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第五次课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土壤热状况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土壤热状况

(二)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

(一)合理灌溉,节约用水 (二)排除积水、通气增温 (三)通过灌排、通气调温
(三)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
耕作不仅可以蓄水保墒,而且可以改善 土壤的通气性和温热状况。经常采用的 耕作措施有: 中耕 深翻 镇压

(四)降低土表蒸发,调节土壤 水气热状况
露水的形成

老师:露水是怎样形成的?并说出理由来。
学生回答到:
地球旋转不停,热得出汗,这就
是露水。
露水的形成
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地 面气温迅速下降。温度降低,空气含水汽的能 力减小,大气低层的水汽就附在草上、树叶上 等,并凝成细小的水珠,即露水。 增加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又使水汽扩散, 露水也很难形成。 露水对农作物很有好处, 露水像雨一样,能滋润土壤起到帮助植物生长 的作用。
三 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
(一)影响根系发育

大多数作物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根系 长、颜色浅、根毛多;缺O2土壤中的根系 则短而粗,颜色暗,根毛大量减少。 根系生长需要氧:氧浓度<9~10%,生 长受阻;<5%时,发育停止。

(二)影响根系吸收功能

通气不良时,根系呼吸作用减弱,吸收养 分和水分的功能降低,特别是抑制对K的 吸收,依次为Ca、Mg、N、P等。
2、土壤空气O2含量

比大气低,主要是因为根系和微生物 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O2,OM的分解也会 消耗掉O2。
3、土壤空气相对湿度

比大气高。除表层干燥土壤外,土壤 空气湿度一般都在99%以上,处于水汽 饱和状态,而大气只有在多雨季节才接 近饱和。
4、还原性气体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1cm
19 ℃
(2)导热率的物理意义
导热率大则传热快,得热后迅速下传(失热后迅速补 给),引起的变温小。
导热率小则传热慢,得热后不易下传(失热后补给缓 慢),引起的变温大。
J s-1
1cm2
20 ℃
21 ℃ 21 ℃
1cm
19 ℃
20 ℃ 19.2 ℃
Question:土壤的导热率大小取决于什么? Answer:取决于土壤中的基本组成物质。
固相 50% 矿物质45% 水20-30% 空气
30-20% 孔隙50%
有机质5%
不同土壤组分的热容量
土壤组成物质
粗石英砂 高岭石 石灰 腐殖质 Fe2O3 Al2O3
土壤空气 土壤水分
重量热容量 (Jg-1℃-1)
0.745 0.975 0.895 0.682 0.908 1.996 1.004 4.184
一般作物根系的吸水力平均为1.5MPa。
2、土壤膜状水
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壤还有剩余的引力吸 附液态水, 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膜 状 水 示 意 图
土壤膜状水的有效性:
土壤膜状水
3.1MPa (靠近土壤内层)(无效水)
受到的引力
0.625 MPa (靠近土壤外层)(有效水)
一般作物根系的吸水力平均为1.5MPa。
取容积为1的土壤,设它吸收(放出)的热量为 ⊿Q,引起的温度变化为⊿T ,则根据定义Cv=⊿Q/⊿T, 这就是容积热容量。
转换公式一下:⊿T=⊿Q/Cv, 当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候,热容量越 大的物质,升、降温缓慢, 即温度变化小,反之亦然。
Question:土壤的热容量大小取决于什么?

第四章(2) 土壤水、气、热

第四章(2) 土壤水、气、热
湿土重 = 237.4-93.4 = 144 g 烘干土重 = 213.4-93.4=120 g 容重=烘干土重/土壤体积 =120/100=1.20 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 =(144-120)/120 =200 g/kg
22
四、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烘干法:经典、准确,标准方法
中子法
TDR法(时域反射仪):电磁测量方法,依据土 壤的介电性质。具有直接、快速、方便的特 点,并可同时测定土壤含盐量。
含水量与水吸力呈负相关 同一含水水量时,吸力:粘土>壤土>砂土 同一水吸力时,含水量:粘土>壤土>砂土

31
水分特征曲线的作用:


吸力与含水量换算 反映土壤持水、供水性能 计算当量孔径,反映土壤中大小孔隙的分布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计算
32
5、当量孔径

与一定土壤水吸力相对应的土壤孔隙直径
2、凋萎系数(萎焉系数) (Wilting Coefficient) 根系因无法吸收水分而发生萎焉时的土壤含水量

是土壤有效水下限 吸力约 15 bar
17
18
水分常数与水分有效性的关系
水分能量 (大气压)
1~2万 31 最 大 吸 湿 量
16~15 凋 萎 系 数
水分常数
6.25 最 大 分 子 持 水 量
2、组成特点

气体 大气 土壤空气
46
3、土壤空气组成变化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O2要求>10%,过低根系呼吸受阻,影响发 芽出苗
CO2根吸收,提供地上部光合作用,过多 会产生毒害,一般<1%即可 还原性气体过多对作物有毒害作用


47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5-2 土壤 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5-2 土壤 教案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 土壤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一:观察土壤】地理事实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的主要内容—颜色、质地、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分类: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①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核心概念土壤肥力:指土壤能持续不断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砂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的比例适中的土壤。

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不易耕作。

有机质: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是经微生物分解完全腐烂的动、植物残体。

【必备知识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理事实1.成土母质(1)意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团聚。

第五节 土壤的水气热条件

第五节 土壤的水气热条件

2.土壤导热率
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指面积
为1m2、相距1m的两截面上温度相差1K时, 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 单位:J/(m.K.s)土壤三相组成中,空气 的导热率最小,矿物质的导热率最大, 为土壤空气的100倍。水的导热率介于二 者之间。土壤越紧实,导热率越好。
(三)土壤空气和温度调节
3. 毛管水

靠土壤毛管引力而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 中的水叫毛管水,运动较快,不再受土粒引 力作用,是可以移动的自由水。是植物用水 的主要来源。毛管水所受的毛管引力在 0.625—0.01MPa,小于1.5MPa。
(1)毛管悬着水
指地形部位较高,不受地下水影响的地
区其土壤上层所保持的水分。当毛管悬 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量叫做“田 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是因土灌溉的 一个重要依据。
(二)、土壤热量
土壤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生物热、地热。
1.土壤的热特性 (1)土壤热容量 重量热容量—单位重量土壤升高10K所需 的热量(J/g.K)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土壤 升高10K所需的热量( J/g.K)
土壤热容量的大小
决定于土壤固、气、液,由于固相变化不大,
而空气的热容量很小(水的1/3000),而水 的热容量很大,因此,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 要决定于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多,升高10 C所需要的热量大,降低10 C放出的热量也越 多。
二、土壤空气和土壤热量
(一)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是土壤三相组成之一,也是土 壤肥力因素之一。
1.土壤空气的特点
(1)CO2含量高于大气,O2含量低于大气
(2)常被水汽饱和,相对湿度高 (3)含有一定的还原性气体,H2S、CH4、H2 (4)土壤空气的组成处于变化之中,特别是 O2和CO2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热状况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热状况

4、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 由下表可见,土壤水分热容量最大,土壤空气最小,而 矿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介于两者之间,而固体是相对稳 定的,则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的含量。 所以,粘土:水分含量较高,早春季节解冻迟,土壤回 升慢,为冷性土; 砂土:水分含量低,早春土温回升快,为热性土。
三、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 土壤通气性(土壤透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
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通气性影响多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各种有机物质转化的化
学过程,根际呼吸,种子萌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通气产生的机制:
(一)、土壤空气扩散(Soil air diffusion) 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它是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进行交换的主要因素,原理服从气体扩散 公式: F=-D· dc/dx F:单位时间气体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数量; Dc/dx:气体浓度梯度或气体分压梯度; D:扩散系数,负号表示其从气体分压高向低扩散。
2、土壤水分调节:
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增加作物对降雨,灌溉水及土壤中 原有贮水的有效利用,同时包括对多余水分的排除等, 措施如下: (1)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

合理耕翻:创造疏松的耕作层,保持土壤适当的透水性 以吸收更多的降雨和减少地表径流损失。 等高种植,建立水平梯田:改造地形,平整土地,减少 水土流失,梯田层层蓄水,坎地节节拦蓄 改良表土质地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使蓄墒能力增强。
第二节
一、土壤热来源与平衡
土壤热状况
(一)土壤热来源
1、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与所处的纬度有关,随纬度的提高,接受辐射减少;

第五章土壤水、热、气、肥及其相互关系

第五章土壤水、热、气、肥及其相互关系

1.3.1.1吸湿水: 干燥的土粒由于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的 存在而从空气中吸收水份的性质称为吸 湿性,所紧密吸附的水分就称为吸湿水. 特点: <1>.吸湿水的数量与大气温、湿度有关, 大 气温度愈低、湿度愈大, 吸湿量愈大; 也与质地有关,质地愈重,吸湿性愈强,吸 湿量也愈大.


<2>.吸湿水受土粒引力极大{31~10000个大气 压},无溶解力,不导电,在土壤中不能自由运动, 与土粒作整体运动. 同时,植物根系的根吸力一般只有10~20个大 气压,所以吸湿水不能被一般植物吸收利用.

年变化 - (太阳辐射能的季节变化) 呈现两个阶段, 升温阶段, 2~7月; 降温阶段, 8~1月; 最高温7月, 最低温1月. 随土层加深年变幅也减小, 在5~20米处消 失.
影响土温的因素: 一切影响土壤热量收入或支出的因素最终都将 影响土壤温度的高低, 可分为环境因素和土壤 内部因素两大类. 环境因素: a. 土壤所处的纬度 随着纬度的增加, 太阳入射角减小, 单位面积土 壤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减少, 故纬度越高, 土温越 低.
第 五 章 土壤水、热、气、 肥及其相互关系

土壤水、热、气、肥4大因素 :
各有其独立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 各自与环境状况息息相关 共存于土壤体系中,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
第 一 节

土壤热性质
1- 土壤的热量来源 土壤热量主要来自4个方面,太阳辐射能、地热、 生物热和化学热。 1-1 太阳辐射: 任何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 (-273 ℃) 时, 都要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辐射能量。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 ℃, 它要以电磁波 的方式向外辐射大量能量, 这种能量是土壤热 量的主要来源, 一般每cm2每分钟可得到1.9 卡 的热量.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1.1土壤水分

1、吸湿水(紧束缚水)


2、膜状水(松束缚水)
的 类
3、毛管水

4、重力水和地下水土壤ຫໍສະໝຸດ 分、空气和热量1.1土壤水分
1.土粒2.吸湿水 3.膜状水4.移动的毛管水 5.空气孔隙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1.2土壤空气
气体 近地表大气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差异
O2(%) 20.94
CO2(%) 0.03
N2 (%) 78.05
其它气体(%) 0.98
土壤空气 18.0~20.03 0.15~0.65 78.8~80.24
0.98
1、土壤空气中O2的含量低于大气,而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又是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1.3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
1.3土壤热量状况
图6-5 干燥土壤热传导示意图
图6-6 湿润土壤热传导示意图
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全球水分循环示意图 (据Botkin DB, 1998)
全球土壤水分状况季节性变化图
第一章
土壤水分类型
固态水
气态水
化合水
化学束缚水
土 壤
结晶水
束缚水 物理束缚水 吸湿水

膜状水

自由水
毛管水 重力水
毛管上升水 毛管悬着水 自由重力水 支持重力水
第一章
固态水
只有当土壤温度到0℃以下,土壤水发 生冻结时才能形成固态水,它不能为植 物所吸收利用;
第一章
➢ 膜状水:被吸附在吸湿水膜外层的水分叫膜状 水。膜状水的形成是在土粒表面形成吸湿水层 以后,尚有剩余的分子引力,吸附动能较小的 液态水分子,当膜状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 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 凋萎系数: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 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
第一章
自由水
自由水:土壤中不被土粒牢固保持而能够自 由移动的液态水,即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时 的水分,这种水能够被植物利用,并参与土 壤中的各种物理化学作用。自由水可以分为 毛管水和重力水两种。
毛管水:土壤中被毛管力吸附存在于土粒之 间所形成的毛细管孔隙中的水分。毛管水是 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具有溶解力,在毛管 水中溶解有各种营养物质;又由于毛管力的 作用,毛管水能较长久的存在于土壤中,为 植物有效水分的基本来源。
土壤温度状况(soil temperature regime) 土壤空气(soil air)
第一章
2.3 土壤水分、空气
土壤颗粒之间、团聚体之间、颗粒与团聚体之间 存在大小不定的孔隙,它们是土壤水分、空气的 通道和储存库。
土壤孔隙 水分、空气
第一章
土壤水分、空气
第一章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因子; 与可溶性盐构成土壤溶液,成为植物供应养分
第一章
毛管水的出现是一种普遍的毛管现象,毛管现 象由于两种力而产生:
水的表面张力(常显示在液体—空气界处, 由于水分子彼此之间的吸引力大于水分子与 界面上空气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一个表 面向内的力)
水分移动时,它与所通过的管壁固体之间的 吸引力。
第一章
土壤孔隙直径大于8mm时,没有毛管现象,孔隙 由8mm向0.1mm过度时,毛管现象逐渐显现出来, 在0.1mm~0.01mm孔隙范围内,毛管作用最明显, 而孔隙小于0.001mm,则孔隙为膜状水所充满不 起毛管作用,称为无效孔隙。
第一章
毛管水依其存在状态可分毛管悬着水和 毛管上升水
毛管悬着水:当降雨或灌溉水进入土壤,在压 力作用下向下渗透,结果一部分流入下层,另 一部分靠毛管力的作用被保持在毛管孔隙中, 叫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 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充满毛管孔 隙中的水分。当土壤毛管上升水到最大数量时 含水量,称毛管持水量。
来。如石膏,芒硝分别在60-65℃与20-25℃的较 低温度下就可被分离出来。
第一章
➢ 物理束缚水:主要是被土壤固体颗粒表面的分 子引力所保持着的水分,依其来源和受束缚力 的大小可分为吸湿水和膜状水。
➢ 吸湿水:即土壤固体颗粒依据其表面分子引力 吸持在颗粒表面的汽态水。
➢ 土壤吸湿水量大小,主要决定于土粒的表面积 大小和相对湿度的高低。土壤质地愈细,比表 面积愈大,吸湿愈强,所以土壤质地粘重,土 壤的吸湿水量就愈高,空气中相对湿度愈大, 吸湿量愈大,土壤保持吸湿水达到的最大量称 为吸湿系数。
土壤水分平衡的数学表达式为:
ΔW = P + I + U - E - T - R - In - D
式中: ΔW表示计算时段末与时段初土体储水量 之差(mm);P表示计算时段内降水量 (mm);I表示计算时段内灌水量(mm);U 表示计算时段内上行水总量(mm);E表示计 算时段内土面蒸发量(mm);T表示计算时段 内植物叶面蒸腾量(mm);R表示计算时段内 地面径流损失量(mm);In表示计算时段内植 物冠层截留量(mm);D表示计算时段内下渗 水量(mm)。
束缚水。束缚水可分为化学束缚水和物理束缚水;
化学束缚水:参与矿物结晶晶格组成,成为土壤矿
物化学组成的部分。依其与矿物结合的情形(牢固 程度),又可再分为化合水和结晶水;
化合水在矿物的结晶格的结合不太牢固,即较低温度下可被分离出
中纬度地区,冬季寒冷,具有季节性固 态水,高纬、高山的永冻土区,水分终 年固态。
第一章
气态水
➢气体状态存在的水分,即水汽。这种水存在于土 壤孔隙之中,也是土壤空气成分之一。气态水的 多少,随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且不 能被植物所利用。
第一章
束缚水
土壤中被固体颗粒束缚着的不能自由移动的水称为
第一章
重力水
当毛管水达到最大持水量后,若再有水分补给时, 则存在于大孔隙(>8mm)中的水因重力作用下移成 为重力水。重力水的下移主要是在非毛管的大孔 隙及土壤中的裂隙、根孔、动物洞穴中进行;
55%
30% 5%
10%
植被截留 地表径流 地表蒸发 渗入土壤
第一章
土壤水分消耗
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和 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损失,其中地面蒸发和 水分渗漏最为重要;
土壤水分的收入与消耗导致的土壤含水量变化 状况即为土壤的水量平衡。
第一章
田间土壤水分平衡
第一章
田间土壤水分平衡
第一章 土壤剖析
第二节 土壤组成 2.3 土壤水分与空气
第一章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 2. 理解土壤水类型、土水势及土壤水分状况 3. 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土壤热量状况
第一章
关键词
土壤水分(soil water content ) 土壤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 土壤水分状况(soil water regime)
的介质; 影响土壤中物质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性质。
第一章
土壤水分
植物从土壤中吸取的水量十分巨大,就多 数农作物而言,每生产一斤干粒实和基杆,要 消耗一百甚至几百斤以上的水。这样大的需水 量,就要求土壤具有不断供给和保存适量水分 的能力
第一章
土壤水分来源
土壤水分主要来源大气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