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技术

合集下载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摘要由于近几年来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农业管理信息的自动化,而且还可以在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和土壤调查等方面发挥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及其相关优势。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它可以对整个农业产业进行有效治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以及增加农业增加值,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卓越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及其相关优势。

正文1、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业管理信息的自动化。

它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农业生产信息采集,支持农业信息的及时发送,科学分析和控制农产品,以及提供土壤测试、灾害预警等服务。

这些应用使得农业行业更加生产高效及高质量等。

2、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农业信息化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农业投入,同时也减少了耕地面积,降低了农业污染。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农民全面了解农业市场,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农作物种植和物质结构优化。

例如,农业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农业市场行情、气象数据和病虫害预警等,从而帮助农民进行更有效的农业种植管理和农业生产技术选择。

结论本文探讨了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减少农业投入,同时也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

本文仅初步探讨了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未来还有更多的研究需要完善和深入研究。

此外,农业信息化技术还可以为农业市场提供全面的统计和分析,从而评估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它可以帮助农民进行作物的合理种植和养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土壤检测、病虫害预警、气象预报等,从而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管理和生产决策。

由于农业信息化技术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数字农业平台的建立和使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技术运用难度、数据安全性等。

浅析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处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一、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1. 政府支持和推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例如《农村信息化促进条例》、《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2. 技术应用领域逐渐拓展在农业生产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产调度、农产品溯源管理、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

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农田精准施肥,减少农药用量;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兴起,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3. 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无人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手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4. 农业电商的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兴起,将农产品直接与消费者对接,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1. 农民信息化水平低下尽管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但由于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受到一定影响。

农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致使信息技术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2. 部分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区缺乏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支持,导致农村信息化发展和应用较为困难。

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

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

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造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对农业信息化工作进行总结,共计1500字。

一、工作总体概述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建设智能农业系统、推行农业物联网、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手段,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工作成果1. 建设智能农业系统我们建设了智能化农业监测系统,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传感器等设备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农田土壤、水分、气象等情况,实现了对农田的精细管理。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收集、整合和分析农业生产数据,为种植者提供决策支持和精准服务。

2. 推行农业物联网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自动化设备、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灌溉、施肥、病虫害监测等过程的自动化,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我们对农产品市场、供需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为农民提供市场情报,帮助他们调整生产结构和销售策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溯源工作进行了改进,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 发展“互联网+农业”我们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商的发展,通过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将农产品与线上消费者直接连接起来,缩短了销售链条,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我们还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业服务,如农资供应、销售渠道、技术培训等,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5. 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重视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农业信息化专业,并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了大量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尽管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覆盖不完善,限制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也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

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型的现代农业技术,能够使农业生产更科学、更高效。

本文章将围绕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发展现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使读者对农业信息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字化传输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它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相结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良好,国家级农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农民信息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一、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一)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资源调度、生产计划、作物处理、温室控制等场景中。

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等指标的追踪,实现精准农业,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营与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生态环保技术的运用、农业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通过建立信息化的农业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可视化、可追溯化、可控制化,实现对农民的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精准服务。

(三)农业智能化农业智能化是指将传感器、自动控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精准化。

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产品的物理、化学、生理等方面的精准测量,实现智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农业信息化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信息数据更加准确、管理更加规范、效率更高、营销更快捷等优势。

在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将走向更加现代化、科学化、高效化。

同时,农业信息化也将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业行业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农业方案

农业行业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农业方案

农业行业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农业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农业信息化概述 (2)1.2 智能化农业发展背景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二章:农业信息化技术概述 (4)2.1 农业物联网技术 (4)2.2 农业大数据技术 (4)2.3 农业云计算技术 (4)第三章:智能化农业装备与技术 (5)3.1 智能农业传感器 (5)3.1.1 传感器种类及功能 (5)3.1.2 传感器布局与优化 (5)3.2 农业无人机应用 (6)3.2.1 精准施肥 (6)3.2.2 病虫害防治 (6)3.2.3 农田遥感监测 (6)3.3 智能农业 (6)3.3.1 种植 (6)3.3.2 施肥 (6)3.3.3 除草 (6)3.3.4 收割 (6)第四章: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7)4.1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7)4.2 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7)4.3 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 (7)第五章: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 (8)5.1 智能农业生产监测 (8)5.2 智能农业生产决策 (8)5.3 智能农业病虫害防治 (9)第六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政策法规 (9)6.1 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 (9)6.1.1 法律法规 (9)6.1.2 政策文件 (9)6.1.3 行业标准 (9)6.2 智能化农业政策法规体系 (10)6.2.1 法律法规 (10)6.2.2 政策文件 (10)6.2.3 技术规范 (10)6.3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政策实施 (10)6.3.1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 (10)6.3.2 完善政策体系 (10)6.3.3 强化政策执行 (10)6.3.4 优化政策环境 (10)第七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案例 (11)7.1 粮食作物智能化种植案例 (11)7.1.1 项目背景 (11)7.1.2 技术方案 (11)7.1.3 应用效果 (11)7.2 蔬菜水果智能化种植案例 (11)7.2.1 项目背景 (11)7.2.2 技术方案 (11)7.2.3 应用效果 (12)7.3 畜牧业智能化养殖案例 (12)7.3.1 项目背景 (12)7.3.2 技术方案 (12)7.3.3 应用效果 (12)第八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12)8.1 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12)8.2 智能化农业发展趋势 (13)8.3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 (13)第九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区域发展 (13)9.1 东部地区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13)9.1.1 发展现状 (14)9.1.2 发展策略 (14)9.2 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14)9.2.1 发展现状 (14)9.2.2 发展策略 (14)9.3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14)9.3.1 发展现状 (14)9.3.2 发展策略 (14)第十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策略与建议 (15)10.1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5)10.2 促进智能化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 (15)10.3 完善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政策体系 (15)第一章:引言1.1 农业信息化概述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业市场服务的信息化。

第二讲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第二讲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第二讲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IT)是指
在农业中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应用系统。

以信息资源的统筹为
基础,有效的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从而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以期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系统和服务。

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一、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指以农业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信息科学、网络技
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管理等的系统化。

二、农业服务信息技术
三、农业产品与市场信息技术
农业产品与市场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农业产品为中心的
信息采集、处理、整理、发布的系统,实现对农业市场的实时监测与报告、数据分析、建模、仿真等,从而更好的匹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四、农业机械装备信息技术
农业机械装备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比例在全国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农业信息化是十分必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一、农业信息化的定义农业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信息化是指应用信息化技术和市场化手段,通过传承、传播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市场信息、质量标准等信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

二、农业信息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整体相对较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的模式。

1、农业生产方面的现状: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各个环节。

在农作物和动物生产领域,应用遥感技术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和分析,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大棚内的环境、温湿度、光照、CO2浓度等进行监测和控制,智能控制灌溉、施肥等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2、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现状: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也已逐步实现信息化。

在衔接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利用电子商务、农产品追溯系统、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对农产品的生产、存储、运输、流通、销售等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和管控,解决信息不对称、失控、信息不透明等流通难题,并由此带来了更好的品牌效应、质量可信度等社会效益。

3、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现状:针对农民群体,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很多地区都普遍开展了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电子商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等方面的示范项目,农村群众生活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较大提升。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汇报人:
时间:2024年X月
●01 第一章 农业信息化技术简介
农业信息化技术 概述
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 业生产、管理和决策水平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体 系。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农 业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 撑。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
农业生产
提高效率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降低成本 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农产品冷链物流
温湿度监测
01 确保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追溯技术
02 保持农产品新鲜度
03
农产品智能仓储
自动化技术
实现货物分类 提高仓储效率
存储功能
保持农产品新鲜度 减少损耗
总结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通过 溯源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冷链物流和智能仓 储等手段,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程监 控,提高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度,推动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
农村电商发展
增加销售渠道
01 拓展市场覆盖范围
提高收入
02 增加销售额
便利快捷
03 省去中间环节
农村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 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
金融创新 推动农村金融发展
农业保险 降低农业风险
农村旅游推广
农业信息化技术可以通过互联网宣传、在线预 订等方式推广农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 展。在数字化时代,更多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农村旅游推广可以借助这一趋势,吸引更多游 客前往乡村体验生活。
03 应用于农业智能助手,提供农业技术支持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智能农业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 生产效率和品质
网络化农业
建立农业信息网络, 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信息化技术以有线电视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通过有线电视播放、自由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并以计算机和多功能传真等作为补充,传递农户和农协之间的发货和销售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由企业运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利用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和综合性网上超市的规模、品牌优势销售农产品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

六韩国韩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

新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为农民和公众提供新的农业技术信息。

农业土壤环境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详细的原始土壤图的制备、土壤详图数据库、稻田和早地土样分析等信息。

农场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向农场主、农户发布作物生长条件、农场全方位技术、害虫预测信息、农业标准设备的设计规划、特殊地点农户实用技术和农村生活等信息。

农场生产环境信息系统提供实时天气预报信息。

牲畜出口产品管理系统提供畜产品价格动态分析信息。

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开发和提供农业管理项目。

此外,韩国农业电子商务也极为发达。

第二节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普及、发展和提高阶段。

起步阶段(1979-1985):解决农业领域中的科学计算和数学规划问题。

1981年,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

普及阶段(1986-1990):主要以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信息管理为主,农业专家系统成为热点,农业模拟研究相继开始。

发展阶段(1991-1995):农业专家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列入863计划的重点课题,专家系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获得应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益。

提高与综合应用阶段(1996年以后):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很快,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系统、精准农业与3s技术、农业虚拟技术等正逐步得到应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组织体系得到基本完善,基础平台初具规模,决策支持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电子政务凸显成效等六个方面。

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等弱质局面,必将带来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因此,推进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二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必须由政府支持启动,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建立这一系统应包括如下内容: 1·覆盖全国县市和乡镇,以保证信息的系统性,同时满足全国农户与乡镇决策的需要。

2·乡镇设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点,县城设立专门的集中信息网站,并有专门的信息员,负责录入信息和提供信息咨询。

3·每村固定兼职信息员,负责统计与上报等工作。

4·信息系统以服务为宗旨,并由政府直接管理,以保证运作的规范性、真实性和服务性。

5·为保证信息的系统性与高效性,政府应对与国民经济和城乡居民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产品制定大类和细类,将这些产品的拟种植面积与待收获的产量和相应的市场价格及供求行情作出预测,在规定的6·其他信息,诸如国际市场相关行情的信息等等。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1农业数据库方面当前我国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农业系统的数据库有:(1).中国农业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2).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目前拥有180种作物、37万份种质信息、2000兆字节,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遗传资源信息系统之一。

(3).其他专业性数据库等陕西省棉花气象数据库、象山县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山东果树数据库、湖北省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检疫性植物种传病毒数据库、青海省农作物品种管理数据库系统、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小麦遗传资源数据库、水稻褐稻虱数据库管理系统、台湾农业数据库、小麦抗条锈病数据库、肥料试验数据库、黑龙江省高梁育种基础材料数据库、花生优异种质资源数据库、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化风险数据库、农田虫情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水稻品种抗瘟性数据库管理系统、野生植物资源信息检索数据库、向日葵有害生物数据库。

2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农业系统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信息处理系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包括作物生产管理、灌溉管理、农业环境监测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家禽养殖管理等不同领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数字化发展。

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发的棉花生产管理系统,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结合起来,可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提出不同的棉花生产优化方案,在山东、河南等地示范推广3.5万多hm,每公顷增产皮棉125kg。

1988年,四川省开发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了全省1949——1987年主要农业生产数据,具有全省粮食总产量预测、农村产业结构动态评估和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机中心为我国广大农村研制开发了一套集成化管理软件“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由帐务管理子系统、农经指标统计汇总子系统和经营管理子系统组成。

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江苏、山东、北京等地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1999年,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和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在市环保局的支持下,利用GIS技术、RS技术,开发了“杭州地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3农业专家系统方面专家系统在各示范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安徽省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出粘虫测报专家系统。

正在研制的有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预测专家系统、麦蚜测报专家系统等。

“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开发出虫害预报专家系统FIP、北京农业大学开发出作物病虫预测专家系统、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应用(VP—EXPERT)开发出冬小麦条锈病预测专家系统。

我国专家系统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83年,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研制了“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

90年代,国际上举办了多次有关农业专家系统的会议,我国专家系统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农业专家系统。

如小麦高产技术专家系统(余华等, 1996),水果果形判别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刘禾等, 1996),基于规则和图形的苹果、梨病虫害诊断及防治专家系统(王爱茹等, 1999),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的设计(李道亮, 1999)、生态农业投资项目外部效益评估的专家系统(范大路, 1999)、基于作物生长特征的作物栽培专家系统(柴毅, 1999)、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专家系统(曹卫星等, 1999)等,这些农业专家系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我国“863”支持下研发的农业专家系统统计:甘肃示范区:小麦、玉米、马铃薯、黄瓜、茄子、番茄、西瓜、辣椒、百合、特菜、葡萄、病虫害预测预报、植保、养猪、农业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4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最早在1988年研究开发了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中国食物供需平衡决策支持系统”,对于研究我国中长期事物发展战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其中的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在大量数据和复杂关系的处理与运算过程中显著提高了整体项目的研究效率。

我国已开发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有:中国农电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县(市)农业规划预测系统、小麦玉米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小麦计算机专家管理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柑园专家系统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5精确农业与3s技术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出“适合于农场规模化经营的精准农业养分信息管理技术和精准农业变量平衡施肥技术体系”,在实验区内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小麦和玉米增产15%左右。

由上海精准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位于上海农工商集团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内),以优质水稻和出口蔬菜为试验研究对象,取得了大量数据。

如土壤环境信息采集项目,在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下,已经完成了关于土壤信息的二十几个因子的基础数据收集和分析。

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项目,取得了示范基地水稻产量图。

烟台市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起到了良好的“酵母”效应,激发了广大农民自觉研究探索精准农业的热情,从中涌现出一支民营科技劲旅。

目前,烟台市民营科技机构已达1100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现已研制开发科技成果450多项,年创收益96亿元。

RS在我国林业中的应用更是令人瞩目,“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在两年第三节甘肃农业信息发展及存在问题一甘肃省农业信息发展现状1甘肃农业信息化发展基本状况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明显提高(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省上投资3000万元,地方出资100万元,以推广“金塔模式”,建立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7个县级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4461个村级信息服务点为主要内容的“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已由省政府正式启动。

省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初具规模,“甘肃农业信息网”互联网站、省农牧厅机关局域网和农业部卫星指挥调度系统甘肃小站等项目基本建成。

作为打造“数字白银”重要内容的白银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开。

作为全国“三电合一”六个试点市之一的酒泉市的项目建设正在进行。

(2)、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高通过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和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等,累计完成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甘肃农业信息网”、省农牧厅机关局域网、农业部卫星指挥调度系统甘肃小站及延伸至部分市县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点。

(3)、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信息利用越来越方便快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 解决了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打电话的问题。

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成效(1)、农业网站群正在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甘肃农业信息网”、“甘肃新农村网”、“甘肃兴农网”、“甘肃农业网”、“甘肃农业经济网”、“甘肃新农村商务”、“甘肃扶贫网”、“甘肃科技信息网”、“甘肃动物防疫网”、“甘肃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以及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定西五市和金塔、甘州、凉州、徽县等部分县区建立的农业信息互联网站成为领导决策的助手、农技推广的能手和农民致富的帮手。

(2)、农业信息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的进一步得到综合利用,而且信息网络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完成农业技术、政策法规、科技信息、农业专家、视频资料、农业项目等8个专业数据库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