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国学》刊社公告
昆曲六百年

昆曲六百年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4期江南的风情,江南的财富,江南的雅致,催生了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六百多年前,昆曲就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并因此而得名。
◎问世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
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
以“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
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由此问世。
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魏良辅写成了《南词引正》,确立了昆曲的正声地位。
同一年,昆山人梁辰鱼创作完成了《浣纱记》,专门为昆曲创作的传奇作品。
昆曲传奇的问世,加速了昆曲作为一个剧种的形成。
万历年间,家庭昆班开始大量涌现。
在江南园林中,一个个昆曲舞台一步步被搭建起来。
点点滴滴的戏曲元素加入进来。
配器由简单到齐备、表演从无到有、行当从少到多、舞台从简陋到富丽堂皇。
昆曲最终“粉墨登场”。
◎鼎盛在昆曲艺术到达鼎盛之时产生的《牡丹亭》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和戏剧的不朽之作。
作者汤显祖和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一样,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
在这两个东西方戏剧家身上有着太多的巧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列入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因昆曲而生的昆曲传奇最终超越昆曲本身,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批最为经典的剧目,并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加拿大人史凯蒂,十五年以来毫不间断地研究《牡丹亭》,写成了一本《牡丹亭》演出史的专著,包含了在中国的演出史,在海外的演出史,以及改编成歌剧版的演出史。
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让今天的观众为四百年前的梦境感动,剧中的至情超越了不同政见,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时代。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感时伤春时,仍然喜欢轻叹一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
◎辉煌明清之际,朝代更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
《“狮”在好玩》岭南醒狮文化班本课程的开发——以广州花都区秀全街中心幼儿园中一班岭南醒狮班本课程实施

《“狮”在好玩》岭南醒狮文化班本课程的开发——以广州花都区秀全街中心幼儿园中一班岭南醒狮班本课程实施为例发布时间:2022-11-01T01:22:13.716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13期作者:陈颖华[导读] 醒狮作为岭南的民俗文化,是一项结合健身、陈颖华秀全街中心幼儿园,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510800【摘要】醒狮作为岭南的民俗文化,是一项结合健身、娱乐和艺术为一体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
我园一直坚持对本地传统文化的开发,充分发挥园内醒狮特色人才的优势,利用社会公共资源补充园本课程的不足,研究和开发特色醒狮课程,致力于让幼儿在认识醒狮、了解醒狮,模仿醒狮的过程中,实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学习醒狮中传统的武术精神,了解和热爱自己本土的这项民俗文化。
【关键词】岭南醒狮文化班本课程一、岭南醒狮班本课程开发的背景花都区的“舞狮”是一项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八十年代十分流行,如今部分村子仍有保留舞狮的传统。
根据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文化自信,走文化自信的路,我园一向十分重视对本地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在民间传统醒狮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组建了弘秀醒狮队,并在园区内设立了弘秀醒狮馆。
二、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操作框架在一次参观园内弘秀醒狮馆的经历中,弘秀醒狮馆中威武的狮头,样式特别的乐器激起了孩子们对岭南醒狮的好奇和疑问。
基于孩子们对醒狮文化的热情和好奇,我们决定开展一次对岭南醒狮文化的探索和学习之旅。
三、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1.阶段一:醒狮初体验在开展关于岭南醒狮文化的基础认识活动中,孩子们听了很多关于南狮的起源、传说和寓意,知道了传统醒狮的不同分类等等,提出关于岭南醒狮的很多问题:——老师,我们的弘秀醒狮馆有没有红狮、黄狮和黑狮?还有其他颜色的醒狮吗?——醒狮头重不重?小朋友可以戴吗?——戴上醒狮头,还能看见东西,走路会不会摔跤?——醒狮的尾巴有多长?它是怎么连在狮子头上的?应孩子们的请求,班级将再一次组织弘秀醒狮馆大探秘的活动。
新轴心时代的君子教育

新轴心时代的君子教育作者:陈越光来源:《醒狮国学》2015年第04期君子教育和东西方文化对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今天讲君子教育要放在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平台上?南怀瑾老师指导我们在1998年开始做一个公益项目,“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在中小学推广读经活动。
徐永光是指导委员会的主任,我是全国组织委员会的主任,季羡林、张岱年、王元化、汤一介、杨振宁是五大顾问。
开展这个活动时,我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结果有上级机构要发文推广,但认为活动很好,口号不行,口号得改为“读千古美文,做四有新人”。
我和他们为此发生了争论。
“四有”是指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
这都是很好的概念嘛,我为什么要他们争呢?我就是争“君子”两个字。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文化的最主要概念之一,是一个标志性的概念。
有学者对《论语》做关键词的解索,《论语》中用得最多词是“人”,第二是“知”,第三是“仁”,第四是“君子”,第五是“道”。
什么是君子?以前曾有学者考证君子,结果考证出来的君子是奴隶主。
他们也有历史和文物资料的支持,但他们考证出来的君子不是孔子说的君子,不是《论语》说的君子,不是两千年来所说的君子之道的君子,而是周朝以前的君子概念。
周以前的君子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贵族,一种叫做君之子,因为周朝分封各国国君,君子教育主要是对国君之子进行教育。
我们要讲的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君子,这时候的君子跟周以前是不一样的。
孔子以后儒家文化所说的君子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从《论语》“君子有九思”来看: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九项内容是君子经常要反省,经常要检点自己的。
这里,“色思温”、“貌思恭”是君子之貌,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你远远看他的时候有一种很庄严的感觉,当你跟他接触的时候他很温和,但是他讲话的时候又显得很严肃。
“视思明”、“听思聪”、“言思忠”、“事思敬”、“忿思难”是君子之行,从观世、听语、进言、为事、遇忿不同方面规范了君子的行为。
广东醒狮舞蹈形态研究与审美初探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广东醒狮舞蹈形态研究与审美初探吴尚缘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广东醒狮舞属岭南地区民俗舞蹈中的吉庆舞,本文以广东醒狮为研究对象,从醒狮舞历史溯源、发展概况、舞蹈形态和审美特征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和剖析,对舞蹈表演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形式要素、动态特征等进行梳理,旨在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审美情趣。
关键词:醒狮舞广东醒狮舞蹈形态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01-03一、广东醒狮舞历史溯源广东醒狮舞的“醒”在粤语中代表着威猛,因造型独特神似真狮,故名醒狮。
其头顶有尖角以抵邪恶、额中有明镜以照妖物、身披火纹以镇家宅而享誉盛名,被视作有祥瑞之气的吉祥瑞兽,得到广泛流传。
据考证,醒狮舞由北方狮舞演变而来。
《广东省志•体育志•民间、民族传统体育•舞狮舞龙龙舟》记载:“广东舞狮是从北方的黄醒狮(北狮)脱胎而来的,大体上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到岭南地区民间的”。
①传统狮舞可追溯到汉代,撰《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对“象人”的注解:“孟康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
②意为戴着面具的人假扮成醒狮起舞,可见当时已有舞狮表演。
但醒狮的出现很少有正式的史料记载,大多为民间传说。
(一)年兽食青有传说醒狮舞源于民间,当时一头独角怪兽每到年岁末就出来祸害百姓,乡民为驱邪避害,模仿怪兽的形态用竹蔑扎架,并敲锣打鼓舞动假狮,意在以兽治兽,怪兽见后惊慌失措逃遁,再也不敢为非作歹。
从此,乡民们相信狮舞有驱灾辟邪之功用,便于每年春节扎做狮头起舞,走街串巷以求消灾除祟,流传至今。
()据说晚清时期,政府暴力统治,有志之士义愤填膺,奋起反抗,醒狮舞又有“睡狮觉醒之意”,暗示国人不可熟视无睹,要奋起反抗,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
醒狮舞的传统套路采青谐音“踩清”,有颠覆清王朝统治之意。
二、广东醒狮舞流布及发展概况(一)广东醒狮流布广东地区分布最广的乃是“佛装狮”,又称“笑狮”,主要分布于广州番禺、佛山南海等地区。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第五辑)入选项目名单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第五辑)入选项目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新闻出版署
•【公布日期】2024.03.20
•【文号】国新出发函〔2024〕156号
•【施行日期】2024.03.2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新闻出版
正文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第五辑)入选项目名单的通知
国新出发函〔2024〕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出版单位主管部门,中央各重点出版集团:
2023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开展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第五辑)申报工作的通知》,共有139家出版单位申报744个项目。
经多轮评审及公示,最终确定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苏东坡与西湖》等30个项目入选,现予公布。
本辑入选项目鲜活讲述民间故事,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生动刻画动漫形象,创新表现中华美学,具有较好的出版价值。
入选项目出版单位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挖掘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中蕴含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和时代特点,认真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创作出版更多精品图书。
附件: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第五辑)入选项目名单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年3月20日。
画册文案《中国醒狮之乡——遂溪》

画册文案《中国醒狮之乡——遂溪》一、刊物命名:《中国醒狮之乡——遂溪》二、指导思想以“中国醒狮之乡”和首届遂溪醒狮节为主要宣传主题,通过展示遂溪文化精粹——醒狮,并以此刊物为主要媒介吸引国内外商家的浓厚兴趣,为其投资遂溪做引领式的讲解。
同时,刊物的发行更有进一步挖掘遂溪人民深层的文化底蕴,为更好拥护、热爱和发展醒狮文化增加群众基础。
三、刊物特色以专业的摄影技术、精美的画面,精彩的注解语言图文并茂地展示“中国醒狮之乡”的魅力,为参加本次醒狮节的单位、商家和个人提供一份极具纪念价值的纪念、投资导刊。
四、内容设置以及图片配置(一)天南重地半岛甜——狮乡篇□题记:遂溪,取于“溪水合流,民利遂之”。
古有“天南重地”之称。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中北部,西与广西北海市隔海相望,自然地理条件异常优越,资源丰足,素有“中国第一甜县”、“绿色宝库”、“鱼米之乡”的美誉。
甘蔗栽培种植历史悠久,历来是广东主要糖蔗产区。
远在唐代以前(公元前三世纪)已有种蔗制糖的记载。
至清代光绪年间,种蔗和产糖已颇具规模,每年输出国内外的土糖数万担。
现全县种植60多万亩甘蔗,被誉为"中国第一甜县"。
半岛惊雷,醒狮,诞生于此。
1、说明:介绍“中国醒狮之乡”遂溪的人文经济情况;2、配置标志性建筑、人文科技、经济成就、特色风景等图片。
(二)深巷鼓笙引人胜——狮史篇□题记:酒香不怕巷深,技艺精湛就不怕无人知晓。
遂溪醒狮,走过千年磨难的砺炼,成就今日的“中国醒狮之乡”!昔日的穷乡杂烩,埋入千百年前的笙歌,哪怕撕裂心田的震撼,也唱不出红土乡亲的哀陌。
斗转星移,锣鼓一声,已敲来八方贵客;英雄带一飘,已有喝彩与认同。
遂溪,巷深又如何?1、说明:介绍遂溪醒狮的历史和现状;2、配置醒狮经典3个动作图片和遂溪醒狮参加大型著名活动5张图片。
(三)逸舞飞扬红土魂——狮艺篇□题记:仿若一片云,在眼眸深处划过。
如在平地般从容,带着五千年的期待飞跃而过;如飞燕般的轻盈,带着红土地的热情腾空而起。
醒狮

醒狮时代背景及主要主张近代以来,西方侵略之下的中国因感到国家民族濒临灭亡而产生普遍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往往反映为一种仇外的情感以构成团结的力量。
从民国初年,各种政治集团不断地提出建立政治共同体的构想。
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醒狮派所推动以“ 国家至上”观念为主的国家主义思想风靡一时。
民国时期,醒狮派等各种集团纷纷出现,它们试图立足于政治文化共同体,建立民族国家。
醒狮派国家主义思想是主张树立“国性”,以建立全民共和的政治思想。
他们强调集体意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功能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义务。
他们所进行的国家主义运动一方面以教育人民,造成公论以及组织团体而扩大自己的社会力量。
另一方面要实行他们理想的国家主义. 他们将国家主义作为团体的共同信仰,企图教育培养为国家牺牲的国民,建立以爱国为国民最高道德的社会,但只重视统一性或单一性,而漠视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醒狮派主张在明确的主义与严格的组织之下,推进民族与国家意识的现代化,从而产生以“ 国家”为中心的强烈的社会凝聚力。
醒狮派的代表者为曾琦、李璜、左舜生、余家菊、陈启天等人,其主要成员大多曾经是“ 少年中国学会”会员。
他们开展了一连串的国家主义运动以期树立“ 国性” 培育国家至上的概念,建立全民共和政治。
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思想是在国家不独立不统一的普遍的危机意识中产生的。
五四以来自由主义思潮的膨胀更使醒狮派感受到一种民族文化崩溃的全面性危机,醒狮派鼓吹“ 集合起来便是力量”,号召民众认清“ 国家”对个人的意义,个人对“ 国家”的义务所在。
他们努力以国家观念来激发人民的爱国心,从而形成社会凝聚力。
在这一过程中,以国家为核心的统一观念的形成最为紧要。
编辑本段醒狮派的集体意识醒狮派追求的是以社会来改革社会,从而逐步改革政治,反对直接参与政治活动。
他们宣称不利用已成势力,不依赖过去的人物,所以军阀是醒狮派攻击的对象。
段祺瑞密缔中日军事密约,谋二十一条之实施引起了留日学生群激烈的反对。
“睡狮”与“醒狮”

“睡狮”与“醒狮”作者:陈白露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12期一提起“睡狮”,我们就会想起拿破仑说的“中国(睡狮)醒来时,整个世界都会震撼”,但是后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史学界有关象征性符号的研究取得进展,这几年围绕“睡狮”这一表述起源的研究日趋活跃。
代表学者是费约翰(John Fitzgerald)氏和单正平氏。
费约翰极力否定人们熟知的那句话出自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之口,说那纯属谣传。
众所周知,1900年以后,“睡狮”(以及“醒狮”)一词为清末知识分子所喜好并经常使用,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诗界革命”先驱黄遵宪在其《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1903年)中有“散作枪炮声,能无惊睡狮?睡狮果惊起,牙爪将何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革命軍》(1903年)中则有“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甚至有名曰《醒狮》的杂志于1905年在东京创刊,等等。
这些都是基于梁启超创造、发明的“睡狮”而出现的文化现象。
应该说,中国=“睡狮(Sleeping Lion)”这个表述,首先是在清末中国人之间迅速流行,然后才流传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舆论界的。
在民族主义勃兴、救亡意识高涨的时代,某个号召性语句或形象有时会成为凝缩时代精神的核心。
在对外危机意识深重的清末和民国时期,屡屡有巧妙地表达中国屈辱的国家地位、激发爱国热情的语句及形象被发明出来,“东亚病夫”如此,租界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亦如此。
而出自梁启超想象的“睡狮”也属于此类发明之一,这个词语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形象,对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毋庸赘言。
梁启超在评论自己的言论对清末社会的影响时曾说,与新文体一样,“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从“睡狮”一词的发明及其后来的广泛流行来讲,他的语言魅力已达到了创造号召性语句并足以激发人们想象力的地步。
“睡狮”、“醒狮”之说出现数年后,就有人创刊了《醒狮》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