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编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一、声音的产生一、填空:1、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敲)、(拍)、(抖)、(摇)等方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
3、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吹口哨)、(拍手)、(跺脚)、(说话)、(敲腿)等。
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发现尺子在颤动,并发出声音。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
(发现豆子在跳动,鼓发出声音。
)3、空瓶里放些盐,吹瓶口。
(发现盐粒在跳动,瓶子里的空气发出声音。
)4、用手摸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终止发音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发声时,手感觉到麻,停止发声后,手不麻了。
)5、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答:音钹振动时,手有点麻,按住后,不麻了;音钹也不发出声音了。
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6、通过以上实验,你能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了吗?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一、填空:1、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固体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
3、“伏罂而听”的意思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二、实验回答:1、当把烧瓶中的空气抽走后,再要烧瓶里的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答:不能听到铃声。
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按照声音的效果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答:沙子传声最好、其次是水、最差是空气。
3、做一个“土电话”,拉直棉线轻轻说话,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答:声音由空气——棉线——空气——人耳。
4、怎样可以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答:办法有:装满豆子、装满水、轻轻摇、瓶子外面包厚毛巾等。
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填空:1、人是这样听到声音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我们一般用来高、低、强、弱描述听到的声音。
2、当我们听到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后,仔细发现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随之消失。
3、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用同样的力击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我们发现:大小音叉都会产生振动,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说话时,手摸到喉头感觉手很麻,这是因为喉头的声带在振动。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
我们观察到钢尺发声时的现象是钢尺在不断重复地做上下往返运动。
5、许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许多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黑管等。
6、解放军战士在入伍前,要通过严格的体检。
体检时测听力,医生用手握住一个发生器在被测试人的身后,将发声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移动,这是在检测被测试人对声音的远近和方位的判断能力。
7、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的实验中,敲击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并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敲击杯口时,声音是杯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杯中水越满则容器口距离水面的空气柱越短,那么声音就越高;敲击杯身时,声音是杯中水柱振动产生的,水越满水柱就越长,那么声音就越低。
8、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大小和振动速度的快慢有关:振动物体短的、细的、小的和振动快的发出的声音高;振动物体长的、粗的、大的和振动慢的发出的声音低。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声音》单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3-1《听听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什么特点呢?声音会有大小(强弱):老师讲话一般比学生声音大,也就是强;声音会有高低:当音乐唱“1”、“2”、“3”时,“3”的音高一些。
综合总结:老师与学生同时唱“1”、“2”、“3”中的“3”时,发现老师的声音响,也就是说,在唱相同的音高时,老师的声音比较大比较强。
声音会有长短:当火车接近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短,当火车远离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长。
声音会有方向: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但是,当把声音对准一个方向时,声音将以那个方向为主进行传播,就象老师同样站在教室门口,脸向内说话与向外说话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会有很大差别。
我们可以用哪些常用自制工具来听出音高?1.敲击装不同水量的杯子(水高音低,水低音高)2.相同的力敲击两支大小不同的音叉(小的一般音高)3.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短的音高)4.拨动紧绷程度不同的橡皮筋(绷得较紧的音高)几点补充:1.音的高低不随敲击或弹动的力量改变2.不同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时,力量大的那次发出的声音较大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什么是振动?振动是物体围绕形变以前的原始点作左右周期性运动的过程,即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物体产生振动?敲锣打鼓、拨动钢尺与皮筋、空中挥舞长木棍、对着鼓面大喊、让水从高处流下等。
把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有什么现象?再把音叉插入水中,水又有什么现象?水面会有波纹产生,就象一粒小石子扔到水中产生涟漪一样;当音叉插入水中,会发现水面象沸腾一样,水珠向上跃起。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大音叉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3、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个物体,轻轻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弱,重重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强。
4、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7、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例如锣面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锣面还在振动,)。
8、声音有强弱、高低、长短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9、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10、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它表示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1、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如:橡皮筋)用力拨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及思维导图(2017.12)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第一部分:思维导图第二部分:填空3-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3-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字母音调,数字表示每秒振动的次数。
3-1.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3-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3-3.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3-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琴弦松,声音低;琴弦紧,声音高。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3-4.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3-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声音

第三单元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3.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6.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单位是分贝。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单位是赫兹。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8.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9.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10.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因为这是水在振动)。
对着水量不同的玻璃杯口吹气,水越多的声音越高,水越少声音越低(因为这是水杯口的空气柱在振动)。
11.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2.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4.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1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12、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下图是耳朵的结构)
13、声音越大,鼓膜的振动越大;声音越小,振动越小。
14、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的速度越快,音调越高。
15、玻璃杯里面的水越高(多),发出的声音越高。
7、振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
8、音量:指声音的大小(强弱)。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9、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振动速度越慢,声音越低;振动速度越快,声音越高
10、声音在物质中传播,包括气体、液体、固体。但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6、橡皮筋越紧,声音越高。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代表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3、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4、人类能听到的声音振动频率是每秒20次——每秒2万次。
5、超声波与次声波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为分贝。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为赫兹。
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能在固体(桌子)、液体(水)、气体(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6、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7、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
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8、保护我们的听力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控制发声源、限制传播过程、保护耳朵。
Q:看下面这张图,同学C在写字,同学A和同学B都能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
请问:(1)同学A和同学B谁更快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为什么?答:同学A更快听到。
因为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气体(空气)快。
Q:完成下图 Q:为什么道路的两边种树有什么作用?答:1.降低噪音2.净化空气3.增加绿化Q:电视遥控上的音量键调节的是电视声音的(A)。
A.强弱B.高低C.高低和强弱Q:耳朵中将声音转化为振动的部位是( C )A、耳蜗B、听小骨C、鼓膜Q:古代人们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
运用的原理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 B )A、慢B、快C、一样C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姓名:班级:
第一课《听听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大音叉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3、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个物体,轻轻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弱,重重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强。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音叉,声音的高低会发生变化。
(×)
①同样的力去击打不同的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
答:音高不同,大音叉音低,小音叉音高。
②不同的力去击打同一个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
答:音量不同,用力大的声音强,轻轻击打声音弱。
4、我们听到的声音从产生的方式来看,分为自然界产生和人为制造的。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带动了水面的振动。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4、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区别:锣面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锣面还在振动,声音不会停止;锣面振动一段时间后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5、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它表示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3、应用:
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如:橡皮筋)用力拨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有短,(如:铁钉)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很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
4、要让同一个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可以通过轻轻敲击和使劲敲击来改变鼓
发出声音的强弱,轻轻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使劲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
5、用相同大小的力去拨动粗细不同的吉他琴弦,细的琴弦发出的声音高,粗的琴弦发出的声音低,因为细的琴弦振动速度快,所以声音就高;粗的琴弦振动速度慢,声音就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试验一:探索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的音高会有怎样的变化?我的预测:尺子伸出越长,音高可能越低,越短音高可能越高。
实验过程:需要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比如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等;再按照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化顺序依次进行试验。
实验结论:尺子伸出越长,音高越低,尺子伸出越短,音高越高。
(注意:几次实验拨动尺子的力度要一样。
)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4、试验二:比较声音在木头、塑料和金属三种固体物质中传播的效果
我的预测:声音可能在金属中传播效果最好,木头和塑料效果要差一些
实验材料:用金属、塑料和木头做成的米尺,音叉。
实验方法:
(1)将每种材料做成的米尺的一端分别与音叉连接,找一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
(2)分别使振动的音叉接触金属、木头、塑料做成的米尺,仔细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这些物体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注意:
(1)三种材料米尺的长度、宽度、厚薄要一样。
(2)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要一样。
(3)每次倾听的同学要相同,并且倾听方式要相同。
5、铁路上工作的人,经常会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远处有没有火车过来,提前做好安全防范,这样做的理由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
第六课《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1、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2、耳朵结构示意图
①耳廓:收集声波②耳道:将声波传到中耳
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产生振动)④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
⑤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⑥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到大脑
3、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4、耳朵离声源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小,听到的声音就弱;耳朵离声源越近,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就强。
(注意:“幅”的书写)
5、如果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更加清楚,因为这样相当于增加了耳廓的大小,收集的声波就多了。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7、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有可能听不到声音。
8、一些动物(如:猫、狗)的耳廓特点:耳廓较大,耳廓可以转动。
这些动物听觉灵敏是因为:耳廓较大,收集的声波就多,耳廓可以转动,就可以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声波,所以听觉灵敏。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需要精心呵护。
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2、在声音的世界里,有些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我们称为乐音;有些声音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我们称为噪音。
3、我们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便携式视频或音频播放器。
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4、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5、一旦人的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够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6、在电影院、医院、图书馆、课堂等地方,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声音,尽量要保持安静。
7、人们在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植树,戴耳罩,捂住耳朵,安装汽车消声器,建造隔音墙等。
30、“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
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把声音传播到耳朵里的。
8、声带越紧,声音越高。
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女子的声音低。
9、过强的声音会损伤人的听力,因此遇到过强的声音时我们要立即捂住耳朵、张开嘴巴,保护听力。
10、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如下图),用小棒(相同的力)敲击杯口。
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得出结论: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声音强声音弱声音高声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