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类型

课堂提问类型
课堂提问类型

教师课堂提问类型

第一节认知层次

学习指南教师在构思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答案中可能包含的内容,而且应当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用的思维类型或过程,从而来确定问题的类型。“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分辨和区分不同种类的思维或认知方式,从而在教师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时,帮助教师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问题。同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要求,理解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

本节,我们将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对认知过程维度描述的学习,掌握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认知层次。

一、认知层次分析

2001 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原来分类法的六个维度: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变成用动词来进行分类,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纬度,这也与我们教学目标设定时要用行为动词相一致。因为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动词,在每个认知维度上提供了两个或更多具体的认知过程,并对认知过程进行了描述。

1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是新获得行为的保持。记忆是最低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记忆通过常是由要求学生再认或重现信息的问题所激发,记忆对有意义的学习和问题解决非常重要。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人。也就是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

经验,扩大经验。如果学生能够在更复杂的认知环境中运用知识,就更能够记忆并重现知识。记忆分为两个认知过程。

(1) 识别。识别是从长时记忆库中找到相关的知识与当前呈现的信息进行比

较,看其是否一致或相似。如,识别1894年8月1日、1893年8月1日和1895

年8月1 日日三个日期哪个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日期。

(2) 回忆。回忆是指当给予某个指令或提示时,学习者能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如,哪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2 .理解

“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并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系统之中,是“输入的知识被整合到已有的图示和认知框架中”。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在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记忆类的信息运用到新的环境中。

理解可以被看成是通向迁移的桥头堡,同时也是最广泛的一种迁移方式。

不管是口头的信息、书面的信息还是图表图形的信息,不管是通过讲授、阅读还

是观看等方式,当学习者能够从教学内容中建构意义时,就算是理解了,即学习

者在对将要获得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产生联系时,他就产生了理解。更具体

地说,新进入的信息与现有的图式和认知框架整合在一起时,理解就发生了。理解的认知过程分为以下几类:

(1) 解释。是指学习者能够将信息的一种表征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征方

式,如不同语词之间的转换,图表转换成语词或反之,数字转换成语词或反之,乐谱转换成乐音,说明日蚀的成因,要求学生画出光合作用的图,等等

3.应用在给定的情景中应用某种程序。运用不同的程序去完成操练或解决问题。完成

操练是指这样一种任务,学习者已知如何运用适当的程序,已经有了一套实际去做的套路;解决问题是指这样一种任务,即学习者最初不知道如何运用适当的程序,因而必须找到一种程序去解决问题。应用与两个认知过程有关。

(1) 执行。它涉及的任务是一项操练,意味着在一个熟悉的任务环境中应用某种程序。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熟悉的任务,所做的是执行某一程序。熟悉的情境为学习者提供了恰当的线索去选择程序,如:利用中国地图上提供的信息,估计黄河的长度;请准确计算l5 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应用学习过的二位数加法,计算二位数加法问等等。

4. 分析将材料分成不同的部分,并确定这些部分怎样与彼此联系,以及与整体结构或目标相联系。将材料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并确定这些部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这一过程包括了区分、组织和归属。虽然有时候也将分析作为独立的教育目标,但是往往更倾向于将它看成是对理解的扩展。或者是评价与创造的前奏。

(1) 区分。从现有的材料中区分出无关或重要和不重要的部分。学习者能够按照其

恰当性或重要性来辨析某一整体结构的各个部分。区分同比较之间是有所不同的。

前者要求在整体的框架下看待部分,例如苹果和橘子被放在“果核”这一更大的认

知结构中加以区分时,颜色和形状都是无关特征,只有“果核”是相关特征,比较

则被要求关注苹果的所有三个特征;分辨直角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不同,等等。

5.评价

在各种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依据准则和标准来做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和评判(基于外部准则所做的判断)。尤其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做出的判断,才是属于评价。

(1)核查。对某一操作或产品检查其是否内在一致。例如,结论是否从前提中得出,数据是否支持假设,呈现的材料是否互相有矛盾,等等。当核查与“计划”和“实

施”相结合运用时,就可以确定该计划是否运作良好。发现一个过程或者成果的矛盾或错误:确定一个过程或者成果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察觉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如,确定一个利学的结论是否根据观察的数据得来的);检查重力加速度实验结果和该定律的一致性,等等。

6 .创造创造是把要素放在一起形成连贯的或者实用的整体;重新组织要素成一种新的模式或结构。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内在一致或功能统一的整体,这一整体往往是新的“产品”。这里所谓的新产品,强调的是综合成一个整体,而不完全是指原创性和独特性。“理解”、“应用”和“分析”虽然也有整体和部分之问的关系,但它们主要是在整体中关注部分;“创造”则不同,它必须从多种来源抽取不同的要素,然后将其置于一个新颖的结构或范型中。

创造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问题表征阶段(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此时学习者试图理解任务并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二是解决方案的计划阶段,此时要求学习者考察各种可能性及提出可操作的计划;第三是解决方案的执行阶段。所以,创造过程始于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生成”,然后是论证一种解决方案并制订行动“计划” ,最后是计划的“贯彻”。

(1) 生成。学习者能够表征问题和得出符合某些标准的不同选择路径或假设。通常最初问题表征时所考虑的解决路径有多种,经反复推敲调整,会形成新的解决路径。这里的“生成”同“理解”过程中各个认知子过程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理解所包含的各个认知子过程也都带有生成的功能,但往往是求同的( 如领会某一种意思) ,而此时的生成却是求异的,要尽可能提出不同的解决路径。例如,对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假设,综合养殖小鸡的记录.提出小鸡生长历程的看法,等等。

第二节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课堂提问类型

1.记忆型提问

记忆型提问要求学生回忆或再现所学知识。考察学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是一种最简单的或低层次的提问。这些要

求学生回忆或再现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最低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知识的记忆对

有意义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在记忆型提问中,教师通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有:说出、写出、辨认、选择、识别、匹

配、分辨、识记。

提出这种类型的问题时,教师最好能够把问题放在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提出,如

果学生能够在更复杂的认知环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就能够更好地记忆并重现这些知识。这样更

有利于学生记忆并重现这些知识。例如,当需要运用求

圆的面积公式时,提出要求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问题。

如果学生要学会写

作文,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字词的读写。如果教师只强调机械学习,可

能提出的问题就只是字词知识的要素或细节的记忆。然而,当教师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时,知

识的记忆被整合到构建新知识或解决问题这样较大的任务中了(写作文)。因

此,

教师要注意将这类问题放在“构建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的大背景下” 。

2 .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举例、分

类、概括、推论、比较或说明等认知过程,将知识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

理,组织语言表述出来。与记忆型提问相比,需要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

在理解型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有:读(图、表)、回答、解

决(……样的问题)、举出(例子等)、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叙述、阐述、比较、解

释、转换、预测、推理、总结、分类。

当主要教学目标在于促进保持时,重点是强调记忆的目标。当教学目标在于促进迁移时,重点转移到从理解到创造的其他五种认知过程。在基础教育目标中,理解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类目。

例如:你能举例说明水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吗?你能说明两次国

共合作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吗?等等。

3 .应用型提问

应用型提问要求学生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问题情境中,

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步骤解决问题。应用型提问与理解型提问的区别在于,应用型提问只给问题情境或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所需要的知识概念、规则或原理来解决问题,而理解型提问是学生应用所给的知识概念、规则或原理完成任务

4 .分析型提问

分析型提问要求学生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一般是已经有了结果,要求学生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以“为什么”为主要特征。学生必须能辨别问题所包含的条件、原因和结果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分析型提问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所有学科的一个重要认知过程。

在分析型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是:对比与比较、分析(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关系)、陈述(主要的观点、主题、假设、证据等是什么等)、找出类型、得出(结论)、论证、证明等。

例如:我国当前为什么要采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为什么坏血

病曾一度是海员的常见病?《詹天佑》一文讲解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他是一个爱国工程师,为什么却用很大篇幅写帝国主义的阻挠和自然条件的恶劣,这与文章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5 .评价型提问

评价型提问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做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需要运用所学内容和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回答。它要求学生能提出个人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对评价提问的回答是一种高级思维形式。

在进行评价型提问前,需要学生建立正确价值、思想观念,或给出判断

评价的原则.作为进行行检查或判断的依据在评价型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有:批判、判断、评价、分级、评估、证明、辩护、看法,等等。常用的句式有:你的……标准是什

么?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具有道德性?哪个更可靠?有什么失误或不一致之处?你对……有什么看法?

例如:谁是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你怎样评价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所取得的成功?通过《项链》这篇文章,你怎样看待法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你怎样看待少女贞德的牺牲精神?你是赞成这个结论还是反对这个结论?原因是什么?

6 .创新型提问

创新型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教材内容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它们是开放性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且通常不大可能事先预测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这种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通过创造性思考,得出独特的答案。这种独特性并不是异想天开,它要求答案能顾及到事实之间的基本联系,并且又要摆脱简单回忆所学知识的束缚。这种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