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知识

合集下载

美丽海滨青岛导游知识

美丽海滨青岛导游知识

美丽海滨青岛导游知识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是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

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

也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

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

海岸曲折,岬湾相间。

青岛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20.68万,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

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

历史沿革来源:考试大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

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

汉代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

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1919年,中国近代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青岛高一地理知识点

青岛高一地理知识点

青岛高一地理知识点青岛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东海岸的一个港口城市。

作为一个地理知识点的案例,我们将探讨青岛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1. 地理位置青岛位于中国东海岸,介于北纬35°35′至37°09′,东经119°21′至120°33′之间。

它面朝大海,背靠山脉,地理位置独特。

青岛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东海岸的一颗珍珠。

2. 自然地理特征青岛的自然地理特征丰富多样。

首先,青岛拥有长海岸线,拥有多个海滩和港口,使得它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洋城市。

其次,青岛周围环绕着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些山脉给青岛带来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壮丽的景观。

此外,青岛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3. 人文地理特征青岛的人文地理特征也非常丰富。

首先,青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

其次,青岛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拥有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

这使得青岛成为一个充满多元文化和交流的城市。

此外,青岛还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许多大型企业和商业机会在这里聚集。

4. 经济和环境影响青岛的地理特征对经济和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青岛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青岛港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对国家的贸易和物流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青岛的山脉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岗岩和矿产资源,使得青岛成为建筑和采矿行业的重要基地。

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青岛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海洋和山脉的生态系统,以提高可持续发展。

总结:青岛是一个地理知识点的典型案例。

它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文地理特征都使得它成为一个独特而多样化的城市。

青岛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其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但也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个案例展示了地理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理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并保护环境。

了解青岛的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青岛市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青岛市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青岛市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其中考地理知识点归纳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临黄海,南濒胶州湾,西接胶莱平原,北依大泽山脉。

其自然环境包括温带季风气候、海岸线特点、海洋资源等。

二、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青岛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等。

经济发展方面,青岛市以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为主导,同时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青岛市历史悠久,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开放港口之一。

城市特色包括德国建筑群、八大关风景区、栈桥等,这些历史遗迹和现代建筑共同构成了青岛独特的城市风貌。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青岛市的城市规划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中强调绿色建筑、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

五、人口与社会问题青岛市人口众多,社会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教育资源分配、医疗保障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青岛市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六、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青岛市以其优美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如崂山、金沙滩等。

同时,环境保护也是青岛市发展旅游的重要方面,包括海洋生态保护、城市绿化等。

七、教育与科技发展青岛市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科技发展方面,青岛市在海洋科技、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八、交通与物流青岛市的交通网络发达,拥有便捷的海陆空交通体系,是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国际贸易港口。

结束语:青岛市中考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不仅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城市发展、社会问题等综合性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青岛市的地理特征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岛栈桥知识点

青岛栈桥知识点

青岛栈桥知识点青岛栈桥是中国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

作为青岛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故事。

本文将介绍青岛栈桥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其历史、建筑特点以及文化价值等。

一、历史青岛栈桥的历史可追溯到1892年,当时青岛还是德国殖民地时期。

它是为了方便码头货物运输而建造的。

最初的栈桥由木质结构构建而成,供人们步行和运输货物使用。

随着青岛的发展壮大,栈桥不断扩建。

到20世纪初,栈桥已成为青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特点1. 结构:青岛栈桥采用了典型的西方桥梁建筑风格,包括桁架结构和木制扶手。

它的主体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给人稳固和坚实的印象。

2. 长度:栈桥的总长约440米,为人们提供了俯瞰整个青岛海岸线的视野。

3. 风格:栈桥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元素,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桥梁的韵味,又带有异域情调。

4. 灯光:栈桥的夜景灯光设计迷人,成为夜间游览的一大亮点。

灯光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增添了浪漫的氛围。

三、文化价值1. 历史见证:青岛栈桥见证了青岛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过程,是青岛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2. 旅游景点:作为青岛的旅游景点之一,栈桥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在栈桥上散步,欣赏到海岸线的美景,感受青岛的独特魅力。

3. 文化交流:青岛栈桥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许多国内外游客都会来到这里,体验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

4. 拍照胜地:栈桥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海景背景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最佳拍摄地点之一。

许多人在这里留下美好的照片和回忆。

四、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青岛栈桥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他们对栈桥进行了维修,增加了安全设施,并进行了灯光升级改造,以提升游客的体验。

此外,青岛栈桥也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来传承和弘扬其文化价值。

例如,在栈桥附近的广场上定期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附近居民和游客的娱乐选项,还进一步宣传了栈桥的文化内涵。

青岛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青岛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青岛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2.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说明。

3. 地图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应对。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特征:流域、水系、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

- 湖泊与地下水:类型、分布、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 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布局:农业类型、农业区位因素。

- 工业布局: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地域组合。

-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影响。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 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实践。

- 国际合作与环境公约:如《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1. 中国区域地理:-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外开放前沿。

-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

- 中部地区:农业重要、工业化进程中。

-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

2. 世界区域地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问题。

- 区域合作组织:欧盟、东盟、非盟等。

青岛地理初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青岛地理初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青岛地理初一知识点归纳总结青岛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它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知识。

在初一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青岛地理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地理位置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理坐标为北纬35°35′,东经120°18′,坐落在山东半岛的南部。

它东临黄海,南界胶州湾,北濒琅琊山和大黄山,地理位置优越。

2. 自然地理青岛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夏季温暖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青岛的地势起伏较小,地形主要是以黄土高原为主,沿海地带则呈现出低洼和丘陵状的地形。

3. 气候特点青岛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量充沛。

夏季平均气温为26℃左右,冬季平均气温为2℃左右。

年降水量约为7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4. 自然资源青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海洋资源是青岛的重要特点之一。

青岛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是重要的渔业和海产品加工基地。

此外,青岛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等。

5. 经济特点青岛是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之一。

青岛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为支柱。

青岛港是中国的重要海港之一,是货物进出口的重要通道。

青岛还有许多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分支机构,如蓝鸟、海尔等。

6. 旅游资源青岛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而闻名。

青岛有着美丽的海滩,如第一海水浴场和二十四里黄金海岸。

青岛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八大关和德国风情街。

此外,青岛还有崂山、五四广场等重要的旅游景点。

7. 环境保护近年来,青岛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工作。

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并加强对大气、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这些努力使青岛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

青岛地理初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到此结束。

通过对青岛地理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还掌握了青岛的经济特点和旅游资源。

青岛版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青岛是中国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

它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而闻名。

下面是关于青岛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理位置和边界1.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东临黄海,西濒胶州湾。

2. 青岛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5°14′52″至37°31′22″、东经119°30′08″至121°00′40″之间。

3. 青岛市辖区域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

4. 青岛的边界:东临黄海,北与威海相邻,南与烟台接壤,西与莱州、胶州、即墨等市县相连。

二、地形地貌1. 青岛的地势以东高西低为特点,整体呈现出四面环海、中间低洼、东西两山的地貌特点。

2. 青岛的东部是胶东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3. 青岛的西部是大佛山和小佛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之一。

4. 青岛的南部是背靠胶东半岛的莱山山脉。

5. 青岛市内还有一些小山丘和丘陵地貌,如五四广场的德国小山和崂山等。

三、气候特点1. 青岛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2. 冬季较冷,夏季较热,春季和秋季温暖宜人。

3. 年平均气温为12℃-14℃,夏季平均气温为24℃-26℃,冬季平均气温为0℃-2℃。

4. 青岛市年降水量较高,约为600毫米左右,主要分布在夏季。

四、水系1. 青岛市内主要的水系是黑龙江、太清河和黄河三条河流。

2. 黑龙江是青岛市的重要河流,发源于胶州市,经过青岛市区,最后注入黄海。

3. 太清河发源于胶县,流经胶东平原,注入胶州湾。

4. 青岛市境内没有大型湖泊,但有一些较小的湖泊,如五龙潭湖等。

五、自然资源1. 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2. 青岛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石灰石、铁矿等。

3. 青岛的地下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可以满足城市和农业的用水需求。

六、人文景观1. 青岛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五四广场、栈桥、小鱼山、崂山等。

青岛旅游地理知识点高考

青岛旅游地理知识点高考

青岛旅游地理知识点高考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

它以其美丽的海滩、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对于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了解青岛的旅游地理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青岛旅游地理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青岛的地理位置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5°35′,东经120°20′。

它东临黄海,南接胶东半岛,西北与山东省省会济南相连。

青岛地处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二、青岛的海滨风光青岛拥有长达70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岸线分布着许多著名的海滩和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大关海滨浴场,这里有细软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和壮观的海景,是游客们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

此外,还有石老人海滩、第一海水浴场等值得一提的海滩。

三、青岛的历史文化青岛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青岛德国建筑群,这些建筑是由德国殖民者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建造的,风格多样,独具特色,成为了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此外,青岛还有许多博物馆、纪念馆和历史遗迹,如青岛博物馆、崂山道教文化博物馆和五四广场等,都值得一游。

四、青岛的风景名胜除了海滨风光和历史文化,青岛还有许多其他的风景名胜。

其中最著名的是崂山,这是一座古老的道教名山,山势险峻,风景秀丽,是青岛的地标之一。

此外,还有小鱼山、栈桥、八大关等景点,都是青岛不可错过的风景。

五、青岛的特色美食青岛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啤酒和海鲜。

青岛啤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醇厚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此外,青岛的海鲜也非常有名,新鲜的海鲜可以在当地的海鲜市场和餐馆中品尝到,例如烤鱼、炸蛤蜊和海鲜火锅等。

六、青岛的交通便利性青岛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港城市,交通非常便利。

青岛有一个国际机场,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航班。

此外,青岛还有多个火车站和汽车站,可以方便地前往其他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位置及面积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º30′~121º00′、北纬35º35′~37º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等七区)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等五市为9552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地质地貌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

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本市出露十分广泛。

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

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

本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

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脉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

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

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

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

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 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 米)等。

河流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胶莱河。

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岛,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和城阳,至胶州南码头村入海。

干流全长179.9公里,流域面积6131.3平方公里(含南胶莱河流域1500平方公里),是胶东半岛最大水系。

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6.61亿立方米。

该河20世纪70年代前,径流季节性较强,夏季洪水暴涨,常年有水;70年代后期,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断流。

北胶莱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胶莱河及诸支流,在青岛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泽河、龙王河、现河和白沙河,总流域面积1914.0平方公里。

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万家镇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边界北去,于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莱州湾。

干流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3978.6平方公里。

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5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公斤/立方米。

沿海诸河系指独流入海的河流,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白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海域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62.64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64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

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的海湾,自北而南分布着丁字湾、栲栳湾、盐水湾(又称横门湾)、崂山湾(又称北湾)、小岛湾、王哥庄湾、青山湾、腰岛湾、太清宫口、流清河湾、崂山口、沙子口湾、麦岛湾、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前海湾(又称栈桥湾)、胶州湾、唐岛湾、灵山湾、利根湾和古镇口、斋堂湾、董家口湾、沐官岛湾等;胶州湾内又有海西湾(包括小叉湾、薛家岛湾)、黄岛前湾、阴岛湾、女姑口、沧口湾等32个海湾。

青岛市原有海岛70个。

1987年,把斋堂前岛和斋堂后岛以人工连接为斋堂岛。

现有海岛69个。

其中,小青岛、小麦岛、团岛、团岛鼻、黄岛和吉岛是人工陆连岛,只有63个岛四面环海。

69个海岛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

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约64公里。

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潮汐青岛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潮差为 1.9~3.5米,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后2~3天。

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

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观测的平均潮位被命名为"黄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289米。

中国自1957年起,大陆国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为零点起算。

气候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

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

据1898年以来百余年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极端高气温38.9℃(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1931年1月10日)。

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

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

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

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

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

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巴。

年平均风速为 5.2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

青岛海雾多、频,年平均浓雾51.3天、轻雾108.2天。

土壤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类系统,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5个土类。

棕壤面积49.3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9.8%,是全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发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个土属,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多为林、牧业用。

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砂姜黑土面积17.6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42%。

主要分布在莱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胶州北部浅平洼地上。

该类土壤土层深厚,土质偏粘,表土轻壤至重壤,物理性状较差,水气热状况不够协调,速效养分低。

潮土面积14.4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55%。

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胶莱河下游的沿河平地。

因距河道远近不同,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差异较大。

近海地带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异较大。

褐土面积6333.33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7%。

零星分布在平度、莱西、胶南的石灰岩残丘中上部。

盐土面积3666.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44%,分布在各滨海低地和滨海滩地。

历史沿革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此驻兵设衙,成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胶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取代德国对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中国收回胶澳,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改为山东省省辖市。

1981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地形地貌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浅海海底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

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

北部为大泽山,南部为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市区的山岭有浮山、太平山、青岛山、信号山、伏龙山、贮水山等。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862.64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64公里,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4强。

行政区划建国以来,青岛市行政区划变动较大。

1949年底为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

1951年6月,胶州专区的崂山办事处划归青岛市领导,改称崂山郊区办事处;8月,撤销四沧区、浮山区,设立四方区、沧口区。

1953年6月,崂山郊区办事处更名为崂山郊区人民政府。

1958年底,昌潍专区的胶县、胶南县及莱阳专区的即墨县划归青岛市。

1961年5月,即墨、胶南、胶县划出;10月,以原崂山郊区的行政区域设立崂山县,归青岛市。

1962年12月,台西区撤销,其辖区分别并入市南、市北区。

1978年11月,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县、胶南县又划归青岛市;新设立青岛市黄岛区,其辖区包括由胶南县划出的黄岛、薛家岛、辛安3个公社。

1983年8月,烟台地区的莱西县、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划归青岛市。

1987年4月,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县级);1988年11月,撤销崂山县,设立崂山区;1989年7月,撤销平度县和即墨县,设立平度市(县级)和即墨市(县级);1990年12月,撤销胶南县和莱西县,设立胶南市(县级)和莱西市(县级)。

1994年上半年,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在市辖区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将台东区、市北区及四方区吴家村街道办事处、错埠岭街道办事处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市北区;将崂山区作大的调整,一部分设立新崂山区,一部分设立城阳区,一部分与沧口区合并设立李沧区。

此次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区级建制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等七区。

2003年底,辖上述七区和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等五市(县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