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汕春节文化的调查报告
潮汕民俗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潮汕民俗调查问卷报告范文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情况,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共收集到100份有效问卷。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报告:一、参与调查者的基本情况1.性别男性:50%女性:50%2.年龄分布18-25岁:30%26-35岁:40%36-45岁:20%46岁以上:10%3.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40%大专/本科:40%硕士及以上:20%二、对潮汕传统民俗的了解1.是否对潮汕传统节日有所了解?是:60%否:40%2.最熟悉的传统节日春节:50%清明节:20%端午节:15%中秋节:10%其他:5%3.对潮汕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感兴趣程度非常感兴趣:35%比较感兴趣:40%一般般:20%不感兴趣:5%三、传统民俗风俗活动1.是否参与过潮汕传统婚礼或葬礼?是:45%否:55%2.对传统婚礼或葬礼的印象很有意思:30%一般般:50%不太了解:20%3.对潮汕传统美食文化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20%比较了解:40%一般般:30%不太了解:10%四、对潮汕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1.你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仍有重要意义吗?非常重要:45%比较重要:35%一般般:15%不太重要:5%2.你觉得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潮汕传统文化?加强教育宣传:40%举办文化活动:30%保护传统建筑:15%其他:15%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参与调查者对潮汕传统节日有所了解,而对传统婚礼、葬礼及美食文化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
同时,绝大多数人都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希望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潮汕传统文化。
这些结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潮汕民俗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我们还发现年龄在36岁以上的参与者对潮汕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较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到传统文化。
而在年轻人中,尤其是18-25岁的年轻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这也提醒我们需要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加强对潮汕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潮汕地区春节风俗活动报告

潮汕地区春节风俗活动报告一、引言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潮汕地区最盛大、最具特色的节日。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使得潮汕的春节风俗活动独具特色。
本文将介绍潮汕地区春节风俗活动的丰富多彩,给大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二、春节前的准备在潮汕地区,春节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开始。
人们首先要进行年货购买,包括年饭的食材、年花以及供奉神灵的香烛等。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潮汕人对年花的喜爱。
潮汕人将菊花视为吉祥的象征,所以在春节期间,潮汕的街头巷尾都会摆满各种各样的菊花。
此外,还有一项在潮汕地区特别受欢迎的传统活动——包年糕。
潮汕人相信包年糕可以象征着一年的团圆与平安,所以每家每户都会自制年糕,将其作为过年的主食。
三、除夕夜的欢庆夜幕降临,除夕的钟声敲响之时,潮汕人开始欢庆新年的到来。
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潮汕的年夜饭有着丰富多样的海鲜,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潮汕当地的特产——潮汕砂锅粥。
这道用新鲜海鲜和米粥精心熬制而成的美食,不仅香味扑鼻,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除夕夜,潮汕的村庄和街市会举行灯笼表演活动。
五彩缤纷的灯笼挂满了整个街头巷尾,点亮了整个潮汕夜空。
人们手持花灯,一边游览欣赏,一边品味着夜市小吃。
这是潮汕民众最喜欢的传统活动之一,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四、拜年祭祖在春节期间,潮汕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拜年祭祖。
他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地,烧香祭拜,表达对先辈的感恩之情。
这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也让潮汕人对自己家族的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夜船灯游行春节期间的潮汕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活动要数夜船灯游行了。
夜船灯是潮汕人民用纸和竹子制作的大型灯饰,有着丰富多样的造型和寓意。
这些夜船灯会在游行中舞动,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芒,给大街小巷带来一片欢乐的气氛。
六、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春节表演活动之一,潮汕地区也不例外。
潮汕的舞龙表演非常有特色。
潮汕春节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潮汕地区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为了深入了解潮汕春节的传统习俗,我于2023年的春节期间,赴潮汕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
以下是我对潮汕春节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报告。
二、潮汕春节习俗概述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的交汇处,与台湾隔海相望。
潮汕地区春节期间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除夕夜守岁:除夕夜,潮汕人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守岁仪式,俗称“守岁”。
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观看春晚,直到午夜时分,寓意着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
2. 拜神祭祖:春节期间,潮汕人会在家中举行拜神祭祖仪式,向祖先和神灵祈福,感谢他们一年的庇佑,并祈求来年平安、健康、富贵。
3. 挂灯笼、贴春联:春节期间,潮汕人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红灯笼,贴上春联,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氛围。
4. 做粿品:潮汕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食品主要有粿条、粿仔、粿饼等,这些食品寓意着团圆、幸福和吉祥。
5. 舞龙舞狮:春节期间,潮汕地区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三、实践过程与观察在春节期间,我分别走访了潮汕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等地,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1. 除夕夜守岁:在汕头市的一个潮汕家庭中,我亲眼目睹了他们除夕夜的守岁仪式。
家人们围坐在餐桌旁,享用着丰盛的年夜饭,笑声不断。
午夜时分,他们点燃了烟花,欢声笑语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2. 拜神祭祖:在潮州市的一个村庄,我跟随村民一起参加了拜神祭祖仪式。
他们虔诚地焚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3. 挂灯笼、贴春联:在揭阳市的一个小镇,我看到了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春联。
街道两旁的商铺也装饰得喜气洋洋,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4. 做粿品:在潮汕地区,我学到了许多制作粿品的方法。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制作粿条。
在村民的指导下,我亲手制作了一碗美味的粿条,感受到了潮汕人民的热情和好客。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1篇)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1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人员】:xxx【调查时间】: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调查地点】:xxx凤翔镇【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调查目的】: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前言】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
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
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
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
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
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
2024年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本集合

2024年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本集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述职报告、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工作报告、自查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思想汇报、心得体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job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research reports, work reports, self-examination reports, investigation reports, work summaries, ideological reports, reflec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2024年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本集合2024年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本集合八篇我们所阅读的此篇文章关于的共八篇,主要内容:也是这是,春联春节,年饭习俗,都是除夕。
春节传统文化调查的报告(5篇)

春节传统文化调查的报告(5篇)【导语】春节传统文化调查的报告怎么写出亮点?整理了5篇优秀的《春节传统文化调查的报告》通用版范文,有规范的开头结尾写法和标准的书写格式。
是您写出深受大家欢迎的调查报告抱负参考模板,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第1篇】春节传统文化调查的报告关于春节传统文化调查的报告(一)调查目的1、熟识调查的过程,把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分散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扬,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纳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将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支配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消遣,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会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隐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头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相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干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汕头春节调研报告

汕头春节调研报告汕头春节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为了了解汕头市民对春节的庆祝方式、消费习惯和节日氛围的看法,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汕头市春节的现状和趋势,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300份面向居民群体,200份面向市区商家。
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了春节期间的活动类型、消费行为、社交圈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1. 居民春节行为分析: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春节期间会回家过年,其中68%的人选择火车作为回家的交通方式,26%的人选择汽车,仅有6%的人会选择飞机。
除了火车票的预订外,酒店预订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会提前预订酒店,而30%的受访者则会选择回家后再寻找住宿。
2. 商家春节经营情况分析:调研显示,在春节期间,大部分商家都会推出相关促销活动。
其中,餐饮行业的促销力度最大,占比60%;其次是购物行业的促销活动,占比30%;其他行业的促销活动则占比10%。
3. 居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关于是否会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调研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表示会参与一些传统活动如祭祖、拜年等,40%的受访者则表示不太会参与。
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亲情、友情等维系家人和社交关系。
4. 消费习惯和消费意愿:本次调查发现,汕头市民对于春节期间的消费意愿较高,90%的受访者表示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消费。
其中,年货购买占比最高,达到70%,其次是餐饮消费,占比为20%。
而购买传统节日礼品的占比则较低,仅为10%。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春节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汕头市民在春节期间会回家过年,交通方式以火车为主。
2. 商家在春节期间的促销力度较大,餐饮行业的促销活动比较多。
3. 汕头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参与度不高。
4. 春节期间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年货购买和餐饮消费方面。
潮汕年味调研报告

潮汕年味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及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潮汕地区的年味特点、传统习俗及变化趋势,以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在过年期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并为相关市场和企业提供参考。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年味在该地区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潮汕地区居民进行,涵盖了他们对年味的感受、传统年俗习惯的保持程度以及对年味变化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个别访谈则选取了潮汕地区的知名年俗习惯传承人、餐饮业从业者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深入访谈,以丰富调研内容。
3. 调研结果:①潮汕年味特点: 潮汕地区的年味以海鲜美食为主,如潮汕牛肉火锅、蚝烙、鱼生等。
潮汕人注重清淡、鲜美的口味,追求原汁原味的食物。
此外,潮汕还有特有的年俗习惯,如拜年、舞龙舞狮、放焰火等,突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②年味变化趋势: 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潮汕地区的年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拜年方式逐渐被亲友聚会、旅游等形式所取代。
同时,外来美食文化的影响也使得潮汕年味多样化,人们更加注重体验不同地域风味。
③年味保护与传承: 在年味传承方面,潮汕地区的年俗习惯仍然保持一定的传统性,并得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减退,相关传统习俗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4. 结论及建议:为保护潮汕年味的独特魅力,建议加强对年俗习惯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年味传承的意识与积极性。
同时,可将潮汕年味与旅游业相结合,创造更多的年味文化产业,并开展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年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餐饮业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创新潮汕美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口味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潮汕习俗文化的研究————你了解潮汕春节吗?【前言】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
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
经过历代的演变,潮汕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民俗活动在与各地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饮食、工艺和奉祀等呈现出的地方特色,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
【关键字】潮汕习俗、春节、一、调查经过【研究目的】本次调查专题,就是为了了解潮汕春节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潮汕人的心理特点。
【研究方式】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的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网络(论坛、QQ)、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走访等形式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二、调查结果1.关于节日及习俗介绍1.1冬至冬至,俗称“冻结”、“长至节”和“亚岁”等,它是我国自晋朝至今的传统节日。
潮汕人在冬至那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传统习俗,象征合家团圆、诸事圆满。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并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
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
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有娱乐身心的作用。
1.2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夜我们称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团圆饭。
以前的团圆饭是杀一两只鸡炖人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家庭会吃一些比如燕窝、鲍鱼等等比较名贵的食物。
更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顿,毕竟辛苦一年了!吃完饭一家人在电视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此日当饮糯米甜酒,长沙称此为“屠苏酒”,实以甜酒应屠苏酒之名也;又吃年糕,寓“年高”之意,取悦于长者。
●祭祀。
祭祀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
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进行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春节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1.3大年初一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刚亮时街上喜炮连连,家中大厅红盘盛满柑(因为柑大于桔,与“大吉”谐音)、青橄榄以及各种糖果。
早上家中后辈要向长辈请安,家中各成员互相给予春节祝福。
大年初一主要活动有四项:红包,禁忌,拜年,游艺。
●红包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要装在一个红包中,俗称“压肚腰”,意思是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禁忌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故这天不能扫地、倒垃圾,说是会把财气扫光。
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
初一这天不能揭开簸箕,说是怕财气外流。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
这天早晨不吃稀饭,要吃干饭。
整天不吃荤,要吃素食。
关于这点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不能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血光之灾。
不吃药,不看医生,以求春节平平安安、无病无痛。
这天还不能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说是会有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拜年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柑到亲友家中拜年。
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潮汕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青橄榄,共品工夫茶。
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祝愿。
●游艺初一早晨,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有“打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和“笛套锣鼓队”等,使节日气氛显得十分热闹隆重。
1.4大年初三闽南侨乡由于自古就有很多人到海外谋生,于是在家乡的亲人常常求神托佛,祈求保佑海外亲人平安、事业发达,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泛神崇拜的传统,因而家中奉祀各种神祗。
闽南侨乡民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诸神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兼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的善恶诸事。
过了春节,在正月初三日,各家各户又得备办三牲果合,迎接诸神返回人间。
1.5大年初九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源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的故事。
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
农历正月初九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点上灯笼,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当天露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晾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1.6.元宵节(大年十五)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延续下来很多有趣的习俗。
元宵节主要活动有五项:项吊喜灯,度桥,求喜物,做丁桌,掷喜童。
●吊喜灯灯火是光明喜乐的象征。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这天,潮汕地区有点灯、吊灯的习俗。
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人们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元宵佳节,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家中添了丁。
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将自己灯笼里的蜡烛点燃,让灯笼烧得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
●度桥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
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平桥。
过桥时不可回头,因为“回头不吉利”。
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女么”;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求喜物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
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热闹非凡。
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和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
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做“求喜物”。
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
●掷喜童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
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和大腿等部位都设有男女泥喜童。
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投掷,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
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
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者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喝彩、道贺。
自己更是喜滋滋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发大财。
●做丁桌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
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接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饭菜,等候另一批客人的到来,接连不断。
解放后,由于思想的进步,潮汕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己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2.发展趋势潮汕春节民俗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潮汕民俗及艺术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淡化了,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习俗已经被淘汰。
比如:在随时都可进补的今天,冬季进补的习俗已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也并不是只在冬至和元宵节才可吃汤圆。
现在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
因此,年初一盖井禁取水一俗已属徒有形式而已。
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人来客往,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观瞻。
因此,从卫生角度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年初一不能看医生的禁忌,年老一辈仍然坚持这个说法,然而这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轻一辈也大多不在意这个说法。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杀生会惹血光之灾的顾忌了。
近年拜年不带柑,上门只以口称“大吉”为礼的风气越来越盛,由此可见潮汕人讲求实际的一面。
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加上近年来汕头地区经济不甚景气,人们对游行活动的热忱程度大不如前,不少家庭放弃了对游行活动的参与或观看,春节的气氛也不似以前那么热闹隆重。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潮汕元宵节也有很大变化,一些落后、愚昧、迷信及过时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代之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如猜谜、篮球赛、舞龙、舞狮和卡拉OK等。
3.总结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潮汕春节的民俗情况,进行了节日的走访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
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正常开支。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向亲友拜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登门造访。
随着手机的普遍,使用短信拜年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这点在青年人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另外网络也是青年人拜年的主要方式,而通过电话拜年的人比例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