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采奏鸣曲》经典读后感十篇
贝多芬专读后感推荐8篇

贝多芬专读后感推荐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贝多芬专读后感推荐8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大家对这本书的读后感都深深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贝多芬专读后感推荐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克菜采尔奏鸣曲》与《克菜采尔练习曲》

龙源期刊网 《克菜采尔奏鸣曲》与《克菜采尔练习曲》作者: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6期说起克莱采尔,音乐爱好者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题献给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也就是后人称之为的《克莱采尔奏鸣曲》。
克莱采尔出生于音乐世家,十八岁时就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三十五岁时任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手,后因手臂骨折改任指挥,从1795年起,克莱采尔任巴黎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长达三十余年,他也是小提琴法国和比利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贝多芬一生写过十首小提琴奏鸣曲,顶峰之作是写成于1803年的《第九小提琴奏鸣曲》,演奏技巧超过一般室内乐的要求。
这首乐曲原先是题献给首演的小提琴家,后与之发生芥蒂,贝多芬就转赠给了在维也纳曾有过一面之交的克莱采尔。
这样的故事或许是音乐史料中一个并不引人瞩目的细节,也或许是一个让人津津有味说道的一段佳话,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克莱采尔竟然从未公开演奏过。
我们无从猜测其缘由,但克莱采尔本身是一位伟大的小提琴作曲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三百多年来的小提琴教学中,经典的练习曲如开塞、顿特、马扎斯、罗德和克莱采尔,都是在1800年到1850年这五十年间写成的,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便是克莱采尔于1812年出版的《克莱采尔练习曲》。
十九世纪的维尼亚夫斯基说这本练习曲让小提琴家一生受益,二十世纪的海菲兹称它为小提琴演奏的“圣经”。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全世界每一所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学中,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材。
即使是当红一时的小提琴家,也还会在繁忙的演出中,通过这些练习曲来稳定和改进自己的技巧。
海菲兹曾说过,克莱采尔的练习曲虽然是为小提琴学生的练习而写,但在作品结构上称得上是极其规范的“范文”。
因为它们都有完整的曲式结构,大多用复调写成,旋律线条优美自然,和声进行得非常有逻辑,代表着古典音乐的普遍美学原则。
从音乐情绪和风格来说,既有歌唱性的主题,也有华彩性的乐段;既有温柔深厚的情绪,也有华丽辉煌的风格,每首练习曲都有极其鲜明的个性。
贝多芬读后感10篇

贝多芬读后感10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贝多芬读后感10篇,以供借鉴。
贝多芬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名人传》这一篇小说,这一本是法国的罗曼罗兰写的。
故事里主要写了三个人:贝多芬、米开朗其罗、托尔斯泰,而其中我对贝多芬最感兴趣。
贝多芬是大家公认的音乐天才,他爸爸是一个无能且喜欢喝酒的男高音手,母亲则是别人家的仆人。
贝多芬的童年只有艰辛和痛苦,没有爱,连从小和他青梅竹马的女孩,也嫁给了别人,他的母亲在他16岁的时候就走了。
贝多芬的脾气从小就很暴躁和古怪,他的父亲也有病,想用贝多芬的音乐天分来炫耀一下这个神童,于是把他和一个小提琴关进一个小房子里,他差点从此讨厌音乐。
贝多芬在17岁里就成了一家之主,因为他的音乐天分使他很快就成名了。
可不久以后,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耳朵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他把自己耳聋的消息整整隐瞒了6年。
贝多芬的这一生可以用4个词来形容:悲剧、可怕、快乐、忧伤。
就是因为怪脾气导致没有朋友,但是在孤独中,他学会了别人不会的东西。
在我心里一直很佩服贝多芬的,佩服他很少有人拥有的品质。
贝多芬读后感2在我心目中,贝多芬是我的偶像。
但很不幸的是他再也无法听见那些优美,动听的音乐了。
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里的歌手。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醉茫茫的,没有对家人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是否能吃饱穿好从未问过。
起初,他的祖父还能让这个家免受太多的苦。
他的父亲常把贝多芬叫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的练上几个小时。
每当弹错一个键就打他一个耳光。
他父亲为了使贝多芬看上去像一位神童,便谎报他的年龄。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听不见时,他几乎已经绝望了。
他觉得他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自己爱听的音乐,靠耳朵生活的甜美音乐更不幸吗?有几次,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音乐会,怕人们注意到他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好作品来的。
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
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十六篇

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十六篇(一)死前他留给世人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谦卑“世上除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还有许多人,可你们只知道盯着列夫”。
(二)“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这句话,出自俄罗斯著名作家。
他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文学家、思想家,更是被人们成为俄罗斯文坛泰斗,他主要的作品都写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而且他用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
在19世纪末,重重的黄昏下,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一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
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曾经,托尔斯泰有着很大的一笔财富,但是,他挥金如土,欠下一对债务,并与社会上那些不良少年来往。
他的二哥在还完他那一屁股债后骂他,凶他,让他如梦初醒终于走上了正途。
他自己说,他五岁时便已经第一次感到,“人生并非一种享乐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是啊,人生不是享受,但我觉得苦役也不十分沉重。
被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
托尔斯泰不喜欢繁华的生活,外出时他总是粗布大衣,因此也不会不会有人想到这“位”老头就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三)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
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
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在有暇之余,我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传》,从而来体会一下托尔斯泰的人生成长的艰辛历程。
他的成绩平平。
他称自己的少年时代为荒漠时期:“一片黄沙,吹来阵阵炽热的狂风。
”他很孤独,头脑总处于狂热状态。
他自知长得丑,为了和别的“体面人”一样,他也去赌博,糊里糊涂得欠了一身债。
“那真是彻头彻尾的放荡。
”罗曼·罗兰评价道。
“绝对的真诚”救了他,在他行为最放荡的时候,他也能头脑清醒地对自己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
《克莱采奏鸣曲》经典读后感十篇

《克莱采奏鸣曲》经典读后感十篇《克莱采奏鸣曲》经典读后感十篇《克莱采奏鸣曲》是一本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一):论婚姻中尊重对方的重要性托翁的男权主义思想在作品中体现的太透彻,他除了肉欲外,再就不喜欢自己的老婆,可是还要占有她,不能看见她快乐,他觉得自己的老婆是动物,甚至小说里就算杀了她,法院也判他无罪,他根本不尊重女性,认为女性只是生育和发泄的工具,甚至小说里她老婆生了那么多孩子并养大那么大的功劳他只字未提,他的思想在折磨着他们,因为他不尊重对方并一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个小说可以说是由于婚姻中不尊重人所引起的惨案。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二):否极泰来——天朝男女成长的捷径高雅怎么接地气?小提琴和钢琴的倾诉、美轮美奂的精神殿堂——即贝多芬Beethoven的《克莱采奏鸣曲》,而作为天堂和地狱间的纽带,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同名小说《Kreutzer Sonatas》则把人直接打入第十八层地狱——天朝子民或再由此瞥见天堂。
脆弱神经别碰后者。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三):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名人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名人传读后感(通用15篇)名人传读后感1《名人传》是罗曼·罗兰的成名之作,《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名人传》告诉读者,英雄并非神话,也并不一定功盖千秋,他还可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
他们超于常人的,只是心灵的强大,并借此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他们头上的光环,使用意志战胜困难,坚持自己的信仰,仅此而已。
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有着相似的悲惨命运。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
贝多芬出身寒门,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
1792年,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耳聋并开始发作。
1801年,他爱上了朱利安塔,但由于自己的残疾以及朱利安塔的自私、虚荣,她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的《幻想奏鸣曲》《克莱采奏鸣曲》等作品中。
1806年贝多芬与布伦克瑞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
不过这是贝多芬正处于创作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却是最悲惨的岁月: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生活的苦难没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一身坎坷困苦,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敬佩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迪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
心灵极其需要欢乐,当它没有欢乐时,就得自己制造欢乐。
当现实太残酷时,它便逃避现在,追忆过去。
昔日快乐时光不会一下子消逝,即使欢愉不再,其光芒也会久久留存。
给我鼓舞最大的是他用他的苦难铸造欢乐。
米开朗基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痛苦是无穷的,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它是由事物的疯狂残暴所引发的,如贫困、疾病、命运不公、人心的险恶等。
克洛采奏鸣曲读后感

克洛采奏鸣曲读后感(中英文实用版)Title: Reaction to the Klopstock SonataTitle: 对克洛采奏鸣曲的感想Having finished reading the Klopstock Sonata, I am left with a lingering sense of awe and contemplation.The narrative, both intricate and profound, has triggered a cascade of thoughts and emotions that I find myself unable to shake off.完成阅读《克洛采奏鸣曲》后,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敬畏和沉思。
这个错综复杂且深邃的故事,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和情感波动,让我发现自己无法摆脱。
The characters, each meticulously crafted, have taken on a life of their own, floating around in my mind like ethereal beings.I find myself lost in contemplation, trying to decipher their motivations and the underlying themes of the story.每一个精心塑造的角色,都在我脑海中栩栩如生地游荡。
我发现自己深陷其中,试图解读他们的动机和故事背后的主题。
The author"s writing style is nothing short of captivating.The way they weave the narrative is both masterful and mesmerizing, drawing me into the story and making me feel as if I am a part of it.作者的写作风格令人着迷。
克鲁采奏鸣曲贝多芬赏析

《克莱采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收录在专辑《作品47》中。
其创作背景是原本为一位名叫乔治·布里奇托尔的黑白混血小提琴家而写,他与贝多芬一见如故,随后即开始排练这首新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结构和表现力而著称。
全曲以小提琴的慢板长吟开始,钢琴接过去断断续续咏唱后迅即转入快板,主题热情激烈,小提琴与钢琴谁也不从谁,争相竞争追逐。
第二乐章是行板,主题柔美宁謐,一唱三叹,似乎第一乐章里的追逐竞争不见了,但却是乐手在两种音色、音域、音量不同的乐器上竞相炫技。
第三乐章角逐重新开始,两种乐器互相追逐博弈,紧张热烈。
乐曲尾声是钢琴与小提琴的轻柔对话,几个小节后,双方又进入最后博弈,最后在不可调合的强奏中结束。
在《克莱采奏鸣曲》中,贝多芬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创作才能和深厚的音乐功底。
这首奏鸣曲不仅在技巧上要求极高,同时也充满了情感和表现力,是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莱采奏鸣曲》经典读后感十篇《克莱采奏鸣曲》是一本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一):论婚姻中尊重对方的重要性托翁的男权主义思想在作品中体现的太透彻,他除了肉欲外,再就不喜欢自己的老婆,可是还要占有她,不能看见她快乐,他觉得自己的老婆是动物,甚至小说里就算杀了她,法院也判他无罪,他根本不尊重女性,认为女性只是生育和发泄的工具,甚至小说里她老婆生了那么多孩子并养大那么大的功劳他只字未提,他的思想在折磨着他们,因为他不尊重对方并一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个小说可以说是由于婚姻中不尊重人所引起的惨案。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二):否极泰来——天朝男女成长的捷径高雅怎么接地气?小提琴和钢琴的倾诉、美轮美奂的精神殿堂——即贝多芬Beethoven的《克莱采奏鸣曲》,而作为天堂和地狱间的纽带,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同名小说《Kreutzer Sonatas》则把人直接打入第十八层地狱——天朝子民或再由此瞥见天堂。
脆弱神经别碰后者。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三):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不在于他作品的海量印数,而在于他的小说所传播的思想与力量,正如他所说,思想和力量是为了拯救人的心灵,而人心得救,世界才可得救。
罗曼·罗兰、茨威格都争着给他树碑立传,他爱《圣经》,爱所罗门,爱印度佛陀。
他崇尚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不断实践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
他真诚的内心,纯洁的感情,清澈见底。
他的自知之明,他的人情味和同情心,他缜密的思想清晰的目光奔放的感情,他残忍冷峻的对自己灵魂的审视叩问和自我批判的激情……“撕下一切假面具”,用行动赎罪,这让他的生命元气充盈至今。
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像托尔斯泰那样伟大。
” 托尔斯泰多次出国,看到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他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
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在世界文学中有其巨大影响。
1891年之后,托尔斯泰放弃了著作权,因为他觉得,版权交易是他生活里“最麻烦的事情”。
托尔斯泰是俄国第一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是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片美意。
1906年,托尔斯泰听说俄罗斯科学院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便于1906年10月8日致函朋友,芬兰作家和翻译家亚尔涅菲尔特,托尔斯泰在信中恳请他转达瑞典皇家科学院,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即他拒绝了几百万卢布的奖金。
托尔斯泰在奖金和稿酬方面始终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的作品是无偿的。
在他作品全集的扉页上,总是印着“免费翻印”的字样。
因为托翁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聚敛金钱,而是为了使读者认识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无私的奉献。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罗曼·罗兰、托马斯·曼、萧伯纳、德莱塞、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四):上层社会中的虚伪这几篇中短篇小说有一个特点,都多多少少对俄罗斯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虚伪表示不满。
《克莱采奏鸣曲》全篇几乎就是一个丈夫在火车上向陌生人讲述自己的婚姻观。
在他眼里,婚姻,尤其是贵族之间的婚姻,就是各种体面结合体掩盖下的虚伪,上层社会人可以口操法语,身着整洁的衬衫,用最干净的手去做最肮脏、最低劣的事,而这些事也会得到所有上层人士的认可。
夫妻间的争吵才是真实,是爱情掩盖下的肉欲消退后的婚姻的真实面目。
托尔斯泰对音乐的观点也比较独特,可能是艺术触觉比较灵敏的人的特点,音乐对他们会产生比一般人大得多的影响,音乐是一段情景一段感受,充满激情的音乐会让人产生幻觉,做出一些疯狂的事。
《伊万·伊利奇之死》讲的是一个在法院工作的优秀职员的故事。
他充分利用和享受别人希望他做的一切,也满足了所有人的期待。
很多上层人的案件都要经过他的审批,他可以傲视他们但装作平等和同情会让他的虚荣心得到更大的满足。
他与别人一样在年轻时候鬼混,然后在某一个时间开始结婚生子。
在装修新房的时候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由于太过激动有一次跌到了腹部,没想到这竟成了致命的疾病。
医生不是真的关心他,而只是例行公事地去确认他到底是什么病,至于他会不会因此而死,那倒问不着医生——就像他在工作时也只是按惯性的规则去盖章,而不是真的关心那些案件背后的利害;妻子不是真的关心他,而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哭,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关切,其它时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且完全不能理解他的痛苦,反而觉得他的病也对她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他有时候陷入绝望,但更多时候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他希望有个不讨厌的人在身边,想方设法地把一个质朴的仆人留在身边。
他直到死都没能有勇气揭下他周围的虚伪,那一切为了体面甚至可以不顾性命的虚伪。
到这里我想我有点理解《北美殉道者花园》最后那段骇人的讲说了。
《三死》讲述了三种不同的生命的消逝:贵妇、车夫、树。
其实我第一遍看完并没有意识到最后一节是在说树的死,而只是以为是在为车夫的墓地做十字架。
贵妇直到临死都一直在埋怨别人,嫌别人对她做得不够,而从不问问她自己又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车夫把已经用不着的新靴子给了一个年轻的车夫,只求死后能有人给他立块墓碑,然后默默地死去了;年轻车夫买不起墓碑,就去山上砍树做十字架,这棵树是为别人而死,算是有些价值的吧。
三种生命在世俗眼中的重要性依次递减,但死后的价值却依次递增。
《舞会之后》依旧是在揭露俄罗斯上层社会的虚伪。
主人公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个小姐,他们一起跳舞,成为舞会的焦点。
小姐的父亲一一名军官,也与女儿一起跳舞,并博得赞赏。
后来主人公在街上看到这名军官残忍地对待战俘,于是便对一切产生了厌恶和怀疑。
在舞会上优雅体面的舞蹈背后,哪个舞者的心灵不是一片狼藉。
《霍尔斯托梅尔》题名是一匹马的名字,讲述的是一匹花斑骟马的遭遇,故事开始时它已是老年。
这篇小说有些《丑小鸭》和《一千零一夜》的影子。
《谢尔盖神父》依旧是从上层社会的生活场景开始。
主人公是年轻的前途无量的侍卫军官长,他的理想就是效忠沙皇。
后来他爱上了一个女人,准备结婚的时候却发现未婚妻曾是沙皇的情妇。
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便放弃了一切,出家修行了。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六年后,一群路过的贵族青年出于好奇来到他所在的修道院,一位漂亮的小姐自告奋勇要去会会这位英俊的前侍卫军官谢尔盖神父。
谢尔盖神父在欲望与救赎之间选择了用斧头砍掉了自己的手指,抵抗住了女人的诱惑,从此他的境界得到了升华。
他不满院长的世俗,又跑到一个山洞中修道。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名声也越穿越邪乎,以致成群的人过来找他祛病消灾。
他既对这群自私的人无所爱,又好奇自己新的“超能力”,所以表面上他并不反感这些崇拜者。
直到有一天他没有抵抗住一名女患者的诱惑,他才意识到沉迷于虚名的他,已经失去了对上帝的爱。
此时的危机,砍掉整个手掌也无法解决,上帝已离他而去。
他走出山洞,沿着小河,走到悬崖,却无法自绝。
上帝不存在了,谁来减轻他的痛苦?回忆拯救了他,他想起一个儿时的伙伴,当时还是个被欺负的小女孩。
旧人生活窘迫,做着家庭教师的工作,勉强度日。
但她对谢尔盖神父充满敬意,她以为她的施舍是为了别人,但其实是为了上帝;而之前的谢尔盖神父看似为了上帝,其实是为了讨好他人。
谢尔盖神父感觉自己重新找到了支撑,于是离去,去朝圣。
此时他已不再视众生为自私,他一路化缘,无论鄙夷或者尊敬都已不能动摇他丝毫。
路上遇到贵族的车队,他被指给一个法国客人看,法国人赏给他些钱,他没有拒绝,而是谦卑地收下。
然后分给了同行的人。
最后他流落到西伯利亚,如果他还能做些什么,那也不是为了听别人的感谢,只有这样,上帝才会在他心中重新出现。
几次出走,谢尔盖神父的境界不断提高,跟后来的小说《悉达多》属于同一个体裁,有些情节也预示了托尔斯泰本人最终的结局。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五):渐渐变成一个狂魔……读完最后一页,把书合上,再看一眼书背上的推荐语:“这本小说可以看作是对男性嫉妒心理的精彩描述,探讨一个男人如何渐渐变成一个嫉妒狂魔的最佳范本”,把“嫉妒”两个字拿去,大概更恰当。
一共六个或长或短的故事,散布发表于1873至1889年之间,“是对男性心理的精彩描述,探讨一个男人如何渐渐变成一个狂魔……”怎么把一个男人变成魔鬼?就托尔斯泰看来,是贵族的虚伪,女人的狡诈,和婚姻的折磨。
男人固然是堕落的,但令他们坠入更深的深渊的,是那些看起来纯洁的、美丽的、高贵的姑娘们,她们把男人们迷住,并让他们信以为真她是他的天使、他的拯救,可结婚以后,特别是生孩子以后,女人就完全变了,开始无缘无故的发怒、嫉妒、争吵、性冷淡和控制欲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