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碳及碳的化合物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化合物章节知识点整合,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化合物章节知识点整合,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1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三、根本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人1、以下物质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都正确的选项是〔〕A.酚类–OH B.CH3CHCH3COOH羧酸–CHOC.醛类–CHO D. CH3-O-CH3醚类C O C2、甲基、羟基、羧基和苯基四种听子团,两两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水溶液的pH小于7的有〔〕A.5种 B.4种 C.3种 D.2种3、有机物A和B只由C、H、O中的2种或3种元素组成,等物质的量的A与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则A与B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其中n为正数〕不可能为〔〕A.8n B.18n C. 14n D.44n4、以下属于别离、提纯固态有机物的操作的是〔〕A.蒸馏B.萃取C.重结晶D.分液5、以下有机物名称正确的选项是〔〕A.2-乙基戊烷 B.1,2-二氯丁烷C.2,2-二甲基-4-己醇 D.3,4-二甲基戊烷6、在密闭容器中*气态烃和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和,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温度〔20℃〕,压强减小至原来的一半,假设加NaOH的溶液则气体全部被吸收,则此烃为〔〕A.C3H8B.C2H4 C.C2H6 D.C6H67.以下说法全不正确的选项是.......〔〕①、CH3—CH=CH2和CH2=CH2的最简式一样②、CH≡CH和C6H6含碳量一样③、丁二烯和丁烯为同系物④、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的沸点逐渐变低⑤、标准状况下,11.2L的戊烷所含的分子数为0.5N A〔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⑥、能够快速、微量、准确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是核磁共振谱法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8.请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对以下有机物进展分类。

〔1〕芳香烃:;〔2〕卤代烃:;〔3〕醇:;〔4〕酚:;〔5〕醛:;〔6〕酮:;〔7〕羧酸:;〔8〕酯:。

高中化学_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必修2第三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概述:本节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3章第1节,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介绍各种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

碳族元素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已知物质中,含碳化合物达几千万种,其中大多数是有机物,学好本节课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

2.了解碳转化的多样性。

3.掌握碳酸盐的有关性质。

4.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含碳物质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巩固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的科学思维。

3.进一步体验化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2、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三、学习者特征:1.学生是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的高一学生;2.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已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3.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4、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元素的物质,但由于受初中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现在让学生在第一章学习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之后再来研究其常见和常用物质的性质。

高中化学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高中化学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课时1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点一 碳、硅单质及其氧化物【考必备·清单】1.碳、硅的存在形态、物理性质和用途[名师点拨] ①碳单质的结构不同导致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碳、硅单质的化学性质 (1)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还原性 ①与O 2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O 2不足:2C +O 2=====点燃2CO ; O 2充足:C +O 2=====点燃CO 2。

②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a .与CuO 反应:C +2CuO=====高温2Cu +CO 2↑(可用于金属的冶炼); b .与CO 2反应:C +CO 2=====高温2CO ;c .与水蒸气反应:C +H 2O(g)=====高温CO +H 2(制水煤气);d .与浓硫酸反应: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

(2)硅单质的化学性质——还原性 ①与O 2反应:Si +O 2=====△SiO 2;②与氢氟酸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Si +4HF===SiF 4↑+2H 2↑; ③与NaOH 溶液反应:Si +2NaOH +H 2O===Na 2SiO 3+2H 2↑。

3.硅的制备(1)原料:二氧化硅、焦炭。

(2)原理:SiO 2+2C=====高温Si(粗)+2CO↑。

(3)提纯:Si(粗)+2Cl 2=====△SiCl 4,SiCl 4+2H 2=====高温Si(纯)+4HCl 。

4.碳和硅的氧化物(1)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不溶于水,可用作气体燃料和冶金工业的还原剂。

(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 CO 2+H 2OH 2CO 3[名师点拨] ①CO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SiO 2不溶于水,不能用SiO 2与水反应制备硅酸。

②SiO 2既能与HF 反应,又能与NaOH 溶液反应,但SiO 2不是两性氧化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一)非金属元素概论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目前已知的112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22种,除H外非金属元素都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H在左上方)。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及化合价(1)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多,次外层都是饱和结构(2、8或18电子结构)。

(2)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较,非金属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多,原子半径小,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表现氧化性。

(3)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无+6、+7价)‘对应负价以绝对值等于8–主族序数。

如S、N、C1等还呈现变价。

3.非金属单质(1)组成与同素异形体非金属单质中,有单原子分子的He、Ne、Ar等稀有气体;双原子分子的H2、O2、Cl2、H2、Br2等,多原子分子的P4、S8、C60、O3等原子晶体的金刚石,晶体硅等。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常见的有O2、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等。

(2)聚集状态及晶体类型常温下有气态(H2、O2、Cl2、N2…),液态(Br2)、固态(I2、磷、碳、硅…)。

常温下是气钵,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及部分固体单质,固态时是分子晶体,少量的像硅、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石墨“混合型”晶体。

4.非金属的氢化物(1)非金属氢化物的结构特点①IVA—RH4正四面体结构,非极性分子;VA—RH3三角锥形,极性分子;VIA—H2R为“V”型,极性分子;VIIA—HR直线型,极性分子。

②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常温下H2O是液体,其余都是气体。

(2)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3)非金属氢化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如:NH3:H2S可被O2氧化HBr、HI可被Cl2、浓H2 SO4氧化等等。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的组成和酸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知识点一.有机化合物和烃概念组成元素有机化合物大部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含有C,常含有H,O,有的还含有N,P,S,Cl等(写元素符号,下同)。

烃仅含有C,H的有机物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都是有机物,如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都属于无机物。

知识点二.甲烷1.存在和用途(1)存在: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2)用途: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2.组成与结构(1)表示方法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分子结构示意图球棍模型比例模型CH4(2)结构特点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结构,其中C—H键的键长和键角相同。

3.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相比) 水溶性 无色气态无味小极难溶4.化学性质通常状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KMnO 4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

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烷也能发生某些反应。

(1)氧化反应纯净的甲烷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

(2)取代反应①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②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气体颜色变浅,最后消失b.试管内壁有油状液滴出现c.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d.试管中有少量白雾③取代产物水溶性:甲烷的四种氯代产物均不溶于水。

状态:常温下除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余三种均为液体。

④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区别。

知识点三.烷烃1.烷烃定义及通性:烃的分子里所有的碳原子均达到“饱和”的链烃即所有的碳原子间均以单键的形式连接叫做饱和链烃,也叫烷烃。

通式:C n H2n+2(n≥1),如乙烷、丙烷、丁烷等。

通性:①n≤4为气体,溶沸点、密度随碳原子数增大而增大②通常状况下,很稳定,与酸、碱和氧化剂都不发生反应,也难与其它物质化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3.1《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3.1《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及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性质,能够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体会实验、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C60和碳纳米管知识体会化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知识重点难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

过程方法重点难点:应用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离子反应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

【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微观模型【教学方法】展示模型、实验探究、比较归纳【教学过程】【引言】大家都知道成功总是青睐于那些勤奋的人,诺贝尔奖就是对那些勤奋科学家的最高奖励。

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了柯尔、克罗托因和斯莫利三位科学家,他们的成就是发现了一种新的碳单质——富勒烯,即C60【课件展示】罗伯特·F.·科尔、哈罗德·W.·克罗托、理查德·E·斯莫乐与C60的有关发现和用途。

【设问】你还知道哪些碳单质呢?你对他们的性质有哪些了解?【课件展示】C60、石墨、金刚石的性质、用途金刚石俗称钻石,晶莹美丽,光彩夺目,硬度大,熔点高,而且不导电。

除用作装饰品外,主要用于制造钻探用的钻头和磨削工具,是重要的现代工业原料,价格十分昂贵。

石墨乌黑柔软,是世界上最软的矿石。

高中化学必修2课件全集:《第3章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梳理

高中化学必修2课件全集:《第3章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梳理

2. 乙醇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 C2H6O
HH
结构式:H C—C—O—H 乙醇分子的比例模型
HH 结构简式:CH3CH2OH
或C2H5OH
醇的官能团--羟 基写作-OH 醇属于烃的衍生物
思考:-OH 与OH- 有何区别?
官决烃能定化团的合的物衍概特殊生念性物质的的原子概或原念子 :
团称为官能团。
几种常见的官能团名称和符号
点燃
CH2=CH2+3O2 2CO2+2H2O
②与酸性KMnO4的作用: 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现象:紫色褪去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⑵加成反应
将乙烯通入溴水中: 现象:黄色(或橙色)褪去
1, 2—二溴乙烷 (无色液体)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它 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叫做加成反应 。
C. CH3-CH=CH3 CH2
CH2
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 式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C4H10 丁烷
CH3CH2CH2CH3
CH3CHCH3 CH3
特点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 同素异形体 (单质)
同位素
同:(通式)结构相似 不同:分子式 同: 分子式 不同:结构
常见烷烃的结构式:
乙烷: H H ||
H-C-C-H || HH
丙烷:
HHH ||| H-C-C-C-H ||| H HH
丁烷: H H H H 异丁烷: H
H-C| -C| -C| -C| -H
| H--C--H
||||
H
H
HHHH
|
|

23初高中化学衔接——碳和碳的化合物

23初高中化学衔接——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高中化学衔接——碳和碳的化合物课标要求1.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4.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中考导向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还将是以后命题的热点,命题方向会从实际情景出发,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考点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题型:此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考试趋势分析: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原因,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考查碳的几种单质的用途。

如:金刚石、石墨等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以C60、碳纳米管为背景的信息给予题等典例讲解:例1金刚石、石墨、木炭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以下关于碳的单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都是黑色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解析:金刚石是无色晶体,A错;在这些单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错;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D错。

答案:B例2为确定木炭复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份,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以下探究【对固体猜测】猜测I:全部是金属铜;猜测Ⅱ: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猜测Ⅲ:除铜外,还含有木炭;猜测Ⅳ: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进行实验】实验流程见以下图:【问题与讨论】(1)步骤②包括溶解、两步操作,它们共同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

(2)C的化学式为,D的化学式为,由此推出固体B中含有(写化学式),步骤④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

(3)结合(2)的结论推断:如果溶液A显蓝色,那么溶液A的溶质的化学式为,说明样品中含有,那么证明猜测成立;如果溶液A无色,那么证明猜测成立。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探究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

木炭复原氧化铜反响后的产物中一定有铜,由于不能确定反响物是否完全反响,因此,反响后的固体中还可能含有木炭粉或氧化铜或同时含有木炭粉和氧化铜等;向反响所得样品中参加稀硫酸,然后需进行过滤操作,才能将固体B与溶液A别离开,溶解和过滤过程中都要用到烧杯和玻璃棒;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说明固体B中一定含有木炭粉〔C〕,黑色固体D是铜粉在空气中灼烧后生成的CuO;CuO能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响:CuO+ H2SO4===CuSO4+ H2O;已经推断出反响后的固体中含有木炭粉,假设溶液A显蓝色,说明溶液A中含有CuSO4,说明样品中含有CuO,证明猜测IV成立;假设溶液A无色,说明样品中不含CuO,证明猜测Ⅲ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及碳的化合物
一、碳单质
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古代用墨书写、绘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碳的活性大大增强。

2、可燃性: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 CO2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2CO
3、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 CO2↑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木炭还原氧化铁:2Fe2O3+3C 高温
4Fe+3CO2↑
C+CO2高温2CO
二、碳的氧化物
1.CO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镁性质活泼,可与其燃烧)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类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与灼热的碳反应(氧化性):C+CO 高温
2CO(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①灭火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③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2.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2CO+O 点燃
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2O高温 H2 + CO)
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
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

(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②还原性: CO+CuO △
Cu+CO2(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尾气处理:在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后,多余的CO进行点燃
Fe2O3+3CO 高温
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3.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
Cu+CO2
4.二氧化碳的制备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2)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装置的注意事项:①若用长颈漏斗来注入盐酸,长颈漏斗下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
②若用试管来装药品,固定试管时,试管口竖直向上,试管底部与铁架台面接触。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 高温
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此反应放热,放出大量热):CaO+H2O=Ca(OH)2
三、碳酸及碳酸盐
1.碳酸(H2CO3)
①弱酸性,可溶于水,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易分解H2CO3 === H2O + CO2↑
2.碳酸盐
①Na2CO3:2NaOH + CO2 ==== Na2CO3 + H2O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遇水潮解,遇CO2变质
遇酸放出CO2: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②NaHCO3:Na2CO3+H2O+CO2==2NaHCO3(Na2CO3、NaOH 中通入过量的CO2)
加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③CaCO3:CO2 +Ca(OH)2 ==CaCO3↓+ 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
CaO+CO2↑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与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碳酸钠从溶液中析出时,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纯净物),俗称天然碱、石碱、口碱。

风化:常温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粉末。

(化学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