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五 空气_蒸汽对流给热系数

76.3
76.4
76.7
76.9
77.2
75.9
78.9
78.8
43.2
23.9
75.8
75.6
76.2
76.4
76.5
76.7
76.8
75.6
78.8
78.9
43.5
24.2
75.8
75.5
76.2
76.4
76.5
76.7
76.8
75.6
78.8
78.9
43.6
24.4
75.8
75.6
76.2
102.5
103.1
15
51.8
83.1
102.3
103
10
49.9
82.9
102.4
103.1
7.5
47.6
82.5
102.4
103.2
5
表2冷流体特性参数
空气流速u(m/s)
对数平均温度差Δt
冷流体平均温度
空气密度ρ(Kg/m3)
空气质量流量qm(Kg/h)
空气黏度μ(Pa/s)×10-5
空气的导热系数λ(W•m﹣¹•K﹣¹)
cPF=1.01+(3.1949× ×lg37.7-5.5099×37.7-3.0506× )×10﹣³
=0.84kcal/Kg=161.7KJ/(Kmol•℃)
q= 1+161.7×(83.4-41.82)/90883.7=1.0740
故加料线方程y= X- =14.5X-2.58
= =0.246
即61.26/0.6950.4=A•25008m
50.90/0.6950.4=A•20388.1m
实验五 套管换热器传热实验

实验五 套管换热器传热实验实验学时: 4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和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内管与强化内管的差异。
二、实验内容1、测定空气与水蒸汽经套管换热器间壁传热时的总传热系数。
2、测定空气在圆形光滑管中作湍流流动时的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
3、测定空气在插入螺旋线圈的强化管中作湍流流动时的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
4、通过对本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两流体间壁传热时的传热速率方程为 m t KA Q ∆= (1)式中,传热速率Q 可由管内、外任一侧流体热焓值的变化来计算,空气流量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的空气流量计来测定。
流量大小按下式计算:10012t t PA C V ρ∆⨯⨯⨯=其中:0C —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0.65;0A —孔的面积,2m ;(可由孔径计算,孔径m d 0165.00=) P ∆—孔板两端压差,kPa ;1t ρ—空气入口温度(即流量计处温度)下的密度,3/m kg 。
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 (h m /3)需按下式计算:11273273t t V V t ++⨯=其中:t —换热管内平均温度,℃;1t —传热内管空气进口(即流量计处)温度,℃。
测量空气进出套管换热器的温度t ( ℃ )均由铂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
管外壁面平均温度W t ( ℃ )由数字温度计测出,热电偶为铜─康铜。
换热器传热面积由实验装置确定,可由(1)式计算总传热系数。
流体无相变强制湍流经圆形直管与管壁稳定对流传热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的函数关系为:),,(d l P R f Nu r e =对于空气,在实验范围内,r P 准数基本上为一常数;当管长与管径的比值大于50 时,其值对Nu 准数的影响很小,故Nu 准数仅为e R 准数的函数,因此上述函数关系一般可以处理成:me R B Nu ⋅=式中,B 和 m 为待定常数。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4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⒈ 测定流体在套管换热器内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
⒉ 并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准数关联式Nu=ARe m Pr 0.4形式,确定关联式中常数A 、m 的值。
⒊ 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采取的方式。
二、实验原理实验2-1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⒈ 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im ii S t Q ⨯∆=α (4-1)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m t ∆—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
()()221i i w m t t T t +-=∆ (4-2)式中:t i1,t 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w —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i i i L d S π= (4-3)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12i i pi i i t t c W Q -= (4-4)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3600ii i V W ρ=(4-5)式中:V i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c pi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ρi —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c pi 和ρ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221i i m t t t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t i1,t i2, t w , V i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⒉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 i mii A Nu Pr Re =. (4-6)其中: i ii i d Nu λα=, i i i i i d u μρ=Re , ii pi i c λμ=Pr 物性数据λi 、c pi 、ρi 、μ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
北京理工大学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陶虹 1120112863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传热系数a 准数关联系的测定,掌握实验方法,加深对流传热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 中常数A 、m 的值。
3、加深对由实验确定经验公式的量纲分析法的理解4、得出得出单一流体下的总传热系数K 。
二、实验的基本原理1、对流传热系数a i 的测定以蒸汽为加热介质走外管,空气为冷却介质走内管。
对流传热系数a I 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通过用实验来测定。
由牛顿冷却定律:)(M W i T T S Q a -=式中:ai ——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Q —传热速率,W;S —内管传热面积,㎡;Tw ——壁面平均温度,℃;Tm ——定性温度,℃。
传热面积计算公式:S=πdL 定性温度:221T T T M += 上式中:d —管内径,m;L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T1,T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传热速率)(21,T T C V Q P M M S -=ρ式中:M S V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s;M ρ—冷流体的密度,kg/m3;P C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容,J/(kg.℃)。
2、对流传热系数ai 准数关联式的确定流体在管内做强制湍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u=ARemPrn在本实验条件下在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数Pr 变化不大,可近似为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可简化为:Nu=A ’Rem所以仅有A ’,m 两个参数。
则两边取对数得:'lg Re lg lg A m Nu +=显然,上式中是一个线性方程,通过实验测定并计算得出一系列的Nu 和Re,即可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描绘出Nu —Re 直线,然后进行线性回归即可得出m,lgA ’,继而确定准数关联式 雷诺数:μπρμρπμρd V V ddu 4d 4Re 2=== 则努塞尔数:λad Nu =上式中λμ,分别为空气的粘度、流体的热导率(在定性温度Tm 下查出)三、实验装置图附图: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普通套管换热器;2、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风机出口温度(冷流体入口温度)测试点;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4、蒸汽上升主管路;15、加水口;16、放水口;17、液位计;18、冷凝液回流口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检查工作(1)向电加热釜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显示安全水位之上。
对流传热系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2. 掌握牛顿冷却定律的应用,通过实验验证其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3. 分析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如流体速度、温度差、流体性质等。
二、实验原理对流传热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流体温度差为1℃时,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量。
牛顿冷却定律描述了对流传热过程,即:Q = h A (T1 - T2)式中:Q ——传热量(W)h ——对流传热系数(W/(m²·K))A ——传热面积(m²)T1 ——高温流体温度(℃)T2 ——低温流体温度(℃)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传热量、传热面积、流体温度差,从而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套管换热器2. 温度计3. 流量计4. 计时器5. 计算器6. 水和空气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连接套管换热器、温度计、流量计等。
2. 在套管换热器内注入水,打开冷却水阀门,调节流量至预定值。
3. 在套管换热器外通入空气,调节风速至预定值。
4. 同时打开加热器和冷却水阀门,使水加热至预定温度,空气冷却至预定温度。
5. 记录开始加热和冷却的时间,观察温度变化。
6. 当温度变化稳定后,记录温度计的读数,计算温度差。
7. 关闭加热器和冷却水阀门,停止实验。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水温度、空气温度、流量、时间等。
2.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计算传热量Q:Q = m c ΔT其中,m为水的质量流量(kg/s),c为水的比热容(J/(kg·K)),ΔT为温度差(K)。
3. 计算对流传热系数h:h = Q / (A ΔT)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对流传热系数h,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3. 分析实验误差,总结实验经验。
七、结论通过对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掌握了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和牛顿冷却定律的应用。
实验五:传热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传热系数的测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9-5班姓名:陈茜茜学号09402010501 同组者姓名:陈俊燕孙彬芳陈益益指导教师:周国权日期:2011年10月20日一、 实验目的1、观察水蒸气在换热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2、测定空气或水在圆直管内强制对流给热系数αi ;3、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值;4、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在套管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汽,内管管内通以空气,水蒸汽冷凝放热以加热空气,在传热过程达到稳定后,有如下热量衡算关系式(忽略热损失):()()m W i i m i i p t t S t S K t t C V Q -=∆=-=αρ12由此可得总传热系数空气在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传热膜系数)上式中 Q :传热速率,w ;V :空气体积流量(以进口状态计),m 3/s ; ρ: 空气密度(以进口状态计),kg/m 3; C P :空气平均比热,J/(kg ·℃);K i :以内管内表面积计的总传热系数,W/(m 2·℃); αi : 空气对内管内壁的对流传热系数,W/(m 2·℃); t 1、t 2 :空气进、出口温度,℃;A i :内管内壁传热面积,m 2; Δt m :水蒸气与空气间的对数平均温度差,℃;2121ln)()(t T t T t T t T t m -----=∆T :蒸汽温度(取进、出口温度相同),℃。
(t w -t )m :空气与内管内壁间的对数平均温度差,℃; 22112211ln )()()(t t t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t w1、t w2 :内管内壁上进、出口温度,℃。
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当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的一般形式为:Nu i =A ·Re i m ·Pr i n取n=0.4(流体被加热)。
实验五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5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5.1 实验目的(1) 测定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冷凝给热系数α0及冷流体(空气或水)在圆直水平管内的强制对流给热系数αi 。
(2) 观察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状况(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
5.2实验原理5.2.1.串联传热过程冷流体(空气和水)与热流体水蒸汽通过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壁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可分为三步:○1套管环隙内的水蒸汽通过冷凝给热将热量传给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A 0); ○2热量从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以热传导的方式传至内壁面(A i ); ○3内壁面通过对流给热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冷流体(V c )。
在实验中, 水蒸汽走套管换热器的环隙通道, 冷流体走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内, 当冷、热流体间的传热达到稳定状态后, 根据传热的三个过程、牛顿冷却定律及冷流体得到的热量, 可以计算出冷热流体的给热系数(以上是实验原理)。
(以下是计算方法)传热计算公式如下:Q=α0A 0( T –T w )m = αi A i ( t w –t)m =V c ρc C pc (t 2-t 1) (1)由(1)式可得:m w pc c c T T A t t C V )()(0120--=ρα (2)m w i pc c c i t t A t t C V )()(12--=ρα (3)式(2)中, ( T –Tw)为水蒸汽温度与内管外壁面温度之差, 式(3)中, ( tw –t)为内管内壁面温度与冷流体温度之差。
由于热流体温度T 、内管外壁温Tw 、冷流体温度t 及内管内壁温tw 均沿内管管长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 温差( T –Tw) 和( tw –t)也随管长发生变化, 在用牛顿冷却定律算传热速率Q 时, 温差应分别取进口(1)与出口(2)处两端温差的对数平均值( T –Tw)m 和( tw –t)m, 方法如下:22112211ln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 221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5)当套管换热器的内管壁较薄且管壁导热性能优良(即λ值较大)时, 管壁热阻可以忽略不计, 可近似认为管壁内、外表面温度相等, 即Tw1=tw1, Tw2=tw2。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董女青1120102745一、实验目的1、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 验证准数关联式。
2、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及操作,掌握强化传热的途径。
3、学习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冷热流体在间壁两侧换热时,传热基本方程及热衡算方程为:Q = KAAtm = m^Cp (t入一t出)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可表示为:1 1 b 1—------- 1 ---- 1 ----K a :入a 0 式中:Q—换热量,J/sK—总传热系数,J/(m' s)A—换热面积,m:At m-平均温度差,°CCp—比热,J/ (kg • K)nu—质量流量,kg/sb—换热器壁厚,ma i、a o—内、外流体对流传热系数,J/(m? • s)依据牛顿冷却定律,管外蒸汽冷凝,管内空气被加热,换热最亦可表示为:Q = a jAj(t w - t) = a 0A0 (T — T w)式中:t w.凡一管内(冷侧)、管外(热侧)壁温,t、T-管内(冷侧)、管外(热侧)流体温度测定空气流量、进出口温度、套管换热面积,并测定蒸汽侧套管壁温,由于管壁导热系数较大且管壁较薄,管内壁温与外壁温近似柑等,根据上述数据即可得到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由丁•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近似等丁•关内对流传热系数,所以亦可得到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
流体在圆形直管强制对流时满足下述准数关联式:Nu = O.O237?e°-8Pr0-33式中:Nu-努塞尔特准数,Nu=^,无因次Re—雷诺准数,Re = ^,无因次P L普兰特准数,Pr =耳,无因次测定不冋流速条件下的对流传热系数,在双对数坐标屮标绘加he关系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斜率应为0. &三、实验内容1、测定不同空气流星下空气和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换热时内管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推算总传热系数。
2、在双对数坐标中标绘M L R決糸,验证准数关联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n
T t出 T t进
Q i S t m WC p ( t出 t 进 )
2012-6-18 5
二、基本原理
从上式推倒出管内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式
i
WC
p
(t出 t 进 ) Stm
V s C p (t出 t 进 ) Stm
所以当传热达到稳定后,用蒸汽温度可计算出 tm,利用仪器测出各数据,就能计算出实测 值i。
2012-6-18
26
操作要点
• 2.演示电晕除尘 • 将粉尘发生器充好药液,开动气泵,即有白烟 (悬浮有氯化铵粉末的空气)通往除尘管,呈 乳白色,不透明。当时混浊气体升至管子中下 部时合上肪冲开关,使除尘管正负极间产生高 压,立即可见到粉尘被电场吸引而附着在除尘 管内表面(即高压正极),少部分粉尘附着在 电晕极上,因而空气变得清洁透明,若停止通 电,则空气又变得浑浊。再通电,空气又被净 化变得透明。
2012-6-18 23
实验四 电除尘实验
• 一、基本原理 • 除尘管是一根玻璃管,管外绕上金属丝作为电极,管 中央装一金属丝作为另一个电极,两极分别接高压正、 负极。当通以高压电时,两电极间形成所谓不均匀电 场,越靠近中心处,电场越强,当中心处电场足够大 时,附近的气体电离,产生正、负离子,正离子受中 心负极吸引,负离子受管壁正极吸引向管壁移动,气 体中的尘粒碰上负离子时带上负电荷,尘粒也就受到 正电极吸引而尘降到管壁上,从而达到了除尘的效 果。
• 含尘气体在旋风分离器的进气管沿切线方向 (造成气体与颗粒的圆周运动)进入分离器内 作旋转运动,尘粒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被甩向 器壁,再沿圆锥落入灰斗,干净的气体则由排 气管排走,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012-6-18
29
实验装置流程
实验装置由自动稳压器、玻璃旋风分离器和对 比模型等组成。
2012-6-18
• 不能通过解析法得到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式, 它必须由实验加以测定获得。
2012-6-18 8
二、基本原理
• 采用因次分析法组成若干个无因次数群,获得 描述对流传热过程的无因次方程。如流体在圆 形(光滑)直管中做强制对流传热时传热系的 变化规律可用如下准数关联式表示
•
• • •
Nu=CRemPrn
化工原理(二)
实验五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2012-6-18
1
实验五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 一、实验目的 • 1.学会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换热器的 性能参数,决定换热器的尺寸) • 2.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或螺旋槽管内)的强 制对流传热系数,并把数据整理成准数关联式, 以检验通用的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 • 3.了解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 途径。
13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
2012-6-18
14
1.实验流程
• 注意事项: • 1.温度计埋在壁面内,测得的α实际包括了壁 面污垢的影响 • 2.旁通阀的使用:始终不能完全关闭。因为关 闭后,会使阻力无限增大,容易烧坏气泵。做 完实验后,应先全开旁通阀,调节转子流量计 读数为0,在关闭气泵,否则会损害转子流量 计。
2012-6-18
6
二、基本原理
2.准数关联式 对流传热系数是研究传热过程及换热器 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这种传热过 程是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 进行的热量交换,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 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 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2012-6-18 7
二、基本原理
• 由传热速率方程式知,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 所传递的热量为 • Q=K(T-t) • 而对流传热所传递的热量,对于冷热流体可由 牛顿定律表示 • Q=h· w1) 或 (T-T Q=c· w2-t) (t
2012-6-18
19
一、基本原理
• 热边界层一般很薄不能直接看到,但我们借助 于光通过热边界层时产生折射的现象可以间接 地看到热边界层的轮廓。
2012-6-18
图 5-3 光线折射图
20
一、基本原理
• 气体对光的折射率与其密度有下列关系 ( n 1) • 恒量 • 标准大气压下,20℃空气的密度为1.205Kg/m3,折 射率为1.000293。 • 标准大气压下,350℃空气的密度为0.566Kg/m3, 由上式计算得其折射率为1.000138。
30
四、操作要点
• 1.把蒸汽发生器加蒸馏水至恒定水位,然后关闭蒸汽 阀,打开总电源开关,给温控仪设定适当温度 (105~108°C)。 • 2.待蒸汽发生器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时,打开蒸汽阀 门至最大,阀门14;使蒸汽进入套管环隙。(空气走 管内,空气不易产生污垢,以清洁;水蒸气走管间, 易排除不凝气体和清洁) • 3.打开放气阀排除不凝性气体,打开放气阀7; • 4.微开排液阀,以便冷凝水及时排除。一直保持打开 状态,但不要太大,以免蒸汽大量被排走,而且会使 蒸汽温度降低,即稍有冒汽即可。
2012-6-18
24
三、实验装置
• 电除尘器是由玻璃管壮除尘室、高压发生器、空气泵 等组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电除尘器示意 1—支架 2—除尘管 3—电晕极 4—沉降极 5—感应线圈 6—气泵 7—粉末发生器 8—电源盒 9—脉冲开关 10—气泵开关
2012-6-18
25
操作要点
• 1.演示火花放电 • 先合上脉冲开关,用螺丝刀的金属杆先接触支 架,再将螺丝刀的刀尖逐渐向高压负极移近, 当距离为9mm时,即产生火花放电。 • 火花放电在除尘装置中浪费大量电能,在实验 应用时应该防止火花放电,本实验演示火花放 电是为了观察火花放电与除尘时所用的电晕放 电的区别。
1. 0 1 7 5 u e
2012-6-18
10
二、基本原理
3.Re与Nu的计算
Re du
4V s
d i
1 . 274
Vs di
式中 di———管内径 , m; ———定性温度下空气的粘度, Pa· S;
Nu
idi
式中 —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导热系数, W(m· ℃)。
2012-6-18 18
实验三 热边界层实验
• 一、基本原理 • 流体沿壁面流动时,由于流体的粘性作用,紧靠壁面的 流体速度为零(近壁面的流体相继受阻而降速)。随着 离开壁面距离的增加,流体速度逐渐增大,在达到一定 距离之后,流体速度即等于主流速度。故壁面附近速度 梯度较大,随着离开壁面距离的增加,速度梯度逐渐变 小,到达主流则速度梯度为零。一般将壁面附近有速度 梯度存在的流体层称为流动边界层。如果流体和壁面具 有不同的温度将有传热发生,此时将壁面附近有温度梯 度存在的流体层称为传热边界层或热边界层。
1 K 1
i
b
1
o
2012-6-18
4
二、基本原理
与 相比很小可以忽略,所以 K , 这样做避免了壁温的测量。 根据传热速率方程和热量衡算式有如下关系
0
b
1
1
i
i
Q KS t m WC
p
(t出 t 进 )
tm
T t T t
2012-6-18
15
2.测定参数及仪表
• 1)冷热流体的流量Q——转子流量计(蒸 汽——空气:体积流量) • 2)温度T——铜电阻温度计(蒸汽——空气) • 3)压强P——U型压差计 • 4)特征尺寸d,l——给出 • 要在特定T,P下,对进行校正,换算成标准 状态下的Vs。
2012-6-18
16
2012-6-18
11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
• 1.实验流程
• 本实验有四套套管换热器组成,其中一套是螺 旋槽管(为了增加湍动,传热好,空气进出口 温差大),另三套是光滑管。
2012-6-18
12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
• 1.实验流程
7
5 4 12
6
3
8
2 1
13 9 11
10
2012-6-18
对流传热实验装置流程图 1.蒸汽发生器 2.压力表 3.安全阀 4.套管换热器 5.仪表箱 6.U型管压差计 7.放气阀8.转子流量 9.旁通阀 10.气泵 11.冷凝水罐 12.温度显示仪 13.阀门
2012-6-18
2
实验五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二、基本原理 1.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有相变化的传热过程)
套管式换热器
2012-6-18 3
二、基本原理
• 在套管换热器中,环隙中通水蒸汽,(饱和蒸 汽走管间,以便及时排除不凝液和不凝气体, 而且蒸汽较洁净,管间易清洗) • 内管管内通空气,水蒸汽冷凝放热加热空气, 当传热达到稳定之后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i与 总传热系数K有以下关系:
2012-6-18
17
四、操作要点
• 5.保证蒸汽温度尽量稳定,排除不凝气体 • 6.等蒸汽稳定后,打开空气旁通阀(配合风机正 确使用),开启风机,调节阀门使流量到指定刻 度,待稳定后,记录数据,即进出口温度差恒定 时记录。 • 6.改变空气流量,稳定后,读取数据。 • 7.实验结束后,先打开空气调节阀后关闭风机, 最后关闭总电源开关。 • 8.读大气压力计值,记录操作条件下大气压强值。
2012-6-18
27
实验五 旋风分离器实验
• 基本原理
• 旋风分离器主体上部是圆锥形,进气管在圆筒的旁侧, 安装在径向
下行的螺旋气流称 为外旋流—将颗粒 抛向四壁,上行的 螺旋气流成为内旋 流(气芯)—具有 较大的旋转角速度, 可将细小颗粒向外 抛出。
2012-6-18
28
基本原理
• 分离原理:利用惯性离心离的作用从气流中分 离出尘粒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