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经络论原文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
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
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
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
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提要】本段介绍了肺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经脉(9)原文

黄帝内经·经脉(9)原文经脉(9) 【注释】[1]津液去皮节就是津液丧失以致皮肤中缺少液体物质的意思。
[2]髦音毛,就是指头发。
[3]却在此是短缩的意思。
[4]聚于阴气阴气,在《难经》及各家注释中,均作阴器,也就是生殖器。
聚于阴器的筋,主要为经筋。
[5]目运是指眼睛的黑睛上翻,仅露出白睛的现象。
[6]腠理腠,就是指汗孔;理,就是指皮肉的纹理。
【白话解】手太阴肺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皮毛焦枯的病象。
因为手太阴肺经能够运行气血而温润肌表的皮肤和毫毛,所以倘若肺经之经气不足,不能运行气血以荣养皮肤和毫毛,就会使皮毛焦枯。
出现了皮毛焦枯的病象,就表明皮毛已经丧失了津液;皮毛丧失了津液的润泽,进而就会出现爪甲枯槁,毫毛断折等现象。
出现了毫毛折断脱落的现象,就表明毫毛已经先行凋亡了。
这种病证,逢丙日就会加重,逢丁日就会死亡。
这都是因为丙、丁属火,肺属金,火能克金的缘故。
手少阴心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血脉不通;血脉不通,就会使血液不能流行血液不能流行,头发和面色就会没有光泽。
所以倘若病人的面色黯黑,就好像烧焦的木炭一样,那就表明其营血已经先行衰败了。
这种病证,逢壬日就会加重,逢癸日就会死亡。
这都是因为壬、癸属水,心属火,水能克火的缘故。
.足太阴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经脉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荣养肌肉。
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其脉连于舌本、散于舌下,因此由唇舌就能够观察出肌肉的状态,所以说唇舌为肌肉的根本。
经脉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荣养肌肉,就会使肌肉松软;肌肉松软,就会导致舌体萎缩,人中部肿满;人中部肿满,就会使口唇外翻。
出现了口唇外翻的病象,就表明肌肉已经先行衰痿了。
这种病证,逢甲日就会加重,逢乙日就会死亡。
这都是因为甲、乙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的缘故。
足少阴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骨骼枯槁的病象。
因为足少阴肾经是应于冬季的经脉,它走行于人体深部而濡养骨髓,所以足少阴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骨髓得不到濡养,进而就会导致骨骼枯槁。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二(中)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二(中)《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二(中)D0218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厥阴心包经异动,就病手心热、臂部肘部痉挛、腋部肿,严重的就会胸胁撑满、心跳急剧、面赤、眼黄、嬉笑不休。
以下是血脉生病主要症状:烦心、心痛、掌内热。
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
不盛不虚,调治本经。
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一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19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三焦经之血管,起源于第四指之端,上行自两指之间流出,沿手腕外表,自前臂外侧两骨之间流出,上行贯穿肘部,沿后臂外侧上肩,而交会足少阳之后流出,流入缺盆,分布在膻中,分散连络心包,下穿膈膜,全部归属三焦。
其分支,从膻中上行至缺盆流出,上至项部,连系耳后,直上,自耳上角流出,然后转弯下行颊部至眼眶下方;其分支,从耳后流入耳内,从耳前跑出,流经客主人之前,交会于两颊,到达眼外角。
D0220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解释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解释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解释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上纵贯全身的路线。
这些路线中有一些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具体来说,人体内有十四条大的经脉,它们纵向循行,称为“经”;同时还有十五条大的络脉,它们横向循行,称为“络”。
经脉和络脉共同构成了人体纵横交错的经络系统。
这个系统像自然界的江河一样,遍布全身,运行气血,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传递病邪。
经络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学说。
无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经络系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第十七集神妙的经络(下)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第十七集神妙的经络(下)【提要】经络在临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神奇的针灸疗法,早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在我们初步了解了经络的生理、病理之后,便要进入它的临床运用了。
这是一个神奇的领域。
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在临床随其的作用,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经络,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为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黄帝内经》指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
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时由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渐形成的。
)病邪刚开始侵入皮肤的时候,皮肤的纹理松开,病邪便由(松开的)纹理进入到络脉(之中)。
病邪在络脉聚集(越来越)多(,多到完全充满的时候)了,便(进一步)深入到经脉(之中去),(在经脉中充满了病邪的时候,便)再由经脉入侵到各相关的脏腑器官,并停留在这些器官里,导致脏腑(器官)的病变(发生)。
所以,面对各种病症,中医都可以循其相关的经络,联系相关的脏腑,准确地判断疾病部位和病根所在,并沿着相关的线路,给予神奇的整体治疗和调理。
中医内科、妇儿科、针灸、推拿按摩等等,都离不开经络的指导。
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李定忠先生:“经络,应该说它是人人都有的一个自我调整系统。
人体内部的代谢,内部的变化,它可以随时调整。
外部对人体的各方面的影响,甚至于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袭,它也可以通过经络来防治和调整。
”(字幕: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齐秉慧医案》)齐医生的朋友,柯南,五十岁。
患痰咳病,每次遇到风寒便发作,吃不进喝不下,通宵达旦睡不着觉,许多天后才安稳下来。
齐医生家在长邑,一次路过柯南的家乡,正值柯南老病复发,比原来更为严重。
他于是到齐医生的住处就诊。
诊脉后,齐医生说,你这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同时亏损,以至痰饮病加重,与此同时,肾气涣散,气虚,向上干扰而导致喘,病根还是在手、足太阴二经亏损。
后来,齐医生对症治疗,柯南的病证痊愈。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中医典籍,其中包含了关于经络学说的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网络系统,其中包括经络和穴位。
经络是一种无形的通道,能够使气血等生命能量在体内循环运行,起到调节和平衡人体功能的作用。
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影响经络的运行和调节身体的机能。
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人体内的经络系统主要分为十二经络和八脉。
十二经络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奇经八脉。
三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奇经八脉包括任脉、冲脉、督脉、带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和阴脉。
经络学说还包括了经络的分布规律和运行规律。
经络分布在全身,通过脏腑之间、肢体之间相互联通。
它们将人体内的气血运输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经络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气、气血和阴阳的升降出入。
经络学说认为,当经络出现阻塞或疏通不畅时,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疾病。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为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它强调了人体整体的调节和平衡,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理,对中医的发展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经络论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此皆常色,谓之无病。
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
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黄帝说:阴络与阳络,也与其经脉的主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
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
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
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或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
黄帝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