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通用9篇)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通用9篇)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通用9篇)春节现状讨论报告篇1火红的灯笼挂起来,欢快的歌儿唱起来,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春节如约而至的到来了。

下面,让我们去作个春节社会调查吧!Let us go!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家人团聚,欢天喜地的日子。

大部分人走访亲戚,相互送礼也是不行少的。

当今社会,春节送礼,很多人已经司空见惯了。

那多少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行少的一个内容呢?调查显示:68.5%的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行少的内容,仅有8.9%表示"送礼"并非春节必不行少的内容,有22.6%的被访者表示不好推断。

从我们调查的状况看,既然大部分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行少的一个内容,那么今年春节送什么礼物好呢?其中,50%的人认为送食品合适;35%认为送保健品高雅;10%认为送烟酒茶类时尚;5%认为送什么也无所谓。

在与被访着的交谈中可以了解到,大家认为“送礼”往往会让人在人情往来上有点累,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县一个中等家庭月收入大约为800元左右,而在调查中,受访者的春节消费额度,在400元以下的占19.5%;400—600元占35.8%;600—700元占21.5%;700—800元占12.2%,800—1000元占9%;在1000元以上的占2%。

调查表明,23.2%的家庭,春节期间大约将消费一个月的家庭收入。

过春节,当然也少不了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如今社会,孩子们的压岁钱在600元以上的占40%,在500元左右的占50%,在300元以下的仅占10%。

“春节黄金周”期间,少部分人会借着这个机会,出去散散心,去一些山清水秀,环境幽雅的地方去过这一年一度的春节,当然,这也少不了人民币的支持,旅游消费额在1000元左右的占20%,在3000元左右的占45%,在5000元左右的占35%,看来,春节旅游这也是一笔大消费啊!看,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处处百艺杂陈,喧闹非凡,听,鞭炮声,嬉笑声,共同编织着春节的欢快歌!春节现状讨论报告篇2时间:班级:高一(17)班调查成员:春节年关将至,喧闹的气氛感染着每个人,欢快的时间陪伴着每一刻。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3篇)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3篇)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3篇)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通用3篇)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篇1目的:调查莱州春节民俗过程:过年走亲戚时,调查亲戚朋友内容: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节。

扫尘节,也叫扫尘日。

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

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

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

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或“扫屋”,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东北叫“大洗(喜)日”。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墙壁,糊窗户,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

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

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

菜州一带,春节上供要制作大枣饽饽,茧饽饽。

枣饽饽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

天地众神。

五个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个茧饽饽和三个大圣虫饽饽。

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

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鸡冠,黑眼睛,红舌头,躯干做蛇盘状。

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大粮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食之。

圣虫"的"圣",胶东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

福山,牟平等地还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猖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时间:20__年2月16日调查地点:__调查人:__调查问题:春节习俗中的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

被调查者: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调查结果:1、贴对联春联是从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

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吃年夜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汇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长辈家吃。

对于年夜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很讲究的,在我们当地,年夜饭至少要炒六个菜,然后再煮上一大盆大锅饭,焖一盆大米,在午夜12点还要吃饺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饭了,都忙着到处去拜年。

3、拜年及收压岁钱正月初一拜年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受到许多压岁钱。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对夫妇用红纸包了几个铜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来了以后,这个小孩身上冒出红光,妖怪吓得赶紧跑了,其他人也学者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妖怪果然不敢来了。

所以,现在长辈们会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以祈求孩子们来年平平安安。

4、调查体会: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篇1】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__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5篇范文)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5篇范文)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前言: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的春节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人甚至淡漠了春节。

为此,在这个寒假我对所居住的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目的:在物质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了解人们对春节的态度及变化一.调查对象:社区部分居民二.调查时间:2009年1月20日至2009年1月22日三.调查方式:就中国年文化春节,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调查四.调查的内容概况: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到社区居民对于春节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渐发生的。

相对于过去,人们过年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

除了以前传统的吃团圆饭、走亲戚之外,有条件的人会趁着春节的假期出去旅游,或到乡间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

另外,给亲朋好友拜年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以前有口头的拜年,书信拜年,而现在有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邮件拜年,可谓方式多种多样。

通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大多数人对过春节还是有热情的,但还是有部分人逐渐淡漠了春节,他们认为春节与其他节日没多大差别,不用那么隆重地对待,那样既浪费时间又费精力,只要和平时一样就足够了。

五.调查的主要情况:1.为了获取真实、准确的调查结果,我对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提问式调查,所提的问题如下:⑴.请您谈谈过去十年您对过春节的看法,以及以前都是怎样过的?⑵.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了,那现在您或者您的家庭对过春节的看法同以前相比有变化吗?如果有,您能具体谈谈变化在哪儿吗?⑶.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有些人逐渐淡漠了过春节。

春节课题研究报告

春节课题研究报告

春节课题研究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春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节日之一。

每年春节前后,全国各地都会掀起一股浓厚的节日氛围,人们亲朋好友相聚,共同庆祝这个重要节日。

春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对春节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春节的历史渊源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最为广泛、传统习俗最为丰富、享誉最为久远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的历史渊源十分久远,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的年节。

在封建社会时期,春节成为了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通过这一节日祭祀祖先、迎接新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春节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气之一,代表着过去的岁月和将来的希望。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之一,代表着中国人团聚、欢庆的精神。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庆祝方式之一,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活动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春节不仅是一场庆祝新年的盛大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三、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来临之际,人们会尽家团圆,享受美食,互送祝福。

人们还会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挂红灯笼、赏花灯、放鞭炮等。

春节期间还有着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如舞狮、舞龙、耍杂耍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代表了对新年的热情祝福,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

春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每逢春节,全国各地的人民都会倾注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展现出强烈的团结和凝聚力。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一,通过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文化传承和弘扬。

春节民俗研究报告(通用9篇)

春节民俗研究报告(通用9篇)

春节民俗研究报告春节民俗研究报告(通用9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民俗研究报告(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民俗研究报告1调查时间:20XX年春节调查目的: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调查地点:我家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调查成果: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一)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古时候人们以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如今,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研究春节风俗报告

研究春节风俗报告

研究春节风俗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研究春节风俗报告研究春节风俗报告(精选3篇)研究春节风俗报告篇1一、春节历史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1调查目的: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

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调查地点: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调查方法:查书、查电脑、问长辈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

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

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

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

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

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

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

“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

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

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节的研究报告
1、问题的提出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从小到大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春节,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年终大戏”又是一年春节,望着桌子上琳琅满目的美食,我心中神奇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要贴春联?压岁钱是如何从古至今演变而来的?围绕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研究。

2、调查方法
1.上网查找资料
2.观看电视新闻
三、
4、结论
(1)压岁钱的演变历程
汉代:出现了最早的压岁钱,名曰压胜钱,但是压胜钱并不是钱只是在上面雕刻了吉祥语的辟邪品。

唐代:皇宫里的人开始流行在立春散钱。

宋代:民间开始流行在大年初一给小孩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是用红绳编织成龙形串起来的。

民国:由于方孔钱的取消,才开始流行用红纸包纸币。

(2)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子。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

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

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

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

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

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

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

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

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五年级四班范宸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