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考点学与练9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讲)(解析版)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分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之科普阅读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分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之科普阅读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分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之科普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寻找时间舱里的“爱因斯坦〞在1938年埋下的巨大的“时间舱〞里,爱因斯坦写给5000年后的一封短信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其余的大部分空间里,装着不同的布料、金属、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电动剃须刀、丘比特娃娃,甚至还有一包万宝路香烟。
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迎接第二年将举行的纽约世博会所准备的特殊礼物.为了配合当届世博会“未来世界〞的主题,他们决定在世博会场馆地下,埋入一个装有当代文明记录的容器,并在地面的石碑上注明:直到5000年后才能打开.制作这个容器的过程中,西屋电气的主席安德鲁·罗伯森曾鼓励那些负责装配的工人:“5000年后,当它再次醒来时,里面的内容会成为我们给遥远后代的最好的礼物。
〞这个穿越时空的礼物,有着铬铜合金制成的外壳,看起来就像一个两米长的巨大的子弹。
它里面所装载的,除了那些让当时人们自豪的科学发明和日常用品,还包括一段纪录片、存有超过1000万字文档的微缩胶片,以及三位“对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给后代的留言,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不过,相比于为科技高速发展而自豪的普通人,这位“划时代的物理学家〞所表达的内容,沉重得有些不大协调。
他在信中写道:“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
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
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材料二: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
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
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
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
”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2023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考点1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三年真题】一、【课标卷3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
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
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
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
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
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
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
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
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
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科普类文本阅读9

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科普类文本阅读9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小题。
台风(热带气旋)指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伴有狂风暴雨的大气漩涡,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台风形成之前,热带洋面上有不少小低压,或叫热带扰动,它们当中的极少数在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得以发展而形成台风。
这是台风的“幼年期”,好比初生的小老虎,威力尚小。
台风形成之后,一般受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东风气流影响,边移动,边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此时,台风中心气压值很低,台风影响范围最广,所过之处,风急雨骤,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台风眼。
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
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
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这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
台风移到陆地上后,陆上供给它的暖湿空气与海洋上相比大为减少。
如同机器断电,用于凝结的水少了,凝结潜热必然少,在陆地摩擦的“配合”下,台风逐渐衰减、消亡。
冷洋流、冷水面,则是台风消亡于水上的原因。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来去匆匆,最多不过八九天,但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台风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弹大得多。
台风的威胁,源于它释放能量的三种方式:兴风、作浪和暴雨。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所经之处,一般能产生150毫米-300毫米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10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即产生风暴潮现象。
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
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难设想;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也是功不可没的。
2020高考考点之科普文阅读及习题训练 课件(共57张PPT)

答题模板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的“三步法”
第一步:审题干,明确题目内容指向。 第二步:找区间,抓住相应区间的重要信息点。 第三步:提炼信息点,将对应的信息用条陈的方式列出来。
真题例析
说不尽的萤火虫
①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萤火虫就成为 先民的关注对象,《诗经》中“町疃(tǐng tuǎn)鹿场,熠耀宵行 ”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枚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映 雪”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真题例析
④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 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 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 较快地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⑤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 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 (dài)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 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 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⑥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 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 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 ,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 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绛。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讲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考纲解读】《考试说明》将科普文章阅读列入实用阅读部分,其题型、分值都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同,且放在同一题位上。
科普类阅读由于其实用性大,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的问题与社会、人们关系密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科普类阅读再次出现仍然是可能的,备考中要多读些科普类文章,还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重点知识梳理】1.科普文的含义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
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
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如:《昆虫记》。
2.科普文的类别(1)科学小品文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主要特点①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
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所以,科学小品介绍的知识必须有真凭实据,合乎科学。
②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文。
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是一种以科学内容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普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普文的阅读,除能获取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作者如何使用语言和安排结构以及如何选用表达技巧等。
科普文的语言在讲求严谨性和简明性的同时,还追求生动性和形象性。
科普文的结构要遵循事理逻辑,常常是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等。
科普文表达技巧的选用多半是为了使知识道理表述得形象生动。
这些方面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筛选并整合信息类题目《考试大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命题角度答题思路表现文章关键内容的词句、寓意含蓄的词句、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词句①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
②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搜寻、圈点相关信息点。
③选定相关信息后,进行概括分析。
④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⑤注意分条作答。
能够表现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词句二分析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类题目科普文的目的是让普通读者理解相对专业的科学知识,所以其语言除了科学、严谨外,还必须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达成这一目的,科普文必须使用一定的技巧,才能化深奥为浅显,使事物特征更鲜明,而用得较多的就是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
命题角度答题思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续表)命题角度答题思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①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
②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
③从运用修辞方面考虑。
④从语体方面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9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科普类阅读由于其实用性大,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的问题与社会、人们关系密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科普类阅读再次出现仍然是可能的,备考中要多读些科普类文章,还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1.科普文的含义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
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
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如:《昆虫记》。
2.科普文的类别(1)科学小品文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主要特点①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
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所以,科学小品介绍的知识必须有真凭实据,合乎科学。
②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
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
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
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③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形式随着科学小品内容越来越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
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
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
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②自述式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③故事式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
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
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性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④谈话式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
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
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
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2)介绍性说明文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
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
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类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特点①知识性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
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
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
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②直接中介性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
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
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基本结构①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②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①空间顺序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②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③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说明方法①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②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③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④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⑤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⑥作比喻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⑦设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3.科普文阅读要求在考试过程中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
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
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
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
因考试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分—总”,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
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
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
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
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
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高频考点一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
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
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
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蟋蟀之话夏丏尊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
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
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
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
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
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
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