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同时探讨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阐述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并探讨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和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总结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文章将分析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发展。
这些建议将包括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地下水污染现状尤为引人关注。
本段将对中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污染范围广,几乎所有地下水开采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二是污染程度重,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甚至达到无法利用的程度;三是污染种类多,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多种污染物。
在污染源方面,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城市生活污水等都是主要的污染源。
水污染治理的技术进展与政策保障

水污染治理的技术进展与政策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针对水污染问题,我国在技术研发和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水污染治理的技术进展与政策保障。
一、治理技术进展1、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是指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来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广泛应用的沉淀、凝聚、氧化、还原等处理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化学处理技术常常与物理和生物处理技术结合使用,既能够高效去除污染物,又具有经济、实用的特点。
同时化学处理技术还可以通过再生的方式使得药剂的使用量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2、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有机物转化成为无机物的一种处理技术,比较成熟的应用形式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法、好氧生物法、好氧-厌氧生物法、反渗透生物处理法等。
生物处理技术相比较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更加环保,适用于水质变化范围较大的情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通过掌控原子或者分子级别的物质来制造出具有独特性质和功能的技术,其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纳米材料制造高效吸附剂、催化剂和光催化剂,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细菌等;二是通过制造纳米材料的膜来进行反渗透等水处理过程,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细微颗粒和胶体物质。
二、政策保障水污染治理的持续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文件来规范水污染治理和行业发展。
1、《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基础法律,于2016年全面修订实施,明确了政府属地责任制,加强了水环境保护、治理和监管,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
2、环保税法环保税法于2017年开展试点,2018年1月1日全面实施,将污染排放的数量纳入税收征收范围内,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的企业加大征税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
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水是生命之源,然而水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究并开发出各种水污染治理技术。
本文将介绍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是水污染治理的基础,主要包括过滤、沉淀和吸附。
其中,过滤技术通过使用过滤器材料,如沙子、石墨烯等,来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微生物和有机物质;沉淀技术则利用重力作用将水中的悬浮颗粒沉淀到底部;吸附技术则通过吸附剂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
这些物理处理技术具有简单、效果明显等优点,已经成为水处理中最常用的技术。
二、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氧化、沉淀、中和等方法。
以氧化技术为例,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等可以将水中的有害物质氧化为无害的物质。
此外,沉淀技术通过添加沉淀剂来形成沉淀物,从而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悬浮颗粒等污染物;中和技术通过添加碱性或酸性物质来中和水中的酸碱度,从而促进悬浮物沉淀和溶解物析出。
化学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但需要注意副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以生物吸附、生物降解和生物膜处理为主要方式,能够高效、低能耗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例如,利用微生物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质等;利用酶解或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利用生物膜技术,将水中的污染物质附着在生物膜上,然后进行去除。
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效果稳定、处理成本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种通过产生活性氧化物质来降解水中的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包括光催化、臭氧氧化、超声波氧化等。
光催化技术通过催化剂吸收光能,产生活性氧化物质,进而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臭氧氧化则是通过臭氧气氧化水中的污染物质;超声波氧化则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产生活性氧化物质来降解污染物。
高级氧化技术具有高效、无副产物、工艺简单等优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地下水污染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以及针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实践。
I. 地下水污染研究的进展1.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和成因- 地下水污染指地下水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现象,可能是由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导致的。
- 研究已确定了许多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来源,如化学品泄漏、农药使用和垃圾掩埋等。
2. 污染物的识别和监测技术的进展- 传统的地下水污染识别方法包括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然而,这些方法耗时且不实时。
- 新兴的技术如地球化学传感器和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地下水质量,并提供准确的结果。
3. 地下水污染传输和模拟研究-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科学家能够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流动和扩散。
- 这些模型有助于识别污染源并设计有效的防治措施。
4. 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 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在地下水的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研究可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提高治理效果。
II.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实践1. 污染源控制- 建立监测系统,追踪污染源以及减少新的污染源的产生。
- 持续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污染物的修复和去除- 使用物理方法,如土壤气抽取和气体净化,去除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 利用生物降解和植物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确保合理用水。
-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鼓励公众参与地下水污染治理行动,通过共同努力保护地下水资源。
III. 结论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为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识别和监测能力,加强污染源控制和修复,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才能有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研究

ECOLOGY区域治理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研究山西省环境保护技术评估中心 光喜萍摘要:水环境问题是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水环境问题的中心毫无疑问就是要归结为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水环境和水污染的忽视,致使我国本来就极度缺水的一些地区再一次遭受了更加严重的水污染。
本文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我国农村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寻找对农村水环境污染加以妥善处理的对策,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X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4-0130-0001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一直把治理污染的重点放在人口和工业相对集中的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未来,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为了给农村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水环境污染现状,结合之前取得的治理经验与治理进展,提出对水污染问题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农村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参考了国内外关于此问题的有关文献后,提出了我国农村治理水环境污染的对策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目前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一、我国农村水环境的现状(一)水资源短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水资源存储量却非常低,按照实际上可被利用的水资源算,原本就不算多的存储量在巨大人口基数面前,人均水资源比例更是少得可怜[1]。
并且水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在干旱地区,人均所占水资源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家为了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继而实施了大量的水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涉及加大合理利用水资源宣传力度以及关停部分高污染企业等措施,现阶段,我们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力度,增强节水意识,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2]。
《2024年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现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现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抗生素作为重要的医疗物资,其使用量不断攀升。
然而,这种广泛的使用也给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抗生素污染问题。
抗生素残留物通过生活污水、制药废水、农业活动等途径进入水环境,对水生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现状,以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二、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现状1. 抗生素的使用和排放随着人们对抗生素的依赖性增强,其在医疗、农业、水产养殖等领域的用量持续增长。
大部分抗生素并不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和利用,残留的抗生素随之进入环境,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2. 污染范围和程度研究显示,各类水体中均检测到抗生素的存在,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源地等。
抗生素的污染程度因地区、季节和使用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某些地区的抗生素污染已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三、环境效应研究进展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抗生素对水生生物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研究发现,抗生素能改变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微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抗生素还可能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水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长期摄入含有抗生素的食品和水,可能导致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失衡,增加耐药性细菌和耐药性基因的传播风险。
此外,某些抗生素可能直接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
3. 抗性基因的传播与扩散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使得耐药性细菌和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得以富集和传播。
这些抗性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污水排放、土壤等途径传播到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长期威胁。
因此,抗性基因的传播与扩散是当前抗生素环境效应研究的重点之一。
四、结论与展望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河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就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污染河流的现状及影响污染河流主要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放等多种污染源的影响,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破坏。
这些污染不仅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对污染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三、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1. 国内外研究概况国内外学者针对污染河流生态修复进行了大量研究,涉及修复技术、修复效果评估、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模拟、现场试验、案例分析等。
2. 主要研究领域(1)物理修复技术:如疏浚、引水冲刷等,通过清除底泥、改善水流条件等手段,降低河流中的污染物浓度。
(2)化学修复技术:如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利用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降低其毒性。
(3)生物修复技术:如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利用生物的作用降低河流中的污染物浓度,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进展1. 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技术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中得到应用,如纳米技术、电化学修复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在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二次污染等方面具有优势。
2. 综合治理理念的推广综合治理理念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理念强调多部门合作、多措施并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同时进行生态修复。
这种综合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3. 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估与监测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估与监测是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对修复过程的实时监测。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1. 进一步开发新技术虽然现有的修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开发新技术,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二次污染。
《2024年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治理技术》范文

《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治理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水体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城市污水等,这些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不仅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威胁着人类健康。
因此,研究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技术,对于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1. 污染现状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十分严重。
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Pb)、汞(Hg)、镉(Cd)、铬(Cr)等。
这些重金属通过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城市污水等途径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
重金属在水中难以降解,且具有生物累积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2. 污染来源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等。
此外,大气沉降、雨水冲刷等自然因素也会将重金属带入水体。
3. 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分析水体重金属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了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生态风险。
同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特点,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监测工作,为制定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三、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1.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包括吸附、沉淀、膜分离等技术。
吸附法利用多孔性固体物质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活性炭、膨润土等。
沉淀法通过向水中投加化学试剂,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物,从而从水中分离出来。
膜分离法利用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实现重金属离子与水分子的分离。
2. 化学法化学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混凝沉淀法、中和沉淀法等。
氧化还原法通过氧化或还原作用改变重金属的价态,使其转化为易于沉淀或分离的状态。
混凝沉淀法利用混凝剂使水中的胶体物质发生凝聚,与重金属离子一起形成沉淀物。
中和沉淀法通过调节水体的pH值,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治理研究进展摘要:流域水环境污染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挑战。
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控制流域水污染问题,进行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已成为全国水环境管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介绍了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综述了国内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最后评述了流域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流域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流域人口增长,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排入河流,早已超过了河流自身的容量,使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流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2]。
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已成为世界普遍问题,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西方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展了对严重污染的河流进行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伦敦泰晤士河[3]、柏林莱茵河[4]、首尔清溪川[5]都恢复了昔日的“清澈”。
由于流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6],因此,流域综合整治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污染流域的治理迫在眉睫。
1.流域污染现状2013年我国环境状况公报[7]显示:我国流域所在地工业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以及对资源的无序开发使得工业污染成为主要的流域污染源;流域沿岸城市化的加快,城镇生活污水问题日渐突出,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不正常运行更使得流域废水处理率不高;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污染了水质,而且危害水域中的有益动植物,造成相关动植物品种数量的减少甚至濒临灭绝,进一步破坏了水生态环境,从而严重影响了水源涵养功能,使得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的态势更加严峻[2,8]。
2.2 我国流域污染治理现状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破坏严重[11]。
控制流域水污染问题,进行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已成为全国水环境管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12]。
我国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的“六五”、“七五”和“八五”攻关中,开展了大量的水环境背景值、水体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理论与总量控制方法等研究。
规划过程中,运用了水质数学模型、多目标评价预测模型和大规模系统优化方法等定量分析手段,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13]。
1994年5月,中国从淮河流域治理入手,开始了流域的治理工作。
1995年8月,国务院颁发了全国第一部流域污染综合防治行政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治淮的目标。
进入“九五”以来,以淮河为先导,随后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相继开始,全国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在“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全面展开。
通过开展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以及城市水污染的综合治理,部分水域已经基本实现了“九五”确定的阶段性污染防治的目标[13]。
21世纪流域的治理工作,在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水环境治理,按流域依法统一管理好水资源,加强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水土保持,促进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发展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处理,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流域污染治理技术流域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已经在使用的或已试验的污染河流水体治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3类方法[6]。
3.1 物理方法3.1.1 曝气技术曝气技术是利用自然跌水(瀑布、喷泉、假山等)或人工曝气对水体复氧,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抑制底泥N、P的释放,防止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
3.1.2 环保疏浚技术环保疏浚技术是利用机械疏浚方法清除江河湖库污染底泥,整个工程对环境及周围水体的影响都较小。
疏浚能消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
疏浚对沉积物中的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去除明显[16]。
这是水体污染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也是解决内源(P污染)释放的重要措施。
3.1.3 原位覆盖技术。
原位覆盖技术是一种控制江河湖库内污染源的技术。
通过在污染底泥表面覆盖清洁的一种或多种覆盖物,来阻隔底泥中的污染物向上覆水释放迁移[1]。
3.1.4 机械除藻水华蓝藻大量暴发时,采用机械除藻,对控制蓝藻水华污染,有效降低內源N、P等污染物负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
3.1.5 调水通过水利设施(闸门、泵站等)的调控引入污染水域上游或者附近的清洁水源冲刷稀释污染水域,以改善水环境质量[6]。
如上海苏州河的综合调水工程[17]。
物理方法只是使污染物转移而并没有消除,只能缓解污染程度而并非真正净化水质。
此类方法治标不治本。
3.2 化学方法化学治理方法主要是采用各种化学药剂,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混凝沉淀、假如石灰脱氮、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化学固磷)等[6]。
3.2.1 絮凝沉淀技术絮凝沉淀技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一般为混凝剂)来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水处理技术。
该技术较适用于污染严重、较为封闭的地表水体,对SS、浊度、TP、去除效果较好,对重金属、TN等同样有可观的去除效果,且药剂用量非常少。
但该方法由于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不推荐广泛使用。
3.2.2 化学除藻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除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漂白粉、明矾、聚铝和硫酸亚铁等。
采用硫酸铜及改变水的pH值可以达到去除水中藻类、降低甚至消除水腥味的效果,并且比单独投放硫酸铜要好。
该方法操作简单,可在短时问内取得明显效果,提高水体透明度。
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将氮、磷等营养物质从水体中清除出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且除藻剂的生物富集以及生物放大作用可能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除非应急和健康安全许可,化学除藻一般不宜采用。
3.3 生物—生态方法生物—生态法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新技术,其通过培育的植物或接种、培养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对水中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和转移功能,从而让水体得到净化的方法,在实施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净化效果好、低耗能或根本不会耗能、实施成本低廉等优点。
除此之外,这种处理技术的特点是不会在水体中投放药剂,绝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还能够与绿化环境和景观改善连接起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
生物方法包括水生植物净化法、生物膜技术、河道曝气复氧、土地处理法、生物修复法等。
3.3.1 水生植物净化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机能,对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和TP,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明显效果,且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
只有重建并依靠优化的水生植物大面积的稳定存在[18],才能实现逐步恢复和提高河道水质的目的,在冬季水温3~7℃的低温条件下,大多数本生植物处于生长停滞期,据报道伊乐藻和菹草在低温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生产能力[19,20]。
但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透明度低,不能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而难以形成稳定植被[21] 3.3.2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将微生物群体粘附于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在与污水接触过程中,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为养料然后同化有机物,而起到净化污水的效果。
3.3.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他水体生物,将水体或土壤中的有害有毒污染物质通过生物体内分解为CO2和H2O,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系统化的工程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有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3.3.4 土地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历史悠久的水处理技术。
它是把土地作为处理的基本设施,利用植物根系、土壤的吸附过滤及自我调控功能和净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上对水体净化的效果。
国外经验表明,土地处理系统在有机化合物特别是氨氮和有机氯等有非常好的清理效果。
3.3.5 浮岛技术人工浮岛[24]是借助浮体上栽培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根系上的微生物等作用,直接从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及其它污染物,达到净水的目的。
另外,其和藻类的生长形成竞争,抑制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等,从而抑制或减少“水华”发生的概率。
人工浮岛具有净化水质、消减风浪、美化水面景观、提供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等多种功能。
3.3.6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类似与沼泽地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25]。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作用是介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26,27],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湿地的水力负荷的比率、滞留时间、填料的选用、种植植物的类型和数量等[287]。
人工湿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不仅除污效果好,还具有运行管理方便及工程造价低等优点。
4.展望综上所述,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技术各有利弊,所以我们要针对河道具体特点、区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借鉴国内外河流治理的实践经验,开发集污染河流治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修复于一体的集成技术,为我国污染河流治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 唐艳.污染河流治理技术综述[J].河南科技,2014,3(2):179.[2] 董晓丹,周琪,周晓东.我国河流湖泊污染的防治技术及发展趋势[J].地质与资源,2004,13(1):26-29.[3] 郭焕庭.国外水流域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1,(8):39-40.[4] 周刚炎.莱茵河考察随记[J].水利水电快报,2007,28(5):32-17.[5] 何勇.清溪川复原—城市生态恢复工程的典范[J].北京规划建设,2004,(4):102-105.[6] 何淑英,李继香,徐亚同.污染河流的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2):75-78.[7] 环境保护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环境保护,2014,6.[8] 罗宏斌,陈一真.我国流域污染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学术界,2009,5(138):188-192.[9] 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汪易森.日本琵琶湖保护治理的基本思路评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6(4):1-5.[11] 孟伟,苏一兵,郑丙辉.中国流域水污染现状与控制策略的探讨[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2 (4 ):242-246..[12 ] 黄觊,郭怀成,郁亚娟,等.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的生态效益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 (6 ):109-I12.[13] 孔逊.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方法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9,22(5):97-995[14] 刘延恺,陆苏,孟振全.河道曝气法一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水处理工艺[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4,16(1):22-25.[15] 黄民生,徐亚同.苏州河污染支流—绥宁河生物修复试验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6):384-388.[17] 徐贵泉,楮君达.上海市引清调水改善水环境探讨[J].水资源保护,2001(3):26-32.[18] 黄文成.沉水植物在治理滇池草海污染中的作用[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4,3(4):29-33.[19] 朱伟,陈清锦.伊乐藻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J].生态环境,2004,13(4):497-499.[20] 郭长城,喻国华.菹草对污染河道水质的改善作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5):18-20.[22] 徐亚同,史家梁,衰磊.上澳塘水体生物修复试验[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10):480-484.[23] 田伟君,翟金波.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3(8):19-21.[24] 王学江,夏四清.悬浮填料移动床处理苏州河支流河水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1):27-30.[25] 李婷,贾振兴.湖泊污染与整治现状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8):181-183.[26] 杨敦,周琪.人工湿地脱氮技术的机理及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23-24.[27] 袁东海,景丽洁,高士洋.几种人工湿地基质净化磷素污染性能的分析[J].环境科学,2005,26(1):51-55.[28] 成水平,况琪军,夏宜峥,等.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J].湖泊科学,1998,10(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