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材料基本属性
材料和主旨(教案)

材料和主旨(教案)第一章:理解材料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材料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材料的定义:物质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材料的重要性: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材料的概念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材料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材料的使用和影响。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1.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寻找材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寻找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主动寻找和利用材料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寻找材料的方法:观察、调研、实验等。
利用材料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等。
2.3 教学方法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寻找材料的过程。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2.4 教学活动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寻找和利用的实践。
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进行分享。
2.5 教学评估实践成果评估: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和成果。
小组分享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分享中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分析材料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材料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材料的方法:观察、实验、比较等。
评估材料的方法:性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估等。
3.3 教学方法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分析材料的性质。
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评估材料的优劣。
3.4 教学活动实验环节:让学生进行材料的实验分析。
比较环节:让学生进行材料的比较评估。
3.5 教学评估实验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比较评估评估:观察学生在比较中的评估能力和逻辑思维。
第四章:应用材料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应用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资源科学导论

自 然 资 源 稀 缺 性
地缘政治造成的
经济原因造成的 环境问题造成的
整体性: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统。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 联表现出来的。 联表现出来的。
地域性: 地域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地域性使稀缺性有了更丰富的体 现。
自然资源的类型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作物资源 ┌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 可更新资源┤ │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 │ └基因资源 └基因资源 ┌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 │ │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 ┌太阳能 ┌太阳能 │ ┌恒定性资源 ┌恒定性资源┤潮汐能 恒定性资源┤ │ │ └原子能 └原子能 │ │ │ │ ┌风能 ┌风能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 └降水 └降水 │ │ ┌大气 ┌大气 └易误用、易污染┤ 水 易误用、易污染┤ └自然风光 的资源
资源是文化的函数的函数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其他其他资本性或储存性资本性或储存性流动性或收入性流动性或收入性风景空间风景空间利用后就变利用后就变可循环利用可循环利用直接太阳能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地热能地热能性或毁灭的性或毁灭的的资源如的资源如资源如化资源如化金属矿物金属矿物地球物理过程地球物理过程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石燃料石燃料如风潮汐如风潮汐水流水流短期的短期的长期的长期的如一年生如一年生如木材如木材作物作物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作物资源作物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动物资源基因资源基因资源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太阳能太阳能恒定性资源恒定性资源潮汐能潮汐能原子能原子能风能风能非耗竭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降水降水大气大气易误用易污染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的资源自然风光自然风光不可更新资源
自然资源学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自然 资源系列 海洋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微生物资源
金属矿资源、非金属矿资源 能源资源 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海洋浮 游生物资源
海水资源(或海水化学资源)
海洋气候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 海底资源
(摘自«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
深海海底矿产资源、滨海砂矿资源 海洋能源资源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形 成一个整体 地域性 多用性 社会性 密度、数量、质 量上不均衡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 多种功能和用途
自然资源通过人类的 加工成为物质财富
河流具有供水、发电、 灌溉、航运、旅游
树木经过加工成为家具 充分利用 石油通过加工形成各种燃料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全球性自然资源的短缺目前总体上只是一个警告。 但是,具体到某个国家某种资源则可能已经是现实。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表 几种矿物的元素资源基础及其期望寿命
矿物
资源基础 /t① 2.0×1018 1.5×1015 84×109
0%
2%
5%
10%
实际年均消耗增 长率 /1947~1974, %
铝 铜 金
166×109 216×106 62.8×106
1 107 772 709
468 332 307
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有似乎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有利用不超过其繁 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二者有差别。
资源基础及其子集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的 理论潜力。 持续潜力——流动性资源有时间分配问题,在考虑 到留给后代同等利用机会的情况下的潜力。 环境潜力——利用资源时必然向环境排放废物,在 考虑到环境对废物的吸收能力的情况下的潜力。 承载潜力——在同时考虑后代和环境问题的情况下 的潜力。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最大资源潜力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 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各种流动性能源的估算:
➢ 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最大自然能量潜力目前获取量1千万倍, 前景美妙。
➢ 生物、土地、海洋资源的总潜力目前人均的100倍。
外推必须假设:过去发现率和生产率将仍起作用。
➢ 【特尔菲法】专家来预测法,取他们估计范围的平均值。
5、理论资源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 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理论资源的估计方法:是根据已勘察地区过去的发现模式 外推。这种方法假设尚未勘察的地区将会像那些条件类似 的已开发地区一样,具有资源潜力并将带来利润收益。 很多专家指出,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已经被开采的 都是规模较大、地质条件较有利、通达性也较好的构 造;当开发推进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较差的 地区时,是不大可能实现预期的资源潜力和利润收益 的。
如:在撒哈拉,如果把水资源的利用控制在持续能力水 平上,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衰退。
关于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程度观点
从费用—收益的角度:在某些情况下把某种可更新资源利 用到耗竭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人类道义——保护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上述思想是受诅 咒的。
生态学角度:长远来看,遗传基因和物种多样性的损失, 对于人类的支持系统是的威胁。
于所有生产要素(土地、劳动、投资、基础设施)的费用和 政府的税收政策。此外还应包括由于政策、自然灾害等原 因带来的风险; 资源产品的价格:这主要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消长关系, 但也受生产者价格政策和政府干预的影响; 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包括某些资源循环利用的费用.
应用无机化学:第一章 新型无机材料概述

✓ 粉体原料的粒度是纳米量级的,显微结构中的晶粒、晶界、气孔、缺陷分布均在纳米尺度。 ✓ 纳米陶瓷表面和界面非常大,晶界对材料性能其主导影响作用 ✓ 纳米陶瓷是当前陶瓷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将促使陶瓷从性能到应用都提高到崭新的阶段 9
现代社会的合成材料
钇铝石榴石激光材料,氧化铝、氧化钇透 明材料和石英系或多组分玻璃的光导纤维 等
金 属
高温结构陶瓷
高温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及硼化物等 难熔化合物
材
超硬材料
碳化钛、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等
料
人工晶体
铌酸锂、钽酸锂、砷化镓、氟金云母等
生物陶瓷
长石质齿材、氧化铝、磷酸盐骨材和酶的
载体等
21
无机复合材料
陶瓷基、金属基、碳素基的复合材料
对人体有较好的适应性
心瓣膜、人造关节等
23
硬度大、耐磨损
高温炉管
透明、耐高压 氧化铝陶瓷制品
高
压
钠
灯
熔点高
24
氧化铝陶瓷球磨罐
星式氧化铝陶瓷球磨机
25
高压钠灯是发光效率很高的一种电光源,光色 金白,在它的灯光下看物清晰,不刺眼。平均 寿命长达1万小时~2万小时,比高压汞灯寿命 长2倍,高过白炽灯的寿命10倍,是目前寿命 最长的灯。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就已经 知道利用钠蒸气放电可获得一种高效率的光源, 但一直到1960年,高压钠灯才呱呱坠地,后经 不断发展改进,才得以实际应用。
2014级本科生选修课程
应用无机化学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新型无机材料概述
• 新型无机材料发展概况 • 新型无机材料特点 、分类 • 新型无机材料应用领域
第一章 橡胶工程学 讲义

第一章橡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1.1 前言弹性体是在室温下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外形和尺寸两个方面都会产生较大变化,而当外力去除后,能明显恢复原样的高分子材料。
橡胶的优异特性往往需要通过交联(硫化)后才能充分发挥,而某些弹性体可以不经过配合、炼胶、硫化等传统橡胶工艺而直接用塑料加工手段来制造产品,所以,弹性体的涵盖面比橡胶更广。
橡胶定义(《高分子词典》):在环境温度下显示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
橡胶通常为无定形态,分子量很高(几十万到数百万),分子链呈卷曲状,分子间作用力小,玻璃化温度低,可以在较低应力下发生很大(100 %-1000 %)可逆变形。
由于历史原因,“橡胶”术语在应用中名称内涵不同,可以表示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生胶、混炼胶、硫化胶、胶料,故ASTM D833推荐使用“弹性体”代替。
橡胶定义(ASTM D1566):橡胶是一种材料,它在大的变形下能迅速而有力恢复其变形,能够被改性。
橡胶定义(日本):在无定形高分子液体状态下表现熵弹性的高分子;其非常柔软,变形大,具有可伸长百分之几百以上长度的力学性能,应力消除后瞬时完全恢复原长度。
塑料:主要是由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组成,其成品状态为非弹性体的柔韧性或刚性固体,在制造或加工过程中有一阶段能够流动成型、或由原地聚合或固化定形而成的聚合物。
高弹性特点:可逆弹性形变大(可达1000%或以上,金属1%以下);弹性模量小(约为105N/m2,金属1010~1011N/m2);T↑→弹性模量↑(与金属相反);形变时有明显的热效应,回缩时吸热;高弹性为熵弹性。
1.2 橡胶分子的组成和分子链结构橡胶的分子组成由一种单体组成的聚合物称为均聚体,由二种以上单体组成的聚合物称为共聚物。
共聚物根据其单体排列顺序可进一步分为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
1.2.1 主链结构橡胶分子在未硫化时主要呈线型,其长度大约相当于其直径的5万倍。
橡胶的分子量很大,是高分子化合物。
通用技术知识点归纳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第二章设计的基础一、设计:1、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设计的一般过程:①发现与明确问题②制定设计方案③制作原型或模型④优化设计方案⑤编写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二、设计的特点:(1)设计的源泉是人类的需要(2)设计的本质是创新(3)设计的领域很广泛(4)设计工作需考虑多方面的问题(5)设计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三、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造型、色彩、美感、人机工程学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①高效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
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②健康长期使用,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不良影响。
例:高跟靴、设计不合理的椅子③舒适产品使用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状体,感觉舒适。
例:培土小工具手把处理④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
如:安全帽、安全带、课桌角等四、设计与技术的关系①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②技术的发展为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条件③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五、设计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设计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或原理,如飞机、汽车外型的流线型,可减少阻力。
2、实用性原则:“为我所用,服务于人,方便实用”。
如电视遥控器的发明。
3、创新性原则:“改进变化,精益求精,耳目一新”。
可从产品的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考虑改进实现创新。
4、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产品设计最起码的需求,如小孩玩具的棱角不能太锋利。
5、经济原则:“物美价廉”,以最低的费用(成本)取得最佳的效果。
6、美观性原则:“喜欢舒服,爱不释手”,给人以美的享受。
让人们从产品的外观和造型上得到美的体验、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可通过对产品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色彩搭配、装饰图案等设计组合来表达。
第一章 物质的属性与光、电、磁、能量、质量

第一篇放射诊疗物理学基础第一章物质的属性与光、电、磁、能量、质量人们很早就接触到光、电和磁的现象,并知道磁棒有南北两极。
最初光学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等类问题。
十一世纪阿拉伯人发明制作了凸透镜,16世纪末期荷兰人制造出最早的显微镜。
十七世纪,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牛顿它能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介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发光物体发射出以直线运动的微粒子,微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并且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推导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圆满的解释了光速在光密介质中减小的原因,同时还解释了双折射现象;波动是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被传递的物理量扰动或振动有多种形式,机械振动的传递构成机械波,电磁场振动的传递构成电磁波(包括光波)等。
物理学上某一物理量的扰动或振动在空间逐点传递时形成的运动称为波。
各种波的共同特性还有:①在不同介质的界面上能产生反射和折射,对各向同性介质的界面,遵守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②通常的线性波叠加时遵守波的叠加原理;③两束或两束以上的波在一定条件下叠加时能产生干涉现象;④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障碍物时能产生衍射现象;⑤横波能产生偏振现象。
在18世纪,发现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
不论是电荷还是磁极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力的方向在电荷之间或磁极之间的连接线上,力的大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这两点上和万有引力很相似。
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
十九世纪,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
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
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电流。
这些实验表明,在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亚微观结构
(1)定义:是指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材 料内部结构,一般可分辨范围1—10-3mm。 (2)注意事项:
材料内部各组成的性质影响整体性质。
3、 微观结构
(1)定义:是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衍射仪观察原子、分子的排列方式和结合方 式。一般可分辨范围可达“埃”。 (2)分类: A) 晶体
用游标卡尺可定材料的自然体积;
a) 对于六面体,测定长、宽、高; b) 对于圆柱体,测定其直径和高;
(2)对于形状不规则的材料,如卵石、碎石等, 采用排液法确定其自然体积;
*排液法测定不规则材料自然体积V石:
3、堆积密度:
(1)定义:指的是颗粒状或粉状材料在堆积状 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 计算公式为: m ' 0 '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如果外力取消后,
仍能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并且不产生裂缝
的性质称为塑性。这种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
变形(或永久变形)。
四、 脆性和韧性 材料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发生破坏,并 无明显的变形,材料的这种性质称为脆性。大部 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均属脆性材料,如天然石材, 烧结普通砖、陶瓷、玻璃、普通混凝土、砂浆等。 脆性材料的另一特点是抗压强度高而抗拉、抗折 强度低。在工程中使用时,应注意发挥这类材料 的特性。 在冲击、振动荷载作用下,材料能够吸收较大的 能量,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 质称为韧性或冲击韧性。 问题: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利用公式计算堆积密度:
' 0
m V0'
2.2.2 材料的密实度和孔隙率
1、材料的密实度: (1)定义: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充实的程 度,也就是固体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 (2)表示方法:用D来表示。
V D 100% V0
m ) ( V 或D 100% m 100% ( ) V0 0
知识延伸
释放水分
干 燥 的 材 料
吸收空气 中的水分 平衡含水率:当材料中所含水分与空气湿度达到 相对平衡时的含水率
潮 湿 的 材 料
平衡含水率
(2)吸水性与吸水率
吸水性是指材料与水接触吸收水分的性质。 用吸水率表示,吸水率有两种表示方式。 1)质量吸水率:
Wm
mb mg mg
100%
材料加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 质,称为热容量。 用比热容表示。
Q C m(T2 T1 )
材料比热容对保持室内温度稳定作用很
大,比热容大的材料能在热流变化、采暖、
空调不均衡时,缓和室内温度的波动;屋面
材料也宜选用比热容大的材料。
第二节
一、 材料强度
材料的力学性能
(一)材料的强度 1、定义:材料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 力。 2、原理:当材料承受外力作用时,内部就产生应 力。随着外力逐渐增加,应力也相应增大。直至 材料内部质点间的作用力不能再抵抗这种应力时, 材料即破坏,此时的极限应力值就是材料的强度。
*自然状态下的体积Vo= 密实状态下的体积V +孔隙 体积V孔 思考题:比较密度和表观密度的大小?
?思考题:如何测定材料的表观密度? 1、测定材料的干质量m: 取材料样品 烘干 冷却到室温 称量质量 m 烘箱1050C~1100C 干燥器
天平
2、测定材料的自然体积Vo-----分两种情况: (1)对于形状规则的材料,如砖、石块等:
V0
' — 堆积密度(kg/m3) 0
m—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kg);
V
' 0
—材料在堆积状态下的体积(m3);
?思考题:如何测定砂和石子的堆积密度?
(1)首先采用前述方法测定其干质量m;
(2)然后采用容量升来测定砂子、石子的 堆积体积,方法如下:
a)砂子采用1L、5L的容量升来测堆积 体积; b)石子采用10L、20L、30L的容量 升来 测定其堆积体积;
关于密度计算中的体积问题
有孔隙材料的体积测定方法:
一般采用李氏瓶测定有孔材料的实体体积
?思考题: 如何测量有孔隙材料的密度?
*测量有孔隙材料密度的方法与步骤:
2、表观密度
(1)定义:指的是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 积的干质量。 m 0 v0 0 — 表观密度(kg/m3) m—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kg); vo—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m3);
例如 1:受力结构的材料必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第二章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o 物理性质: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和空隙率; o 力学性质:材料的强度、强度等级、比强度、弹性和塑性、 脆性与韧性; o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吸水性和吸湿性;耐水性;抗渗性 和抗冻性; o 材料的热工性能:比热、导热性、热变形性、耐燃性; o 材料的耐久性能; o 材料的组成结构、构造与材料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
是由离子、原子或分子等质点在空间按一定方式 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有特定的外形、有规则排 列。
a) 原子晶体
是由中性原子以共价键构成的晶体。
b)离子晶体 由正、负离子以离子键构成的晶体
c)金属晶体
由金属阳离子组成晶格,自由电子运动其间,阳 离子和自由电子形成的库伦引力的晶体。 d)分子晶体
以分子键(范德华力)构成的晶体。
2、材料的吸水性和吸湿性
(1)材料吸湿性及含水率 定义:是指材料吸收空气中水分的性质。 表示方法:用含水率表示。
Wh
ms mg mg
100%
Wh 材料的含水率( %) 其中, 量(g ); m s 材料在含水状态下的质 m 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 量(g ); g
3、分类
P P P
P
P P
材料的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的计算式为:
P f A
式中:f——材料的抗压、抗拉、抗剪强度,MPa P——材料承受的最大荷载,N A——材料的受力面积,mm2
(二)强度等级
强度等级的定义: 大多数建筑材料根据其极限强度的大小,把 材料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等级。 材料强度等级划分的标准: a)脆性材料主要根据其抗压强度来划分强度等级, 如:混凝土、水泥、粘土砖等; 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划分为14级: C15、C20等; b)韧性材料主要根据其抗拉强度来划分强度等级, 如钢材等; 如钢材分为Q195,215,235,255,275等
v
' 0
100%
2.2.4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材料的亲水性和憎水性 (1)亲(憎)水性: 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能被水湿润的, 称为亲水性,否则为憎水性; (2)亲(憎)水性材料: 具有亲水性的材料称为亲水性材料,如木材、 砖、混凝土、石等;反之为憎水性材料,如沥 青,石蜡、塑料等; ?思考:防水防潮材料应优先选用哪种材料?
(1)定义:指的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 位体积的干质量。
计算公式为:
m v
上式中, — 密度(g/cm3) m—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cm3);
关于密度计算中的体积问题 注意:材料在致密状态下的体积指的是不包含材 料内部孔隙的密实体积 1、对于致密材料(如钢材、玻璃等)而言,内 部是不含孔隙的,故体积很容易测定; 2、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材料而言,在自然状态下 材料是含有一些孔隙的。
三、材料的热工性能 (一)导热性 当材料两面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从材料一面 通过材料传导至另一面的性质。用导热系数 λ 表示。
Qd At(T2 T1 )
意义: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其热传导能力越差, 绝热性能越好。 主要影响因素: 1、材料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2、孔隙率 3、孔隙特征
(二)热容量和比热容
含水率在工程中的应用
例如:拌制砼所用材料质量是指干质量。但现场 的砂石都不同程度有水存在。因此在称量上应该 考虑到砂石的含水情况。
己知每拌制1m3混凝土需要干砂606Kg ,测得施 ‘=S(1+W )=606×(1+7%)=648Kg 砂用量: S s 工现场的含水率砂为 7% ,则现场需要称取多少 湿砂?
d W=VtA HAt =Kp d
V=Kp
H
K p= Wd HAt
抗渗性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1、渗透系数K 土一般采用 K越大,说明抗渗性越差。 2、抗渗等级P 砼和砂浆一般采用。 等级越高,说明抗渗性越好。 用P4、P6、P8、P10等表示。
5、抗冻性
(1)定义:指材料在含水饱和状态下能忍受多次 冻融循环而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下降的性质。 (2)表示方法:抗冻等级F表示。 如 F10 ,表示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材料强度 下降不大于 25 %,质量损失不大于 5 %,所能经 受的冻融循环次数最多为10次。 (3)原因:结冰体积膨胀 (4)影响因素:外因和内因。 注意:质量和强度损失都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 围
2.1 材料组成、结构及构造对性质的影响
2.1.1 材料的组成 材料的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1、化学组成: (1) 定义:化学组成是指构成材料的化学成分。 (2)表示方法: 金属材料---以化学元素含量百分数表示 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元素的氧化物含量表示 有机高分子材料---以低分子化合物表示
学习材料性质的原因
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着各种不同的作用,因而要求 具有相应的不同性质。
2、防水材料必须具有抗渗防水能力; 3、墙体材料必须具有隔热保温、吸声隔音性能; 4、北方水工建筑物,许多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和 抗冻性; 5、材料必须经受住风吹日晒等,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耐 久性。 因此,学习材料的性质对我们了解材料的性能,正确选择、 使用、材料有着很好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