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农奴说白了就是地主的奴隶,而人权的丧失与侮辱,导致了农奴制改革的发生。

下面是分享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

主要内容有:(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2)关于农民的份地:法令规定,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负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

(3)关于赎金: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4)关于改革后对农民的组织管理: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交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①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③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③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瘠、耕作不便,而且耕种的土地比原来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专题五俄国农奴制改革班级姓名[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目的1.根本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2.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大国威望;四、改革的性质(特点):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五、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改革委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民主花;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3.军事近代化: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军官的培训等,有利于军事近代化。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变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合作探究一材料一:农奴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奴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法律大全材料二: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

他们的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俄国农奴的处境。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度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合作探究二材料二:俄国95%的士兵使用的是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射程三分之一的步枪。

英法已拥有蒸气机军舰几百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帆船。

请回答:1.两则材料有何内在联系?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俄国败给英法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合作探究三材料一马克思在一篇论文《战争问题》中指出:“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他的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186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33
巩固练习 A、进行平缓的改革 B、农民有条件的获得解放 C、农奴“赎买”份地 3、对于农奴制,赫尔岑等知识分 子的态度是: • D、农民无条件的获得土地
• • • •
• 4、俄国知识分子在克里米亚战争前说:我们不是 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导致引文所说“失败” 的根源在于( ) • A、俄国盲目自大 B、俄国的农奴制 • C、俄国的对外扩张 D、西方国家完成现代化 • 5、俄国克里米亚战争战败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不包 括( ) • A、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 B、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 • C、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 D、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6、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7、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 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 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3.局限性:
不彻底性: A.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仍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农民仍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很大 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掠夺性:赎金高于地价几倍,“解放”后 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地 主的盘剥和奴役
1。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木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2。下列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B。是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被迫实施的 C.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D.由于赎金太高,农奴没有得到份地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C 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前欧 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一、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政治上,农奴制使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②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根本)
③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斗争与新思潮。
④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①外部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
②内部原因——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要求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六、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推动了政治、司法、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e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看到了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强烈,出现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③不彻底性: 牲农民利益发展资本主义,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b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c资本主义经济掌握,仍是封建君主专制
②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④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⑤建立西式军事管理体系
⑥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成功原因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时间 1860年 1879年 企业 数 99 187 工人数(人)
11600
产值(千卢 布) 7954 51937
42000
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 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 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 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 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原因?
请看书思考:‚解放‛法令的 颁布和实施, 是农民想要的解放吗? 政府给农民的解放是怎样的?
俄罗斯的一个农民家庭Fra bibliotek农奴向沙皇欢呼
农民的要求: 从地主的土地上解脱出来, 不再依附于地主,有自己 的土地,经济独立,拥有 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料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 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 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万岁’!‘万岁’ !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 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 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 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 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象一个 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1905年革命
为什么俄国推行了 改革,却最终走向了革 命?
1861年改革不彻底,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激 化了阶级矛盾。但1861年 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 阶级和经济基础。
改革后俄国的历史任务 是什么?
如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如何扫除农奴制残余
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
1.英国、 法国、 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近代化
1861年农奴制改革 “ 实际上是对农民进 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 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俄国1861改革

俄国1861改革

当时英、法的大部分军队都已使用新式 步枪---有线膛枪,俄国95℅的士兵仍然使用 射程只有300步的拿破仑时代的旧式火枪—滑 膛燧发枪。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战用的蒸 汽舰281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帆船,蒸汽 舰只有24艘。英、法向前线运送物资,在海 上使用的是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俄国使用的 是木制帆船。俄国的铁路还未修到南部,俄 国军队在国内调动的时间比英、法军队从本 国调往战场所需的时间还要长。这场战争充 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落后和腐朽
二、19世纪中叶的俄国
1、农奴制出现危机 (农民骚乱增多)
2、步履维艰的工业
(已出现机器工厂,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落 后于西欧其它国家。原因:农奴制成为重要障碍) 3、要求改革的新思潮涌动 (“十二月党人起义”、俄国知识分子三种改革主张)
4、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战败,暴露农奴制的腐 朽,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5、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 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战争不但使俄军 付出了高达五十万人的伤亡,还耗费了大量 物力和财力。为了筹集军费,政府加重对农 民的盘剥,农民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暴 动,深深震撼 了封建统治。战争还 沉重打击了俄国人的 士气,失败感在俄国 内弥漫。1855年,俄 国败局已定,沙皇尼 联军攻占塞瓦斯托波尔 古拉一世服毒身亡
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
1804年,俄国拥有16名以上工人的手工工场 1200家,50年代后期增加到2800家。工人也增加了, 1804年为22.5万人,1860年达到86万人。在这同时, 农奴制工人在1804年占工人总数的48%,1825年为 54%,1860年达到87%。不过,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 门中,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棉织业、麻织业、丝织业和制革等部门,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占绝对优势。而在黑色冶金、呢 绒、造纸等工业中仍以农奴劳动为主。即使在资本 主义手工工场中作工的工人,也因为要向地主或国 有交纳代役租,不能完全摆脱依附农奴的地位,因 而仍旧受到农奴制度的束缚。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农奴说白了就是地主的奴隶,而人权的丧失与侮辱,导致了农奴制改革的发生。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

主要内容有:(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2)关于农民的份地:法令规定,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负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

(3)关于赎金: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4)关于改革后对农民的组织管理: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交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①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③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③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瘠、耕作不便,而且耕种的土地比原来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农奴制。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1(一)时间:十九世纪中后期。

(二)地域:俄国(三)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十九世纪中叶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俄国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农民暴动不断威胁着沙皇的统治。

②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经济远落后于西欧。

③社会上出现主张解放农奴,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潮;④革命民主主义者准备推翻沙皇封建统治。

⑤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

(四)主要内容:①“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且享有公民权。

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是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要缴纳赎金,还需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赎金的20%至25%。

剩余部分必须在之后的49年内还本付息,才能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④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农民付清赎金后,经村社同意才能离开。

另外在1861年之后,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司法、教育、军事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

(五)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改革之后工厂、工人数量增加一倍多。

②政治上沙皇专制政权逐渐转变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③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④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六)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有掌握实权的沙皇的领导。

②改革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

③改革取得了俄国最广大的农奴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得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和宅旁园地,但农民只有使用权;农民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获得解放的农民仍归所居住的村社管理。

影响:通过1861年和以后的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包袱。

而在政治上,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

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启迪: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

在当今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2)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评价及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
(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明治维新对日本有哪些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是:
(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新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是在欧美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侵凌其他有色人种之时,东亚人民自强自立的一次伟大而令人激昂的事件。

这次维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的权威,打破了延续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扫除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障碍,为日后日本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也应当看到,明治维新并没有完全打破旧有的封建制度,尤其在农业部门,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国民,直到二战之后重建时期,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政治方面虽然打倒了幕府,但是武家政治、军人干政的遗毒仍在,这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埋下了伏笔;工商业方面,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水平也不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尽管明治政府煞费苦心地营造有竞争力的垄断企业,但是其经济的脆弱性在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一览无余,这个原因也许是日本不惜发动世界大战的几个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外方针上,明治政府制定了深远但又缺乏可行性的政策,即所谓征韩侵华,进而统一世界,这种异想天开的主张,也许正是明治政府在击败清国和沙俄之后妄自尊大心理的表现;文化方面,日本大量吸收西洋文化,但是与此同时又和本国文化相糅合,产生了有着异样姿态的东洋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日。

总而言之,明治维新作为一场以天皇为首的政治力量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相当成功的,它使得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日本,一跃成为与西方大国比肩的强国,是对西方种族主义者人种优越论的有力反击。

同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特别是日清战争中的胜利,让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人民意识到腐朽的封建制已经无可能令民族得以自由解放。

意义与影响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

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

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

另外还统一了货币。

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

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

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

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

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

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

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