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__2018年_7_3
发热待查

诊断:变应性亚败(Still’s病)
29
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作用; 一般情况下不用,少数情况(疑有药物热、 Still病等慎用);
滥用改变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使诊断发生 困难,长期应用加重原有感染性疾病或诱发二 重感染,延误治疗。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8
发热待查
(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定义:发热病人,经常规检查和治疗,
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诊断不能
明确,称为发热待查。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
诊断标准
国内:病程2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7.5℃,
经完整病史询问、详细体检后仍不能
药物和有毒物质 接触史
蜱接触史
可能疾病
药物热、烟雾热
间歇热、落基山斑点热、莱姆病
动物接触史
肌痛 头痛 神智异常 心血管异常
鹦鹉热、钩体病、布鲁菌病、弓形虫病、猫抓热、Q病、兔咬热
旋毛虫病、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 家族性地 中海热、多发性肌炎 间歇热、兔咬热、慢性脑膜炎/脑炎、疟疾、布鲁菌病、中枢神经系统脑瘤、 落基山斑点热 类肉瘤性脑膜炎、Takayasu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落基山斑点热 亚急性心内膜炎、 Takayasu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落基山斑点热
5
内 生 致 热 原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前列腺素 cAMP Na+/Ca2+比值 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6
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发热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列出常见的 9 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1℃。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 = 感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5:发热到39℃ 才能药物退热吗?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1. 引言
这份文档旨在为处理发热病患提供专家共识。
针对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爆发,我们呼吁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严格遵守以下流程和指南,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流程和指南
2.1 评估和分流
- 对于发热病患,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评估。
- 评估应包括症状、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
- 根据评估结果,将病患分类分流至相应的区域。
2.2 防护措施
- 所有医护人员在与发热病患接触时,应佩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及时进行消毒。
-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经常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洗手液。
2.3 检测和诊断
- 对于有发热症状的病患,应尽快进行相关检测,如体温测量、血液检查等。
-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诊断,并继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2.4 隔离和治疗
- 将被诊断为有传染性疾病的病患进行隔离。
- 隔离区应具备相应的隔离条件和设施。
- 根据病情和病患个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5 传染病防控
- 医疗机构应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包括加强卫生消毒、提供
宣传教育等措施。
- 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结论
本文所提供的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旨在保障患者和医护人
员的安全。
我们希望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能够遵循这些流程和指南,并持续关注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共同应对当前和未来的传染病挑战。
参考文献:详见正文注释。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背景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多种疾病都会伴随发热的表现,如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疾病、肿瘤等。
因此,对于发热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与深入研究。
诊断
1. 感染性疾病
发热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表现,经常伴随咳嗽、胸痛、腹泻、头痛、喉咙痛等症状。
对于急性发热,需首先考虑感染性疾病作为原因,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 风湿免疫疾病
风湿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都可能表现为长期低热。
这些疾病的诊断需要依据专科医生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 肿瘤
肿瘤有时也会伴随发热症状,特别是恶性肿瘤。
针对发热可能与肿瘤有关的患者,一般需要进一步进行PET-CT、肝颗粒样细胞、肺高分辨率CT等检查,从而确定肿瘤的情况。
治疗
1. 清除病因
对于发热这种症状,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清除病因。
因此,在发热的时候,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检查和诊断,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平复热度
发热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心跳加快、脱水、刺激免疫系统等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平复热度,如服用退烧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3. 补充营养
发热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
对于发热的治疗,需要不同专科医生共同努力,确定病因,针对性进行治疗,并进行充分的体检和治疗。
在治疗中,需要针对性的平复热度和补充营养,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4.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1)伴皮疹
①感染性疾病(EB病毒感染、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②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SLE、皮肌炎、成人still病等) ③肿瘤(淋巴瘤等) ④其他(药物热等) (2)伴淋巴结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全身性) 脾肿大( 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血液系统 疾病、局部占位)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若未获得诊断线索,可进行发热病因的初步非特异性筛查 以提供有用的病因诊断线索。
• 应用非特异性检查结果的线索时应注意: ①非特异性检查异常指标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大,对病 因诊断的提示价值越大; ②非特异性检查的结果在提示诊断线索的同时也能够作为 排除某些疾病的线索; ③非特异性检查线索需要综合流行病学、病史、体格检查 中的线索,综合分析,归 纳出最可能的病因 诊断方向。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建议15: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染等可凭借疗效 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 建议16: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建议17:原则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
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谢谢!
筛查手段。PET-CT的意义在于指示可疑病灶部位, 为下一步的检查指明方向,不能仅凭PET-CT 的结果做出诊断。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1.体温控制: 建议12: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而无需处理发热。 建议13:对于体温在39-40℃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 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 衡。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建议14:对于体温>40℃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 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 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 发。
发热及退热药物选择

发热及退热药物选择1.发热、高热和过热发热—发热是指核心体温超过了个人的日常范围。
早晨口腔温度高于37.2℃(98.9℉)或下午口腔温度高于37.7℃(99.9℉)可考虑为发热。
在实践中,常采用体温高于37.8℃(100.0℉)或高于38℃(100.4℉)作为通用阈值。
高热—高热是指体温特别高的发热(>41.5℃),可见于严重感染者以及CNS出血患者。
过热—绝大多数体温升高的患者存在发热,但是少数患者的体温升高提示过热,包括热射病综合征、某些代谢性疾病以及干扰体温调节药物的作用。
在过热期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并不改变,仍保持在正常温度水平,而体温上升不受控制,并远超散热能力。
2.发热的发病机制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属于一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称为细胞因子(IL-2、IL-4和IL-6、G-CSF),注意:抗细胞因子药物可显著减弱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的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来自宿主体外,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产物,例如毒素,脂多糖内毒素(Toll样受体(TLR)配体,导致细胞活化)。
3.退热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强效退热剂,因为它们可抑制环氧合酶(COX-1或COX-2),后者可促进PGE2合成,下丘脑组织和第三脑室的PGE2水平升高,启动下丘脑核心温度调定点升高过程。
对乙酰氨基酚在外周组织是一种环氧合酶的弱抑制剂,没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然而,对乙酰氨基酚在脑中被细胞色素p450系统氧化,氧化后的形式可抑制环氧合酶活性。
糖皮质激素也是有效的退热剂:细胞膜释放花生四烯酸需要磷脂酶A2参与,与环氧合酶抑制剂类似,糖皮质激素正是通过抑制磷脂酶A2活性来减少PGE2合成。
糖皮质激素可阻断致热性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
4.发热和高热的治疗治疗发热的目的首先是降低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其次是促进散热。
什么时候需要治疗:治疗发热目的是以减轻头痛、肌痛和关节痛等症状,或是预防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出现发热并发症或儿童出现热性惊厥等并发症。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张文宏;李太生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18(41)7
【摘要】1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的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总页数】16页(P385-400)
【关键词】发热待查;疾病诊治;专家;《中华传染病杂志》;诊治流程;循证医学证据;编辑委员会;诊断水平
【作者】张文宏;李太生
【作者单位】<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3
【相关文献】
1.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3.诊治发热待查——临床医师任重道远 [J], 李太生
4.凝聚专家共识规范临床诊治——《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中国专家共识》发布[J], 柳海霞
5.发热待查糖尿病患者确诊感染15例诊治分析 [J], 徐风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热待查诊治共识培训考核试题

发热待查诊治共识培训考核一、选择题1、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单选题]*A、体温超过正常值0.3(B.散热过程超过产热过程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D、由体温调节中枢阳定点上移引起V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建碍所致答案解析: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2,发热是一种重要的()[单选题]*A、临床症候群B、病理过程√C.彳蚊疾病D、综合征E,体征答案解析: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率要的病理过程.3、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局过热?()[单选题rA、酷热时中詈√B、妇女月经前期C,剧烈运动D、中苗性休克E、流行性出血热答案解析:酷热中暑时是因敬榭B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履过热.而妇女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属发热.4、右床上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单选题FA、变态反应B、药物的毒副作用U外毒素污染D,内毒素污染VE、内生性致热原污染答案解析: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干热160℃2小时才能灭活,一股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是引起输液反应发热的重要原因.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单选题rA、产热等于散热B、散热大于产热U产热大于散热√D,产热增加E、散热障碍答案解析: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由于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原来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中枢对“冷”信息起反应,发出指令经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导致皮肤温度解氐,散热随之诚少;同时指令到达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膜之增加.因此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6、严蚤高热病人未经任何处理首先容易发生()[单选题rA、低海性脱水B.等渗性脱水U高渗性脱水VD、肾排水下降引起潴留E、热惊厥答案解析:严至高热病人皮肤和呼吸道水分大量蒸发,加上大量出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待查,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一直是临床疾病诊疗的重点和难点。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委会于 2017 年底发布了《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
发热待查的定义
建议规范用语,统一将「fever of unknown origin」命名为发热待查。
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可将发热待查分为 4 类: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 HIV 感染者的发热待查,后三者统称为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
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可归纳为 4 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不同时期、地区、年龄的患者以及不同医疗资源造成发热待查的病因谱构成比例不同。
表 1 经典型发热待查与特殊人群发热待查的比较
经典型发热待查如何查?
遇到发热待查,不要头疼,做到「一掌握四步骤」,见招拆招,才不会束手无策。
1. 掌握病因
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超过 200 种,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 4 类:
(1)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
成人 still 病、SLE 是年轻患者常见病因,老年患者中风湿性多肌炎/颞动脉炎等发病率上升。
(3)肿瘤性疾病:随影像学技术普及,易被早期发现,在发热待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4)其他疾病:约占 10%,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2. 诊断流程四步骤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发热病程:持续超过 3 周;
∙体温:口腔测体温至少 3 次>38.3℃ 或至少 3 次体温 1d 内波动>
1.2℃;
∙既往病史: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史;
∙检查:经过至少 1 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认。
其中系统全面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片和腹部 B 超。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诊断需结合病程、体温、既往疾病史,应特别注意的是,患者应为完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的患者。
(2)病因初筛(第一阶段)
① 病史采集:按疾病发展顺序询问病史,再追踪重点线索,需重视患者是否为持续发热、记录热程、判断热型、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了解相关的病史。
② 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至少 4 次/天,考虑中枢性发热时多部位测量)、细致有重点的入院体检和每日常规观察。
部分体检线索对应可能疾病见下表:
表 2 发热患者的伴随症状和个人史提示的诊断线索
③ 根据病史和体检结果完善辅助检查:首先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若为感染性疾病则明确定位,若为非感染性疾病则进一步区分(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其他)。
根据可能的诊断,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建议第一阶段筛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外周血涂片、甲状腺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糖、血培养 3 套(需氧瓶+厌氧瓶)、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降钙素原、DIC 全套、血沉、C 反应蛋白、铁蛋白、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分类(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NK 细胞)、自身抗体谱、HIV、梅毒 RPR 和 TPPA、标准心电图、腹部 B 超、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胸部 CT 平扫。
④ 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发热伴皮疹、淋巴结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关节肌肉病变等特殊临床表现,可为发热待查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根据病史和体检的结果完善辅助检查,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按照发热待查诊断思路,寻找诊断线索是非常重要的,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比如伴皮疹、伴淋巴结脾肿大、伴肝功能异常、伴血小板减少、伴关节肌肉病变等等都可为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
(3)针对性检查阶段(第二阶段)
若经过第一阶段初筛仍未明确诊断,则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第二阶段检查应注意两个原则:特异性高、从无创到有创。
① PDC 引导下的特异性有创检查:
∙发热待查伴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活检较淋巴结穿刺更易获得特异性结果。
相较于较颈前、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颈后、锁骨上或滑车上淋巴结活检更具诊断意义。
∙当疑诊感染性疾病但血培养阴性时,骨髓培养可提高阳性率;如疑有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累及,骨髓涂片、活检及流式细胞检查均有诊断价值。
∙在诊断困难的病例中,必要时可多次重复有创检查以获取临床线索,但需与患者做好沟通。
②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技术(PET-CT)
发热待查应用 PET-CT 检查的诊断效率、路径、经济学价值以及结果评估仍有待大样本量分析验证。
阳性 PET 结果具有较大的病灶指向性意义,经前期检查无诊断依据且 PET-CT 阴性的患者经长期随访多数也预后良好。
目前建议将 PET-CT 用于发热待查诊断的第二阶段仍未获得诊断线索者,不推荐作为所有发热待查的常规筛查手段,也不能仅凭 PET-CT 的结果做出诊断。
表 3 发热待查不同病因的针对性检查项目
(4)发热待查的治疗原则
① 体温控制:
∙体温≤ 39℃ 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无需处理发热,退热治疗会干扰热型、掩盖体温与脉搏之间的关系等,不但影响诊断与预后的判断,更影响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体温>39℃ 的过高温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 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予以镇静、抗癫痫。
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以免增加产热、代谢率和氧耗,仅推荐在退热药物下调体温调定点时联合使用。
∙体温>40℃ 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风险的超高热患者,可在应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发,以达到快速控制核心体温、保护脏器的目的。
② 诊断性治疗:临床怀疑一些特定的疾病但缺乏证据时,在不影响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可进行诊断性治疗从而根据所得疗效做出临床诊断。
但这一步局限于疟疾、结核感染等可凭借疗效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且应选用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治疗药物,剂量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不得随意更换。
③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在不能获取病原学证据但临床高度怀疑感染的情况下,需分析可能的感染部位,在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根据初步临床诊断予以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需严格把握使用指征。
④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都具有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
但激素的滥用不但改变了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使诊断更加困哪,长期应用还会使潜在的感染性疾病播散或二重感染,延误必要治疗。
因此,原则上不主张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⑤ 长期随访:经系统全面评估仍不能确诊的患者,可长期随访观察病情,若出现新的线索需重新入院按发热待查流程评估。
部分患者需要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症状,部分观察患者长期病情无进展,预后良好。
图 1 经典型发热待查诊疗的建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