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面临着一片废墟和巨大的困境。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发展能力,实现了战后复兴,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可谓是惨不忍睹。
城市遭受了大规模的轰炸,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
同时,日本还面临着资源短缺、粮食匮乏等问题,民众生活困苦。
但日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而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逐步踏上了复兴之路。
美国的援助在日本战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美国为了在亚洲地区建立一个稳定的盟友,对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
这使得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基础设施建设,重建工业体系。
同时,美国的市场也为日本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路,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本政府在战后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他们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日本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产业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重点扶持了钢铁、汽车、电子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迅速崛起。
日本企业在战后的发展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他们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等管理方式,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日本企业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在战后迅速崛起,丰田、本田等品牌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
教育在日本的战后复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普及了义务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得日本能够在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
科技创新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驱动力。
日本在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众多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例如,日本在半导体技术方面曾经一度领先世界,为日本的电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作用

日本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作用(现代日本经济概论第八章补偿内容)一、国际比较统计表1 2000-2004年主要发达国家GDP与人均GDP比较情况(总额亿美元,人均美元)表2 主要国家占全世界GDP比重的变化情况(亿美元、%)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编:2005年世界统计。
表3 1995-2004年主要发达国家国际收支的比较情况(亿美元)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经常收支199520002001200220032004-1095-416-3875-4752-5197-668111101197878112513621721-270-252174345591031-143-367-319-246-275-4199518628813377-77251-58-7-95-196-150-44197162135131229贸易收支199520002001200220032004-1861-4774-4501-5071-5783-706910629945407898791022597542853125314601927-232-530-536-589-761-110233-110-47-2-52-17827918837418-8103318326249277314出口199520002001200220032004 584778197291693172488188442047924029416347055231524254815699614574669055242328302674276230353411234023992443253229893499234023992443253229893499192227662599252427273045进口19952000200120022003200477091259311792120021303115257335737983489337438274209464549394846489260067124265533603210335237964513281230983010311936834394206023822360245829683506168024482273227524502731资料来源:<日>内阁府编:《2005年世界经济新潮流》,2005年12月发行。
日本的政治与经济

日本与一些国家的关系
一,日本与美国的关系 在国际关系上,日本的最亲密盟友 为美国 ,由于日本扼东北亚通往太平洋 的门户,一直是美国削弱共产主义在亚 洲的前线岛链,美军在日本设有军事基 地。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据点。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努力在世 界舞台上争取与之经济实力相等的角色。
日本的对外政策
一、日本对外政策的发展进程和基本内 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的对 外政策处在不断的调整中,基本上可以 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追随外交(二战结束到20世纪 50年代) 日本作为一个二战的战败国,是作为美国 一个并不平等的同盟国而恢复主权国家地 位并重返世界外交舞台的。为了重返国际 社会,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第一,全盘 接受了美国在日本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第 二,配合美国的遏制战略,参加对社会主 义国家的物资禁运,支持侵朝战争;第三, 驻日美军合法化;第四,对新中国采取敌 对政策;第五,积极谋求恢复同东南亚国 家的贸易关系,为恢复经济创造条件
政治体制
国家宪法:日本国宪法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天皇为国家元首和 宗教领袖。 国家领导人 国家元首(天皇):明仁 政府首脑(日本首相):野田佳彦 国家领袖(三权分立) 立法(国会):横路孝弘(众议院议长)、西冈 武夫(参议院议长) 司法(最高裁判所):竹崎博允
日本的经济状况
日本经济,经过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艰苦努力, 从战后一片废墟中恢复到战前水平。60年代,日本经 济以10%的速度迅猛发展,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70至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经济平均增 长速度5%,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迅速跨入世界先进 国家行列,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 强国。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 济过热。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经济进入持续衰退 期。1992年度日本经济增长0.4%,1993年度增长0.5%, 1994年度增长0.6%;1995年度和1996年度分别增长3% 和3.6%,经济出现短暂恢复;1997年度负增长0.1%; 1998年度负增长1.9%。1999年度,日本GDP为494万亿 日元,比上年度增长0.5%,基本实现政府预测的0.6% 的增长目标,经济出现改善迹象,2000年经济增长速 度达到1.2%,但是,进入2001年后,又开始放慢了增 长的步伐。
日本经济分析

日本经济分析日本经济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日本的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先进的科技、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以下是对日本经济的分析:1. 经济结构日本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
制造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
服务业占据了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旅游等领域。
农业在日本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农产品质量高,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2. 对外贸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对日本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天然气、食品等。
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3. 经济政策日本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如“安倍经济学”,旨在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
4. 经济问题尽管日本经济具有较强的实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减少导致生产率下降。
其次,日本国内消费不足,限制了经济增长。
此外,日本政府债务水平较高,给财政状况带来压力。
5. 发展前景展望未来,日本经济仍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政府需要继续推进经济改革,提高生产率,创新科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劳动力参与率。
此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助于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首先,中国和日本在政府的角色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调控,来推动经济发展。
而日本则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中国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产业进行布局和调控,使得经济发展方向更加有针对性和集中性。
而日本政府较少干预市场,更多地采用法规和法规的手段来保护市场的竞争,维护市场的公正和公平性。
其次,中国和日本在市场规模和人口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旺盛。
这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
而日本则是一个发达国家,市场规模较小,人口稳定和老龄化较为严重。
虽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日本有着高消费水平和稳定的购买力,对高品质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仍然较高。
再次,中国和日本在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大国。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具有竞争力和优势。
日本则以技术和创新为核心,是世界上的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巨头。
日本企业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两国在产业发展上的重点和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最后,中国和日本在外商投资和贸易开放程度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自开放以来,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措施,对外商投资放宽了限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合作。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而日本虽然也积极吸引外资,但政策相对保守,对外商投资有一定的限制。
日本在贸易开放上也较为谨慎,比较重视自主和保护国内产业。
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环境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较大,市场规模较大且具有潜力,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
日本政府较少干预市场,市场规模较小但消费需求旺盛,技术和创新领域具有优势,外商投资和贸易开放程度相对保守。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3、中国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变量分析
选取的经济指标如下: 1、中国 GDP(万美元)Y1 2、中国 GDP 增长率 Y2 3、人口(万人)X1 4、就业人员(万人)X2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3 6、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X4 7、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5 8、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X6 9、外汇储备(亿美元)X7 10、黄金储备(万盎司)X8 11、科研和开发机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X9
图 2.1 相关阵的特征值、累计贡献 由图 2.1 可以看出,选取 3 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 76.62%。
5
图 2.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因此,得出 3 个因子得分函数: F1 =0.97x3 ∗ +0.97x2 ∗ +0.95x10 ∗ +0.81x1 ∗ -0.02x8 ∗ +0.46x9 ∗ -0.31x4 ∗ -0.04x6 ∗ +0.01x7 ∗ +0.48x5 ∗ F2 =-0.07x3 ∗ -0.07x2 ∗ +0.21x10 ∗ -0.03x1 ∗ 0.78x8 ∗ +0.66x9 ∗ +0.53x4 ∗ -0.72x6 ∗ -0.16x7 ∗ -0.37x5 ∗ F3 =-0.15x3 ∗ -0.15x2 ∗ -0.11x10 ∗ +0.08x1 ∗ -0.10x8 ∗ +0.03x9 ∗ +0.26x4 ∗ +0.55x6 ∗ +0.89x7 ∗ -0.60x5 ∗ 第一综合因子为 GDP 综合指标,第二综合因子为贸易综合指标,第三综合指标为资产能源。
(1) 、标准化变量的典型变量系数------------------------------ 3 (2) 、标准化方差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3 (3) 、复相关系数平方-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从2000年第四季度起,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9.11”事件有如深秋的一场寒风,世界经济随之转入隆冬季节。
日本2001年再度出现负增长,于是国内外对日本经济的看法更加悲观。
但是,近10年的萧条并未动摇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日本经济的基本素质并没有坏掉,对其增长潜力不可低估。
同20世纪80年代以前相比,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确实下降了。
但是,增长速度下降并不等于经济实力下降。
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强的地位并未动摇。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均GDP居发达国家之首日本的GNP于1966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和原西德,跃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
苏联解体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2000年,美、日、德三国GDP分别为99631亿、47496亿、18724亿美元,就是说,美国是日本的2.1倍,日本是德国的2.5倍。
日本的人均GNP于1987年超过美国,居主要发达国家之首。
尽管最近10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是人均GDP仍然高于美国。
1999年美国的人均GDP为34047美元,而日本是35567美元,比美国高将近4.5%。
2.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日本经济的强大主要在于其制造业的发达。
日本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已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
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在微电子、半导体、计算机、工业机器人、超导应用、光纤通信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在碳纤维、精密陶瓷、纳米技术等新材料领域,日本业已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即使是传统产业,日本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绝对优势,例如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日本几乎100%地占领着世界市场。
3.研发投入居发达国家前列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导致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不如美国。
日本现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奋起直追。
1996年,日本用于研发方面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8%,高于美国的2.64%和德国的2.41%。
总结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总结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引言经济发展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制度、自然资源、技术创新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等。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一、发达国家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GDP总量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金融、科技和制造业,并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然而,美国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上升等经济挑战。
2. 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亚洲国家之一。
日本的经济以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科技创新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为特点。
然而,日本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挑战。
3. 德国德国是欧洲大陆最大的经济体,其以制造业和汽车工业驰名世界。
德国将创新和环保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面临着脱欧后欧盟一体化的挑战。
4. 英国英国是欧洲重要的经济体,具有发达的金融和服务业。
然而,英国由于脱欧的决定而面临着不确定性和经济调整的挑战。
二、新兴经济体1. 中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凭借庞大的国内市场、低成本制造业和快速的技术创新,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和金融风险等挑战。
2. 印度印度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
印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产业,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然而,印度也面临着贫困、基础设施不足和宗教冲突等挑战。
3. 巴西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产业。
然而,巴西也面临着腐败问题、收入不平等和高失业率等挑战。
4. 俄罗斯俄罗斯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出口国和欧亚大陆的经济大国。
然而,俄罗斯也面临着石油依赖、贫富差距和制度不稳定等挑战。
5. 韩国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其具有发达的科技制造业和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出口。
然而,韩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邻国竞争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一)经济规模 1.GDP 的国际比较经过战后的高速增长、中速增长或稳定增长,到80年代中期前后,日本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空前提高,已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90年代,尽管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的状态,但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没有多大的动摇,反而还由于日元升值而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在日元升值达到顶点的1995年,日本GDP 高达51374亿美元,接近美国的70%,分别相当于德国的2.09倍、法国的3.31倍和英国的4.57倍。
1995年以后,因汇率变动,日本GDP 虽明显减少,但一直居美国之后,稳稳保住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参见表1〕。
2005年,日本GDP 为44327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36.1%,分别为德国的1.67倍、英国的1.99倍和法国的2.19倍。
表1 主要发达国家GDP 与人均GDP 比较情况(总额,亿美元,人均美元)资料来源:<日>内阁府,《世界经济新潮流》,2006年6月发行。
2.人均GDP 的增加与国际比较1968年,日本GDP 虽然已经超过了西德、英国和法国,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人均GDP1970年只为2323美元,只分别相当于西德的76.0%和法国的82.6%。
直到80年代中期前后,日本人均GDP 才全面超过了西欧各国。
90年代以后,在大多数年份里,日本人均GDP 又超过了美国;其中,1995年为40935亿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43倍、德国的1.36倍、法国的1.51倍和英国的2.10倍。
2005年,日本人均GDP 为34696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91.6%、英国的93.0%、法国的106.2%和德国的107.8%。
3.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日元升值达到顶点的1995年,日本GDP 曾经占世界的1/6左右,其后随着日元贬值而有所下降,2000年占15.3%,2003年占12.1%(参见表2)。
表2 主要国家占全世界GDP 比重的变化情况(亿美元、%)(二)产业结构1.就业结构1947年,日本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3.4%、22.2%和23.0%。
其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虽然一直是不断下降的趋势,但1955年仍高于第一、二产业,1960年仍高于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1970年前一直是不断提高的趋势,1980年后则转为了下降的趋势。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1947年略高于第二产业,其后不仅一直是不断提高的趋势,而且与第二产业的差距还日渐扩大,1980年已超过了50%以上。
2001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各为4.9%、31.0%和64.1%。
从国际比较看,与美国和英国比,日本就业结构的高度化虽然略有差距,但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参见表3),是一种现代化的就业结构。
表3 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注:*美国和法国生产结构为1999年统计;**法国就业结构为1994年统计。
资料来源:〖日〗矢野恒太记念会编,《世界国势图绘》,2003年9月发行。
2.生产结构早在战前,日本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比重就超过了第一产业,1930年,第三产业的生产比重曾高达55.9%。
由于战争对国民经济和工矿业生产和的破坏,战后初期的生产比重重新出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局面。
194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比重分别为38.8%、26.3%和34.9%。
其后,第一产业的生产比重迅速下降,1955、1970和1990年分别下降到了19.2%、5.9%和2.4%。
第二产业的生产比重在1970年上升到了43.1%以后,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80和1990年分别下降到了37.8%和37.2%。
第三产业的生产比重1955年提高到47.0%后经过10多年的徘徊,1970年已超过了50%,1990年又超过了60%。
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比重分别为1.3%、30.6%和68.1%。
从国际比较看,日本生产结构的高度化也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结构。
3.产业技术水平战后,日本通过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注重研究开发,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在传统工业技术方面的差距,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日本不仅在传统工业技术方面全面赶上或超过了美国,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根据日本通产省1989年《产业白皮书》的统计,在已经商业化的40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日本赶上或超过美国的已有36种。
根据美国政府1989年初的估计,在26种半导体芯片的生产技术中,美国已有14种落后于日本了。
以此为基础,日本一直世界半导体市场的1/5以上,其中芯片垄断世界市场的50%以上,这种局面现在也没有什么变化。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全国研究开发费占GDP的比例,企业研究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多年来都一直是世界第一。
因此,日本的研究开发投入、研究开发人员数和研究开发成果,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多年来一直重视应用技术研究,从而确保了世界一流的产业技术水平。
(三)国际收支表4 1995-2004年主要发达国家国际收支的比较情况(亿美元)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经常收支199520002001200220032004-1095-4160-3875-4752-5197-668111101197878112513621721-270-252174345591031-143-367-319-246-275-4199518628813377-77251-58-7-95-196-150-44197162135131229贸易收支199520002001200220032004-1861-4774-4501-5071-5783-706910629945407898791022597542853125314601927-232-530-536-589-761-110233-110-47-2-52-17827918837418-8103318326249277314资料来源:<日>总务省统计局编:《2006年世界经济》,2006年3月发行。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开始,日本就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常收支、贸易收支黑字大国、资本输出大国和海外纯资产大国;1993年后,又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从80年代中期前后开始,日本就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资本输出大国、海外纯资产大国,90年代初,又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外汇储备大国。
其后直到上世纪末,这五个世界首屈一指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参见表9、表10、表11)。
新世纪初发生的变化是:世界第一贸易收支黑字大国2001年让位于德国;世界第一资本输出大国2002年让位于德国;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2006年2月让位于中国。
1.世界首屈一指的贸易黑字大国从贸易收支方面看,日本除因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石油涨价,在1979和1980年出现了较大的赤字(其中1980年赤字额为109亿美元)外,80年代以后一直是黑字迅速增大的趋势(参见表3)。
1983年,日本贸易黑字为205亿美元,一举超过了西德的165亿美元,首次跃居到世界第一位。
其后,由于日本对外贸易黑字持续地大幅度地增加,日本就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贸易黑字大国。
1994年日本贸易黑字达到了创纪录的1459亿美元,1995年虽然因日元大幅度升值而减少为1062亿美元,仍超过其他发达国家的总和。
2005年后日本贸易黑字被德国超过,2005年又被中国超过。
在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中,除德国外,美国和英国80年代以来一直是贸易赤字增大的趋势,法国在80年代也一直是贸易赤字增大的趋势。
尤其是美国,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贸易赤字大国,1985年赤字额已高达1336亿美元,2000、2004年又分别达到了创纪录的5783亿美元和7069亿美元。
2.世界首屈一指的经常收支黑字大国由于大量地引进技术以及出国旅游人数的增加等原因,日本服务贸易收支一直是赤字状态。
1995年,赤字额为573亿美元,1998年仍为493亿美元。
尽管如此,但由于贸易收支的巨额黑字,所以,从1981年开始,日本经常收支也一直是黑字迅速增大的趋势,并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常收支黑字大国。
1987年,经常收支黑字额为870亿美元;其后到1990年,黑字额虽然有所缩小,但1991年后又转为增加,并于1993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314亿美元。
1995年,由于贸易黑字减少,经常收支黑字虽也减少为1110亿美元,但2000、2004年又分别增加到1197亿美元和1721亿美元,都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的总和。
在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中,英国和法国的经常收支则大都是赤字的年份居多;德国80年代虽然也一直是黑字增大的趋势,但黑字规模并不能与日本相比,90年代后,也转为了赤字增大的趋势。
至于美国,从80年代初期开始,就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经常收支赤字大国,1985年赤字额已高达1245亿美元。
90年代以后,美国经常收支赤字的规模虽然有所减少,但2000、2004年又分别达到了创纪录的5197亿美元和6681亿美元。
3.世界首屈一指的资本输出大国以巨额的贸易收支黑字和经常收支黑字为后盾,日本还成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资本输出大国。
1985年,日本长期资本纯输出额为645亿美元,1987年又迅速增加到1365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各发达国家长期资本纯输出额的总和。
这样,日本就成了世界最大的资本供给国。
1990年,日本资本纯输出额虽一度减少为318亿美元,低于了西德的561亿美元,但1998年又高达1325亿美元,其中长期资本纯输出为1177亿美元,仍大大超过了各发达国家资本纯输出和长期资本纯输出的总和。
1999年后,日本资本输出虽然有所减少,但2001年前仍然是世界第一的资本输出大国,直到2002年才再次让位于德国退居世界第2位,2003、2004年又一时转为资本输入国(参见表5)。
在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从80年代初期起,就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入国,1985年,资本纯输入已高达1018亿美元,其中长期资本纯输入为722亿美元,都大大超过了各发达国家的总和。
2000、、2003和2004年,美国资本纯输入各为4766亿美元、5412亿美元和6112亿美元,都大大超过了各发达国家的总和。
在80年代后期,日本之所以能以超过经常收支黑字5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输出长期资本,主要是利用正在上升中的“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的实力,从欧洲金融市场筹措了大量的短期资金,从而形成了短期资金筹措、长期资金运用的局面。
这样,日本就一时间发挥了“世界性银行”的作用。
90年代以后,在经常收支黑字增大的情况下,日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都出现了对外运用增加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