伦理学的回归,其中,就有功利主义的复苏。
功利主义始终面对着它的功利原则与正义原则相冲突的指责,因此,当它复苏时,就自然会向道义论妥协,吸收道义论的成分,以修正自己有可能违背公平和侵犯权利的倾向。
但是,相较于当代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复兴,当代功利主义规范伦理学的复兴显然规模和影响要小的多,它的理论上缺乏力度和它对公平及权利忽略的指责都使它难以象在十九世纪那样成为主流。
对当代道义论真正构成挑战的是当代共同体主义对古代目的论的复兴,两者的对立同样是我们应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