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合集下载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摘要】鄂伦春民歌作为鄂伦春族特有的民间音乐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地理分布、历史背景、歌唱方式、歌词特点和曲调特点等方面对鄂伦春民歌进行了深入探讨。

鄂伦春民歌分布于东北地区,是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歌唱方式多为合唱和交叉对唱,歌词多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曲调简单朴实。

鄂伦春民歌不仅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今天语言学研究中,鄂伦春民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展示了不同民族间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对鄂伦春民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地理分布、历史背景、歌词特点、曲调特点、文化传承、语言学研究、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鄂伦春民歌的作用鄂伦春民歌是鄂温克族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作为鄂伦春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鄂伦春民歌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达民族精神、记录历史事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鄂伦春民歌是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形式。

通过歌唱的方式,人们可以传承和表达鄂伦春族的历史、传统、风俗和民俗,反映鄂伦春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鄂伦春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智慧,是鄂伦春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鄂伦春民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都会伴随着歌声响起。

民歌的歌词往往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激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社会和谐。

1.2 研究意义鄂伦春民歌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鄂伦春民歌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还可以探讨民族音乐在中国民歌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分析鄂伦春民歌的语言特点,可以揭示民歌在语言学领域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拓展语言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是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鄂伦春人民歌是鄂伦春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音特点鄂伦春民歌的歌唱语言主要采用自然而又浑厚的鼻音,发音清晰、响亮,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在歌唱时,鄂伦春人会利用鼻音的特点,通过深沉、悠长的发声方式,让民歌表达出更加深刻和真挚的情感。

二、词汇特点鄂伦春民歌的歌词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狩猎和家园的热爱,用词简单朴实、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歌词中常出现一些地方方言和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在传唱中被传承下来,成为鄂伦春民歌独特的词汇特点。

三、曲调特点在曲调方面,鄂伦春民歌常常采用单声部、重复歌词、简单旋律的方式进行歌唱,节奏韵律感强烈。

这种歌唱方式在鄂伦春族传统生活方式中得以延续,与狩猎、捕鱼等活动紧密相关,充分展现了鄂伦春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四、情感表达鄂伦春民歌的歌唱语言在情感表达方面极富感染力,歌手们通过饱满的情感、激昂的唱腔,表达出对生活、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厚意,使得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染力。

在热烈的歌声中,歌手们能够将内心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使得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产生共鸣。

五、传承特点鄂伦春族的民歌传承在口头传统上是一代代由长辈传给后辈的,鄂伦春族的长辈们常常利用口头传承的方式教导后人如何正确地演唱民族歌曲,如何正确地表达民族的情感特性。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鄂伦春民歌得以在后人手中传承发展,并且使得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是鄂伦春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传承着鄂伦春族民族的文化传统。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鄂伦春民歌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加珍贵的文化财富。

浅谈鄂伦春民歌语言艺术

浅谈鄂伦春民歌语言艺术

特 点 ,才 能 找 到鄂 伦春 语 言 艺术 的 根源 和特 性 ,才 能深 知 鄂伦 春 民歌演 唱 风格 的语 言 艺术特 色 。
三 、音节 结构 和重 音 的运 用
鄂 伦 春 民歌 歌 唱语 言 的音 节 是 以元 音 为核心 组 成 的 , 一个音 节最 少有 一 个音 ,最 多有 四 个音 。 辅音 与 元音 结合 时 ,辅 音 不仅 可 以出现 在 元音 前 面 ,也 可 以 出现 在元 音后 面 ,还 可 以 同时 出现 元 音 ( 母 ) 是 构 成 单 词 首 、腹 、尾 的音 素 。元 音 运 用 多 在 元 音前 后 和 两个 元音 中间 ,但 元音 的前面 只 能有 - 个辅 音 ,后 韵 - - 一 少、 好坏 ,关系 到语 言音 的 “ 韵 率 ”, 即声 音 的饱 满 、 圆润 、 面 最 多只 能有 两 个辅 音 。因此 音节 结构 形 式主 要有 : 圆 延 长 、收 音 、归 韵等 。另外 , 鄂伦 春 民歌 语 言 中元 音 的发 音 具 有 元音 元 音+ 音 元音 + 音 +元 音 + 音 +元 音 + 音 + 辅 辅 辅 辅 独特 现 象— — 元 音和 谐现 象 。所 谓 的 元音 和 谐就 是 在 同一 个词 内 兀首 辅音 + 音 元音 + 音 元 辅 只 能 出现 一定 的元 音 ,音 节 之 间要 按 … 定 的元音 性 别进 行 和谐 搭 辅 音 辅 音+ 元音 辅 音 + 占+辅 音 + 音 +辅 音 + 音 + 元 元 元 配 。元 音根 据 的 发音 高低 ,分 为阳 性 元音 、阴性 元 音和 中性元 音 辅音 辅音 + 音 辅音 + 音 元 辅 三种 。三 种 性别 的元 音和 谐 搭配 选择 限 定性 如下 : 在 这些 错 综 复杂 的元 辅 音 结合 组成 语 言 结构 的基 础 ,也 展现 元音 搭配 的 限定性 阳性元 音 l性 7 5 』 ] 巾性元 了词 音的 多样 性 。增 强 了鄂 伦 春 民歌演 唱的 旋律 性特 征 。鄂 伦春 a e y 民歌语 言 的语 音特 征 在 发音 时 有重 音 和轻 音 之分 , 充分 显现 出旋 阳性 元音 0 能和 谐 不 能和 谐 可 以和 游 律 色彩 及 节拍 重 音 。音 节重 音 有独 特 的 艺术 个性— — 凡 是 能独 立 . 阴性元 音 _ o 不 能和 谐 能和 可 以和 谐 成 音 节 的词 , 词 的重 音 一般 都要 落 在第 一个 音 节上 ,发音 时 着力 【 性元 音 l 、U f _ I ● 可 以和 谐 可 以和 谐 可 以和 谐 在元 音上 ,声 音响 亮清 楚。 在双 音 节词 里 , 当重音 落 在第 一 音节 元 音 和谐 搭 配现 象 构 成鄂 伦 春 民歌 语 言独 特 的元 素之 一, 使 时 ,末尾 音 发 音较 轻 ,词 末 有稍 微 降低 的 音调 ,这 就 是鄂 伦 春 民 语 言 丰富 连 贯流 畅 ,韵 律 实足 ,也会 对 歌 唱时 咬字 部 位 、行 腔 、 歌 歌 唱 中词 尾 下压 的一 大 特 征 的原 由 。总 体来 说 ,鄂 伦春 语 元辅 旋律 线条 美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鄂 伦春 语 言 的元 音种 类 数量 及特 征 音 及 重音 的运用 组 合成 长 短 高低 起伏 语 音 ,从 而 决定 了鄂 伦春 歌 不仅 充分 的 体现 歌 唱语 言 的特 色 ,也 展 示 了歌 唱语 言 的 个性 与美 唱语 言可 塑感 较大 的 艺术特 色 。 感。 四 、语调 的特 征

鄂伦春民歌唱词与律的特点窥探

鄂伦春民歌唱词与律的特点窥探

鄂伦春民歌唱词与律的特点窥探鄂伦春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其歌唱词与律的特点相较于汉族歌曲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鄂伦春民歌的梳理和分析,探讨鄂伦春民歌歌唱词与律的特点,以期为鄂伦春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借鉴。

首先,鄂伦春民歌歌唱词的特点在于歌词表达的内容广泛、深刻。

鄂伦春民歌主要表现的是鄂伦春民族的生活、传说故事、历史经验、狩猎和牧场经济、军队训练、婚丧嫁娶等。

例如,《猎人之歌》、《踩雪》等歌曲表现的是鄂伦春民族狩猎的历史和文化,而《早饭开吃了》、《喜酒》等歌曲则是表现婚礼的喜乐气氛。

此外,鄂伦春民歌歌词往往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例如,《草原》就表现了对草原的热爱,歌词中有“我爱大草原,我爱那无垠的草原,长长的草丛里,顽皮的风儿,哪一个美妙的旋律,不是沐浴在草原上?”这样富有节奏感的诗句。

其次,鄂伦春民歌律的特点在于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鄂伦春民歌的律乐器主要是马头琴和竹管,马头琴是鄂伦春民族最常用的乐器,它的音色宏大、明亮,有一种雄壮奔放、磅礴激扬的气息。

竹管则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管乐器,有着悠远婉转、悦耳动听的音色。

在节奏方面,鄂伦春民歌多采用快节奏的混合节奏方式,坚定有力的节奏、丰富的节奏变化,使鄂伦春民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激发民众的情绪和热情。

在韵律方面,鄂伦春民歌的歌词往往采用“押韵”、“叠韵”等技巧,使歌曲的韵律和谐,流畅自然,使人耳目一新。

最后,要以压缩、紧凑的方式表达主要思想。

鄂伦春民歌的歌唱词在形式上以简明、紧凑为主,以便于广大民众掌握。

同时词语间的呼应、迭加、借鉴、借助等现象比较突出,遣语多采儒雅、情景反映、抒情抒怀等手法,体现出浓郁的鄂伦春族民间文化特点,也呈现出鄂伦春人口语中美好的、生动的想象力。

鄂伦春民歌歌唱词与律的特点对于该民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鄂伦春民歌歌唱词和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鄂伦春民族的文化精神,进一步推动这一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1. 引言1.1 背景介绍鄂伦春民歌是鄂温克族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源自于鄂伦春族的丰富生活经验和民族文化。

鄂伦春族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

他们的民歌是一种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鄂伦春民歌的产生与民族生活密切相关,是鄂伦春族人民用歌声表达对大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真挚感情。

这些民歌既有叙事性的歌谣,也有抒情性的歌曲,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赞美自然景观、歌颂英雄事迹、表达对亲人的深情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鄂伦春民歌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歌唱语言特点和音乐风格。

这些民歌不仅是鄂伦春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发展历程鄂伦春民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据传说,鄂伦春民歌起源于神话故事,最初是作为祭祀、婚礼和狩猎等活动的一种传统表达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鄂伦春民歌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和音乐特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鄂伦春民歌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蒙古族、满族、汉族等,这些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得鄂伦春民歌不断吸收并融合各种元素,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鄂伦春民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影响,鄂伦春民歌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传统的歌唱形式逐渐融入到现代音乐中,歌词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当代鄂伦春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鄂伦春民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了解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字数:240】2.2 歌唱形式特点鄂伦春民歌的歌唱形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声音细腻婉转:鄂伦春民歌的歌唱风格以声音细腻婉转为特点,歌者的嗓音清澈柔和,有着独特的抑扬顿挫,充满了柔情蜜意的感觉,听起来让人感到温暖动人。

鄂伦春民歌唱词与律的特点窥探

鄂伦春民歌唱词与律的特点窥探

鄂伦春民歌唱词与律的特点窥探鄂伦春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等地。

鄂伦春民歌是鄂伦春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1. 表达自然风情:鄂伦春民歌以自然景观和动物为题材,表达了鄂伦春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民歌中常常出现山、河、草地等景物的描绘,使人感受到鄂伦春族人民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例如《花拉嘎敖包》:美丽的花拉嘎敖包,低矮的林带笼不住你,高山上的烟霞更美丽,世界上哪有你更美丽?2. 强调情感抒发:鄂伦春民歌借助音乐表达丰富的情感,展现出鄂伦春族人民热情似火的性格和朴实的情感。

民歌中的情感主题多样,有恋爱、家庭、友情、亲情等,贴近人民生活,引发共鸣。

例如《野老鸡亲亲》:野老鸡亲亲弯弯的山沟,野老母鸡抱着小鸡搂搂,来呦,一只送你,她鸟巢中点着火后如野地。

3. 注重节奏感和谐:鄂伦春民歌的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明快有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歌中常出现重复的词语和短语,通过反复的叠唱和和声增加了节奏感和和谐感。

例如《玛吉阿白》:玛吉阿玛,白白白,鄂伦春的兄弟,山水山。

歌声在山间,川港川。

1. 以四声律为主:鄂伦春民歌的律多以四声律为主,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样的律既符合汉语韵律的特点,又能体现出鄂伦春民族独特的语音特色。

2. 强调韵律的灵活变化:鄂伦春民歌的律中常出现韵律的灵活变化,如升半音、降半音和顿音等。

这种变化增加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力,使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3. 体现语言的抑扬顿挫:鄂伦春民歌的律能够体现语言的抑扬顿挫,即通过音高的起伏和力度的强弱来表达词句的意义。

这样的律能够使歌曲更加丰富多样,富有变化。

鄂伦春民歌唱词与律的特点窥探窥探-用于欲探究某种事物、现象的内部情况和规律。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鄂伦春民歌是指鄂伦春族传统音乐艺术中的民歌形式,它是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鄂伦春族人民的历史、生活、情感和思想。

鄂伦春民歌的歌唱语言特点十分鲜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鄂伦春民歌的歌唱语言具有鲜明的语音特点。

鄂伦春族的语言属于蒙古-满洲语系的东满语支,具有浓重的阿尔泰语系特色,同时受到汉、蒙古、俄等邻近民族语言的影响。

在鄂伦春族的日常交流中,他们主要使用自己的传统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为鄂伦春语,是一种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鄂伦春民歌的歌唱语言在语音上也表现出这种鲜明的特点,以鄂伦春语为主,同时还受到了周围民族语言的一定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歌唱语音。

鄂伦春民歌的歌唱语言具有鲜明的词汇特点。

鄂伦春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深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这些都反映到了他们的语言和民歌中。

鄂伦春民歌的歌词通常以当地自然环境、生活场景、民族传统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用淳朴的词语描绘出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内心。

歌词中的词汇丰富多样,常用词语多为民族语言中的传统词汇,这些词汇大多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让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鄂伦春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鄂伦春民歌的歌唱语言具有鲜明的句法特点。

鄂伦春族的语言句法结构与汉语等汉藏语系语言有很大不同,它使用主谓宾结构,动词位于述语的最后面,名词属性后置,表现了一定的句法规律。

在歌唱时,歌手们会根据歌词的内容以及旋律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语气变化和音调转折,从而体现出鄂伦春民歌的独特魅力。

这些句法特点在歌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鄂伦春民歌更具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

鄂伦春民歌的歌唱语言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这些特点都反映了鄂伦春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鄂伦春民歌在今天仍然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现了鄂伦春族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也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鄂伦春民歌是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一,自然风光就像直接从歌曲的旋律中跃然而出。

在这些美妙的歌曲中,还囊括了鄂伦春人的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和历史传统。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是以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唱诉部落生活、家庭呼唤和爱情为主题,每首歌都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1. 独特的语言音乐韵律鄂伦春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韵律和节奏感,吸引了无数听众的注意。

这种音乐韵律不但表现出来自于大自然的真实感,还剖析了人性的情感和心灵的反转。

它延长了音乐旋律和节奏的长度和时间,以后长、后高、后降的声音和上升和下降的声音结构,使得其韵律变得不可复制和难以预言。

它的节奏激情澎湃,像是动荡不定的风暴,不同于传统乐曲的平淡与缺乏跌宕。

这是鄂伦春语言音乐的核心元素,也是鄂伦春民歌旋律所具备的。

2. 表达方面独特的富于生活感的词汇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富有生活感的词汇来表达情感。

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词汇,歌曲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内涵,传递着生动的情感和心灵的共鸣。

每一个字与唱片契合,仿佛是唱片切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以及副词等等,都为鄂伦春民歌加入了色彩斑斓和多变性,得益于语言的多义和多读。

歌曲中的多音词和多义词,具备能量、气息和动态,让歌曲具备了更加强烈的魅力。

3. 稳定的诗歌篇章结构鄂伦春民歌的歌词是以稳定的诗歌篇章结构为基础的。

这包括诗歌的韵脚、押韵和节律,其中对押韵更是苛刻。

歌曲呈现出的歌词结构可以声势宏大、悦耳动听和娓娓道来,营造出传统和现代威严气息的乐感。

这类歌曲以其风靡全世界的影响力,成为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的标志性特点。

总之,在鄂伦春民族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的美妙之处,透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彻底认识到鄂伦春是一种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鄂伦春民族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伦春民歌歌唱语言特点
作者:王瑞赵巍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鄂伦春语的语法结构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结构,是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主—宾—谓”结构,限定语在被限定语之前,比如“花翅鱼喜欢急流”用鄂伦春语的排列方式则为“花翅鱼急流喜欢”。

正是由于语言这种讲究“对声”、“头韵”、“谐尾声”的原则,才使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久唱不衰,这些作品的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技法。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歌;语言特点
一、鄂伦春民歌的风格
鄂伦春民歌的风格主要是以自娱自乐为主,曲调都比较奔放和随意,其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狩猎歌和采集歌。

鄂伦春人过去主要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因此,反映狩猎和采集的题材自然成为鄂伦春民歌的主要内容。

如《打猎送行》、《打围去》、《打猎之歌》、《猎欢》、《追鹿曲》、《河边的鹰》等,生动地反映了狩猎的情景和猎人的苦与乐;而《采集歌》、《挖野菜》等,则是妇女们春天采柳蒿芽、野韭菜,秋天采木耳、蘑菇等采集生活的真实写照。

2、仪式歌和风俗歌。

过去的仪式歌大多同祭神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鄂伦春人相信“萨满”,认为“萨满”是人神之问的使者。

“萨满”是仪式的中心人物,凡祭祖先神、请神、祭神、求神、送神、谢神等,都是由“萨满”和他的助手“扎列”f俗称“二神”)来完成的。

“神歌”贯穿“萨满”仪式的全过程。

在婚、丧、节庆等民俗活动中,象办喜事时的求亲、会亲家、定亲、迎娶、结婚、贺喜等仪式,就要唱《祝酒歌》、《宴席歌》、《劝酒歌》等。

其中仅“会亲家”时唱的亲家歌和亲家对唱歌就有很多种,如《神仙般的亲家》、《会亲家母》、《称心的亲家》、《亲家相见欢》、《亲家对唱》、《我从远道来会亲家》等。

3、情歌。

反映爱情与婚姻生活的民歌在整个民歌中是比较多的。

有一些是正面歌颂男女相爱、追求美满婚姻的,如《达茜订婚》、《这样的人我才嫁》等。

反映忠贞、笃实相爱的情歌还有《求婚》、《恋歌》、《嫁给我吧,乌那吉》、《心心相印的人》、《盘古河的姑娘》等。

4、赞歌。

主要是赞美自然和赞颂英雄。

由于鄂伦春人过去生活在山林之中,对那里的山山水水无比热爱和崇敬,自然会产生许多由衷赞美大自然的歌。

如《欢歌》、《多么欢乐》、《最喜欢》、《鱼儿嬉水》、《山林晨景多美好》等。

作为一个骁勇、强悍的民族,崇拜、赞颂英雄和勇敢的猎手是鄂伦春的传统,也是民族的骄傲。

比如在歌唱出色的猎手孟吉普的《塔
尔河的猎手》这首歌中,就索性把这位猎手比作养育鄂伦春人的雄伟的塔尔河,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他的非凡爱戴。

5、苦歌。

反映鄂伦春人在生活中的悲惨境遇。

如一首叫《河崖上的百灵鸟》的苦歌,诉说的就是孤儿失去父母的痛苦。

二、鄂伦春民歌语言表现的特点
鄂伦春族民歌唱词经常运用比兴、夸张、隐喻等各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是复杂的情感能够通过唱词得以体现。

这样的表现手法往往是通过排比式来表现比兴,从而表达歌曲的主题与思想。

如歌曲《最得意》中所唱:细鳞鱼游在深水中,他的心里最得意。

骏庞跑在森林中,他的心里最得意。

百花开在草原上,她的心里最得意。

姑娘弹起了口弦琴,她的心里最得意。

小伙子见到心上人,他的心里最得意。

另外,鄂伦春族民歌还经常运用独特的比拟手法,由于讲究押“头韵”的原则,所以它对称的下句总是寻找头韵的对偶形象,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

在几个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都广为流传的《西几米》就是这样一首作品。

1.小米子圆又圆,我不是来吃小米饭,我是来探一探你的小心眼。

2.高粱米红又红,我不是来吃红米饭,我是来探一探,你的心胸宽不宽。

鄂伦春族民歌的语言中经常大量运用衬词。

传统音乐中的衬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无实际意义的叹词、虚词,如“哪呀伊斯哪耶”、“呢呀哪耶”、“哪呀哪伊耶、“哪伊耶”等。

衬词可以出现在歌曲的任何地方,主要起供托氣氛、加强曲式完整、连接各乐曲部分等作用。

它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它可以起到完善音乐主体的作用,还可以增强节奏感,突出了鄂伦春族民歌的特色。

另一种是有含义的衬词,如“达混达年达呢回哑”、“库雅若库雅若”“加威加呼威”等。

这些衬词与上面所说的衬词不同,大多是由音译而来的。

三、春族民歌在语言的写法上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传统
1.首尾韵。

鄂伦春族民歌语言的独特之处,是不像汉族或许多兄弟民族民歌那样只在句尾押韵,而是采用首尾押韵,即除了在每句的结尾押“脚韵”外,同一段中每一行的第一个词还有以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开始的“头韵”。

此外,在每句的结尾还常用“那依斯那依斯”或“那呀那耶”、“那耶那耶”等衬词来加强谐韵功用。

2.比喻。

鄂伦春族民歌一般都不直抒胸臆,而是借用景物的比喻来引发和深化要表达的事物和情理。

如《飞龙鸟为啥这样美》:“飞龙鸟为啥这样美丽?因为它穿着五彩衣。

小树为啥
这样绿?因为刚刚下过春雨。

鄂伦春人为啥这样喜?因为有伟大领袖毛主席。

”无疑,这种写法和《诗经》的“比兴”有着渊源关系。

3.章节复沓。

鄂伦春族民歌在用多段语言重复表现同一内容时,常在各段语言大体相同的基础上,只更换了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词,以增强表达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

4.鄂伦春民歌语言具有丰富的语言艺术特色如鄂伦春摩苏昆能够世代传承下来,并且不断涌现出具有各历史时期不同内容的曲目,正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散文、韵文文学的语言艺术特色。

5.鄂伦春语言和它的同语族的语言有共同的起源,但是在发展进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语言词汇较少,许多词句为一词多义。

因此词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只能在故事设定的情节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

若是将唱段中的词语直接翻译成汉语,这样看起来词与词之间缺少逻辑性和连贯性。

然而这些看起来缺少连贯性的词语。

结束语
鄂伦春族不止音乐文化,其他文化如民族服饰、剪纸等也值得我们去传承与挖掘。

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传统文化使鄂伦春族人民保持淳朴善良的初心;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鄂伦春族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同时也在向新时代靠拢,使他们的文化得以创新和延续,与我国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一同进步,共同绽放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锐,王立扬,初征.鄂伦春族民俗与音乐的传承流变[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32).
[2]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
[3]谢百军.试析鄂伦春族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表现特征.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20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