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含解析)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农奴说白了就是地主的奴隶,而人权的丧失与侮辱,导致了农奴制改革的发生。
下面是分享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
主要内容有:(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2)关于农民的份地:法令规定,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负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
(3)关于赎金: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4)关于改革后对农民的组织管理: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交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①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③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③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瘠、耕作不便,而且耕种的土地比原来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你知道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吗?想了解农奴制改革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一起来看看吧。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农奴制的基本简介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
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俄国农奴制度的确定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规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农民才能由一个主人转到另一个主人。
封建农奴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1581年,伊凡四世(雷帝)为保证地主拥有劳动力,实行禁年,剥夺农民在尤里节前后的出走权。
1592~1593年,沙皇政府在全国实行土地和户口登记。
凡记入地主名下的农民便成为农奴,自由人只要替他人做工达6个月以上便沦为奴仆。
1597年,沙皇下诏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期未满5年的农民,农民更加牢固地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当时,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3种。
地主农民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逐步失去了人身自由。
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
1607年颁布的法典规定,地主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从5年延长到15年,收容逃亡农民者要受罚款处分,窝藏逃亡农民者要被追究。
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186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巩固练习 A、进行平缓的改革 B、农民有条件的获得解放 C、农奴“赎买”份地 3、对于农奴制,赫尔岑等知识分 子的态度是: • D、农民无条件的获得土地
• • • •
• 4、俄国知识分子在克里米亚战争前说:我们不是 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导致引文所说“失败” 的根源在于( ) • A、俄国盲目自大 B、俄国的农奴制 • C、俄国的对外扩张 D、西方国家完成现代化 • 5、俄国克里米亚战争战败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不包 括( ) • A、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 B、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 • C、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 D、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6、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7、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 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 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3.局限性:
不彻底性: A.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仍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农民仍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很大 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掠夺性:赎金高于地价几倍,“解放”后 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地 主的盘剥和奴役
1。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木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2。下列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B。是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被迫实施的 C.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由于赎金太高,农奴没有得到份地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C 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前欧 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2

战争本身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国家的
经济民生造成重创,农民生活更加贫困,因此激起更人的 反抗起义。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失去了许多权利,国际地 位落千丈,国内反封建反农奴制的思潮更加汹涌澎湃。而 在萧条与混乱中,政府对农民运动的镇压、地主对农民的 勒索有增无减,导致战后俄国围内矛盾进一步加剧。
政治: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使沙 皇专制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年代 1801年~1810年 1811年~1820年 1821年~1830年 1831年~1840年 1841年~1850年 1850年~1860年
农民骚动 83次 124次 156次 143次 351次 591次
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 1804年,俄国拥有16名以上工人的手工工场 1200家,50年代后期增加到2800家。工人也增加 了,1804年为22.5万人,1860年达到86万人。在 这同时,农奴制工人在1804年占工人总数的48%, 1825年为54%,1860年达到87%。不过,在各个 不同的生产部门中,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情况是不相 同的。
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际地位下降,国内 矛盾激化(导火线)
1、原因: 俄国、英法 2、时间、双方: 1853-1856 俄VS英、法、奥 3、性质: 俄、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4、败因: 封建农奴制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 5、影响:
(1)使俄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丧失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 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 响。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政治上,农奴制使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②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根本)
③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斗争与新思潮。
④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①外部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
②内部原因——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要求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六、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推动了政治、司法、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e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看到了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强烈,出现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③不彻底性: 牲农民利益发展资本主义,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b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c资本主义经济掌握,仍是封建君主专制
②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④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⑤建立西式军事管理体系
⑥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成功原因
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农奴制。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1(一)时间:十九世纪中后期。
(二)地域:俄国(三)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十九世纪中叶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俄国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农民暴动不断威胁着沙皇的统治。
②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经济远落后于西欧。
③社会上出现主张解放农奴,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潮;④革命民主主义者准备推翻沙皇封建统治。
⑤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
(四)主要内容:①“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且享有公民权。
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是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要缴纳赎金,还需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赎金的20%至25%。
剩余部分必须在之后的49年内还本付息,才能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④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农民付清赎金后,经村社同意才能离开。
另外在1861年之后,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司法、教育、军事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
(五)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改革之后工厂、工人数量增加一倍多。
②政治上沙皇专制政权逐渐转变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③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④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六)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有掌握实权的沙皇的领导。
②改革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
③改革取得了俄国最广大的农奴的支持。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总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 的重要转折点。
五、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经济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 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司法近代化 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改革司法机关 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 思想近代化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沙皇的抉择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 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 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 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进步性: 1)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2)促使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 总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 展的重要转折点。
1)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局限性: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无权)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4)落后性:形成以军事封建性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进步性
农奴获得人 身自由—— 自由劳动力
局限性
仅是法律上的自 由,仍受限制。
经济
农民可以得到 一块份地,但 必须高价赎买
为资义发展 需高价赎买,数量 提供了必要 少且贫瘠,是对农 资本和市场 民的残酷掠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问题探究【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摆脱过分落后状态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最主要动因。
(1)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很低,使得工业发展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
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民的反抗,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克里木战争是诱发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因素。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落后和腐朽,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使一切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
而此时有些地主已经看到了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更为有利可图,开始放弃自然经济,逐步转向商品经济。
(3)俄国内部革命是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因素。
1825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的和农奴制的起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失败了。
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揭露和抨击消息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4)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为什么是自上而下进行?1859-1861年的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没有合流,自上而下的消灭农奴制的革命以失败告终。
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和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迫使沙皇俄国走上了自上而的改革道路。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及历史进步性、局限性。
(1)“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1861年俄历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力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
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
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
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
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2)进步性:①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得到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②政治: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③地位: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
①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的剥削方式仍继续保留,沙皇专制仍然保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②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
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
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
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
③保留了传统的农村公社,农民受到村社的束缚。
◆改革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缓慢的政治改革――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改革(1)司法改革:内容: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按等级审理的制度,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影响:①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②司法改革进展缓慢,普通群众不具备法律意识,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2)地方自治改革内容: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
影响:①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地方自治机关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③政治体制参照西方代议制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体现与保障。
◆4、1906年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针对经济基础的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改革后各种新旧矛盾的交织和激化。
②20世纪初,俄国再次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1904—1905日俄战争的战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政府镇压了圣彼得堡工人请愿游行,导致“流血星期日”事件,“波将金”号军舰水兵起义。
农民暴动遍及全国。
(2)目的: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基本思路:“保护地主,扶植富农,牺牲贫弱,分化农村,培养亲政府势力,维护沙皇统治”。
(3)内容: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
(4)影响:积极影响:①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是针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遗产,展开了无情的“外科手术”,彻底地破坏了传统的村社土地所有制,摧毁了村社,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②促成了被称做“斯托雷平奇迹”经济大发展。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农业出现了历史少的高增长,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影响:斯托雷平改革是保守政治的产物,“扶强抑弱”,其改革的方式和手段不仅冷酷无情,而且不公正。
改革使贫富分化严重,改革的合理性虽然有经济依据,却使社会矛盾激化,利益受损的农民因改革不公而抵制改革,贵族地主也不愿意应改革逻辑而调整既得利益。
第6课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测试题姓名班级座号成绩选择题部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世纪中期,俄国发展的主要障碍是BA.黑人奴隶制B.农奴制C.资源缺乏D.国家分裂2.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BA. 俄国转移国内矛盾B.俄国与英法在克里米亚地区发生利益冲突C.英法为了把土耳其变成殖民地D. 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3.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D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C.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D.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4.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C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C克里木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5.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C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前欧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6.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A.挽救统治危机B.消灭农奴制度C.发展资本主义D.打击封建势力7.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表明CA.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民B.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C.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D.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8.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CA. 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 农民成为商品9.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 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D. 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10.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在客观上BA.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B.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C.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D.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11.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D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2.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AA. 阶级矛盾依然尖锐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D. 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13.1861年,一农民有一诉讼案件,将CA.实行公开审判B.可以请律师C.按等级进行审理D.可由陪审团陪审14.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D①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③司法方面实行公开审判④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5.有人说“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其含义是D( )A.他镇压了1905年革命 B.他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C.他消除了农奴制残余 D.他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16.一战前夕,俄国成为“欧洲谷仓”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D()A、“解放”法令的影响B、俄国政府减轻农民的负担C、自然条件优越D、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17.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有下列两种观点:观点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观点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的改革。
请回答: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同意观点一。
因为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
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同意观点二。
①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
其表现为:最好的农田为地主所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少,而且还要交纳高出地价数倍的赎金。
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他们大多数无法独立经营,只能向地主租地、借款,失去的枷锁又重新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