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失街亭》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能够解读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的主题思想;(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3)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和文化内涵;3. 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古代战争策略和地理环境;2. 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3. 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失街亭》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有关《失街亭》的背景知识、人物分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如古代战争策略、地理环境等。

5. 欣赏与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6. 拓展延伸:讲解与《失街亭》相关的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9.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失街亭》为例,讲解古代战争策略和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3. 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智慧;(2)理解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斗争;(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掌握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理解;(2)对作品中复杂人物关系的把握;(3)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和背景;(2)引发学生对战争、忠诚、智慧等话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赏析方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失街亭》进行赏析;(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和练习作品。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3. 考试成绩:(1)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失街亭》原文及注释;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战争故事等;3. 工具书: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失街亭教案一等奖3篇

失街亭教案一等奖3篇

1、失街亭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

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

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

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

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

详细见教师用书)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失街亭》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解读《失街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失街亭》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失街亭》全文2. 教学重点:理解《失街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 教学难点:文本中的古代战争策略和术语。

对文本深入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战争描写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古代战争策略。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探究,进行点评和讲解。

重点讲解文本中的战争描写和人物形象。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失街亭》的相关内容,辅助教学。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3. 课后练习: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诸葛亮:智勇双全、严谨认真、善于用人。

2.分析马谡: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轻敌冒进。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认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分析课文描写手法1.诸葛亮的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2.马谡的人物描写:对比描写、讽刺手法。

三、分析课文表达技巧1.诸葛亮的语言表达:严谨、简练。

2.马谡的语言表达:狂妄、自大。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二、分析课文主题思想1.诸葛亮:忠诚、敬业、为国家利益着想。

2.马谡:狂妄、自大、不顾国家利益。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2.拓展练习:让学生以诸葛亮或马谡的视角,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课文的现实意义1.诸葛亮:敬业精神、忠诚为国家。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失街亭》【一】教学目的熟悉故事情节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解析教学过程一、点拨《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的丰富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现存的很少。

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根据贾仲名的记载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1385年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

清徐谓仁、徐柄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

根据这些材料片断和他作品中对明君贤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斗争经验、军事政治头脑的人物。

罗氏的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

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二、结构图解一、情节的开端再叮咛孔明遣将(1-2) 立誓言马谡领命二、情节的发展套兵书屯军山顶(3) 拒谏言留下隐患三、情节的高潮探虚实司马布阵(4-6) 被围困街亭尽失四、情节的结局想补救为时已晚(7) 回汉中前功尽弃五、情节的尾声明军纪泪斩马谡(8-9) 思先帝孔明责己。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教师将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失街亭》。

通过对文章的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失街亭》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文章梗概在本章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对《失街亭》的文章梗概进行梳理,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字词解析2.2.1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2.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文中的难懂句式和词义,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2.3 内容分析2.3.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解读和分享。

第三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感悟作者情感在本章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2 价值观引导3.2.1 教师通过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3.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章:拓展与提高4.1 相关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与《失街亭》相关的文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2 能力提升4.2.1 学生通过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2.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堂小结在本章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2 学生反思5.2.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5.2.2 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点评和指导,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建议。

公开课《失街亭》简案

公开课《失街亭》简案

《失街亭》教案——罗贯中一、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3、学会辩证分析问题,探讨“失街亭,谁负主要责任”。

二、教学重点:探讨小说的情节,把握鲜明的人物个性。

三、教学难点:1、学会辩证分析问题,探讨“失街亭,谁负主要责任”。

2、试着表演“斩马谡”。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教法:讲解、点拨学法:自主、讨论、探究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二)、背景介绍街亭之战的来由(三)、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结构1、线索:街亭的攻守2、情节结构:开端:孔明调兵→发展:马谡拒谏→高潮:街亭失守→结尾:挥泪执法(四)、分析人物形象1、诸葛亮:深谋远虑、部署周密,赏罚分明,严于自责,有情有义、体恤部下,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着重“三哭”)2、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

死守教条,脱离实际。

违令拒谏,言过其实。

骄横无能,纸上谈兵。

(着重“三笑”)(五)、总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间接描写)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

(直接描写)(六)、探讨:街亭之失,谁负主要责任?(分组导论)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直接责任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间接责任(七)、《失街亭》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八)、请学生试着表演课文斩马谡的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九)、布置作业(十)、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失街亭》教案设计一、教前设想(一)教学重点难点《失街亭》描述的是《三国演义》中魏蜀两国围绕街亭展开的一场战争,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中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但课文节选部分,重点并不是写战争,而是着重刻画了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本单元学习古代小说的重点也恰是鉴赏小说的语言和人物形象。

鉴于此,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难点是探讨街亭失守的责任过失以及如何全面看人的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出发,力求把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故事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又能适当借鉴怎样通过典型的情节语言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通过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引出如何全面看人待事的话题探讨。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

刘备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街亭失守,暴露了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的弱点;但诸葛亮又曾评价马谡为匡世奇才,七擒七纵孟获,离间曹魏君臣,马谡足智多谋,是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好参谋:如何看待马谡这个人物?一生谨慎是诸葛亮性格素质的基本特征,文中无论是事前的再三嘱咐、细心部署,还是事后的妥善撤兵、严明军纪,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充分表现他的这一特点;但《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一面,他对马谡的弱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关键时刻委以重任,导致街亭失守,因而诸葛亮也难辞其咎:这是否有损孔明智慧的形象,如何看待三国中的诸葛亮?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概述故事,梳理情节的阅读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合作讨论、自主评价的效果。

3、学习借鉴本文通过复杂的情节和典型的语言、通过多方对比映衬塑造人物的技巧方法,以提高今后写作中如何塑造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4、通过课外延伸拓展,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指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论人处事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与师生准备《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通课文应不成问题,以学生预习整理和教师检查归纳的方式掌握故事情节,这是分析人物的基础。

以失街亭责任的讨论引出孔明、马谡两个人物的所言所行,从孔明三嘱、三哭,马谡请缨、三笑、请罪等重点情节和典型言语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责任过失,这一过程中以学生的寻找、讨论、回答为主,教师以问题引导,归纳提升作为辅助。

教师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需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变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不定问题;熟读《三国演义》中失街亭前后以及课文中省略的故事情节,并准备好需要补充的资料,如马谡七擒七纵孟获、离间曹魏君臣,孔明空城计、自请官降三级另外需查寻准备些全面辩证看人待物的材料,便于学生对课文难点的理解和做延伸拓展的需要。

二、课堂教学(一)导入与背景1、以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导入,引出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上奏前后出师表,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力求统一的故事背景。

2、结合课后练习中《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说明此次北伐形势大好,而结果以失败告终,关键就是街亭失守。

3、根据地图,了解街亭的重要性。

让学生找出文中诸葛亮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相关对应的话。

(二)梳理情节1、请学生简要概述《失街亭》的故事内容。

(目的是检查预习,熟悉课文。

)2、请学生按小说发展过程概括情节。

教师整理开端:孔明遣将,马谡请缨发展:王平力劝,马谡拒谏高潮:街亭失守,诸将突围结局:孔明退兵,泪斩马谡(三)分析人物形象1、探讨失街亭,谁之过?教师:街亭失守直接导致此次北伐失败,后果惨重,那么,谁该对此负责呢?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全班分组讨论,要求从课文出发,回答有凭有据。

)(1)马谡之过①出发前,孔明三嘱,马谡置若罔闻。

孔明三嘱马谡三回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守之极难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休道司马懿、张郃,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便是曹叡亲来,有何惧哉?下寨必当要道之处违令拒谏,屯兵山上。

小结:马谡如此自恃轻敌,是导致其后来失守街亭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诸葛亮的谨慎小心、知己知彼、机智多谋和马谡的骄傲自大、麻痹轻敌正好形成对比,使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对比中鲜明显现。

②驻街亭,王平力劝,马谡一意孤行。

学生分角色朗读王平与马谡的这段对话。

(读出特征,了解人物。

)王平力劝马谡拒谏五路总口下寨,以图久计。

屯军山上,天赐之险。

魏兵骤至四面围定,何策保之? 女子之见,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若魏兵断我水道,蜀军自乱。

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百。

分兵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

待破了魏兵,分不得功。

注意此番对话中马谡的表情:丞相何故多心也一笑孔明多心马谡三笑汝真女子之见二笑王平无能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司马胆怯小结:违背丞相部署,拒纳王平苦谏,刚愎自用、狂妄轻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马谡,犯了兵家大忌,必然导致失败,街亭失守在劫难逃。

在这一部分中,王平的谨慎与马谡的骄矜,以及随后魏军司马懿的细心备战和马谡的自大马虎恰好形成对比,使马谡自恃轻敌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王平的力劝、司马懿的惊叹、魏延等人的援助又映衬出诸葛亮超众的预谋。

(2)诸葛亮之过学生讨论分析:①诸葛亮未能注意马谡请缨时的骄傲情绪和错误判断。

②马谡领军后,诸葛亮有一系列安排:托王平辅助马谡,派高翔驻守列柳城,令魏延把守阳平关,命赵云邓芝箕谷出疑兵。

这从反方面说明他对马谡并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谓疑人不用,这是犯了兵家之忌。

③诸葛亮未能明白一个优秀的运筹帷幄的参军不一定是一个杰出的领兵打仗的能手。

小结:狂妄轻敌的马谡对街亭失守罪不可推,不过,诸葛亮在这件事上也犯了识人不深,用人不当的错误,他也有一定的责任。

2、如何面对残局?(1)马谡教师:曾经立下军令状去把守街亭,如今街亭失守,过失严重,马谡是怎样面对这一恶果的?学生:行动自缚跪于帐前语言臣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

归纳:虽然马谡犯了重大错误,但面对死罪,他并不怕死求饶,而是自缚请罪敢作敢当、光明磊落,仍不愧是条硬铮铮的好汉。

马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也留下了英雄之气节与情操!教师补充:在街亭一战之前,诸葛亮奉先帝之命,辅佐后主刘禅。

为了安定南方,采用马谡攻心为上之计,七擒七纵孟获,使之心服口服。

又采纳马谡反间计,成功离间了曹魏君臣,,使大将司马懿曾一度被迫解甲归田。

在此前提下,诸葛亮率兵攻取陇西三郡,为北伐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小结: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是有原因的,而对马谡这个人物的认识,我们也不可以仅停留在失街亭一事上,马谡有其缺陷,但也不乏过人之处,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分析不可一棒子打死。

(2)诸葛亮教师:孔明斩马谡,心情十分复杂,而这些心情包含在具体的表情中,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一说包含了孔明怎样的心情?学生:孔明三哭挥泪:兄弟情深又深深自责流涕:情与理的矛盾爱惜不舍却又因军纪不得不杀大哭:悲痛自责。

不听遗嘱,用人不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北伐失败,有负重托,愧对先帝。

归纳:孔明三哭,哭出他对蜀国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赏罚分明;对兄弟手足情深,有情有义;对自身勇于自责,自求官降三级。

把诸葛亮情理难决又忠义肝胆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感染力极强。

回顾杜甫《蜀相》,加深理解诸葛亮忠效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蜀相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小结: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总是呼风唤雨、神机妙算,似乎从不犯错误。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在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的失误,而这样写让读者明白诸葛亮是人,而非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这并不削弱他千古名相第一人的光彩,正因如此,反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这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值得借鉴。

(四)总结与延伸1、板书谨慎周密颇有谋略赏罚分明敢作敢当严于自责孔明马谡识人不深自恃轻敌用人不当纸上谈兵2、总结马谡骄傲自大,孔明用人失误,导致街亭失守,两人都有一定责任。

但马谡确有他谋略过人之处,事后也是条敢作敢当的硬汉;孔明事前的周密部署和事后的勇于自责也不减其光辉智慧的形象。

通过《失街亭》一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三国演义》如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语言展现人物特征的魅力,教导我们如何刻画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也使我们懂得,不论是分析小说人物,还是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我们都不可以以偏概全,要力求知人论世,全面辩证地了解分析事物,做出中肯确切的评价。

3、延伸给出两则材料,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①花和刺: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

一个说是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一个说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要全面地看问题,更要看主流。

②《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鼠目寸光不要总看到别人的短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师评语:无论是鉴赏文艺作品、写文论人还是处理现实事物,我们都需有辩证分析的眼光,全面看待的态度,以免使自己走入偏歧之路。

三、教后反思《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种多样,而作为一堂小说鉴赏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以小说文本为立足点,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堂课主要抓住马谡的三笑和诸葛亮的三哭来分析,通过课堂阅读和师生讨论,让学生与小说文本亲密接触,认真品味了小说的语言;通过对比和辩证分析,理解掌握了马谡和诸葛亮立体丰富的小说形象。

新课程目标要求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并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感受,包括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合作、自主学习、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观察、创作的过程等等。

欣赏小说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老师不能生硬地贴上标签,只能起引导并适时归纳的作用。

本文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主要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充分讨论、自主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脑活起来、嘴动起来、心乐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味、意境美、文化情。

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和课外延伸拓展,如讨论失街亭,谁之过、马谡是否一无是处、如何全面看待诸葛亮这一三国人物等问题,在培养学生感受、分析、思考、评判能力的同时,把教学知识、培养能力和看人处事结合了起来,加深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