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
第二章土地资源自然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
2.2.2.4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 地五大类型。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 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中国地貌类型分区图
2.2 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
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模式
黏质土:小期短,耕作质量差
壤质土:兼有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好,蓄水、保肥 与供肥性能强,温度稳定,耕作性能好,是理想的农业用地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有机质 是土壤的组成部分,与土壤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衡量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综合其主要作用为: 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提高养分的有效性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提高土壤保蓄性和供给性能 刺激植物生长 清除某些农药残毒和重金属的污染 改善土壤热量状况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5.3.2土壤“体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壤厚度
土壤厚度也称为土体厚度或有效土层厚度。对于土壤 向农作物提供水、肥、气、热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有效 土层,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
多年植物:厚度100cm以上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地资源的水分性质较好,可为农业利用。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与土地资源
➢ (1)气候决定着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影响种植作 物的种类和品质。
➢ (2)气候决定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土壤性质。 ➢ (3)气候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营力。 ➢ (4)气候是决定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 ➢ (5)气候决定大尺度土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 岩石性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造价高低等 (基础工程造价一般占建筑总造价的20%~30%)。
土地资源概念

土地资源概念土地资源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可以用于人类生产和生存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的组成1. 自然要素自然要素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
其中,土壤是构成土地的基本要素,也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水源则是支撑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气候则决定了某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可行性。
2. 社会经济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包括人口、技术、资本等。
其中,人口是决定土地利用方式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技术则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资本则可以促进土地开发和利用。
二、土地资源的特点1. 有限性相比其他自然资源,如空气、太阳能等,土地资源属于有限性资源。
因为它受到自然条件、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随意增加。
2. 不可移动性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是指它不能像资本、技术等要素那样自由流动。
一旦某个区域的土地被占用,就不能轻易地转移到其他地方。
3. 多功能性土地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多个领域。
因此,在土地利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
三、土地资源的分类1. 按照利用方式分类按照利用方式可以将土地资源分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和特殊用途土地等。
2. 按照所有权分类按照所有权可以将土地资源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制土地两种。
3. 按照特征分类按照特征可以将土地资源分为平原、山区、草原等不同类型。
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土地利用行为,保护好每一寸宝贵的土壤资源。
2. 促进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在城乡建设中应该坚持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占用土地资源。
3. 加强土地资源监管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严格执法,防止违规开发和占用。
4. 倡导节约用地倡导节约用地,推广高效利用技术,减少浪费。
五、结语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保护好每一寸宝贵的土壤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初中地理《土地资源》说课稿

初中地理《土地资源》说课稿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土地资源》说课稿欢迎阅读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二、说学法:(一)说学生: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二)说学法: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三、说教法:(一)确定教学目标: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2、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4、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3、利用小道具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承转看似与地理教学毫无关系的回形针在合理运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夹书是因为本课的探究是以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未知为基础若在找大量图表依据时(翻阅地图册)偶然所得也将失去探究的价值;课前猜测回形针便于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角色也为引出“推测”这一关键词埋下伏笔在比照中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回形针上台作投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课堂争论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与子”一则简单的两幅画将人为的森林破坏最终引起沙漠化使子孙更贫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揭示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状态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四、教学流程:(一)复习旧课: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二)引入新课:1、土地资源地区差异(1)提出研究问题:推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分布(2)给予提示:推测的依据应考虑些因素(3)小组合作讨论: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完成地形区推测并说明理由(教师提供两个地形区学生自由选择两到三地形区以说明(4)小组展示他组学生质疑:引出地形、气候、人为活动为主的多因素制约土地利用分布(5)深入探究:土地生产能力高低及影响因素(6)自我评价:了解现实地理问题的复杂性2、土地资源问题:(1)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漫画资料个保护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利用国策(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可作为回家作业)五、其他:1、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2、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学生课堂作业: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略)2、请根据小组的推测完成下表至少完成四个地形区:。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韶关地土地资源自然特征分析

韶关地土地资源自然特征分析1.1.1气候分析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属中亚热带湿润性的季风气候。
全年气候资源丰富,四季宜耕,春末夏初多雨,秋多干旱,冬多寒霜,气象灾害较多。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气流,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
年太阳总辐射为99~113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420~1740小时,年平均气温19.6~20.4℃,年积温7000~7600℃•日,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3~11.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28.7℃,年极端最高气温38.3~41.0℃,年极端最低气温-6.0~-4.0℃,无霜期300~315天,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全年≥0.1毫米降水日数160~180天.韶关山区地型复杂,山区立体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同一山系中从山脚到了山顶具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等各种气候带的气候特点。
韶关丰富的气候资源非常适宜双季稻和各种经济作物(如花生、甘蔗、果树、黄烟、蚕桑、蔬菜等)种植,同时,十分有利多种经营和多样化商品生产。
但是,韶关的气象灾害也比较多,低温阴雨、龙舟水、洪涝、干旱、寒露风、低温霜冻、冰雹、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出现,限制了韶关市丰富气候资源的利用。
韶关具有冬短戛长,春秋过渡快,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春季(3~4月):特点是冷暖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
三月份升温明显,月平均气温南部由12.5℃升到16.2℃,北部由11.0℃升到15.2℃。
3~4月北方冷空气开始减弱,南来的暖湿气流逐渐加强北进,冷暖气团势力常交绥于南岭地区,形成华南静止锋,造成韶关春季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多年平均降水日数37~40天,约占全年的23%左右;平均雨量350~430毫米,约占全年的21~26%。
给春播春种春收带来不利影响。
3~4月是全年日照最少季节,全市平均日照时数110~150小时,约占全年的7~9%。
本季极易发雷雨大风、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夏季(5~9月):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且集中,强度大,雨热丰富,洪涝灾害较多。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气候资源包括光、温、降水、气等,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高度在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
尔格=达因*厘米;(属于厘米克秒等单位制...)焦耳=牛顿*米;(属于米千克秒、SI等单位制...)因为 1牛顿=100000达因;所以 1焦耳=10^7尔格1卡=4.18焦耳 1千卡=4.18千焦1勒克斯=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1流明=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一、一、光照资源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光照指标等(一)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部分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太阳辐射能量是巨大的,计算资料表明,一年内地球受太阳辐射量为7.03×1024kJ,约为2000亿t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的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另一是大气中经过短波散射(天空光)和微粒(水汽、尘埃)散射形成的散射光而投向地面,此称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但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其直接辐射。
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多在502.0kJ/cm2以上。
由于它受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影响,低纬度区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地区一般585.8 ~ 669.4kJ/cm2,东部平原区为502.0~544.0kJ/cm2,西藏高原可达585.8~836.8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4 kJ/cm2。
太阳总辐射量不仅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而且有清晰的时间变化。
太阳辐射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来源,是其物质迁移与转化的动力,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照和热量。
因此,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大,生物生产量就越高。
(二).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

0.2-0.5mg/L,华北、西北、东北某些地区偏高, 0.20.5mg/L——产生氟骨症。
2.地质因素影响
1)地质构造与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不
同的地质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水化学成分。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种类高 度相关
岩石类型
花岗-流纹岩
水的特征
离子含量低,主要是Na+、HCO3-、pH6.3-7.9
三、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地球化学分析: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理因素影响 1)气候因素 温度与降水的差异导致的风化壳中化 合物和相应元素淋溶迁移系列 NaCl Na2SO4 CaSO4 CaCO3 Fe2O3 AL2O3 干旱区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湿热区
土壤和地下水中相应元素淋失或积聚规律:自湿润区 向干旱区,Na+ ClSO42- Mg2+等离子含量提高, 而CO32- ,H CO3-, Ca2 +等含量下降
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存储条件以及水质,从
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 主要通过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岩石是土 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有 一定的作用。
火成岩(玄南方:化学风化强 土层 北方:不易风化,土层薄, 武岩) 深厚,土壤肥沃 不易利用
一、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
1. 剖面
2.土层厚度
影响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状况
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
质层以上德土体总厚度。最佳土层厚度>100cm,
临界土层厚度>50cm。
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农作物最佳耕
作层厚度>20-25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2.1.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
低纬度地区略大于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区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 kJ/cm2。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
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用hr表示)。
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2)光照长度(日长)——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随季节、纬度不同变化着,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
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3)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对工农业均有影响。
(4)光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a)太阳每年投射到地球表面的总辐射能(按左大康经验公式计算):式中:R---太阳总辐射能(kcal/cm2/year); Q----直接辐射能(kcal/cm2/year);q----间接辐射能(kcal/cm2/year) a=0.248;b=0.752; a+b=1; n---太阳实际照射的时数; N---太阳辐射总时数。
(5)光合有效辐射能(Qq) :即能够直接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波段的能量,主要在0.38-0.71nm之间,大致相当于蓝绿-黄红波段。
光合有效辐射能占总辐射能的5%。
由光热能指标大约可以推算出植物生产量(公斤/亩)。
YT----潜能积累量(产量)(公斤/公顷)T -----温度系数(当t≤0℃时,T=0;当0℃≤t <30℃时,T =t /30;当t ≥30℃时,T =1)f----光能利用率(一般按3%计,高的按5%计,极限按10%计)。
Qq-----光合有效辐射能(kcal/cm2/a)(约为总辐射能的5% );2、热量资源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带:寒带、温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冬小麦。
≥5℃、≥10℃、≥15℃(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
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玉米、棉花。
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
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1)降水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①空间变化400mm等降水线: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②时间变化A、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南方年降水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
B、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在其它类型中,旱灾占62%,涝灾占24%。
(2)湿润系数K 11 干湿程度K值干湿程度K值过湿1.5--2.3 半干旱0.7--0.5 湿润1.2--1.5 干旱0.5--0.3 润(正常) 1.0 极干旱0.2--0.1(3)干燥度(D):各地区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
ΣTx---≥x℃的积温D值愈小,表示该地区湿润;反之,愈干燥。
2.1.2 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1、地形地貌A)海拔高度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活动必然减少。
>3000m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大多数人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
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C)、地貌类型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②、丘陵: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高度在200米(全国100)以下。
丘陵类型丘陵区沟谷类型类型相对高度坝大于200米高丘100--200米宽谷100--200米12 中丘50--100米中谷50--100米低丘20--50米(浅丘) 窄谷20--50米缓丘<20米狭谷小于20米③、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广阔地面,高差在20米(全国10 )以内。
平原类型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低平原<200m <20m 高平原200--600m <20m 高原>600m <200m 丘原>200m 山原<20m 洼地<0m ④山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⑤平原与农业生产山前平原(农业生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滨海平原(南方:良好的农垦区,北方:农业开发利用受限)。
2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我从以下几点分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形势:(一)粮食消费持续增长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这些人口贫困人口仍然占有很大一部分,这就使粮食生产能力迫切需求提高。
但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也加大了对粮食的消耗。
另一方面,更多的原本属于农村劳动力的人群外流入城务工,这就使得相应的务农劳动力较少,消费者增加,这也是另一种粮食消费的增长和需求的扩大。
“富人的汽车吃掉了穷人的面包”,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和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生物燃料的技术快速发展,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但是总体上加剧了粮食短缺的趋势。
(二)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 1.用于基本生产的耕地面积不足在我国耕地面积后备资源不足地前提下,尽管已经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但是受到自然灾害、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非农业建设占用等其他因素影响,耕地数量仍然逐年减少。
2.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呈下降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规律的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导致可供耕地的水资源短缺,这也就使粮食减产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过渡开采地下水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矿产农耕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和农药化学成分等其他因素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都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加剧了可利用的实际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当然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也是逃脱不了干系的。
3.耕地面积区域分布不均和品种结构矛盾我国地势地形的多变性导致了西部地区不适宜耕地导致缺粮,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粮食产量不容乐观,大中型城市是粮食作物的主销区,面对不同的情况,优化耕地面积分布和粮食储备区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如何均衡好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等不同品种的耕作需要依据市场供需。
这都需要强大的宏观调控和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作为保障,这也正是我国需要加强的地方。
(三)务农劳动力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这和农业生产成本大,收益少有必然关系。
种粮收益过低,这大大制约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农民不满足于农业耕作的单薄利润,同时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年轻劳动力多数到城市里打工或从事非农业的二、三产业,这就导致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过程中劳动人数减少和年老劳动力的科学技术素质的限制,不利于新的粮食生产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应用,减少了耕地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的帮助,也导致了耕地不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的荒废。
“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其中给种粮农民以超国民待遇,包括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包括农民的财产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所有这些方面,都要加强。
”v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推进农业税费改革等造福于民的政策,但是在粮食价格飞涨的当下,粮食的比较收益仍比较低下,并未出现务农人数回缓的现象,可见政策的激励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四)粮食生产技术的滞后“根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成为了影响粮食安全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
”vi 面对我国这种地多人更多的现状,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唯一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效率,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从而达到增加土地粮食产量的目的。
“我国中低产田比重很大,如果增加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改变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鼓励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部门的人力和物力更多投向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应当能够对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vii我国目前主要的粮食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家庭小规模的生产比不上外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也就导致了产量少,质量差,生产成本高等劣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