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介绍
射频方案介绍

射频方案介绍射频(Radio Frequency)指的是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输的频段范围,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许多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和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射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广播、雷达、导航、定位和遥控等领域。
本文将对射频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介绍。
1. 什么是射频通信系统射频通信系统是指利用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实现信息传输的一种通信系统。
其基本构成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和传输介质(天线)。
其中,发射机将电信号转换成适合于天线传输的无线电信号,在空气中传播,接收机通过天线将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完成信息传输。
在射频通信系统中,天线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将发射机产生的无线电信号转换成电磁波,在空间中传输。
2. 射频通信系统设计原理射频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制信号的特性来实现信息的传输。
具体来说,射频信号是在载波上调制信息的,而载波的频率和调制信号的特性决定了射频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特性。
因此,在设计射频通信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2.1 载波频率和带宽载波频率是指射频信号的基础频率,而带宽则是指载波频率上下的频率范围,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在实际的应用中,载波频率和带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如通信环境、传输距离、通信带宽等因素。
因此,在射频通信系统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来选择载波频率和带宽。
2.2 调制方式调制方式指的是把信息信号嵌入到射频信号中的方式。
调制方式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常见的调幅(AM)、调频(FM)、调相(PM)等。
在选择调制方式时,需要考虑到传输距离、传输带宽、传输质量等因素。
2.3 天线设计天线是射频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决定了射频信号在空间中的传输特性。
在天线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天线的增益、方向性、辐射效率等因素,以此来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
2.4 传输介质的选择传输介质是指射频信号在空气中传输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介质,主要包括自由空间、大气、人造介质等。
rf射频原理

rf射频原理RF射频原理。
RF射频(Radio Frequency)是指在30kHz到300GHz范围内的无线电频率,是无线通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RF射频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无线通信、雷达、导航、医疗设备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对RF射频原理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RF射频技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RF射频的基本特性。
RF射频信号是一种交替电流,它在空间中传播而不需要导线。
RF信号的传播受到天线的影响,天线是将电能转换为电磁场能量的装置。
RF射频信号的频率越高,传输的距离就越远,但穿透能力就越差。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频段的无线电波在使用时会有不同的传输距离和穿透能力的原因。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RF射频的调制原理。
调制是指在信号中加入信息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调频和调相。
调幅是通过改变载波的振幅来传输信息,调频是通过改变载波的频率来传输信息,而调相则是通过改变载波的相位来传输信息。
不同的调制方式适用于不同的通信场景,能够更有效地传输信息。
另外,RF射频技术中还涉及到天线的设计原理。
天线是将电能转换为电磁场能量的装置,其设计原理包括天线的增益、方向性、频率特性等。
天线的增益是指天线在某个方向上辐射或接收电磁波的能力,而方向性则是指天线在不同方向上的辐射或接收能力。
频率特性则是指天线在不同频率下的工作特性。
不同的天线设计会对RF射频系统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天线设计原理是RF射频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RF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RF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无线电信号的发射、接收、调制、解调等过程。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天线、射频前端、射频功放等部件都是基于RF射频技术的原理来设计和实现的。
同时,RF射频技术也在5G、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
综上所述,RF射频技术是无线通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射频信号的特性、调制原理、天线设计原理以及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等诸多内容。
射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射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 射频技术概述射频(Radio Frequency)是指在30Hz至300GHz的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
射频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波的无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
2. 射频技术原理射频技术的原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信号的产生、调制和传输。
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2.1 信号的产生射频信号的产生可以通过振荡器来实现。
典型的振荡器包括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振荡器会产生一个稳定的射频信号,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信号。
2.2 信号的调制射频信号通常需要经过调制才能携带有用的信息。
调制是指将低频信号(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进行合成,形成调制后的射频信号。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
2.3 信号的传输射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经常会经历功率放大、频率转换、滤波等处理。
功率放大器用于增加信号的功率,频率转换器用于将信号转换到其他频段,滤波器用于去除无用的频率成分。
3. 射频技术应用射频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射频技术在通信、雷达和卫星通信中的应用示例。
3.1 通信领域•无线通信:射频技术是无线通信的基础,包括手机、无线局域网、蓝牙等无线通信系统都采用射频技术。
•广播电视:广播和电视信号的传输也是通过射频技术实现的,射频信号经调制后可以携带音频、视频等信息。
•雷达系统:雷达系统利用射频技术发送和接收高频信号,用于探测和跟踪目标。
3.2 雷达领域•航空雷达:航空雷达用于飞机导航和气象监测,通过接收和解析射频信号的回波,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特征。
•雷达警报系统:射频技术可以用于开发雷达警报系统,用于监测可能的目标入侵或异常情况。
•科学研究:射频技术在天文学、地质学等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用于探测宇宙、地球的信号和数据。
3.3 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射频信号实现地面与卫星之间的通信,包括广播、电话、互联网等应用。
rf射频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RF射频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一、射频技术简介射频(Radio Frequency)技术是指在无线通信中使用的一种无线传输技术。
它利用电磁波进行信号的传输与接收,通常在300kHz至300GHz的频率范围内工作。
下面将介绍RF射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二、RF射频技术的原理1. RF信号发射原理射频信号发射的原理是通过将低频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上并进行放大,然后通过射频天线将信号发射出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信号调制:将低频信号通过调制电路调制到高频载波上。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 功率放大:经过调制的信号需要经过功率放大器进行放大,以增加信号的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
- 天线辐射:放大后的信号通过射频天线进行辐射,以便外部设备能够接收到信号。
2. RF信号接收原理RF信号接收的原理是接收到射频信号后,通过射频天线将信号送入接收电路进行解调和放大,然后输出到外部设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天线接收:射频信号通过射频天线接收后传入接收电路。
- 信号解调:接收电路将射频信号进行解调,还原成原始的低频信号。
- 信号放大:解调后的信号经过放大电路进行放大,以增强信号的强度。
- 信号输出:放大后的信号输出到外部设备,如扬声器或显示屏。
三、RF射频技术的应用RF射频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1. 无线通信RF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等。
射频技术通过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实现了无线通信的远程传输和接收功能。
2.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领域也是RF射频技术的应用之一。
广播和电视节目通过射频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实现了音频和视频信息的远程传播和播放。
3. 遥控器遥控器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使用射频技术的设备之一。
无论是电视遥控器、空调遥控器还是智能家居设备的遥控器,都是通过射频信号来实现设备的远程控制。
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 引言射频技术(Radio Frequency,简称RF)是一种用于对无线电频率范围内的信号进行传输和处理的技术。
射频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雷达系统、无线电频谱测量和信号处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2. 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和射频功率放大。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些基本原理。
2.1 信号传输射频技术中的信号传输是指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通常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传输。
这种传输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常见的模拟调制技术包括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简称FSK)、相移键控(Phase Shift Keying,简称PSK)和振幅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简称AM)。
而数字调制技术则包括调幅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简称ASK)、频率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简称FSK)和相位键控(Phase Shift Keying,简称PSK)等。
2.2 调制解调调制解调是指将信号转换为适合于传输和接收的形式。
调制是指将基带信号叠加到载波信号上,以便将信号传输到目标设备。
解调则是指将接收到的信号从载波信号中分离出来,并恢复原始信息。
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包括调幅和调频。
2.3 射频功率放大射频功率放大是指将射频信号的功率放大到适合于传输和接收的水平。
射频功率放大器通常用于增强信号的强度,以便在大范围内传输数据。
射频功率放大器可以是线性功率放大器(Linear Power Amplifier,简称LPA)或非线性功率放大器(Non-Linear Power Amplifier,简称NLPA)。
3. 射频技术的应用3.1 无线通信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手机通信、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简称WLAN)和卫星通信等。
射频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射频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1. 引言射频技术是一种在频率范围较高的电磁波中进行信息传输、无线通信和雷达探测的技术。
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通信、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雷达系统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射频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应用。
2. 射频技术的工作原理射频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在空间中传播的特性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通信。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要概括如下:•信号发射:射频信号通过发射器产生,并经过调制和放大等处理后,通过天线向空中发送出去。
•信号传播:射频信号沿着传播路径向目标传输,其传播特性受到环境、障碍物以及传输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信号接收:接收器通过天线接收到传输过来的射频信号,并经过解调等处理,还原出原始的信息信号。
•信号处理:接收到的信号可能受到噪声、多径效应等干扰,需要经过信号处理来提高信号质量和可靠性。
3. 射频技术的应用3.1 手机通信射频技术在手机通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机通过射频信号与基站进行通信,实现语音和数据的传输。
射频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机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内进行通信,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3.2 卫星通信射频技术在卫星通信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射频信号的传输,卫星与地面站点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广播和电话通信等功能。
卫星通信的覆盖范围广,可以跨越大面积的陆地和海洋。
3.3 无线局域网射频技术在无线局域网(WLAN)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无线路由器和无线网卡等设备,射频信号可以在建筑物内进行传输,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无线局域网方便了人们的上网体验,提供了更灵活的网络连接方式。
3.4 雷达系统雷达系统是射频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射频信号被用于探测和跟踪目标,通过分析射频信号的回波信息,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和特征。
雷达系统在军事侦察、航空导航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射频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射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射频技术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应用:•5G通信:射频技术将在5G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通信速率和网络容量。
rf射频发射原理

rf射频发射原理RF射频发射原理射频(Radio Frequency,简称RF)是指无线电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信号。
射频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无线电、雷达、电视、手机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射频发射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1. 什么是射频发射射频发射是指将射频信号从发射端发送到接收端的过程。
发射端通常由射频发射器和天线组成,而接收端则由天线和射频接收器组成。
射频信号通过空气传播,从发射端到接收端。
2. 射频发射器的组成射频发射器是将低频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的设备。
它由以下组件组成:(1)振荡器:振荡器是射频发射器的核心部件,它产生稳定的射频信号。
振荡器的频率由外部元件或内部电路控制。
(2)放大器:放大器负责增强振荡器产生的射频信号的强度,以便在传输过程中信号能够保持稳定。
(3)调制器:调制器将低频信号与射频信号相结合,形成调制后的射频信号。
调制的方式可以是幅度调制、频率调制或相位调制。
(4)滤波器:滤波器用于滤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以保证射频信号的纯净度和稳定性。
(5)天线:天线是将射频信号转换为电磁波并向空中辐射的设备。
天线的设计和构造直接影响射频信号的传输效果。
3. 射频信号的传播射频信号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点:(1)衰减:射频信号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衰减,导致信号强度逐渐减弱。
衰减的程度与传播距离、频率和环境条件有关。
(2)多径效应:射频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可能经历多条路径,导致信号到达时间和相位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干扰和衰减。
(3)折射和散射:射频信号在遇到物体或介质边界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现象,导致信号的方向和强度发生变化。
4. 射频发射的应用射频发射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1)通信:射频发射技术是无线通信的基础,包括手机、无线电、卫星通信等。
(2)雷达:雷达使用射频信号来探测目标并获取其位置、速度等信息。
(3)电视和广播:电视和广播信号通过射频发射器传输到接收设备,使人们能够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节目。
RF知识详细介绍

RF知识详细介绍射频(Radio Frequency,缩写为RF)是指在30kHz到300GHz频率范围内的无线电信号。
射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通信、雷达、导航、无线电广播等。
以下是对射频知识的详细介绍。
射频技术的基础是电磁波理论,它是通过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模式。
电磁波分为不同的频段,射频就是其中的一种频段。
射频信号是一种高频信号,其特点是能够穿透一定的材料,可以在空气、水和其他介质中传播。
射频技术在通信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线通信系统利用射频信号进行信息传输,例如手机、无线局域网(WiFi)、蓝牙等。
射频信号可以通过调制技术将音频、视频和其他数据转化为无线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送和接收。
同时,射频技术还可以用于增强通信信号的传输距离和可靠性,例如信号增益器和中继器。
射频技术也广泛应用于雷达(Radar)等领域。
雷达通过发射射频信号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探测和跟踪目标的位置和速度。
雷达在航空、军事以及天气预报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除了通信和雷达,射频技术还被应用于导航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进行导航的系统。
GPS系统利用多颗卫星发射射频信号,并通过接收这些信号的时间延迟来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
射频技术还可以用于其他导航系统,如卫星导航系统和无线定位系统等。
此外,射频技术还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等领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射频信号可以通过调幅(AM)或者调频(FM)的方式来传输音频信号,从而实现无线电和电视广播的传输。
射频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射频信号的传输会受到多径传播、衰落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采用合适的调制、编码和检测技术,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由于射频信号的高频特性,需要注意功率控制和频谱管理等技术。
总之,射频技术是一门涵盖广泛领域的重要技术。
它在通信、雷达、导航、广播和其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讲义课程概述关于射频(RF)关于射频集成电路无线通信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相关信息RFIC相关IEEE/IEE期刊和会议关于射频• 射频= Radio Frequency (RF) → Wireless!• Why Wireless?– 可移动(Mobile)– 个人化(Personalized)– 方便灵活(Self-configuring)– 低成本(在某些情况下)– and more ...• Why Wired?<<>><>↵<<>><>↵• 多高的频率才是射频?• 为什么使用高频频率?30-300kHz LF 中波广播530-1700 kHz 300kHz-3MHz MF短波广播 5.9-26.1 MHz3-30MHz HF RFID 13 MHz30-300MHz VHF调频广播88-108 MHz我们关心的频段300-1000MHz UHF(无线)电视54-88, 174-220 MHz 1-2 GHz L-Band 遥控模型72 MHz2-4 GHz S-Band 个人移动通信900MHz, 1.8, 1.9, 2 GHz 4-8 GHz C-BandWLAN, Bluetooth(ISM Band)2.4-2.5GHz, 5-6GHz注1:本表主要参考国外标准注2:ISM =Industrial, Scientific and Medical关于射频集成电路• 是什么推动了RFIC的发展?– Why IC?– 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更便宜→移动性、个人化、低成本– 功能更强,适合于复杂的现代通信网络– 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生物芯片、RFID等• Quiz: why not fully integrated?•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最具挑战性之处在于,设计者向上必须懂得无线系统的知识,向下必须具备集成电路物理和工艺基础,既要掌握模拟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技巧,又要熟悉射频和微波的理论与技术。
(当然,高技术应该带来高收益:)<<>><>↵<<>><>↵无线通信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通信系统的“层次”• 数字通信工程师眼中的系统– 研究内容:信息论、编码、调制、信道特性、均衡、QoS 等等– 解决问题:信道中的噪声、衰落、干扰 ……– 目的:在系统的层次提高信息传输的质和量,系统规划ChannelEncoder ModulatorDecoder Demodulator1011000110110001<<>><>↵• 射频系统工程师眼中的系统– 研究内容:射频收发机(Transceiver)的体系结构,频率、功耗、增益、噪声、非线性的总体要求和分配– 解决问题:电路模块对系统的影响– 目的:合理分配资源,满足整体性能要求,降低成本、功耗、体积BBUp-Conversion PABBDown-ConversionFrequency SynthesizerRF• RFIC设计工程师眼中的系统– 研究内容:增益、功率、阻抗、频响、反馈、功耗、噪声、非线性、稳定性、隔离度……– 解决问题:元件的不理想性对电路的影响– 目的:选择合适的元件、结构和工作点,使电路达到指标要求– 与传统微波工程相比:更“自由”,但不确定因素更多– 与低频模拟电路设计相比:目的和内容不同,寄生现象、品质因数、阻抗匹配、传输线特性等的影响变得至关重要<<>><>↵<<>><>↵• 三个层面Circuits– Gain– Noise– Power– Linearity– Freq. & BW– Matching– Stability– ......Devices– Device Physics – I-V Characteristics– Mobility – Beta– Breakdown – Modeling – ......Systems– Information Theory–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Wireless Channel Estimation– Equalization– Coding and De-coding– System Planning– ......<<>><>↵• 相关学科和技术微波理论无线通信系统标准器件模型EDA 工具高频封装技术高频测试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艺与器件收发机结构数字通信RFIC• RFIC设计简单流程系统协议物理层标准收发机结构定义模块划分系统规划电路设计器件模型版图设计工艺文件流片、测试<<>><>↵<<>><>↵• 无线通信系统和信道– 噪声与干扰的普遍存在» 背景噪声(1)» 同信道干扰(2)» 相邻和临近信道干扰(3)»来自其它系统的干扰和阻塞(4)– 无线信道的不理想性» 信号随传播距离迅速衰减» 多径衰落:不同反射路径的信号在接收天线处叠加,造成几十dB 的信号起伏– 决定了接收机灵敏度、动态范围、选择性,发射机功放的结构,信号的泄漏等指标12433一个简单的蜂窝系统P r P t d n⁄∝<<>><>↵– Example: GSM 系统的信号和干扰情况41d B c56 dBc/−43 dBm66 dBc/−33 dBm76 dBc/−23dBm9 d B c99 dBc / 0 dBm−99 d B mf 0+1.6 MHz f 0+3 MHz980 MHz f 0+400kHzf 01000 MHz12.75 GHz100 kHz 835 MHz 915 MHzf 0−3 MHzGSM Mobile Receive Band 935-960 MHz• 接收/发射机规划– 接收机体系结构 (中频的选择,频率规划)» 镜像频率及其抑制问题» 超外差(几次变频)» 低中频» 零中频– 接收机模块划分,噪声、增益、线性度、选择性、功耗等的分配或预算(Budget)– 发射机结构– 频率合成技术NF1IIP31G1NF2IIP32G2NF3IIP33G3NF tot=?IIP3tot=?G tot=?<<>><>↵<<>><>↵• 噪声、噪声系数– 天线噪声:天线从周围环境中接收到的噪声能量,输出到接收机的噪声功率为 » k = 1.38×1023 joules/K 为玻尔兹曼常数(Boltzmann's constant)» T n 为等效的天线噪声温度,随频率而变化,但被简单地认为是290°K» B n 为接收机等效噪声带宽– 电路中的噪声源» 电阻、晶体管、PN 结» 理想的电感电容不产生噪声– 噪声系数» 即使没有输入,电路中的噪声源也会在输出端产生噪声功率» 噪声系数通常被定义为电路对信号信噪比的影响程度:R P n kT n B n=F SNR inSNR out-----------------=<<>><>↵• 电路的非线性– 什么是线性/非线性?– 电路本身就是非线性的» 三极管集电极电流与基极电压的关系» MOS 管漏极电流与栅极电压的关系» PN 结电容– 非线性电路的简单模型» – 非线性对系统的影响» 增益压缩» 谐波失真»交调(Cross-Modulation)»互调(Intermodulation)失真– 有关指标» 1-dB 压缩点(1-dB Compression Point)» 3阶截点(3rd-order Intercept Point, IP3)y a 0a 1x 1a 2x 2a 3x 3+++=• 小信号放大器设计– 宽带放大器(DC-GHz)» 带宽受限的原因» 极点及其抵消技术» 密勒效应(Miller Effect)» 分布式放大器– 传统微波放大器» 输入、输出匹配网络设计» 最大功率增益/最小噪声系数/宽带» 稳定系数» Smith Chart的使用– CMOS/Bipolar低噪声放大器(LNA)» 输入阻抗匹配的实现» 噪声分析、噪声系数的计算和优化» 在片电感?单端vs.差分?» 还有那些因素影响噪声系数?v inv outC1C2R1R2R sH s()R21sR2C2+-----------------------R11sR1C1+-----------------------R21sR2C2+-----------------------+------------------------------------------------------=R21sR1C1+()R11sR2C2+()R21sR1C1+()+----------------------------------------------------------------------------=<<>><>↵• 射频混频器(Mixer)– 工作原理:非线性与时变系统» 单平衡混频电路» Gilbert乘法器– 线性度的考虑» 处理最大幅度的射频信号» 使用反馈» 使用中心偏移的跨导组– 噪声的考虑» 单边带(SSB)与双边带(DSB)噪声系数» 跨导电路的噪声» 开关电路的噪声» 减小噪声的策略RFImageIFLOLORF<<>><>↵<<>><>↵• 振荡器与频率合成– 振荡器的起振原理– 正交信号的产生– 振荡器的Q 值及相位噪声» 相位噪声产生原因» 倒易混频(Reciprocal Mixing)» 相位误差»降低相位噪声的措施BWf LOf IFf RF ∆fBWf int Reciprocal Mixing<<>><>↵– 频率合成» PLL 基本原理» PLL 传输噪声特性» PLL 环路元件» 整数与小数分频• 射频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 分类:A, B, C, D, E, F– 功率增益,最大输出功率,效率– 线性度» 互调分量(IM3, IM5 etc.)或谐波抑制» ACP (Adjacent Channel Power, 已调制信号)» EVM (Error Vector Matgnitude ,误差向量幅度)– 大信号阻抗匹配– 线性化技术:前馈、反馈、预失真等f rf oLFVCOPD ÷N• 集成电路工艺及元件– MOS管» 积累、耗尽、反型,亚阈区、线性区、饱和区» 漏电流和跨导的计算» MOS电容和S/D结电容» 短沟道效应» f T和f Max– CMOS工艺中的电阻电容– CMOS工艺中的电感» 模型» 电感值的计算,Q值的优化» 有源电感– 尺寸按比例缩小(Scaling Down)的影响– 其它射频集成电路工艺R sC ox/2SubstrateR siLC siC ox/2R siC siC p<<>><>↵•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晶体管工作原理及偏置– 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 放大器基本组态– 增益及输入输出阻抗分析– 噪声分析– 带宽、频率响应分析– 低电压、低功耗设计• 微波工程复习– LC谐振电路、Q值、寄生元件及其影响– 分布的传输系统-传输线,波的概念– 史密斯圆图(Smith Chart)原理及应用– 阻抗变换及匹配,匹配网络的设计– S-参数<<>><>↵课程相关信息• 主要内容– 射频与微波技术复习– 射频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微波工程中的功率、增益、噪声和非线性– 射频集成电路中的有源元件(晶体管)– 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接收/发射机结构– 收发机(Transceiver)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先修课程– 电子线路(或模拟电路、通信电子线路等同类课程)– 射频/微波技术– 无线通信、数字通信<<>><>↵• 上课时间、地点– 每周一下午第5-8节课,前工306或群贤楼2楼射光所会议室• 参考书– Thomas H. Lee, The Design of CMOS Radio-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Behzad Razavi, RF Microelectronics, Prentice Hall, 1998.– 谢嘉奎等:《电子线路》– 顾宝良:《通信电子线路》– 无线(数字)通信与微波技术方面的教科书与参考书• 答疑– 请提前约定• 主页– /teachers/james/rfic.htm– 包括讲义、通知等内容,请注意是否更新<<>><>↵RFIC相关IEEE/IEE期刊和会议• 期刊–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JSSC)–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 and Systems II:Analog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会议– ISSCC: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CICC: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 IMS/RFIC: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ciety, MTT-S)<<>><>↵»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IMS)» 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Symposium (RFIC)– IEDM: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SCA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RAWCON: Radio and Wireless Conference– 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