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楂树之恋》的拍摄手法

合集下载

大学影视鉴赏论文《山楂树之恋》

大学影视鉴赏论文《山楂树之恋》
二、电影音乐的配器特点:民族乐器为主,并与西洋乐器巧妙融合《山楂树之恋》电影音乐的配器中民族乐器的运用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与西洋乐器巧妙融合,是其另一大特色和亮点。
(一)民族乐器的大量运用
(二)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融合运用
三、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
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
那一夜,老三对静秋说;跟你在一起,我就想飞,我好想带你一起飞,但是我的翅膀折断了,不能陪你飞多久了……老三知道自己时无多日,他把写给静秋的信件、日记、照片等生前物件都装在了一个军用包里,委托他弟弟保存,说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那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他在日记上写着:静秋,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爱是那么多,时间却是那么的少,尽管静秋与老三的爱是那样苦短,但他们的爱又是那样绚烂。自老三去逝后,每年的五月,静秋都会到那棵山楂树下,跟老三一起看山楂花,在她看来,那树上的花比老三送给她的花更红,更艳,因为那红艳的山楂花,流动着老三那殷殷的血液。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三的殷殷血液,伴着老三的爱,激情巡回地在静秋的血脉里流动着,那流动的爱永远滋润着那红红的《山楂树之恋》……
(二)歌曲《山楂树》的首尾呼应
音乐不仅仅是好听与否,它是文化,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历史环境中的精神。《山楂树》这首歌张导认为这首歌曲是情景歌曲,是对男女主角相识之处的回忆,是一种标志,一定要用这首歌才能紧扣主题,突出这首歌曲在此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也就再一次地出现了这部电影音乐结构上的首尾呼应。此部电影的序曲和尾奏以及电影开始和结束时歌曲的双重首尾呼应,产生出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音乐内在的结构力更加强大,让整部电影音乐总的艺术结构布局更加完整。这也是此部电影音乐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小说的画面感之于电影——兼谈张艺谋为何拍《山楂树之恋》

小说的画面感之于电影——兼谈张艺谋为何拍《山楂树之恋》

他脸庞 不是黑红的,而是 白皙的;他的身材不
是壮得 “ 象座 黑铁塔 ” ,而是 偏瘦 的;他 的 眉 毛倒 是 比较 浓 ,但 不象 宣传 画 上那 样 , 象两把 剑 ,从 眉
心向 两边 朝上 飞去 。他 的眉 毛 浓 虽浓 ,但 一 点 不剑 拔弩张。
了,躲 在 一 个 小伙 子们 看 不见 的地 方 ,忧伤 地 询 问 山楂 树 ,到底 她 应 该 爱哪 一 个 。 作 者所 呈现 的 山楂 树 的形 象 与其 说 是通 过静 秋 的视 角 ,
毋庸 置疑 ,人 物 是小 说 的核 心 ,小 说 的主 要任 务 是塑 造
人 物 形象 。 小 说 以文 字符 号 为载 体 ,读 者 阅读 时将 文 字还 原 为 想象 ,进 而 产 生千 应 形象 。而 由于 小说语 ; 意义 生成 H ’ ‘ 的 过 程 局 限于 读者 的 审美 视 域 ,小 说 形象 而 模糊 、多义 。然 而 ,却也 有 这样 一 些小 说 ,在 造 人 物 形象 时会 给 读者 呈现
一 一
天还挺 冷 的, 不光 没有 满树 白花 ,连树 叶也还 没 泛青 。静秋有 点 失望 ,因为她 从 《 楂 树 歌 曲 山 里提 炼 出来 的 山楂 树形 象比这 诗 情画 意 多 了。 她每 次 听到 《 山楂 树 》 这 首歌 , 眼前 就浮 现
出一个画面:两个年青英俊的小伙子 ,正站在树 下 ,等待他们心爱的姑娘 。而那位姑娘 ,则穿着 苏联 姑娘们 爱 穿的 连衣裙 ,姗 姗地从 暮 色中走
所 造 的人 物 如 此 栩 栩 映 现 于 读 者 的 想 象 中 ,如 此 深 入 人 心 ,原 因何 开 满 枝 头 , 可 亲 爱的 山楂 树 啊 ,你 为何 发 愁 ?”

论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叙事美学

论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叙事美学

论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叙事美学
蒋进国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电影《山楂树之恋》用政治语境下的"纯爱"故事展现人性,其叙事手法与海明威"压力下的光辉"及"冰山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楂树意象蕴含着三个维度的隐喻:政治和人性、生与死、人与物,从而使影片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

影片用政治色彩的解构反衬至美的人性光辉,用生命易逝的缺憾凸显人类存在的悲剧宿命,用灰白色调衬托自然永恒的空灵之美。

该片是张艺谋艺术风格的转型之作,也是对当代大众娱乐文化的反拨。

【总页数】5页(P104-108)
【作者】蒋进国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张艺谋电影美学研究——从电影《山楂树之恋》说起 [J], 张挺玺;朱伟华
2.《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 [J], 戴雁辉;张建凯
3.《山楂树之恋》:后\"文革\"电影的青春叙事批评 [J], 黄怡婷
4.《山楂树之恋》:后“文革”电影的青春叙事批评 [J], 黄怡婷
5.张艺谋电影叙事的"诗意"策略——以《山楂树之恋》为例 [J], 樊斯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彭凯影视剪辑作业《山楂树之恋》赏析

彭凯影视剪辑作业《山楂树之恋》赏析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所采用的的叙事、蒙太奇应用、剪辑、拍摄等手法都很简洁明了,就如剧中静秋与老三的爱情一样干净。

故事采用了顺叙手法。

以时间为明线,将这部电影的每一段情节用黑底白字的标语连接,逐渐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就像日记一样,记录着静秋和老三的点点滴滴。

同时,导演灵活运用了各种暗示、隐喻和烘托的具体手法修饰,呈递给我们一部精彩的日记式电影,一段属于那个时代的山楂树之恋。

故事中还采用了平行蒙太奇、象征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因果蒙太奇等。

平行蒙太奇是剧中采用比较多的,例如影片开头静秋来到山楂树前休息的那段,相互之间的镜头转换通过他们的对话连接。

同时,象征蒙太奇也在上面那段得到体现,西坪村的山楂树作为核心线索和静秋和老三坚贞爱情的象征穿插在故事中。

剪辑技巧在剧中用的很简洁,最明显的一个是各段情节的承接递进,都使用渐隐的画面和留白字幕进行切换。

其余的剪接技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难察觉,推拉摇移的镜头衔接的顺畅自然,动作场景的剪接恰到好处。

交代情节和环境时用了全景和中景,需要体现人物表情和内心活动时也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近景描写。

此外,电影的拍摄手法也充分体现了张艺谋的特色,对于他想突出的事物,他给予了与环境不同的一个色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开头西坪村张队长拿的迎接标语,用了张艺谋偏爱的红色,与周遭暗色调的环境比较相当突出。

张艺谋的特色风格还在影片的重要象征山楂树和女主角静秋等上面都有体现。

影片的构图也很精致、和谐,明显是经过精心雕琢一番的。

《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虽然在剪辑表达方面比较平淡,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还有整部电影的画面基本都是暗色调,引导观众的心情变化,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尾。

然而结尾时的画面色彩却随着山楂树的季节性成长开始渐渐明朗,配合悠扬的歌声、渐隐的字幕和满树开放的白花,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落幕,留下我在无限遐想。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构图分析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构图分析

▲THE FILM影视128影片《山楂树之恋》的构图分析李晓君(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摘 要:电影构图是观众对影片的第一印象,好的画面构图,不仅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还可传递影片的风格和基调,渲染情感和氛围。

电影构图应遵循平衡原则、变化原则及动态原则。

关键词:构图;平衡;变化;动态《电影艺术辞典》将电影画面构图解释为:“被摄体在一定幅度里美的结构,是被摄对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画面分割形式,其中包括光、影、明暗、线条、色彩等在画面结构中的组合关系,共同构成视觉形象。

”在影片中,影片的风格是构图的主要影响因素,影片《山楂树之恋》的风格清新、唯美,带有怀旧情愫,这决定了影片的构图基调是平稳。

同时,画面中呈现了影视构图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1 利用“黄金分割法”“三等分法”突出主体主体是画面的趣味点,是影视画面中的支点,是情节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是吸引观众的点。

《山楂树之恋》中大量的使用了“黄金分割法”“三等分法”来突出主体。

黄金分割比例是1∶1.618,画面中最吸引人的点被安置在黄金分割点。

而“三等分法”是由“黄金分割法”演变而来,将画面左中右或上中下平分成三等分,而画面三分之一处或横线直线相交的四个点是安排趣味点的最好位置。

影片里欢欢带静秋去找老三时,静秋在等待欢欢和老三时使用的就是黄金分割法,将静秋放在黄金分割点上,使观众的视线落在静秋身上;同时,用近景将静秋的好奇、期待的心情呈现给观众。

静秋从城里回乡,老三去车站接静秋,随后在老乡家里吃饭,导演安排了两人相对而坐,表现出两人的亲密关系。

在这一情节里,创造者把老三和静秋分别安排在画面的左右1/3,更好地突出主体,均衡画面。

影片在采用“黄金分割法”或“三等分法”时多使用的是人物视线方向留白,保持画面的平衡。

2 利用前、中、后景营造画面的纵深感为了营造画面的纵深感,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前、中、后景来表现。

前景是将人物或景物安排在画面的最前方,起到陪衬的作用,有时仅取局部。

《山楂树之恋》叙事手法

《山楂树之恋》叙事手法

《山楂树之恋》叙事手法《山楂树之恋》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来构建其情感深沉、纯净如水的爱情故事。

首先,它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这种角度使得故事的讲述者和作者基本幻化成同一个人,从而让读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全面、深入地剖析故事情节,直达人物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故事更具深度和广度,还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其次,影片在叙事中巧妙地运用了“重构型”蒙太奇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对时间的重组,如浓缩简化、颠倒时序、交错呈现和平行剪辑等,以“时间畸变”作为结构段落的功能指向,有效地营造了悬念,烘托了环境气氛,并为人物之间的情感发展做了铺垫。

例如,在影片的初始阶段,通过一组横移镜头和摇镜头的组合,将静秋入迷地听着帐篷中传出的苏联名曲《山楂树》与对帐篷外观的投射组合起来,制造了悬念,为老三与静秋相见以及相互倾慕作了铺垫。

此外,影片还大量使用了空镜头,这些镜头不包含人物,主要聚焦在自然环境上,如山川、树木、河流等。

这些空镜头不仅赋予了影片一种独特的审美内涵,还通过大自然的纯净和空灵来象征老三与静秋之间“清澈”、“透明”的爱情。

同时,这些空镜头也起到了“留白”的效果,引发观者以无限的遐想与向往。

最后,从小说层面来看,《山楂树之恋》还借鉴了琼瑶小说的叙事路线,将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描写得纯情而深沉。

通过复制琼瑶小说的要素与叙述规范,小说成功唤醒了读者对早期琼瑶小说的阅读经验,使读者在琼瑶式叙事成规的“启发”下与小说产生共鸣。

同时,小说还通过构建“山楂树”的意象,以诗化的语言来表达老三与静秋之间爱情的纯洁性。

综上所述,《山楂树之恋》通过综合运用第三人称叙事、重构型蒙太奇、空镜头以及琼瑶式叙事等多种叙事手法,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深情而纯净的爱情故事,使读者和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山楂树之恋赏析

山楂树之恋赏析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欣赏完《山楂树之恋》后,我觉得其实里面所采用的叙事、蒙太奇应用、剪辑、拍摄手法等都非常地简单明了。

就叙事角度来说,主要采用了平叙即顺叙手法。

它几乎可以当作生活记录片来观赏。

它只是很简单地将一个故事中的每一段情节都一一地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来,就像是一本日记本,每一天的故事每一天记录下来。

它更多的反映生活的本色,目的是为了影片更真实。

同时,导演在每一段情节中,巧妙地借助于各种暗示、隐喻和烘托的具体手法,用一棵开红色花的山楂树来象征纯洁、热烈而美好的爱情。

就蒙太奇应用来说,采用了平行蒙太奇、象征式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因果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

譬如,静秋和欢欢去找老三那段,静秋在河堤上等得时候的动作和老三抱着欢欢走向河堤的动作相互穿插表现出来。

象征式蒙太奇方面,这部影片有一个最主要的代表是西坪村那个开红花的山楂树。

作为西村坪那棵开红花的树,它是这部影片的核心线索所在,同时也是静秋和老三坚贞爱情的见证和象征。

结局中,静秋同老三最终也没能实现一起回西村坪看山楂花的愿望,而且象征着两人爱情的山楂树却开着白花,最后还被水淹没了。

这时《山楂树》歌曲渐渐响起。

歌词里情人约会的喜悦与影片中的爱情悲剧形成对比。

老三为了和静秋约会,于是经常到二队加班争取轮休。

这样子变得更有机会接触那些很有可能导致他去世的矿石,同时就使得他更早地离开了静秋。

这是因果蒙太奇的表现。

就剪辑技巧来说,这部电影所采用的也很单一明了。

每一段时间的情节的承接递进,都采用渐隐和留白字幕来进行切换。

除了几个摇镜头和移镜头之外,镜头的切换没有太多技巧,很多是直接地切换。

交代情节环境时采用了全景和近景,更多的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时采用了特写和近景。

就拍摄手法来说,很多镜头都是固定在一个焦距内拍摄。

而且,张艺谋偏爱红,红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

所以影片里山楂树开红花,老三给静秋买红衣服等都有体现。

三楂树之恋的拍摄手法分析

三楂树之恋的拍摄手法分析

三楂树之恋的拍摄手法分析《山楂树之恋》犹如那红红的山楂,火热、好看而又酸楚。

唤醒了我们那曾经散落在民间的,简单、真实,如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该影片的主要拍摄手法有“蒙太奇”。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

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例如影片中老三在带领静秋过河时用树枝牵引她的镜头倒影的水中,就是这样的。

“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

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畅、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

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梗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一、影片主题分析每个人心中多有自己的“山楂树之恋”,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初恋之歌,虽然青涩,但是真实感人。

《山楂树之恋》的主题表现人的初恋情结,讲述的是那个年代人心的单纯,对待男女之事的保守但却也不失浪漫。

影片努力表现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老三和右派家庭出身的孩子静秋相恋的故事,他们的恋爱没有现代爱情故事中热烈的床上戏,甚至没有亲吻、拥抱。

但是主人公老三用他那个年代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好男人的形象,这个爱情故事的诞生仍然有他的时代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楂树之恋》
——返璞归真,大巧不工说心里话,这部电影看完,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通篇没有使用任何独特的叙事手法,或者拍摄手段,只是平静的讲述着一个其实很普通的故事。

影片甚至没有用感人的音乐来渲染某些情节,也没有用一些寓意深刻的镜头来刻画某种情感。

仿佛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样,那样的真实。

看看现在已经几乎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纯真的爱情被视为“傻”“缺心眼”的时代里。

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也相信曾经是有,是可以有这样纯静的爱情。

影片的开头,恬静纯美的音乐做底。

字母没有加任何特效,平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不过,让观众看一分三十秒黑底白字的字幕,张导是何等的自信与气度。

其实也是,如果字幕放在最后,而且飞快的划过,没人能看清,更没人能记得演职人员的名字。

只是,从头到尾直接配上英文字母,看来冲击国际的想法是早已经打下了。

一直都很赞赏张艺谋影片里的色彩,漫天的油菜花,一行人穿行其间,也许只会出现在梵高的化作中。

山楂树下的取景,构图很美。

那一端蜿蜒的石卵路,老三走的很慢,故意让他走的慢些。

我想是为了表现静秋略显忐忑与羞涩的心情。

不知道那一句“就怕以后没时间了。

”为什么总感觉有点特别现代的感觉。

也许是在现实生活中听的太多了吧。

吃饭时老二如同军队点名一般的站起来,有点生硬。

为了表现老二的憨厚与实在,其实还有很多方法。

更何况老二的戏份也很少。

静秋见老三进来,摆弄的钢笔,不问自答的说:“我正写材料呢。

”到是把此刻静秋那种心思描写的很到位,很值得人学习。

老三看的是材料,静秋看的是老三。

那一扇小小的床,没有交代外面的事,却通过静秋的神色就可猜出个七八。

糖、灯泡、钢笔,老三的手中总会带给静秋一丝丝改变,一丝丝暖意。

因为本片开头大多都是根据静秋的角度来描写,而老三的这几次出现,都会给她带来些东西。

不需要描写,就能对老三的人物性格,以及对静秋的影响交代清楚。

静秋说要走时,老三的表情,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信号。

静秋排练那首红歌,我还真一时还不知道是什么名字。

但是确实很反应当时那个年代,几名伴舞的演员表情还是比较给力的。

舞蹈的编排上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找寻当年的那种感觉。

可能很难引起我们同龄人的共鸣,就如同我们看到父辈的照片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总摆一个姿势一样。

一根根柱子,显得很压抑,显得静秋妈妈和数落她的那两个人那么的远,也在表现那个时代,和那种作为,离我今天也是那么的远,离人民的心也是那么的远。

繁重的粘信封,我是见过的。

可能有些同龄的朋友,没见过觉得还挺新奇,挺好玩。

但是要知道,片中静秋能如此熟练,说明她已经干这个枯燥的事干了很久了。

其实,静秋回到县城,汽车驶入车站这一个镜头,交代不交代,我觉得意义好像不大。

老三把衣服披到静秋身上,这段感情就从悬而未决,变成了昭然若揭了。

前面一直藏着掖着的音乐,终于伴着静秋老三两人喝稀饭的声音缓缓切了进来。

这一段,走了很久的似夜非夜的夜路。

拉着手,也许并不见得走得更稳,更何况是拉着树枝?但是男人有时就是这样,只有把女人拉在手心,才觉得能够保护她。

而女人也一样,也许并不需要男人拉着才能走,只是觉得被自己信任的男人拉着,心里觉得更安全。

清澈的河水,倒影着两个情窦初开的青年,真是如诗如画。

第二次路过山楂树,是在迷雾中。

和来时清澈的天空成了截然对比。

就好比是静秋的心情一样,此刻如同陷入阴霾一般。

而她的眼神,却不舍的流转在那个山楂树下。

工地上,很诧异,那个年代里,难道只有静秋一个女孩子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吗?又或者这里是李主任给这个走资派子女的“特殊照顾”?如果长芳来找静秋的时候,静秋的表情中能多带一点不好意思,才更符合她的性格。

而这个活静秋也就只干了一场戏,后面因为老三心疼她,略有资助而作罢。

可是如果前面能多表现一些静秋工作有多辛苦,会更能让
人信服。

否则,让我觉得就像只是为了后面的剧情做服务的。

老三对静秋的好感,太突然。

长芳和静秋之间的友情,也太突然。

静秋尾随长林这一段,突然跳到荒郊野外,让我以为静秋一路跟到了西坪村。

也不明白静秋可以旷工,或
者旷课吗?不过静秋看到老三时的表情演绎的还是可圈可点的。

夕阳下静秋的笑,老三温暖但不肉麻的话,真的很抓心。

在亭子里,老三在说如此深情的话的时候,要是不这么一板一眼就好了。

其实换泳装,游泳那一段非常好。

有很大反差。

而且静秋走出来依然用衬衫遮住身体,非常有意思。

只是为了那个更衣室,他们把板车从学校一下拉到池塘边上,不知道会不会引人注意,多少有点牵强。

老三游泳后犯瞌睡,割破手臂血难以凝结,都为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和伏笔。

老三的血滴到静秋编的金鱼上,给人一种很不详的预感。

“那我就等你一辈子。

”“我能等,无论等多久。

”“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老三这几句感人肺腑的承诺,却无法预料自己半道而终的结局。

脱下静秋的鞋,深情的注视,音乐缓缓的起来,非常的细腻。

静秋母亲反复落下的木槌,还有静秋母亲此刻复杂的心情,就如同那敲打声一样“梆梆梆……”难以言表。

静秋和老三在河两边遥望。

让我想到了三途河,想到了彼岸花。

因为之前看过预告,所以知道最后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所以给这个镜头,又蒙上了一种悲伤的色彩。

相互做出拥抱的手势,更是把这种悲伤推向了极致。

第三次经过山楂树,静秋的眼神真的不那么“若有所思”了。

而天气依然是雾蒙蒙的,那么的不透彻。

很符合静秋此刻的心情。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虽然更有名的是作为抗大的校训,但也算是一个时期的符号,至少文化大革命还没过去。

最后静秋反复的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

”这里可以说是催人泪下的。

老三给她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都是温暖。

而此刻静秋除了回忆,也什么都留不下了。

整部电影都没用使用花哨的拍摄手法,或者叙述手段。

中间的时间过度。

导演没有使用连串的镜头来表现,而是直白的使用字幕来说明。

也是为了不破坏这种返璞归真的纯静。

对于服装,布景,道具,群演。

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没办法妄加评论。

但和父辈们讲述的还是十分相似,挺有那种味道的。

摄影更是没得说,张艺谋的电影画面上始终都是一种享受,至少不会再视觉上折磨观众。

看似一部平和无奇的电影,其实这才是大巧不工的大手笔。

我想不利用任何技巧,而是单纯平静的使用这么普通的镜头,来达到如此感人至深的目的,是非常有难度的。

应该是也给国产电影另辟了一条蹊径,或者是一条只有张艺谋可以走的蹊径。

与其说是蹊径,不如说可能是另一条康庄大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