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及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安全管理)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类。
生产过程——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1.人的因素1)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物的因素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危险有害危害因素分类辨识与分级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
4.1 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区域划分 (2)危险区域的划分原那么 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0区; 存在 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1区; 存在 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2区;
18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
4.2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区域划分 •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环境的 区域 划分为10区; •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 粉尘混合物环境的区域 划分为11区;
有A、B两种分类法。
高处作业分级表
分类法
级别
A
B
作业高度(m)
2~5
Ⅰ
Ⅱ
>5~15
Ⅱ
Ⅲ
>15~30
Ⅲ
Ⅳ
>30
Ⅳ
Ⅳ
28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
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危险因素分为九类: ①阵风风力6级〔风速10.8m/s〕以上; ②?高温作业分级?中规定的Ⅱ级以上高温环境; ③气温低于10℃的室外环境; ④场地有冰、雪、霜、水、油等易滑物; ⑤自然光线缺乏,能见度差; ⑥接近或接触危险电压的带电体; ⑦摆动,立足处不是平面或只有很小的平面,致使作业者无 法维持正常姿势; ⑧抢救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 ⑨超过?体力搬运重量限值?(GB12330-91)规定的搬运。
液体雾滴。煤粉厂房, 铝粉, 活性炭, 亚麻厂的除尘器
丙
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60℃的液体;如柴油
2.可燃固体。 木工厂房、谷物、卷烟
丁
具有下列情况的生产:
1.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
火花或火焰的生产;金属冶炼 铸造 热处理
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
危险有害因素20类口诀

危险有害因素20类口诀【原创版】目录1.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2.20 类危险有害因素的具体内容3.如何应对和预防危险有害因素正文危险有害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人身安全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它们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环境中。
根据相关标准,危险有害因素可以分为 20 类。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 20 类危险有害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低温、湿度、粉尘与气溶胶等。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与气溶胶、化学毒物、生产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生物污染。
4.人为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操作失误、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
5.心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恐惧、过度疲劳等。
6.环境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等。
7.管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安全管理缺陷、人员培训不足、应急预案不完善等。
8.事故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火灾、爆炸、泄漏、坍塌等突发性事故。
9.接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接触有害物质、接触感染病原体等。
10.运行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运行异常、生产过程失控等。
11.设计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设计缺陷、工艺流程不合理等。
12.制造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产品质量不合格、制造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等。
13.固有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物质本身的危险性、生产工艺的固有风险等。
14.间接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事故后果的扩散、连锁反应等。
15.客观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等。
16.主观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个人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认知程度、态度等。
17.时间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压力、疲劳作业等。
18.空间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作业空间的局限、通风不良等。
19.设备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性能不佳、维护不到位等。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doc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 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 电危害(漏电)4. 噪声危害5. 振动危害6. 电磁辐射(X射线)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 明火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 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 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 标志缺陷(无标志)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 易燃易爆性物质2. 自燃性物质3. 有毒物质4. 腐蚀性物质5.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 致病微生物2. 传染病煤介物3. 致害动物4. 致害植物5.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负荷超限2. 健康状况异常3. 从事禁忌作业4. 心里异常5. 辨识功能缺陷6. 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 指挥作用2. 操作失误3. 监护失误4. 其他错误5. 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 物体打击2. 车辆伤害3. 机械伤害4. 起重伤害5. 触电6. 淹溺7. 灼烫8. 火灾9. 高处坠落10. 坍塌11. 放炮12. 火药爆炸13. 化学性爆炸14. 物理性爆炸15. 中毒和窒息16. 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1. 生产性粉尘2. 毒物3. 噪声与振动4. 高温5. 低温6. 辐射7. 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1. 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

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电危害(漏电)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X射线)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标志缺陷(无标志)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煤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里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作用2.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放炮12.火药爆炸13.化学性爆炸14.物理性爆炸15.中毒和窒息16.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1.生产性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7.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1.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0类。
2.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a.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3.辨识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
(2)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
(3)道路及运输:装卸、人流、物流、平面和竖向交叉运输等。
(4)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危险、危害因素产生及其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产生及其分类一、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通常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因素。
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因素。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所有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散发的结果。
故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危险、危害因素。
(一)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
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所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1)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危害因素。
例如,锅炉、爆炸危险物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温度和压力,高处作业(或吊起的重物等)的势能,带电导体上的电能,行驶车辆(或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等)的动能,噪声的声能,激光的光能,高温作业及剧烈热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各类辐射能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造成各类事故。
静止的物体棱角、毛刺、地面等之所以能伤害人体,也是人体运动、摔倒时的动能、势能造成的。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的⾝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已经⾮常明确、清楚。
危险因素在时间上⽐有害因素来的快、来的突然;造成的危害性⽐后者严重。
这⾥的因素应该理解为事故、作业过程、⾏为和环境,因为在不同的⾏业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差别较⼤。
⽕灾、⽡斯爆炸、中毒、触电等属于事故;设备的检修、爆破作业、运输等属于作业过程;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属于⾏为;⾼温、雷电、⾬雪等属于⾃然环境。
⼆、危险、有害因素产⽣的原因《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的原因划分为两个⽅⾯。
(1)存在危险有害本⾝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的不安全⾏为(13⼤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条件或⾃⾝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多数说法⽐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的⾏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相关⽅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的不安全⾏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是我们⼈类⾃⾝,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说的⼈的不安全⾏为之外,恶劣的⾃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地震、台风、洪⽔、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流、⽕⼭喷发等。
企业在建设初期⼀般都会对本地的⾃然条件作⼀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最终引发台风、洪⽔等导致事故的发⽣,2007年5⽉份我国因洪涝、⼭体滑坡和泥⽯流、旱灾和风雹等⾃然灾害死亡⼈数117⼈,失踪18⼈,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民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及分类
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
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一、按直接原因分类
(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
防护缺陷(防护不当)
电危害(漏电)
噪声危害振动危害
电磁辐射(x射线)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
明火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
作业环境不良(缺氧)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
标志缺陷(无标志)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煤介物
致害动物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心里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其他
(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指挥作用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其他错误
其他因素
(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三、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
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
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
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
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