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初中科举制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内容。
2. 理解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
3. 掌握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2. 分析比较科举制度与其他选拔人才的制度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难点: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内容。
重点讲解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科举制度与其他选拔人才的制度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科举制度与其他选拔人才的制度的优缺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图表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科举制度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历史中学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中学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教案主题: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教案将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主题,通过分析其产生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影响,以及对今日教育制度的启示。
一、背景和产生科举制度的原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对世袭制度的一种改革和创新,这一制度的产生是有其深远原因的。
该小节将分析造成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二、科举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科举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而其中殿试又是科举制度的最高考试。
本小节将重点介绍科举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以及考生的选拔标准和评价体系,包括考题类型、答题方式以及评卷规则等。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小节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社会的作用,包括提升社会流动性、促进教育普及和加强官僚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四、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和弊端科举制度在改革教育选拔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弊端。
本小节将分析和探讨科举制度的问题和不足,包括学科局限、社会阶层固化和思想僵化等方面,以及科举制度未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
五、对今日教育制度的启示科举制度的历史经验对当今教育制度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小节将简要介绍科举制度的启示,如平等机会、全人培养和多元评价等方面,以及如何借鉴科举制度的优点来改善现代教育制度。
结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重要历史制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同时,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我们也能够思考并吸取科举制度的经验,为改善现代教育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是我们前行的镜子,希望通过学习科举制度的教训,我们能够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和多元的教育环境。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具体时间可以回溯到隋炀帝开创的“贞观之治”时期。
2. 为什么会出现科举制度?科举制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等级观念和家族传统强大的影响下产生的,其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维持皇权统治的稳定和持久。
3. 科举制度在宋明两代达到了巅峰,有何特点?在宋明两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考试内容和招录规则。
这种考试主要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注重文学、理学等知识。
二、科举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 学术兴盛:科举制度催生了庞大而繁荣的士人阶层,并促进了各类文化活动和学问研究的发展。
2. 经典传承:由于科举考试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使得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得以传承。
3. 文风飞扬:科举制度的普及推动了文人笔耕不辍,促进了文学、史学等各类文化产出。
4. 社会稳定:科举制度提供给人们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在社会中起到一种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作用。
三、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科举制度对教育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导致一些贫困地区无法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
2. 应试教育泛滥:完全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创造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有一定限制。
3. 腐败现象丛生:一些官员通过权钱交易操控考试结果,并逐渐破坏了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性。
四、对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反思科举制度虽然有其缺点,但它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稳定和知识进步。
然而,在今天我们要注意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和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追求全面发展而非片面应试。
此外,必须加强监管以避免腐败现象滋生。
总结: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人才方式,对于社会稳定与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促进了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学术研究的兴盛,同时也存在着资源不均、应试教育泛滥和腐败等问题。
从科举制度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今天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通过改革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初中历史科举制教案

初中历史科举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2. 理解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
3. 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
2. 科举制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科举制的特点。
2. 学生能够对科举制进行综合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考取功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
2. 授课: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包括制度设置、考试科目等。
3. 练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并展开小组展示。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与现代教育选拔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发表见解。
5.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科举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作业:
1. 完成一份关于科举制的笔记,包括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
2. 小组合作,撰写一篇科举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的小论文。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书面作业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 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的表现情况。
3. 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促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学习提纲(川教版)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知识要点1. 从三国到南北朝,中国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隋文帝时,下令“分科举人”。
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3. 隋朝初创的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得到很大发展,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
分为常科和制举(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两大类。
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
4. 常科中,明经科主要考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录取率约为1/10,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科除考经书外,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见解有很高要求,考中很不容易,录取率约为1/60。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5. 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生源比常科更广。
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6. 女皇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的先河。
7. 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的进士往往被委以重任,这四个方面,历史上简称为身、言、书、判。
8. 科举制度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通过较为公开公平(进步性)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9. 科举制度在中国沿袭了1300多年,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堂练习Ⅰ1. 从三国到南北朝,中国主要用_____________选拔官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隋文帝时,下令“__________”。
隋炀帝时开设________,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 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3. ______初创的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得到很大发展,分为______(最重要的是_______,其次是_______)和______(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两大类。
4. 常科中,______科主要考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录取率约为1/10,省试合格后录用。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历史悠久,众多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在不同时期出现并演变。
其中,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在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等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南朝宋文帝励精图治之策,在贵族士人辈出的大魏北魏时期后,通过学问考试选拨人才成为了一种普遍赋予所有阶层公民机会与权利的选才方式。
2. 发展初期的科举主要是以乡试和会试为主,后来加入了殿试。
乡试是在州县级别进行,以文章写作能力为主要考查内容;会试是在京城进行,从各地区优胜乡试考生中选拔;殿试则是在皇宫进行评判,并由皇帝亲自出题。
科举考试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趋向公正公平,并成为一个制度化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二、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1. 考试科目科举考试主要包括文、武两个科目。
文科考试内容以经义、文章写作等为主,而武科则主要测试官员们的军事技能与统帅才能。
2. 考试程序科举考试从乡试开始,优胜者进入会试,最终获得殿试资格,并由皇帝决定是否录取进士。
考生要通过三次考试并层层选拔才有机会成为进士。
3. 影响范围科举制度实行后,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不仅在政治上成为控制官员选拔权力的方式,也影响到社会风气和全民教育方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1. 稳定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各朝代可以稳定其政权。
在这种系统中,学术成就被用来评价官员,确保他们对国家各项事务具有良好管理能力。
2. 促进社会团结和流动性由于科举制度开启了公平竞争和社会流动性的机会,不分阶级、出身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这样的制度促进了社会团结,并减弱了贵族特权。
3. 宣传儒家思想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宣传和推广儒家思想。
这种制度要求参加考试者对经典文献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从而使大量的社会人士接触并信仰儒家思想。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引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掌握其发展历程和影响。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实施、特点与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晋升士人的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正式实施则始于隋唐时期。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选拔-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选拔多以门第背景为依据,知识水平和才能并不是重要标准。
- 通过剑桥科举和艺文会试等形式的新抟选拔形式逐渐兴起,扩大了选才范围,但还未形成完备的科举制度。
2.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确立-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但未能完全实施。
- 唐太宗开始施行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士人,并根据成绩进行官职分配。
- 科举制度分为两个阶段:进士科和明经科。
3.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宋代时,科举制度继续演进,考试科目也发生了变化。
- 进士科、明经科以及诸科科举相结合的形式逐渐形成。
- 科举考试开始注重文学才能和政治表现。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与模式科举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存在着不同的实施模式。
其中以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为最典型。
1. 进士科举制度- 进士科为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是选拔最杰出士人的考试。
- 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殿试为皇帝亲临主持的考试,会试则是由考官组成的贵族团体进行的。
- 进士考试科目主要包括经义、史学、文学等,要求学生兼通多种学问。
2. 乡荐与异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晚唐时期开始衍生出乡荐制度,乡里推举有才能的士人参加科举考试。
- 异举制度是指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的选拔,如南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士人。
四、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存在近一千年之久,其特点和影响可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1. 选拔士人的公平性-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减少了门第的影响,提高了公平性。
- 具备一定知识水平与才能的士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至刖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畐U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4、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 fi 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5、古代学官【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