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流量测量系统校准记录

合集下载

建筑外门窗三性检测

建筑外门窗三性检测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性能分级1、气密性能分级2、水密性能分级3、抗风压性能分级检测项目1、气密性能检测方法2、水密性能检测方法3、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2009年3月1日正式实施1、代替GB/T 7106一2002《建筑外窗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2、代替GB/T 7107一2002《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3、代替GB/T 7108—2002《建筑外窗水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4、代替GB/T 13685一1992《建筑外门的风压变形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5、代替GB/T 13686—1992 《建筑外门的空气渗透性能和雨水渗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术语和定义1.外门窗:建筑外门及外窗的统称。

2.压力差:外门窗室内、外表面所受到的空气绝对压力差值。

当室外表面所受的压力高于室内表面所受的压力时,压力差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3.气密性能:外门窗在正常关闭状态时,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

4.标准状态:温度为293K(20℃)、压力为101.3kPa (760㎜Hg),空气密度为1.202㎏/m3的试验条件)5.试件空气渗透量: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通过整窗(门)试件的空气量。

6.附加空气渗透量:除试件本身的空气渗透量以外,通过设备和试件与测试箱连接部分的空气渗透量。

7.开启缝长:外窗开启窗或外门扇开启缝周长的总和,以内表面测定值为准。

如遇两扇相互搭接时,其搭接部分的两段缝长按一段计算。

8.单位开启缝长空气渗透量: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开启缝长的空气量。

9.试件面积:外门窗框外侧范围内的面积,不包括安装用附框的面积。

以室内表面测定值为准。

10.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通过外门窗试件单位面积的空气量。

11.水密性能:外门窗正常关闭状态时,在风雨同时作用下,阻止雨水渗漏的能力。

12.严重渗漏:雨水从试件室外侧持续或反复渗入外门窗试件室内侧,发生喷溅或流出试件界面的现象。

HJ 618-2011 环境空气 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 618-2011 环境空气 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采样器流量校准方法
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应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 流量校准。采用传统孔口流量计和智能流量校准器的操作步骤分别如下: A1 孔口流量计 (1)从气压计、温度计分别读取环境大气压和环境温度; (2)将采样器采气流量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y = b × Qn + a
式中斜率b和截距a由孔口流量计的标定部门给出。 (4)计算孔口流量计压差值ΔH(Pa):
ΔH = y2 × Pn × T1 P1 × Tn
(5)打开采样头的采样盖,按正常采样位置,放一张干净的采样滤膜,将大流量孔口流量计 的孔口与采样头密封连接。孔口的取压口接好U型压差计。
8 结果计算与表示
8.1 结果计算
PM2.5 和 PM10 浓度按下式计算:
ρ = w2 − w1 ×1000 V
式中: ρ ——PM10 或 PM2.5 浓度,mg/m3;
2
w2 ——采样后滤膜的重量,g; w1 ——空白滤膜的重量,g; V ——已换算成标准状态(101.325kPa, 273K)下的采样体积,m3。 8.2 结果表示 计算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小数点后数字可保留到第 3 位。 9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9.1 采样器每次使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校准方法按附录 A 执行。 9.2 滤膜使用前均需进行检查,不得有针孔或任何缺陷。滤膜称量时要消除静电的影响。 9.3 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恒温恒湿箱(室),按平衡条件平衡 24h,称重。每张滤膜非连续 称量 10 次以上,求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以上述滤膜作为“标准滤膜”。 每次称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标准滤膜称出的重量在原始质量±5mg(大流 量),±0.5mg(中流量和小流量)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数据可用。否则 应检查称量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并重新称量该批样品滤膜。 9.4 要经常检查采样头是否漏气。当滤膜安放正确,采样系统无漏气时,采样后滤膜上颗粒 物与四周白边之间界限应清晰,如出现界线模糊时,则表明应更换滤膜密封垫。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气密、水密、抗风压、隔声、密封胶)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气密、水密、抗风压、隔声、密封胶)
采用定级检测压力差值P3 。
4. 3. 2分级指标值
分级指标值P3的分级见表3。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
49
三、门窗三性
4分级-6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
50
三、门窗三性
5检测装置-1
5. 1组成
检测装置由压力箱、试件安装系统、 供压系统、淋水系统及测量系统(包括空 气流量、压力差及位移测量装置)组成。 检测装置的构成如图1 所示。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外窗及外门的气密、 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试验室检测。 检测对象只限于门窗试件本身,不涉及 门窗与其他结构之间的接缝部位。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
22
三、门窗三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
23
三、门窗三性
3术语和定义 GB/T 5823 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 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
为什么要图纸? a.标准里规定的; b.为了明确被检测样品的结构构造,锁定这一特定的门窗。 要什么图纸? a.立面图 b.剖面图(横剖面图、纵剖面图) c.节点图 d.型材和密封胶条的截面图 e.排水构造及排水孔位置图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
12
一、基础知识 6.五金件:
推拉门窗:滑轮、半圆锁、防脱落块、挡风块、限 位块、玻璃垫块 平开窗:执手(传动机构用执手)、旋压执手、传 动锁闭器、滑撑、铰链、撑挡、玻璃垫块 内平开下悬窗:内平开下悬五金系统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
(气密、水密、抗风压、 隔声、密封胶)
王汇川 whc_jky@
2013.3

一、基础知识 二、门窗性能 三、门窗三性 四、空气声隔声性能 五、密封胶

空气检测异常数据判断及处理方案

空气检测异常数据判断及处理方案

1、异常数据判定和维护的工作流程(1)异常数据的检查通常包括下列四种方式:➢连续出現相同测值的数据➢数据变化幅度过大➢超高值及超低值➢比较同一时间、同一监测项目、不同测站的监测数据(2)异常数据的发生可归纳为两大因素:外在因素:空气污染浓度变化所引起的监测数据超高,出现警报或异于常值。

内在因素:系统仪器故障引起的校准失败、传输线路中断等的监测数据异常。

(3)处理流程如下:2、数据异常快速响应制度(1)运维人员应做好对监测设备、采样系统、视频系统,采集传输系统等日常巡视,做好预防性工作,避免因工作疏忽造成数据的异常情况。

(2)专人每日查看监测数据并形成记录,对站点运行情况进行远程诊断和运行管理,判断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情况。

如发现数据中断、异常等情况时,及时查找分析原因,排除异常情况,同时采取措施预防再次发生。

如遇到非常规情况以及不可抗力造成的数据异常,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在24 小时内提交监测数据异常报告。

(3)我公司保证满足环保部门对空气站故障的响应时间要求,当空气站每日6时~23时出现故障,应在2小时之内响应,4小时内到达现场解决,其它时间出现的故障,应在8小时内解决(通信线路、电力线路故障除外,但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积极解决)。

若仪器故障无法排除,我公司在48小时内提供并更换相应的备机,保证自动站正常运行。

(4)每月定期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保证在系统发生故障时,数据能够快速、安全的恢复。

所有备份数据不得更改,并要求做到本地和异地分别备份保存。

(5)如遇不可抗力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实际交通管制等依据情况而定,提出处理意见,并以最快的速度消除故障,保证正常运行。

(6)服务工程师应按规定及时对仪器进行故障处理,减少故障发生频率。

3、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案(1)氮氧化物分析仪故障表6-1 氮氧化物分析仪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案(2)二氧化硫分析仪故障表6-2 二氧化硫分析仪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案(3)一氧化碳分析仪故障表6-3 一氧化碳分析仪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案(4)臭氧分析仪故障表6-4 臭氧分析仪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案(5)颗粒物(PM2.5、PM10)监测仪故障表6-5 颗粒物(PM2.5、PM10)监测仪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案(6)动态校准仪故障表6-6 动态校准仪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案(7)零气发生器故障6-7 零气发生器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案(8)气象五参数故障表6-8 气象五参数仪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案。

空气流量计的校准与使用技巧

空气流量计的校准与使用技巧

空气流量计的校准与使用技巧引言:空气流量计是一种常见的仪器,用于测量空气的流量。

它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空调系统、环境监测、工业生产等。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空气流量计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正确的校准和使用技巧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一、校准方法:校准空气流量计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标准校准和比较校准。

标准校准是将流量计与已知准确度的标准流量计进行比较。

首先,确定校准条件,例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并确保与标准流量计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量。

然后,将待校准的流量计与标准流量计同时连接到相同的气源,并将它们的读数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可以调整待校准流量计的刻度或修复其零点漂移,以达到准确测量的目的。

比较校准是将两个或多个流量计并联使用,通过对比它们的读数差异来进行校准。

在进行比较校准时,需要确保参与对比的流量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此外,为了确保校准的可靠性,应在不同流量下进行比较校准,以覆盖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流量工况。

二、使用技巧:1. 保持正常工作温度:空气流量计的工作温度范围是根据其设计和材料决定的。

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超出其工作温度范围,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避免风速干扰:空气流量计测量的是空气的体积或质量流量,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外部因素(如风速)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干扰。

应选择实验室等风速相对稳定的环境进行测量。

3. 定期校准:无论是新购买的空气流量计还是长期使用的,定期进行校准都是必要的。

校准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一般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校准。

4. 确保气流充足:在测量过程中,应确保气流充足,并避免任何阻塞或泄漏。

对于涉及到稳定流量的应用,可以使用稳定气源设备,如气瓶或气源控制系统,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 注意灵敏度调节:根据使用需要,灵敏度调节可以用于改变流量计的灵敏度范围。

在使用时,根据实际需求和测量范围进行调整,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门窗检测理论考试全真模拟试题

门窗检测理论考试全真模拟试题

门窗检测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铝合金门、窗应在不超过N的启、闭力作用下,能灵活开启和关闭()A40.B50.C60.D80.2.气密性检测中分级指标值的确定,为了保证分级指标值的准确度,采用由Pa检测压力差下的测定值,换算为Pa检测压力差下的相应值。

()A100、10.B150、50.C10、100.D50、150.3.水密性能检测时,预备加压,压力差绝对值为Pa。

()A300.B400.C500.D600.4.根据《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分级检测方法》GB/T7106-2019建筑外窗水密性能检测结果为△P=300Pa判定为()级。

A1.B2.C3.D5.5.不同类型试件变形检测对应的最大面法线挠度(角位移值)应符合GB/T7106-2019标准中表7的要求。

当试件类型为单扇单锁平开窗(门)时,其变形检测最大面法线挠度(角位移值)为()。

A±L/300.B±L/450.C±L/150.D10mm.6.变形检测是为了确定主要构件在变形量为允许挠度时的压力差而进行的检测。

()A40%.B60%.C80%.D100%.7.定级检测是为确定外门窗抗风压性能指标值P和指标值△P而进行的检测。

3()A水密性能.B气密性能.C抗风压性能.D透水性能.8.建筑外窗抗风压性能检测结果为3.2kPa判定为级。

()A3.B4.C5.D6.9.遮阳性能,门窗在夏季阻隔太阳辐射热的能力,遮阳性能用遮阳系数表示。

()ACC.BSC.CAC.DAS.10.不同类型试件变形检测对应的最大面法线挠度(角位移值)应符合GB/T7106-2019标准中表7的要求。

当试件类型为窗(门)面板采用中空玻璃时,其主要构件(面板)允许挠度为()。

A±L/120.B±L/180.C±L/60.D20mm.11.检测顺序宜按照、、变形p,抗风压反复受压1p,安全检测2p的顺序进行。

通风空调系统总风量测试记录

通风空调系统总风量测试记录

通风空调系统总风量测试记录一、测试背景测试单位:XXX公司测试时间:2024年5月20日测试地点:XXX公司办公大楼测试目的:测试通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二、测试仪器1.测风仪:型号XXX2.温湿度计:型号XXX3.电子天平:型号XXX三、测试步骤1.测量测试区域面积:利用测量仪器测量测试区域的长宽高,并计算得出面积。

2.准备测试设备:将测风仪、温湿度计及电子天平等测试设备放置于合适位置,并进行校准。

3.打开通风空调系统:在测试区域内打开通风空调系统,并设定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4.测量空气流速:利用测风仪在不同位置和高度处进行空气流速的测量,包括送风口、回风口等位置,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5.测量温湿度:利用温湿度计对测试区域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6.测量风量:将电子天平放置于通风系统的出风口,测量出风口周围空气的质量,通过测风仪测量出风量。

7.计算总风量:根据测得的出风量及测试区域的面积,计算出通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

四、测试结果根据以上测试步骤,得到如下测试结果:1.测量区域面积:100平方米2.空气流速测量结果:送风口1号测量值为0.5m/s,送风口2号测量值为0.6m/s,回风口1号测量值为0.4m/s。

3.温湿度测量结果:测试区域内温度为25℃,湿度为50%。

4.出风量测量结果:经过测量,通风空调系统的出风量为800立方米/小时。

5.总风量计算结果:根据出风量和测试区域面积的计算,通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为8立方米/小时/平方米。

五、测试结论根据上述测试结果,通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为8立方米/小时/平方米,符合设计要求。

系统能够达到建筑物内部的通风效果和空气质量要求。

测试结果为公司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为进一步改进和维护通风空调系统提供了方向。

六、测试建议根据测试结果,建议XXX公司在使用通风空调系统期间,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包括更换过滤器、清洁风道等,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提供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

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118页)

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118页)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OO九年十二月原始记录表目录、电导率、溶解氧、水温测试原始记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 I )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Ⅲ) 浮游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吸收 (冷)原子荧光 法分析原始记录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 I )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 I )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Ⅲ)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 I )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Ⅲ)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Ⅰ)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Ⅱ) 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 标准物质配置记录 一般试剂配制记录 分析原始记录 色度分析原始记录 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001 002 003 004005 006 007 008 0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3024025026027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 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 煤样采样和交接记录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 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 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 24 小时) 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 噪声监测原始记录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测量记录 铁路边界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飞机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工业企业噪声源监测原始记录 环境振动测量记录表 结构传播敏感建筑物室内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样品委托单(站内)监测结果统计表 实验室环境条件记录表 样品保存条件记录表 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 I ) 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 废气(烟尘)污染物测定运算记录() 废气(烟尘)污染物测定运算记录(Ⅳ) 自动烟尘 (气)采样仪记录表 (I ) 烟气分析仪测量记录表 二恶英前处理原始记录 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生产工况及处理设施运转情况记录 现场监测(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交接单028 029 030 031032033 034 035 036 037 038039040 041 042 043 044 045046047048049050051052053054055056057058059室内空气现场监测(苯、 )记录表 室内空气监测(甲醛、苯系物)记录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甲醛、氨)记录表 室内空气现场监测(氡)记录表 烟气黑度原始记录表 燃煤的煤质分析原始记录表 叶绿素 a 测定原始记录 污染源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 环境臭气测定结果登记表 环境臭气测定配气记录环境臭气测定嗅辨记录 污染源臭气测定配气记录 污染源臭气测定嗅辨记录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2)分析原始记录 污染源监督监测评价标准确认记录表 应急监测原始记录表 (I ) 应急监测原始记录表(Ⅱ) 应急监测原始记录表() 浮游植物定量原始记录表 浮游植物定性原始记录表 酶联免疫反应原始记录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原始记录 总氮、硝酸盐氮分析原始记录(Ⅰ) 总氮、硝酸盐氮分析原始记录(Ⅱ) 流量测试记录表 分析原始记录(Ⅰ) 分析原始记录(Ⅱ) 分析原始记录(Ⅰ) 分析原始记录(Ⅱ) 红外气体分析原始记录 细菌总数检验原始记录 微生物检验原始记录060 061 062 063 064065066 067 068 069 070 071 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80081082083084085085086086087088089汽车污染物监测原始记录在用汽车自由加速试验 (不透光烟度法 ) 现场测试记录 在用汽车自由加速试验 (波许烟度法 ) 现场测试记录 总有机碳()分析原始记录 土壤石油类分析原始记录 浮游动物定量原始记录表炉窑情况登记表 燃料采样记录表 油烟净化设施情况登记表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建筑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氟化物、硫化物、降尘缸放置记录 固废腐蚀性、土壤原始记录 土壤分析原始记录090 091 092 093 094095096 0970980991001011021031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 2009 年 11 月 第一版电导率、溶解氧、水温、浊度测试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 电极常数 分析日期 温度 ℃ 标准缓冲液( Ⅰ)理论值 测定值 标准缓冲液( Ⅱ)理论值 测定值 标准缓冲液( Ⅲ )理论值 测定值分析者 校核者审核者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2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分析日期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Ⅰ)(适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联机)003 样品类别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分析方法使用仪器仪器编号样品前处理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适用离子色谱法)003 样品类别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分析方法使用仪器仪器编号样品前处理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适用高效液相色谱)003 样品类别分析日期室温℃ 湿度%分析方法使用仪器仪器编号样品前处理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浮游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004采样地点点位编号天气采样时间年月日采样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分析者 校核者 审核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 2009 年 11 月 第一版V %冷)原 子吸收 荧光 法分析原始记录 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005 分析日期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006 项目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分析日期L1L2%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007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名称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仪器主要分析条件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007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校准曲线和质控记录008 %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009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参比溶液测定波长比色皿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09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参比溶液测定波长比色皿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09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参比溶液测定波长比色皿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10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准溶液名称%线性相关系数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011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定溶液浓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Ⅱ)012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 Ⅲ )013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化学需氧量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氯气校正法70——2001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014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时间年月日时室温℃ 至年月日时室温℃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15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16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培养时间年月日时室温℃ 至年月日时室温℃ 培养箱温度℃ 稀释水制备日期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17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培养时间年月日时室温℃ 至年月日时室温℃ 培养箱温度℃ 稀释水制备日期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Ⅰ)18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Ⅱ)019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室温℃;湿度:%分析日期: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020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021 项目名称分析方法及来源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检出限3/(100 2碱片·d) 碱片有效采样面积2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022配制日期配制人标定日期滴定管规格及编号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标准物质配置记录注:体积和浓度必须写明单位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26分析者 校核者 审核者 共 页 第 页般试剂配制记录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样品编号(取样量)(分取量)定(容体积)稀释倍数(过程)测(得)值平均值(样品浓度)计算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色度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分析日期分析条件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027项目名称监测目的水域名称水域功能类别采样日期调查船(车)采样工具采样位置及层次天气气温℃采样者分析者校核者送样时间送样者接样时间接样者共页第页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028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名称地址邮编采样日期采样方式:混合、连续、间歇、瞬时;排放方式:连续、间歇小时/日天气状况气温℃企业当事人签字电话采样者校核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a)029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b)029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030 项目名称水域名称水域功能类别采样日期采样工具采样方式调查船天气气温℃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煤样采集和交接记录031 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名称地址邮编采样日期采样方式:企业当事人签字电话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压
负压
标准状态100 pa时,试件渗透量m3/h
正压
负压
正压校准结果
三次平均值m3/h
初始值m3/h
偏差,%
负压校准结果
三次平均值m3/h
初始值m3/h
偏差,%
校核: 检测:
-50
-100
-150
100 pa时,试件渗透量m3/h
正压
负压
标准状态100 pa时,试件渗透量m3/h
正压
负压

2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100 pa时试件渗透量m3/h
正压
负压
标准状态100 pa时试件渗透量m3/h
正压
负压

3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100 pa时,试件渗透量m3/h
空气流量测量系统校准记录
主设备名称、型号
空气流量测量系统
记期
初次校准日期
测量设备名称
检定日期
检测日期
校准依据
总空气渗透量m3/h
压力差,pa
未开孔
开1孔
开2孔
开4孔
开8孔
开16孔
开32孔
升压
降压
升压
降压
升压
降压
升压
降压
升压
降压
升压
降压
升压
降压

1

150
100
5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