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_省略_的研究_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_施祖麟

合集下载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水资源更是其短缺和分布不均的一个典型代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资源状况面临严重挑战。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问题更加复杂。

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各异,各地区的水质状况以及污染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然而,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两个严峻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问题逐渐成为环保领域的前沿热点。

首先,跨区域污染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数据不透明、管辖不清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从管理和监测角度来看,由于区域之间的数据统计方式和标准不一致,在数据采集和汇总环节中存在很多不可预估的偏差。

即便统计数据保持一定的准确性,监管和处置存在管辖不清的问题,导致治理工作无法有效展开。

其次,跨区域水污染治理还面临另一种难题,即环境约束的不可控性。

在治理过程中,环保部门虽然在联合行动、协作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在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的限制下,治理措施往往难以到达、难以实施。

而随着未来发展的推进,这种不可控性还将加剧。

最后,跨区域水污染治理还面临着路径依赖和权力制约。

路径依赖是指因历史原因和制度惯性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固化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

在跨区域水污染治理中,这种路径依赖往往会转化为一定领域内权力的不合理诉求和限制。

面对这些困境,应对策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首先,加强数据调查和统一标准制定。

在跨区域治理中,开展准确的水质状况调查和统计工作,是治理工作的首要基础,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有利于制定更加明确的治理方案和绩效评估。

其次,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

在污染问责体系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机制,促进协调和合作,共同攻克治理难题。

并加强对环保执法监管力度,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法律和行政性管辖权。

最后,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激励机制。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解决措施研究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解决措施研究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解决措施研究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增长。

同时,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明显,特别是针对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困境,使得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为社会的高速发展敲响了警钟。

本文就以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解决措施研究为主题来展开分析。

关键词: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困境;解决措施前言我国区域范围较广,水资源分布相来说对较为分散,致使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象。

随着建设“美丽新中国”的理念提出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是在实际的环境监管工作中,由于跨区域水资源自身的特点,导致水污染治理工作难以高效开展。

本文就目前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我国应对当前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问题的对策两方面展开讨论。

1.目前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困境(一)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权责不明晰在开展的水污染治理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政府部门,治理能否高效执行、切实落地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而言,中央国务院是水污染治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享有治理自己管辖区内的治理权限。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由于参与治理工作的部门较多,而污染类型较为多样,导致在具体的工作中会出现相互影响、权责适用混乱的局面。

例如在部分地区的水利监测部门监测地表水的工作会与环境保护部门的监测工作重复,造成工作加倍,成本浪费。

甚至在部分地区有时还会出现两个部门在工作中上出现恶性竞争,没有进行高效合理的沟通、协调等工作,造成水污染治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甚至出现敷衍塞责的现象。

(二)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地方政府间合作意愿低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受到其自身的特点开展治理工作的难度较大,由于水是具有流动性的,若上游水资源出现污染问题,就会使得下游水污染的问题不断扩散,若响应不及时,污染甚至有时候会跨多个地区,造成不同区域内的水资源依次被污染,严重影响着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2024年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府际博弈研究》范文

《2024年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府际博弈研究》范文

《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府际博弈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

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多个行政区域的利益关系,更关乎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的府际博弈问题,对于推动区域合作、实现水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现状及挑战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其成因涉及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目前,我国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面临以下挑战:1. 区域利益冲突:不同行政区域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水污染治理的协同性不足。

2. 治理责任不明确: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3.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在执行水污染治理政策时,存在力度不够、执行不力等问题。

三、府际博弈理论框架府际博弈是指在多个行政区域之间,由于资源、利益等因素的差异而产生的博弈行为。

在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府际博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间利益博弈:各行政区域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利益平衡。

2. 政策制定与执行博弈:不同行政区域在制定和执行水污染治理政策时,存在策略选择和行动协调的博弈。

3. 信息沟通与共享博弈:各行政区域在信息沟通与共享方面存在障碍,影响府际博弈的效率。

四、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府际博弈分析1. 博弈主体分析: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府际博弈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

各主体在水污染治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2. 博弈过程分析:府际博弈的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信息沟通与共享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各行政区域根据自身利益和资源优势,选择不同的策略和行为。

3. 博弈策略分析:针对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问题,各行政区域应采取合作、协调、共享等策略,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水污染治理的协同效应。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合作不足。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各地区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不够完善,难以形成跨区域的统一管理模式。

2. 水污染治理成本高。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治理这些水污染问题所需的成本巨大,包括土地征用费、设备购置费、人员培训费等。

而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财力状况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贫困地区无法承担这些治理费用。

3. 监管不到位。

在我国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监管问题一直存在。

一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规排放废水和污染物,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监管部门难以及时抽检水质和监测污染源,导致治理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4. 跨部门协作不足。

水污染治理工作需要涉及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包括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等。

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问题,导致跨部门协作不够紧密,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等问题。

针对以上困境,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 建立跨区域的水污染治理合作机制。

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加强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协作,形成统一的水污染治理标准和管理模式,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的均衡发展。

2. 支持贫困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工作。

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贫困地区解决水污染治理的经济困难。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水污染治理工作,共同解决贫困地区的水污染问题。

3. 加强水污染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水污染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同时加强对污染源的源头治理,通过加大对污染源的追溯和处罚力度,防止水污染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由于涉及多个行政区域、跨地区水资源的共享利用、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的分散等问题,使得跨区域水污染治理任务艰巨、难度较大。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一、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境1.政府管理体制分散我国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相对分散,各地区在水资源的管理和治理上存在一定的局部性。

这使得在跨区域水资源的管理和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管理体制上的难度,各地区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合作,从而导致跨区域水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2.水资源的共享利用造成的矛盾由于水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利用,不同地区之间在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当一个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严重时,其所排放的污染物不仅会对本地区的水资源造成影响,还会对其他地区的水源造成污染,从而导致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困难。

3.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我国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使得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发达地区在水资源的治理和管理上拥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而欠发达地区在水资源管理和治理方面技术和资金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导致了一些地区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不高。

4.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情绪,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跨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治理上缺乏合作的意愿,难以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水资源管理和治理体系。

1.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对于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此机制可以由中央政府牵头建立,以整合各地区的资源和力量,制定统一的水污染治理政策和措施,加强跨区域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跨区域水污染问题。

2.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针对不同地区水污染治理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不平衡,应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资金专项,向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帮助,帮助其改善水资源管理和治理能力。

2021我国区域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探究范文3

2021我国区域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探究范文3

2021我国区域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探究范文 中国幅员辽阔,河流湖泊分布范围较广,而流域水资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关联性,若某一区域水资源发生污染问题,将会波及其他区域的水资源,从而带来跨界水污染治理难题。

在各种水污染矛盾中,区域跨界水污染矛盾因其自身的特点,导致矛盾较为凸显,最后演化成跨界水污染纠纷及其冲突,这将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因跨界水污染矛盾涉及范围较广,对社会经济发展平衡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施行等形成不利局面,从而解决区域跨界水污染问题并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

1跨界水污染理念及其特点 1.1跨界水污染理念 跨界污染主要指某一区域内部产生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本区域的发展还对其他区域带来一定的污染威胁,即污染物质随着特殊介质的流动而发生物理转移,进入相邻行政管理区域,形成区域间污染问题,因其具有较为复杂的物理外部性。

从而难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水污染主要指污染物质的量堆积到一定临界点后,水体自净能力不能有效分界污染物,致使水体特性和生长在水体中的生物群落特征产生变异,影响水体功能,阻碍水的有效利用,从而对人体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跨界水污染作为跨界污染的一部分,即相关的污染物在某一区域产生大量排放,随水流到另一区域,影响另一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

1.2跨界水污染特点 结合水资源的特性浅要分析跨界水污染的特点,跨界水污染问题实质为跨越一个或者多个行政辖区边界,并对本区域以外的地域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其污染源所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影响河流上、中、下游等区域,还会对流域沿岸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麻烦,同时还会影响沿岸地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健康发展;因区域跨界水污染涵盖较多利益群体的多种利益关系,从而致使水污染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繁杂性和关联性,不易达成一致、统一管理;并且就目前水污染治理技术而言,仍然处于深入研究境地,并未形成大范围治理水污染的体系,而监测水污染工作要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技术性,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较强操作技能的优质人才较匮乏,这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快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

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

我国跨 行政 区河 流域 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 的研 究
以江浙边 界水污染 治理 为例 施祖麟 毕亮 亮
( 华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 , 清 北京 108 ) 004
摘要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 的交叉路 口, 水环境 日趋恶化 已成为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跨行政 区水污染 问题为资 源环 境有效 配
维普资讯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 07年 第 l 7卷 第 3期
C N OP A ON, E OU E N E I O HI A P UL TI R S RC SA D NV R NME T V l1 N ・ 2通过机构 、 机制 、 法规等综合性改革来协调 当前管理体制 中流域及 区域 中不 同部 门、 同层级 间的矛盾。 不
关键词 跨行 政区; 流域 ; 管理机制 ; 流域/ 行政 区域管理
T 23 V l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2—20 (07 0 1420 )3—00 —0 03 7 中图分类号
部 水域水 环境 开始 受 到污染 。
说明目前我国流域管理体制尚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 研究表明 , 水资源流域治理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能否
协调 好各行 政 区在跨 界流域 水资 源使 用 、 水环 境 规划 和 水 污染 防控 中的利 害关 系。 江浙 边 界 水 污染 协 同防 控 机 制 的建 立 , 是我 国跨 行 政 区水 污 染 防 控 管 理 模 式 的初 步 探
1 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概况
1I 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状况介绍 .
江 苏省 苏州 市与 浙 江 省嘉 兴 市 的水 污染 纠 纷 起 始 于 2 世 纪 9 年 代初 期 , 0 0 随着 嘉 兴 、 州 纺 织 行业 的兴 起 、 苏 发 展 和繁荣 , 江浙 两省 交 界 处水 质 开 始 恶 化 , 污 染 纠 纷 自 水 2 世 纪 9 年 代 中期起 至今 连年 不断 。苏州 市盛 泽镇 与嘉 0 0 兴 市王江 泾镇 为邻 , 溪港 为 两 地 界河 ( 溪 港 是 嘉 兴 市 麻 麻 接 纳上游 流水 的一 条河 流 , 约 1k , 全长 3i 河宽 4 ~8m, n 0 0 是 杭 嘉湖北 部地 区向东 的排水 主通 道之 一 ) 。盛 泽镇 是 个具 有纺 织 印染业 传统 的工 业 重镇 ,0世 纪 9 年 代 初该 镇 的 2 0 印染 业得 到 高速 发展 , 与 之处 理 能 力 配 套 的 污水 处 理 、 但 管 网等环 境基 础设 施建 设严重 滞后 , 大量 未经 处 理或 处理 未 达标 的印染 废水 直接 排人 流 向嘉兴市 的 河道 , 嘉兴 市北

探讨如何创新流域治理的管理模式

探讨如何创新流域治理的管理模式

探讨如何创新流域治理的管理模式摘要:我国的水流域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水的因素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若想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水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我国目前的水流域治理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治理水流域污染,针对流域治理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创新流域治理管理模式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流域治理;管理模式1 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却十分匮乏。

同时,我国水资源的污染状况也十分严重,而且总体上污染还在加剧,是中国一个十分堪忧的问题。

我国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水污染进行治理,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虽然有些成果,但成果是局部的。

总体上,水污染加剧的形势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水污染最严重的是流域污染也就是地表水污染,其中以外河流域的污染更为严重。

我国内外河的流域分界线大致上是大阴贺巴冈,“大”是大兴安岭,“阴”是阴山,“贺”是贺兰山,“巴”是巴颜喀拉山,“冈”是冈底斯山,此外还有几小块的,包括鄂尔多斯高原、松嫩平原内部小块等都是内流区,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三江源流域等都是外河流域。

我国污染比较严重的流域有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湘江流域、珠江流域。

这七大河流域中,海河流域污染最为严重,各大河流域污染程度不同,污染原因也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治理不善,管理也有缺陷。

2 流域水污染的现状和治理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所有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几乎是“有水皆污”,地表水污染十分严重。

中国有三个五年规划规划了水污染防治,包括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等五年规划,国家重点治理三湖、三河污染,三湖为巢湖、滇池、太湖,三河为辽河、海河、淮河,在这些重点治理的河湖中,只有淮河治理稍有成效,淮河的污染程度由重度转为中度,其余河湖的治理几乎毫无成效,当然也未达到规划目标。

如表一。

政府为了治理流域水污染,投入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国家对淮河流域的投入,在九五和十五规划中都是二百多亿人民币,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多达三百多亿人民币,另外在综合治理时必然要关闭一些工厂,迁走一些工厂,对一些工厂的设备进行更新,而这必然带来很大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阶段 (1995. 1 - 2002. 1) :江浙边界水污染事件频 频发生 ,两地预建立水污染协同防控机制 。1995 年 1 月 , 为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的处理意见 ,嘉兴市环保局与苏州市 环保局共同协商共同监测事宜 ,双方在具体监测方式上未 能达成一致 ,导致协商破裂 。此后 ,至 2002 年 1 月的 7 年 中 ,两地因上游污水排放超标导致下游渔业 、养殖业遭受 经济损失要求赔偿未果 ,引发的水事纠纷频频发生 ,且事 件和冲突的态势呈现逐步升级的趋势 。其中 ,受到国家上 级部门高度重视的事件和纠纷多达 6 起 ,并在 2001 年 11 月的“零点事件”(嘉兴市北部长期受污染损失严重的渔民 自筹资金 ,以沉船筑坝的方式拦截苏州市南部排放的污 水) 中双方冲突达到顶点 。“零点事件”引起国务院 、水利 部及环保总局的高度重视 ,并在事件后出台了协调江浙边 界水污染纠纷和水事矛盾的协调意见 ,对两地建立边界水 污染防治的工作机制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江浙两地开始着 手准备建立边界水污染协同防控的协调机制 。
摘要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交叉路口 ,水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跨行政区水污染问题为资源环境有效配 置 、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上下游地方政府及人民之间矛盾解决及社会稳定等问题提出了严峻挑战 。以江苏浙江边界水污染治理为 例 ,结合国外跨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经验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 。研究发现 ,当前中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 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间的矛盾 。解决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较为可行的方案是 :保持以条块结合的政府 层级结构基础上的管理体制 ,通过机构 、机制 、法规等综合性改革来协调当前管理体制中流域及区域中不同部门 、不同层级间的矛盾 。 关键词 跨行政区 ;流域 ;管理机制 ;流域/ 行政区域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 (2007) 03 - 0003 - 07
2. 4 跨行政区建立水污染治理机制的困境根源 ———流 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体制间的矛盾
跨 行 政 区 水 污 染 的 外 部 性 与 行 政 区 划 治 理 水 污 染 间的矛盾 ,决定了在两地政府层面上协商制定水污染协 同防控机制基本不可行 。1993 - 2001 年 11 月筑坝事件 间的 8 年中 ,上下游地方政府曾多次共同协商水污染防 控的相关事宜 ,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一致 。上下游 地方政府由于在水污染事件中所处主被动两方 ,导致在 利益协调分配上难以协商处理污染事件与纠纷 ,从而未 能形成得到双方认可的协议和制度 。正因为政府的行 政范围与行政级别的区划 ,使江浙两地政府在解决外部 性问题 ———跨行政区水污染处理的博弈中 ,难以选择合 作 ,致使水污染纠纷和矛盾雪上加霜 ,为 2001 年底的重 大突发性冲突事件埋下隐患 。在我国现行以条块结合 的政府层级结构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中 ,水污染治理的职 能的非科学化不合理分割 ,使得跨行政区水污染问题在 十几年间反复上演 。
与水环境治理间严重脱节 江浙边界水污染事件频发 ,只是跨行政区水污染难以 妥善治理的表象 ,其实质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 中产业结构布局与环境治理间严重脱节 。位于上游的江 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镇以纺织印染业为经济增长的依托 , 位于下游的浙江省嘉兴市秀州区则以渔业养殖与纺织印 染为当地主要产业 。在上游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的情 况下 ,水污染导致的水事纠纷就成为必然 。然而 ,在两地 建立水污染协同防控管理机制后 ,上游地方政府针对排放 污水超标的纺织印染工厂 ,一般采取间断式生产 (重则停 产) 对污水排放状况加以控制 ,其以纺织印染产业为主的 沿河流域布局至今仍未出现大的变动和转型 ,跨行政区水 污染事件与纠纷再次爆发的隐患仍然存在 。因此 ,江浙边 界地带建立区域间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的协调机制迫在眉睫 。只有科学合理地对区域产业布局 进行规划 ,才能从污染源头上根本解决跨行政区河流域结 构性水污染的治理难题 。 2. 3 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矛盾协调低效的潜在诱因 ———
有法不依 、执法不力现象根深蒂固 回顾江浙水污染治理机制的建立过程不难发现 ,上 级政府部门 ( 如国务院 、国家环保总局) 出面协调 、积极 介入并制定协调机制 、处理意见和相关政策 , 有助于跨 行政区水污染事件及纠纷的解决 ,但形成的处理意见未 必能够得到及时落实和有效贯彻 。如引发 2001 年 11 月 筑坝事件的部分原因 ,源于 1996 年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江 苏省政府落 实 补 偿 嘉 兴 市 北 部 经 济 损 失 中 部 分 欠 款 一 直未果 。与此同时 ,江浙边界自 1993 年至今的 13 年跨 行政区水污染历史 , 也凸现了该地区对国家《环境保护
的政策演变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江浙交界水域的水质逐年恶 化 ,且边界水域水污染纠纷年年不断 。江浙边界跨行政区 水污染纠纷重大事件及污染防治合作的政策演变 ,可以分 为如下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 (1993. 5 - 1994. 12) :江浙边界水污染事件初
收稿日期 :2007 - 01 - 05 作者简介 :施祖麟 ,研究员 ,博导 ,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能源与资源经济 、区域与城市管理创新 、环境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3 该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5 (ZZ015) “: 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管理模式研究”资助 。
·3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年 第 3 期
见端倪 ,两地在国家上级政府部门的协调下 ,共同处理因 上游水污染导致的下游渔业经济损失问题 。其间发生过 3 次因造成经济损失较大 、双方赔偿处理意见不合引起的 事件 ,以 1994 年 7 月双方因赔偿问题引发的冲突为该阶 段的标志性事件 。1994 年 9 月 ,全国环保执法检查团踏勘 污染现场 ,检查团检查后对盛泽污水污染嘉兴市北部水域 提出 4 条处理意见 ,包括建议苏州 、嘉兴建立联合监测体 制 。至此 ,江浙两地开始形成水污染协同防控产生合作的 意向 ,但尚未采取有效的合作治理行动 。
1 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概况
1. 1 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状况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与浙江省嘉兴市的水污染纠纷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随着嘉兴 、苏州纺织行业的兴起 、发 展和繁荣 ,江浙两省交界处水质开始恶化 ,水污染纠纷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起至今连年不断 。苏州市盛泽镇与嘉 兴市王江泾镇为邻 ,麻溪港为两地界河 (麻溪港是嘉兴市 接纳上游流水的一条河流 ,全长约 13km ,河宽 40~80m ,是 杭嘉湖北部地区向东的排水主通道之一) 。盛泽镇是个具 有纺织印染业传统的工业重镇 ,20 世纪 90 年代初该镇的 印染业得到高速发展 ,但与之处理能力配套的污水处理 、 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 未达标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流向嘉兴市的河道 ,嘉兴市北 部水域水环境开始受到污染 。 1. 2 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建立过程 :水污染防控合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年 第 17 卷 第 3 期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 17 No. 3 2007
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3
———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
施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毕亮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第三阶段 (2002. 2 - 今) :江浙跨界水污染事件和纠纷 发生频率降低 ,两地正式建立跨行政区水域水污染联合防 治方案 ,并以此为准则对水污染进行治理 。2002 年初 ,江 浙两地开始建立边界水污染防治制度和水环境信息通报 机制 ;随后 ,依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01 年 11 月下发的要 求 ,共同建立了江浙省界水质及水污染事故联合监测机 制 ,协商编制了《江苏盛泽和浙江王江泾边界水域水污染 联合防治方案》。通过双方共同努力 ,经过几个月集中整 治 ,边界水域水环境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至 2005 年 ,江 浙两地严格按照边界水域水污染联合防治方案进行水污 染治理 ,并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现行的以交界水质 联合监测机制 、流域信息通报机制 、水环境联合执法机制 、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 机制等跨行政区水污染合作防治为主的六大机制[1] 。
2 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中的问题 分析
2. 1 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显著特点 ———水污染治理管 理机制建立过程的长期性和艰难性
江浙边界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跨界水污染问题从 ·4 ·
未间断过 ,一直得不到妥善的解决 。直到 2001 年 11 月爆 发了惊动中央的特大突发性水事纠纷 (筑坝事件) 后 ,经过 国家及两省的多方努力 ,两地才开始逐渐建立跨界流域水 污染防控机制 ,使得跨界水污染突发性纠纷和事件自 2002 年起逐渐减少 ,并使两地在协同防控处理水污染事件时有 据可循 。然而 ,自 2001 年建立跨行政区水污染协同防控 机制后至 2005 年末 ,仍然连续发生数起跨行政区水污染 事件 。这体现了合作机制中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重点区 段的合作机制建立相对容易 ,全面的合作机制建立存在困 难(如 2005 年水污染事件就发生在江苏吴江市与浙江嘉 兴市新塍镇的交界的水域内 ,该水域不属于水利部和环保 总局重点监控区域) ;现有合作机制皆为事后解决机制 ,预 防性合作机制的建立则比较困难 。上述事实都充分证明 了跨行政区水污染协同防控机制及相关政策建立和执行 的长期性和艰难性 。 2. 2 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矛盾的产生根源 ———经济发展
施祖麟等 :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 ———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
法》等有关法律的执法不力 。国家法律对水污染责任的 划分 ,在《环境保护法》中有明确规定 : 地方各级政府应 当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 , 并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 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单位 , 地方政府应限期治理 , 对 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单位还应责令关停 。但这类法 律(如水污染防治有关法规和规划) 对违反行为没有制 定强有力的处罚措施 ,而该类法律又主要归地方政府执 行 。这就导致江浙边界水污染问题因执法不力而频发 , 且在 1993 - 2002 年间愈演愈烈 ,甚至出现依行政权制订 及指导行为准则 ,无视法律的现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