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

合集下载

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

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

式中:E0: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即体系中氧化剂与 还原剂浓度相等时的电位。
n:反应中电子转移数
39/42
氧化还原 状况
氧化
弱度还原
中度还原 强度还原
表2-20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分级
Eh范围
>400mV
400~ 200mV 200~100mV
<-100mV
化学反应
对作物生长的 影响
O2占优势,各物质以 旱作有利,水稻
2.5.2.2 土壤导热率(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土壤导热率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它 是指在面积为1m2、相距1m的两截面上温度相差1K度 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其单位 为:J·(m•K•s)-1。
土壤导热率的大小主要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空气 有关。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
土壤
水分
4.187
4.187 0.0054-0.0059
矿质
土粒
1.930
0.712 0.0167-0.0209
土壤 有机质
2.512
1.930 0.0084-0.0126
导温率 (cm2 ·s-1) 0.1615-0.1923 0.0013-0.0014 0.0087-0.0108 0.0033-0.0050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30/42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1.1 土壤水分的调节 (1)土壤水分平衡 土壤水分的收入以降雨和灌溉水为主,此外还有 地下水的补给和其它来源的水(如水气凝结、外来径流 等)。 土壤水的支出主要有土表蒸发、植物蒸腾、向下 渗漏及地表径流损失等。

第五节 土壤的水气热条件

第五节 土壤的水气热条件

2.土壤导热率
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指面积
为1m2、相距1m的两截面上温度相差1K时, 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 单位:J/(m.K.s)土壤三相组成中,空气 的导热率最小,矿物质的导热率最大, 为土壤空气的100倍。水的导热率介于二 者之间。土壤越紧实,导热率越好。
(三)土壤空气和温度调节
3. 毛管水

靠土壤毛管引力而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 中的水叫毛管水,运动较快,不再受土粒引 力作用,是可以移动的自由水。是植物用水 的主要来源。毛管水所受的毛管引力在 0.625—0.01MPa,小于1.5MPa。
(1)毛管悬着水
指地形部位较高,不受地下水影响的地
区其土壤上层所保持的水分。当毛管悬 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量叫做“田 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是因土灌溉的 一个重要依据。
(二)、土壤热量
土壤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生物热、地热。
1.土壤的热特性 (1)土壤热容量 重量热容量—单位重量土壤升高10K所需 的热量(J/g.K)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土壤 升高10K所需的热量( J/g.K)
土壤热容量的大小
决定于土壤固、气、液,由于固相变化不大,
而空气的热容量很小(水的1/3000),而水 的热容量很大,因此,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 要决定于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多,升高10 C所需要的热量大,降低10 C放出的热量也越 多。
二、土壤空气和土壤热量
(一)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是土壤三相组成之一,也是土 壤肥力因素之一。
1.土壤空气的特点
(1)CO2含量高于大气,O2含量低于大气
(2)常被水汽饱和,相对湿度高 (3)含有一定的还原性气体,H2S、CH4、H2 (4)土壤空气的组成处于变化之中,特别是 O2和CO2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热状况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热状况

4、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 由下表可见,土壤水分热容量最大,土壤空气最小,而 矿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介于两者之间,而固体是相对稳 定的,则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的含量。 所以,粘土:水分含量较高,早春季节解冻迟,土壤回 升慢,为冷性土; 砂土:水分含量低,早春土温回升快,为热性土。
三、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 土壤通气性(土壤透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
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通气性影响多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各种有机物质转化的化
学过程,根际呼吸,种子萌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通气产生的机制:
(一)、土壤空气扩散(Soil air diffusion) 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它是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进行交换的主要因素,原理服从气体扩散 公式: F=-D· dc/dx F:单位时间气体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数量; Dc/dx:气体浓度梯度或气体分压梯度; D:扩散系数,负号表示其从气体分压高向低扩散。
2、土壤水分调节:
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增加作物对降雨,灌溉水及土壤中 原有贮水的有效利用,同时包括对多余水分的排除等, 措施如下: (1)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

合理耕翻:创造疏松的耕作层,保持土壤适当的透水性 以吸收更多的降雨和减少地表径流损失。 等高种植,建立水平梯田:改造地形,平整土地,减少 水土流失,梯田层层蓄水,坎地节节拦蓄 改良表土质地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使蓄墒能力增强。
第二节
一、土壤热来源与平衡
土壤热状况
(一)土壤热来源
1、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与所处的纬度有关,随纬度的提高,接受辐射减少;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1)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1)
害、渍害。因此必须排除土壤多余的水分,主要包括排除地表 积水、降低过高的地下水和除去土壤上层滞水。
2.土壤空气调节
• 对于一般旱作来说,发生通气不良、供氧不足的情况 很少。土壤通气不良主要发生在那些质地粘重、通气 孔隙度不足10%、气体交换缓慢的粘质土壤上。对于 此类土壤可采取合理耕作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以改善 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孔隙。土体中水分过多不仅 空气容量减少,而且阻碍土壤空气与大气的气体交换, 这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土壤通气性差 的主要原因,对此应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 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渍涝。至于那些 主要是由降(灌)水量大而造成的土壤过湿、表土板结而 影响通气的,则应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地结皮等, 土壤通气性就会大大改善。
壤水的收人大于支出,则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反之,土壤水的支出
大于收入,则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土壤水分平 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计算作物日耗水量 例如,某玉米地在6月15日灌水前根层土壤 含水量厚度为70mm,然后灌水55mm。6月25日测定同一根层的含 水量厚度为81mm,假设灌水后的这段时间内无降雨过程,也没有 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则在此期间玉米的日耗水量为:
• (1)土水势 • (2)土壤水吸力 • (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1)土水势 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 中所具有的能态。通常用水势(ψw)表示。由于土壤水分受到各 种吸力的作用,有时还存在附加压力,所以其水势必然与参 比系统不同,两者之差为土水势的量度。通常规定纯水池参 比系统的水势能为零,因此,土水势一般为负值,它主要由 以下几个分势组成。 基质势(matric potential) 通常用ψm表示。对于非饱和土壤 而言,由于基质吸力对水分的吸持,完成这一过程需要环境 对它做功,所以基质势为负值;而饱和的土壤水不受基质吸 持,故其基质势为零。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主要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土壤肥力要素水、气、热之间的关系。

由于土壤水分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的形态学观点和能量学观点。

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并能系统地处理土壤水、气、热三者的相互关系和调节措施。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第二节: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第三节:土壤水分能量的分析第四节:土壤水分的管理与调节第五节:土壤空气和热量第六节:土壤水、气、热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土壤学中的土壤水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在105℃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水分。

土壤中液态水数量最多,对植物的生长关系最为密切。

液态水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水分受力的不同来划分的,这是水分研究的形态学观点。

这一观点在农业、水利、气象等学科和生产中广泛应用。

一、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从室外取土,放在室内风干若干时间后,表面上看似乎干燥了,但把土壤放在烘箱中烘烤,土壤重量会减轻;再放置到常温常压下,土壤重量又会增加,这表明土壤吸收了空气中的水汽分子。

土壤的吸湿性是由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作用所引起的,一般来说,土壤中吸湿水的多少,取决于土壤颗粒表面积大小和空气相对湿度。

由于这种作用的力非常大,最大可达一万个大气压,所以植物不能利用此水,称之为紧束缚水。

二、膜状水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其自身可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移动,植物可以利用此水。

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

当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往往还有相当多的膜状水。

三、毛管水当把一个很细的管子(毛细管)插入水中后,水分可以上升的较高于水平面,并保持在毛细管中。

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毛管水可以有毛管力小的方向移向毛管力大的方向,毛管力的大小可用Laplace公式计算:P = 2T/r式中的P为毛管力,T为水的表面张力,r为毛管半径。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ppt课件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ppt课件
水势是除温度以外的所有影响水的化学 势的各种因素之和。因此,土水势由各 种分势组成:
ψ = ψm+ ψp+ ψs+ ψg….
1、基质势(基模势,ψm)
由于土壤的基质吸力(即弯月面力和吸附力) 对水份的吸持而引起的水份势值的降低,成为 基质势。
一般以纯自由水的水势为零作为参比标准,所 以基质势是负值。
在土壤物理、农田水利学、水文学等学 科中经常使用。
(1)水深(Dw) 指在一定厚度(h)和一定面积土壤中所 含水量相当于同面积水层的厚度。
Dw= θv.h
单位可以用cm或mm,
(2)绝对水体积(容量)
指一定面积一定厚度土壤所含水量的体 积,量纲为L3。 V方/公顷,
V方/亩
第二节、土壤水的能态
毛管水具有自由水的特点,能溶解溶质, 移动速度快,可以满足作物的需要,是 作物可以利用的土壤水分的主要形态。
根据毛管水与地下水的联系情况和所处 的地形部位,可以将其分为毛管上升水 和毛管悬着水。
(1)毛管悬着水
降雨或灌溉以后,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 保留在土壤上层的水分,称为毛管悬着 水。
进入土壤的自由水,由于受到各种力的 作用,它的活动能力减弱了。换句话说, 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 所含的能量降低了。
如果把同样温度、高度和大气压等条件 条件的纯自由水的水势等为零,则土水 势为负值。
所谓土水势,就是指土壤水的势能与纯 自由水的能量之差。
从热力学角度出发,可以将土壤水的势 能看成是土壤水和标准水之间化学势的 差异。
含水量越高,基质势的绝对值越低。 当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时,基质势趋于零。
因此,基质势对非饱和土壤的水势运动和保持 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壤水、气、热调节

土壤水、气、热调节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 %)
项目
对照 化肥
自然含水量 9.90 11.76 田间持水量 25.00 28.40 饱和含水量 35.18 35.10
猪粪 15.08 30.98 39.23
秸秆 化肥+猪粪 化肥+秸秆
14.10 29.12 36.90
16.92 31.23 40.71
15.71 31.41 40.68
灌溉方法:
地面平整、质地偏粘的土壤、大田作物和果园可采用畦灌; 土壤质地偏砂、丘陵旱地、菜园地等可选喷灌; 设施栽培的蔬菜可滴灌; 水分渗漏过快、深层漏水严重的土壤不宜采用沟灌。
灌溉方式:喷灌、滴灌、沟灌等
喷灌
滴灌
④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
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降低凋萎系数,提高 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加厚耕层,促 进根系生长,扩大根系吸水范围,增加土壤水分的作 物有效性。
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中耕除草,消灭杂草,减少蒸腾;切断上下土层间 的毛管,降低土表蒸发,减少水分损失。
地面覆盖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使用地膜、作物 秸秆等进行土表覆盖,以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③合理灌溉
灌溉目的:对根层补充水分,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灌溉定额:据土壤自然含水量与其田间持水量之差确定。
二、土壤空气调节
质地粘重、通气孔隙度不足10%、气体交换缓慢的粘质土壤。
措施: 合理耕作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通气孔隙。 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建立完整
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渍涝。 由降(灌)水量大而造成土壤过湿、表土板
结,则应中耕、松土,破除地结皮等。
三、土壤温度调节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第六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分的来源和类型,水分的有效性与水分测定、表示方法,土壤水分运动状况。

土壤空气与热状况以及水、气、热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土壤能保持水分是由于土粒表面的吸附力以及毛管孔隙的毛管力。

根据水分被土壤保持的力,将水分划为不同类型。

1. 吸湿水:土粒通过吸附力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所保持的水分称为吸湿水。

(1)特点:吸附力很强,对水汽分子的吸附可达31 至10000 个大气压,因而水的密度增大,可达 1.5g/cm 3 ,无溶解能力,不移动,通常是在105 °C ~110 °C 条件下烘干除去。

对植物无效。

(2)只含有吸湿水的土壤称为风干土;除去吸湿水的绝对干土称为烘干土。

风干土重烘干土重= ———————1+ 吸湿水%风干土重= 烘干土重×(1+ 吸湿水% )(3)影响因素:①土壤吸湿水含量受土壤质地的影响,粘质土吸附力强,保持的吸湿水多,砂质土则吸湿水含量低。

②吸湿水含量还受空气湿度的影响,空气相对湿度高,吸湿水含量也高,反之则吸湿水含量低。

2 、膜状水:土粒吸附力所保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周围形成连续水膜,称为膜状水。

(1)特点:保持的力较吸湿水低, 6.25 ~31 大气压,水的密度较吸湿水小,仍粘滞而无溶解性;移动缓慢,由水膜厚的地方往水膜薄的地方移动,速度仅0.2 ~0.4 毫米/ 小时。

膜状水对植物有效性低,部分有效。

3. 毛管水:存在于毛管孔隙中为弯月面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毛管水又分为两类:①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有联系,随毛管上升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②毛管悬着水:与地下水无联系,由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象悬在土壤中一样,故称毛管悬着水。

4. 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可以从土壤中排出的水分称为重力水,主要存在于通气孔隙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 对照 自然含水量 9.90
化肥 11.76
猪粪 15.08
秸秆 14.10
化肥+猪 粪
16.92
化肥+秸 秆
15.71
田间持水量 25.00 28.40 30.98 29.12 31.23 31.41
饱和含水量 35.18 35.10 39.23 36.90 40.71 40.68
34/42
2.6.1.2 土壤空气调节
对于粘质土壤的通气不良可采取合理耕作结合增 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孔隙。
对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的土壤通 气不良应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 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渍涝。
对于因降(灌)水量大而造成的土壤过湿、表土 板结而影响通气的,应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地结皮等, 土壤通气性就会大大改善。
K =λ /Cv
式中:K为土壤导温率;
λ 为导热率;
Cv为土壤容积热容量。
26/42
27/42
土壤组成与土壤的热特性
重量
导热率
土壤组 成分
容积热容量 (J·cm-3·K-1)
热容量 (J·g-1·K-1)
(J·cm-1·s-1·K-1)
土壤
空气
0.0013
1.00 0.00021-0.00025
28/42
2.5.3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2.5.3.1 土壤温度与种子萌发 2.5.3.2 土壤温度与作物根系生长 2.5.3.3 土壤温度与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2.5.3.4 土壤温度影响养分转化与吸收 此外,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养分的释放以及土壤 中水、气的运动等也都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
29/42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30/42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1.1 土壤水分的调节 (1)土壤水分平衡 土壤水分的收入以降雨和灌溉水为主,此外还有 地下水的补给和其它来源的水(如水气凝结、外来径流 等)。 土壤水的支出主要有土表蒸发、植物蒸腾、向下 渗漏及地表径流损失等。
2.4 土 壤 空 气
1/42
2.4.1 土壤空气的组成
表2-16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容积 %)
气 体 氮(N2) 氧(O2)
土壤空气 78.8~80.24 18.00~20.03
大 气 78.05
20.99
二氧化碳 (CO2) 0.15~0.65
0.03
其它气体 1 1
2/42
(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 土内微生物特别是好气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产生
(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
(5)土壤空气的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 中。
4/42
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大, O2含量减少,无论在膜地或露地均是如此; 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加强,微生物活动加 快,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加,夏季CO2含量最高;
氧化态存在
不太适宜
O2、NO3-、Mn4+还原
水稻生长正常, 旱作受影响
Fe3+还原,出现还原 性物质及SO42-的还原
旱作发生湿害
CO2、H+还原
还原性物质多, 水稻受害
40/42
旱 地 土 壤 的 Eh 值 多 在 400 ~ 700mv 之 间 , 大 于 750mv,表明土壤通气过强;如果旱地土壤的Eh值低于 200 mv,则表明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
覆膜田块的CO-2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草原露地,而 O2则反之
土壤空气中的CO2和O2的含量是相互消长的,二者 的总和维持在19~22%之间,
5/42
6/42
2.4.2 土壤通气性 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 又称土壤透气性, 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 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化肥+猪粪 26.9 5.6 9.1 13.0 15.8 30.2 32.2 35.6 30.5 28.4
化肥+秸秆 26.9 5.6 9.4 13.7 15.8 29.4 32.1 36.2 30.8 28.336/42
(2)以水调温,利用水的热容量大的特点来降低 或维持土壤温度。
(3)覆盖与遮阴
12/42
(2)生物热
据估算,含有机质4%的土壤,每英亩耕层有机 质的潜能为6.28×109~6.99×109KJ,相当于20~50 吨无烟煤的热量。
(3)地球内热
13/42
14/42
15/42
16/42
17/42
2.5.1.2 土壤热量平衡
土壤热量平衡是指土壤热量的收支情况。
土壤热量平衡可用下式表示:
37/42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2.6.2.1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soil redox system)
38/42
2.6.2.2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Soil redox potential) 指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 的平衡电位,它是反映土壤氧化或还原程度的重要指标, 可用下式表示:
31/42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土壤水分平衡的作用主要表 现为:
① 计算作物日耗水量 ② 确定灌溉时间
32/42
(2)土壤水分调节 ① 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 ②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③ 合理灌溉 ④ 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 ⑤ 多余水的排除
33/42
பைடு நூலகம்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大量的CO2; 根系呼吸产生大量CO2; 土壤中碳酸盐与有机或无机酸作用,放出CO2。
(2)土壤空气中O2的含量低于大气
3/42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质量分数总是高于大气
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吸湿量时,土壤空气总是或 近于水汽饱和的,而土壤中含水量通常都是在最大吸湿 量以上。因此,土壤空气通常都是处在水气饱和状态。
水 田 土 壤 的 Eh 值 变 化 较 大 , 正 常 值 往 往 低 于 200~300 mv,长期积水的水稻土可降至100 mv甚至下 降到负值。
土壤养分的转化也与Eh值关系密切。
41/42
9/42
2.4.3 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
2.4.3.1 土壤通气状况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4.3.2 土壤通气性对作物根系生长及其吸收 水肥功能的影响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作物根系生长健壮,根系 长、根毛多。
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受根系呼吸作用的影响,缺氧 时根系呼吸作用受阻,其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也因 而降低,严重时甚至停止。
土壤导热率随水分的增加而逐渐加大。但不同质地, 导热率增大的情况有所不同。
24/42
质地粗的土壤,不需要很多水就能在土粒接触处 形成水膜和水环,使热量易于通过。所以砂质土在最 初供水时,导热率就显著增加;以后再供水,则导热 率很快达最高值,此后再增加水对导热率就没有多大 影响了。
粘质土在最初供水时,导热率增加不多,(因其 比表面大,需要更多的水才能在土粒表面形成水膜和 水环),继续供水,土壤导热率才显著增加。
20/42
土 壤 组 成 土壤空气 土壤水分 砂粒和粘粒 有机质
质量热容量 1.0048
4.1868 0.75~0.96
2.01
容积热容量 0.0013
4.1868 2.05~2.43
2.51
土壤热容量主要受土壤三相组成的影响,其大小主 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的含量。(热性土和冷性土)
21/42
10/42
2.5 土壤热量
2.5.1 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 2.5.2 土壤的热特性 2.5.3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11/42
2.5.1 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
2.5.1.1 土壤热量来源 (1)太阳辐射能
99%的太阳能包含在0.3-4.0 微米的波长内,这一范围的波长 通常称为短波辐射。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 其热量一部分被大气吸收散射, 一部分被云层和地面反射,土壤 吸收其中的一少部分。
(冬季麦田镇压)
22/42
土壤不同组成分的导热率(焦耳/厘米·秒·度)
土壤组成分 石英
湿砂粒 干砂粒
泥炭 腐殖质 土壤水 土壤空气
导热率 4.427×10-2 1.674×10-2 1.674×10-3 6.276×10-4 1.255×10-2 5.021×10-3 2.092×10-4
23/42
7/42
2.4.2.1 土壤空气扩散(soil air diffusion) 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 的移动。其原理服从气体扩散公式:
F= - D • dc/ dx 式中:F是单位时间气体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数量;
dc/dx是气体浓度梯度或气体分压梯度; D是扩散系数,负号表示其从气体分压高处向 低处扩散。 气体分压梯度是引起土壤空气扩散的主要动力。8/42
土壤
水分
4.187
4.187 0.0054-0.0059
矿质
土粒
1.930
0.712 0.0167-0.0209
土壤 有机质
2.512
1.930 0.0084-0.0126
导温率 (cm2 ·s-1) 0.1615-0.1923 0.0013-0.0014 0.0087-0.0108 0.0033-0.0050
2.5.2.2 土壤导热率(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土壤导热率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它 是指在面积为1m2、相距1m的两截面上温度相差1K度 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其单位 为:J·(m•K•s)-1。
土壤导热率的大小主要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空气 有关。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