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020云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概述

2020云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概述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
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关系的现象。
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小问题和大问题。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内部诸因素指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管理等,外部诸因素指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从宏观角度看,其研究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人类有关教育的认识大概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日常教育经验,另一种是科学的形式,即“教育学”。
教育学是对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
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经验,才能将其纳入到对教育的科学认识之中。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是有理论依据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一种科学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增长,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
教育学扮演着一种“中介”或“桥梁”的作用,沟通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简述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简述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的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普遍性目标指的是一般宗旨和原则,比较抽象。
例:近代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为将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均属于普遍性目标。
2.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取向是可观察、可操作,比较具体;例:学生能借助运用工具,制作飞机模型。
行为目标的构成要素:(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2)动词行为,行为动词是表示事先规定的对学生行为期望的词语,如“认识、理解、背诵、写出、体会”等。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产生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水准或学习水平。
例如,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生能在三分钟内对全班同学背诵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词全文,语气的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应与该演说风格一致。
教学目标当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动词行为是“背诵”,行为条件为“三分钟内”,表现程度为“语气的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应与该演说风格一致”。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取向是随课堂情景变化,具有非预设性。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有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考分髙,就是办学质量髙,于是以创建名校为目标,狠抓智育,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
结果少数尖子生上去了’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一般化水平。
由于学习的压力致使不少学生出现了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试分析:这种办学思想和做法是否符合教育目的的基本荽求。
参考答案:【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掌握。
【参考答案】 (1) 这种办学思想和做法不符合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首先,国家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其次,我们要求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谙发展。
所以,名校不应仅仅依靠少数优秀学生为学校树品牌,而是应该建立在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再次’适应时代要求,我们要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破应试教育背景下“高分低能”的现象。
2、简答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学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做到:①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②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③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辩证关系;④要把握创新的正确导向。
(2) 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做到:①培养科学精神;②增强社会责任感。
3、单选题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_____A : 随意性B : 娱乐性C : 自觉性D : 系统性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学校体育相比一般身体锻炼,更加的系统4、填空题 ____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1. 实践导向课程目标的第一种价值取向是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导向的课程目标中,学生将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知识导向课程目标的第二种价值取向是知识导向。
知识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知识导向的课程目标中,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包括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养。
3. 价值导向课程目标的第三种价值取向是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在价值导向的课程目标中,学生将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这三种价值取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
实践导向和知识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培养,而价值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只有这三种价值取向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三种价值取向在教育中同等重要。
在当今社会,知识和实际能力同样重要,而人文素养和社会价值观更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离不开这三种价值取向的教育。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来撰写:一、引言二、实践导向的课程目标三、知识导向的课程目标四、价值导向的课程目标五、三种价值取向的交汇与融合六、个人观点与理解七、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内容展开,我希望你的文章可以深入探讨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并运用适当的例证和论证,使文章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
A : 卢梭B : 裴斯泰洛齐C : 赫尔巴特D : 洛克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掌握。
【参考答案】C【名师点晴】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最容易作为考点的是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取向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取向。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取向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其代表人物是中国的孔子,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以及赫尔、巴特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取向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2、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观点。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单选题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目的发生了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_____的影响。
A : 文化传统的制约B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C : 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D : 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解析],我国教育目的出现了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4、单选题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错误的是_____A : 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B : 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C : 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 :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处于两个层次,两者并不是等同的关系。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种另类的视角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
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
目前,争沦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构建等都应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基本的前提;在把个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下,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个性、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
正如鲁迪格尔所认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社会的价值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相反,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2020云南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知识与能力:教育目的的理论

2020云南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知识与能力: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1)基本主张:①人类借助于精神可以体会或者达到永恒的世界或总体的精神;②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人们的永生作准备,使人们信仰和饭依于神或上帝;③为了能够使人们达到最后的目的,教育应该使人们具有“知识”“德性”“虔信”和“忠诚”的品质。
(2)代表人物:宗教本位论认为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在西欧中世纪流行,其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2.个人本位论(1)基本主张: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学习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人的本性,增进人的价值。
教育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他目的。
这也说明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④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这种把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
(2)代表人物:这种观点曾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德国教育家康德和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进步教育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帕克也是个人本位论者,在当代,人本主义者如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也被看作是个人本位论者。
比较常考的人物记忆口诀:夫人太啰嗦。
其中“夫”是指“福禄贝尔”,“人”是指“个人本位论”,“太”是指“裴斯泰洛齐”,“啰”是指“罗杰斯”,“嗦”是指“卢梭”。
3.社会本位论(1)基本主张:①教育的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人的发展根植于社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符合社会要求来确定,个人的一切发展都应该是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加以衡量。
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我国过去的教育目的的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观长期以来是社会本位论,并且这种社会本位表现偏重于教育维护社会统治方面。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等。
柏拉图:教育因人而异,对平民阶级教育要培养他们有勤劳节制的美德;对军人应当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对最高统治者应使他们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具备哲学王的特征。
涂尔干:我们的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
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一切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
二、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
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这种观点在18世纪和19世纪广泛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卢梭: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福禄贝尔: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的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勤恳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养护和教育人所需要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
裴斯泰洛奇: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
由上可见,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这两个关于教育目的主张,在处理社会和个人关系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把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关系正确结合起来才是唯一科学观点。
三、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倡导儿童“在做中学”,不仅使儿童有兴趣,而且能调动儿童的学习自主性。
四、小试牛刀
1.君子欲化民为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点。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答案】B。
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题干中的俗语都提到了公民、政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价值。
2.教育因人而异,对平民阶段教育要培养他们勤劳和节制的美德,对军人应当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对最高统治者应使他们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具备“哲学”的特征,这句话属于( )观点。
A.宗教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2.【答案】C。
解析: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这段话出自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体现了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平民、军人和哲学家。
故选C。
3.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
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3.【答案】A。
解析:个体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4.在教育目的的观点中,个人本位论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的自由权至高无上,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人,下列教育家中,主张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孔德
D.涂尔干
4.【答案】AB。
解析: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孔德和涂尔干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