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 (2)

合集下载

采样器流量校准方法

采样器流量校准方法
备注
执行本引接1 GB50303验收合格规范执行GB50303核对规格、型号稳流稳执行GB50303电气交接试验及2压、不执行装置间的连线绝GB50303间断电执行GB50303输出端中性线的
执行GB50303电气交接试验应急发执行GB50303馈电线路的绝缘3
电机组GB50303执行相序检验
中性线与接地干
电源系统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
页(doc 2录表(Ⅰ).
电源系统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Ⅰ)
编号:表C.0.1-11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位(子单工程名称位)
子分部工程
电源与接地
分项工程名称
电源系统
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
分包单位
分包项目经理
检测项目(主控项目)(执行本规范第11.2节的规定)
检查评定记录
执行GB50303
4
蓄电池组及充电设备蓄
GB50303执行
5
专用电源设备及电源箱
GB50303执行
6
智能化主机房
金属电缆桥架、
GB50303执行12.1、第
电缆敷设检查
检测意见:
师工监理程签字:
检测机构负责人签字: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日:期
日期:

1气体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

1气体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1
1
2
2
3
3
采样前流量误差(%)
采样后流量误差(%)
采样前后流量相对偏差(%)
监测项目()采样介质型号()
序号
采样前校准记录
序号
采样后校准记录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标准值(L/min)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标准值(L/min)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1
1
2
2
3
3
采样前流量误差(%)
采样后流量误差(%)
采样前后流量相对偏差(%)
气体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表
第页共页
项目编号
校准日期
校准器具名称及型号
校准器具编号
温度
湿度
大气压
监测项目()采样介质型号()
序号
采样前校准记录
序号
采样后校准记录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标准值(L/min)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标准值(L/min)
加载后流量
(L/min)
校准流量平
均值(L/min)
1
1
2
2
3
3
采样前流量误差(%)
采样后流量误差(%)
采样前后流量相对偏差(%)
监测项目()采样介质型号()
序号
采样前校准记录
序号
采样后校准记录
采样器编号及通道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2012年目录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19.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4. 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22.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23.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4.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5.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6.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7.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10.烟气烟色监测现场记录表28.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11.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29.机动车排气路检原始记录表12.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30.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13.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31.校准曲线配制原始记录表14.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32.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15.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3.样品交接记录表16.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4.样品分析任务表17.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5.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18.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36.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xx 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 方法依据:GB12998-91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枯 丰 平pH 计型号及编号: DO 仪型号及编号: 电导仪型号及编号:采样: 送样: 接样:.第 页 共 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 采样日期: 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天气状况: 气温:℃气压: kPa 相对湿度: % 风向:风速: m/s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 方法依据:GB13580.2-92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集雨器面积(cm2):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集尘缸编号:集尘缸口面积(cm2):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日期:年月日采样工具: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方法依据:采样日期:年月日采样工具: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厂方代表:接样: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采样目的:采样依据:GB/T16157-1996 采样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环境温度:℃大气压:kPa采样:厂方代表:接样: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采样目的:方法依据:采样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采样嘴直径:mm 环境温度:℃大气压:kPa采样:厂方代表:接样:烟气烟色(林格曼黑度)监测现场记录表单位名称:监测目的:监测依据:监测日期:监测地点: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监测:厂方代表: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11 )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6920-86 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标准溶液I定位值:标准溶液II理论值:标准溶液II测定值: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电极常数:校正公式:K25=K t/ [1+0.022(t-25)]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11903-89 计算公式:A0=(V1/ V0) A1分析:校核:审核: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11903-89 计算公式:A0=K1⨯K2⨯K3⋯分析:校核:审核: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15 )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容器介质:方法依据:天平型号:天平编号:计算公式: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7488-87 标准溶液浓度:计算公式: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标准气体浓度:计算公式: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19 )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电极型号: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0 )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最低检出限:测定波长:比色皿厚度:参比溶液: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最低检出限:测定波长:狭缝: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2 )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色谱柱类型:检测器类型:最低检出限: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3 )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色谱柱类型:最低检出限: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第页共页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生物监测部分)样品名称:收样日期:测定日期: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测定:校核:审核:第页共页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生物监测部分)样品名称:收样日期:测定日期:初发酵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复发酵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 MPN值= MPN指数 10/最大的接种水量测定:校核:审核:第页共页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 GB/T14623-93监测日期: 天气状况:声级计型号: 声级计编号:监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7 )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监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28 )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监测类别:监测:厂方代表:审核:第页共页机动车排气检测原始记录表检测地点:方法依据:检测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检测:校核:审核: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配制:校核:审核: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31 )校准曲线绘制原始记录表分析:校核:审核: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校核:审核:样品交接记录表质控人员审核:样品分析任务表分样人:质控人员审核: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处理:校核:审核: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校准日期: 环境温度:℃大气压: kPa 皂膜流量计型号: 皂膜流量计编号:校准:校核:审核:。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18-2001代替GB6921-86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2011-09-08发布 2011-11-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2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 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 的重量法。

本标准是对《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1986 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三章内容;——增加了PM10和PM2.5 的术语和定义;——对PM10 采样器性能指标进行了修改,将切割粒径Da50=(10±1)μm改为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σg≤1.5 改为σg =(1.5±0.1)μm。

全部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 10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2003 )中的规定;——增加了PM2.5 采样器性能指标,切割粒径Da50=(2.5±0.2 )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其他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 -2003 )中的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 年 10 月 10 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9 月8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18-2001代替GB6921-86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2011-09-08发布 2011-11-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2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 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 的重量法。

本标准是对《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1986 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三章内容;——增加了PM10和PM2.5 的术语和定义;——对PM10 采样器性能指标进行了修改,将切割粒径Da50=(10±1)μm改为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σg≤1.5 改为σg =(1.5±0.1)μm。

全部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 10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2003 )中的规定;——增加了PM2.5 采样器性能指标,切割粒径Da50=(2.5±0.2 )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其他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 -2003 )中的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 年 10 月 10 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9 月8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

大气采样器校准记录表

大气采样器校准记录表

标准流量(L/min)=
式中: V——标准状况下皂膜流量计两刻线间的体积,ml;
校准人:
日期:
复核:
日期:
式中: V——标准状况下皂膜流量计两刻线间的体积,ml; Vm——皂膜流量计通过两刻度线间的体积,ml; P——校准时大气压力,kPa; P0——标准状况大气压力,101.3kPa; T0——标准状况绝对温度,273K; t——校准时的温度,℃。
采样器标准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计算:
V 60 3次测定的时间平均值 1000
大气采样器校准记录表
编 号:
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
皂膜流量计编号
温度(℃)
大气压(kPa)
采样器流量计 读数(L/min)
皂膜通过两刻度 线的时间(s)
平均时间 (s)
皂膜通过两刻度 标准体 标准流量 线的体积(ml) 积(ml) (L/min)
皂膜流量计的标准体积计算:
V=Vm(
T0 p ) T0 t p0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1 概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组成,一般分析单元能自动监测环境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参数。

其监测仪器一般分为点式监测仪器和开放光程监测臭氧、一氧化碳和PM10仪器。

本作业指导书用于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参数监测仪器、采样装置等监测子站进行测试.2 编制依据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 479-2009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83-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7—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 9801—88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 6921—86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263—94 环境空气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3 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表3-1、表3—2和表3-3中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

3。

1 外观要求3。

1。

1 应有制造计量器具CMC标志(进口产品应取得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和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

3。

1.2 仪器表面无明显碰、划伤,外观整齐、清洁,零部件表面不得锈蚀。

3。

1。

3 仪器各紧固件应连接牢固、可靠;各调节器件应功能正常,操作灵活方便.3.1.4 仪器主机面板显示部分数字清晰,字符、标识易于识别。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环境空⽓采样操作规程⼀、采样⼯作流程1、接受任务现场监测和采样承担部门的负责⼈在接到任务后提前通知有关科室配合,质量管理室填写任务传递单,将任务传递⾄现场监测⼈员。

2、对监测项⽬基本情况进⾏调查现场监测⼈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产设备、⼯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情况,监控⽣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如:⽓象、⽔⽂、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技术(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3、领取并检查采样所需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进⾏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员根据任务传递单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需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仪器设备的运⾏检查。

(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温⽓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置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平⾏)、滤膜(含空⽩和备⽤膜)、镊⼦、凡⼠林、剪⼑、⼿套、封⼝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2)仪器设备的运⾏检查在领⽤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记录,尤其检查采样器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密性检查。

(3)现场采样前的准备1)复核现场⼯况,是否适宜进⾏采样;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稳定度等⽓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置;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4)⽓密性检查,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有漏⽓现象。

4、现场采样(1)⽓态污染物采样1)将⽓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样温度、压⼒等参数。

⽓样温度和压⼒可分别⽤温度计和⽓压表进⾏同步现场测量。

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体捕集装置进、出⽓⼝密封,记录采样流量、采样结束时间、⽓样温度、压⼒等参数。

按相应项⽬的标准监测分析⽅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