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1.建设初期(1909年-1949年)
京张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连接了当时的首都北京和张家口。

此后,中国陆续建设了许多重要的铁路线路,包括京沪、京广、京九、成昆等。

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主要由西方列强控制,用于满足它们的经济和军
事需求。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978年)
3.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的铁路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放
宽了铁路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参与铁路建设和运营。

1984年,中国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铁路的规划、建设和监管。

此后,中国大力推进高铁建设,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发展迅猛。

2024年,中国首次实现了时速350
公里的高速列车运行。

2024年,中国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时速超过300
公里的商业运营高铁线路,京沪高速铁路。

中国高铁发展的同时,传统铁
路网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

如今,中国的铁路网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连接了国内各个城市和
区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市场,铁路技术和设备也不断更新
和进步,准时率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持续提高。

总结起来,中国铁路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建设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
到开放时期的三个阶段。

中国铁路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小到大、从
弱到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铁路的发
展不仅改变了国内的交通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铁路发展历程

铁路发展历程

• 部分国家修建第一条铁路的时间
序 号 1 2 3 4 5 国家 英国 美国 法国 比利时 德国 修建时间 1825 1830 1832 1835 1835 序 号 10 11 12 13 14 国家 意大利 瑞士 西班牙 秘鲁 印度 修建时间 1839 1844 1848 1851 1852
6
7 8 9
蜀道不再难——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全长l091公里,北联宝成线,可通陕西、 甘肃;南经贵昆线,可通贵州,成为西南地区的 铁路网骨架,是西南与西北相互联系和资源外运 的重要通路。

成昆铁路工程的艰巨浩大,举世罕见。全线共完成 正线铺轨1083.3公里,路基土石方9688万立方米; 隧道427座,总延长344.7公里,其中长度在3公里以 上的共有9座;桥梁991座,总延长106.1公里,其中 有中国目前钢桁桥梁中跨度最大的金沙江大桥(主 跨达192米),有孔跨54米的一线天石拱桥。全线桥 隧总延长占线路长度41.6%。有些地段找不到地方 设臵车站,不得不将站线建在桥梁上或隧道内,在 全线122个车站中,这类车站就有41个。这个艰巨宏 伟的工程,荣获国家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特等 奖”。
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


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 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公里,是沟通 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突破“蜀道 难”的第一条铁路。 宝成铁路于1952年7月1日在成都 动工,1954年1月宝鸡端也开工。 1956年7月12日,南北两段在黄 沙河接轨通车,1958年元旦全线 交付运营。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 段,是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该段于1958年6月开工,1960年6 月建成。经过试运行,于1961年 8月15日正式交付运营。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时期:1876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铁路公司——'洋务派'的企业之一,开始了中国铁路的历史。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中国铁路进入现代化轨道。

2. 民国时期: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了中国的铁路事务,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27年,广州至武汉铁路正式通车,这是国民政府时期修建的第一条大型干线铁路。

3.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工作被列为国家重点工作。

1956年,沈阳至大连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电气化铁路也迈出了第一步。

4.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铁路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

1997年,北京至广州高速铁路开工建设,成为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里程碑。

5. 当代铁路发展:自2000年以来,中国铁路快速发展,超越了许多欧洲和美洲的发达国家。

2011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北京至上海高铁正式通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高速铁路之一。

截至2021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超过3.5万公里,成为全球铁路网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速度最快的一部分。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然而,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真正兴起的铁路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将详细介绍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历史。

19世纪初,西方列强通过在自己的国家兴建铁路,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840年,英国人利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机会,开始在中国兴建铁路。

这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的起步。

在英国人的引领下,我国也开始兴建铁路。

上海是我国铁路的起点,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

1876年,沪宁铁路(今京沪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线路。

这段铁路的开通,极大地加速了上海与南京、北京的交流和发展。

随着铁路在上海的兴建,其他一些省会城市也开始兴修铁路。

例如,天津于1888年开始兴建天津济南铁路(今津浦铁路),与山东省会济南相连。

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促进了天津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山东省的工商业发展。

不久之后,我国的内地也开始了铁路建设。

1899年,广州开始兴修广佛铁路(今广佛城轨),这是我国第一次自行兴建的铁路线路。

广佛铁路的建成,使广州与佛山之间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也对我国铁路运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后,铁路开始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

1912年,厦漳泉(今厦福铁路)铁路全线通车。

这条铁路连接了福建省会福州与厦门,使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

随着我国铁路的不断拓展,交通网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铁路规模不断扩大,运输能力也大幅提升。

1934年,兰新铁路全线贯通,这是我国第一条连接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大型铁路干线。

兰新铁路的建成,加速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解决内地与西南地区之间的交通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铁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政府将铁路定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并大规模投资兴建铁路。

铁路的发展历史

铁路的发展历史

825年,用机动车牵引车列在轨道上行驶于城市之间以输送货物或旅客的运输方式在英国出现,这就是铁路史的开始。

1825年以前,也曾有过马拉车在轨道上行驶或把蒸汽机装在车辆上以驱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但是这些都并非铁路运输方式。

世界铁路的发展百余年来,铁路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开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新发展时期。

开创时期一般认为1825~1850年为铁路发展的开创时期。

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这样,促使铁路迅速地兴起。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

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详见下表:铁路发展史发展时期一般认为1850~1900年为铁路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内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

在这个时期工业先进的国家的铁路已渐具规模,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和美国开发西部修建的铁路,都长达数千公里。

此外,这个时期在铁路建筑技术和铁路机车制造技术方面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如铁路隧道开凿技术方面,1872~1881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5公里,首次采用上导坑先拱后墙法施工;在铁路机车制造方面,蒸汽机车的性能日趋完善,同时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先后于1879年和1892年研制成功。

成熟时期一般认为1900~1950年是铁路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内,又有28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

这些新建铁路大部分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而且大多建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在这个时期内,一些国家因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与铁路开展剧烈竞争,促使铁路提高了行车速度和改进了铁路客、货运输的服务设施,开始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来代替落后的蒸汽机车。

但由于铁路运输难以同公路运输的方便和航空运输的快速相竞争,逐渐出现萧条景象,如美国在1920~1950年拆除9万多公里铁路.新发展时期一般认为1950年至今为铁路的新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原来是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取得了修建铁路的自主权。

简述中国铁路发展史

简述中国铁路发展史

简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交通运输十分落后。

由于政治、经济、技术等原因,中国铁路的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着手修建第一条铁路,即京张铁路。

1912年,京张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中国铁路建设的开始。

此后,中国的铁路建设逐渐加速,先后建成了奉天铁路、广州汕头铁路、沪宁铁路等。

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铁路的建设一直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快速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铁路建设开始进行大力投资。

1950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全国铁路事业。

此后,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先后建成了京广铁路、成渝铁路、兰新铁路等重要干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铁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1984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为国务院直接管理的企业。

此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包括铁路电气化、铁路专用线建设、高速铁路建设等。

2007年,中国首条高速动车组列车——京沪高速动车组列车正式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开端。

近年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不仅铁路网络不断扩大,而且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2018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超过2.9万公里,占全球高速铁路总里程的2/3以上。

同时,中国铁路还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总体来说,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但是,中国铁路始终秉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使铁路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信未来,中国铁路将继续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世界铁路发展历史

世界铁路发展历史

世界铁路发展历史1、英国:铁路的故乡1825年英国达灵顿---斯托克顿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2、外国在华铁路中东铁路(俄)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因此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

1896-1903年,帝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

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

民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南满铁路(日)南满铁路原来是中国东北的一条铁路。

原属于1897年至1903年由沙俄所筑中东铁路南下支线(哈尔滨至旅顺)的长春至旅顺段。

1897年8月与中东铁路干线同时动工,自旅顺向北、自哈尔滨向南同时铺设,1902年12月完工,1903年7月通车。

属于宽轨铁路。

日俄战争期间,中东铁路支线旅顺至公主岭段被日军占领,改为与日本国内相同的窄轨轨距(1067mm)。

(八英尺四英寸)当时所使用的机车有部分后改建为标准轨距后被卖至台湾,供当时兴建中之纵贯线铁路使用(当时被编为80号型,战後改称为CK80型)。

1905年日俄《朴次茅斯和约》规定以长春宽城子站为界,以南的铁路交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

胶济铁路(德)胶济铁路是德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建造的一条殖民者插在被压迫人民身上的吸血管。

胶济铁路连接济南、青岛两个超大城市,是横贯山东的运输大动脉。

与邯济线一起构成晋煤外运的南线通道,是青岛、烟台等港口的重要疏港通道,全线属济南铁路局管辖。

安奉铁路(日)安奉铁路是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借口战时军运的需要,强筑的轻便铁路。

从安东(今辽宁丹东)到苏家屯,长261公里,1904年动工。

1905年9月,日本战胜沙俄,于是继续强行修筑安东至奉天间的军用轻便铁道。

中国铁路的发展 历史

中国铁路的发展 历史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中国铁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分别为:1876年至1905年的起步阶段、1905年至1949年的艰难前行阶段、1949年至21世纪初的快速前行阶段和21世纪初至今的高速铁路大发展阶段。

1876年至1905年的起步阶段,1876年不难理解,这一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吴淞铁路,成为了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至于为何取1905年为界,这是因为,在1905年9月开工修建的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修建的首条铁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05年至1949年的艰难前行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国衰民穷、连年战争,铁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仍在艰难前行。

1949年至21世纪初的快速前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成功通车。

1975年7月1日,完成电气化改造的宝成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青藏铁路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1世纪初至今的高速铁路大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国家先后制定了“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已完成)、“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正在实施)等规划,勾画了新时期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5年,用机动车牵引车列在轨道上行驶于城市之间以输送货物或旅客的运输方式在英国出现,这就是铁路史的开始。

1825年以前,也曾有过马拉车在轨道上行驶或把蒸汽机装在车辆上以驱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但是这些都并非铁路运输方式。

世界铁路的发展百余年来,铁路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开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新发展时期。

开创时期一般认为1825〜1850年为铁路发展的开创时期。

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这样,促使铁路迅速地兴起。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

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详见下表:铁路发展史发展时期一般认为1850〜1900年为铁路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内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

在这个时期工业先进的国家的铁路已渐具规模,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和美国开发西部修建的铁路,都长达数千公里。

此外,这个时期在铁路建筑技术和铁路机车制造技术方面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如铁路隧道开凿技术方面,1872〜1881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5公里,首次采用上导坑先拱后墙法施工;在铁路机车制造方面,蒸汽机车的性能日趋完善,同时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先后于1879年和1892年研制成功。

成熟时期一般认为1900〜1950年是铁路发展的成熟时期。

这个时期内,又有28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

这些新建铁路大部分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而且大多建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在这个时期内,一些国家因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与铁路开展剧烈竞争,促使铁路提高了行车速度和改进了铁路客、货运输的服务设施,开始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来代替落后的蒸汽机车。

但由于铁路运输难以同公路运输的方便和航空运输的快速相竞争,逐渐出现萧条景象,如美国在1920〜1950年拆除9万多公里铁路。

新发展时期一般认为1950年至今为铁路的新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原来是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取得了修建铁路的自主权。

铁路的技术改造也获得重大进展,如美、英、法、日本和苏联等国的铁路,牵引动力几乎全部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这些新型机车的优点是能源省、污染少。

随着铁路能源形势的变化以及各种新技术的采用,铁路的经济效益有了新的提高。

60年代后期,各国铁路建设又有走向兴旺的趋势。

1960〜1980年世界各国共建成新铁路约4万公里;1980〜1981年又有9800公里铁路通车营业。

此外,还有45000公里铁路正在进行设计施工,形成铁路发展的新局面。

到1981年止,世界各国铁路的总长达到130余万公里。

其中欧洲有441600公里,占33.8 %;亚洲179900公里,占13.8 % ;美洲557600公里,占42.6 % ; 非洲80800公里,占6.2 %;大洋洲46600公里,占3.6 %。

完全没有铁路的国家是欧洲的冰岛,亚洲的阿富汗、老挝、也门、南也门、不丹、塞浦路斯、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非洲的尼日尔、乍得、中非共和国、卢旺达、布隆迪、索马里和利比亚以及美洲的格陵兰。

60年代初期,日本建成东京大阪间的东海道新干线,专门行驶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210公里。

此后,法、英、美等国和联邦德国都开始修建行驶咼速列车的咼速铁路。

在咼速铁路出现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大宗煤炭或其他矿产货物输送任务的国家开始行驶重载列车,行驶这种列车的铁路称为重载铁路。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铁路曾行驶由轴重达到30吨的货车组成的总重超过万吨的列车。

60年代后,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陆续修建适于行驶重载列车的重载铁路;美国也扩大了重载列车的运营。

至V 80年代初,最重的列车总重已达到2万吨以上。

重载铁路主要办理货运。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

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

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中国铁路的发展中国从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到1981年止的105年内,共建铁路50181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只修建铁路300余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铁路的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

到1981年底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为50181公里,其中双线铁路为8263公里,电气化铁路为1667公里。

铁路总延展里程为89580公里。

从1876年到1981年止,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

在此以前,英国商人曾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筑一条500米长的小铁路,只能供人玩赏。

1881年河北省唐山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修建了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这条铁路长9.7公里,后展筑至天津,称为唐津铁路。

1890年自唐山展筑至山海关,称为关内外铁路。

1887年,台湾省巡抚刘铭传主持修建从台北至基隆铁路,长28.6公里,1891 年完成。

至1893年自台北展修至新竹,长78.1公里。

这是我国台湾省最早的1067 毫米轨距的铁路。

俄国在建成西伯利亚铁路后,于1898年强行在中国建筑自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自哈尔滨至大连的南满铁路。

这两条铁路按俄国铁路标准修筑的,采用1524毫米宽轨距。

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

日本于1905年也在中国东北建筑安东至沈阳和沈阳至新民的窄轨铁路,后又于1911年建成安东至朝鲜新义州的鸭绿江桥。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后,1904年建成济南至青岛的胶济铁路。

1895年法国要求修筑自云南省昆明至边境城市河口的滇越铁路。

这条铁路为1000毫米窄轨铁路,1910年完成通车。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公司借款兴建北京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

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芦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

通车后,于1901年从芦沟桥展筑至北京前门。

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

1898年清政府向英商汇丰银行借款修建关外铁路,即现在的沈阳至山海关铁路。

同年,清政府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修建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和广州至三水的广三支线。

后以合兴公司违反合同规定,清政府于1905年收回筑路权,交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分别建筑。

1904年完成广三支线,1911年完成长沙至株洲段,1918年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16年完成广州至韶关段。

英国取得了道口至清化焦作矿区铁路的筑路权,由英国福公司承建,1907年完成。

又取得了广州至九龙铁路的筑路权,后由中英两国合建广州至深圳段,1911年完工。

清政府向英国银公司借款修建苏杭甬铁路,由英国公司建筑南京至上海铁路,于1908年完成。

并重建淞沪铁路作为支线。

上海经杭州至宁波铁路,由于江苏、浙江两省官绅反对在英国控制下修建铁路,各自组成公司分别修建上海至枫泾及枫泾至杭州段,于1908年完工。

杭州至宁波的铁路从宁波开始建至曹娥江边,因桥梁未能建成而停顿。

英国取得了天津至镇江的筑路权后,将天津至韩庄段让归德国承建。

韩庄至镇江段归英国承建。

1908年签订借款合同时,上海至南京铁路即将建成,遂将铁路终点由镇江改为南京对岸的浦口,此路改称津浦铁路,1912年建成。

1898年清政府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建筑柳林堡至太原的1000毫米窄轨铁路,称为正太铁路,即现在的石太铁路,于1907年完工。

承建芦汉铁路的比利时银团(后改为俄法比银团)在建筑芦汉铁路的同时,承建开封经郑州至洛阳的铁路,称为汴洛铁路,为芦汉铁路的支线。

1903年签订汴洛铁路条约,于1909年完工。

是现在陇海铁路中的一段。

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

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允许组织商办公司修建铁路。

从1907年至1921年的15年内,建成了九江至南昌、齐齐哈尔至红旗营、斗山至北街、潮州至汕头、个旧至碧色寨以及漳州至厦门的铁路,都是较短的次要干线。

自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是通往西北铁路干线的首段。

清政府决定用官款自行建筑。

这条铁路在詹天佑主持下,用了四年时间于1909年建成,全长201公里,是我国以自己的技术力量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1912年至1923年间展筑至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称为京绥铁路。

辛亥革命后,从1911年至1949年这38年内,修建铁路的技术力量有所发展。

1913年日本从中华民国政府取得修建满蒙五条铁路的特权,即四洮、开海、长洮三条铁路的借款权及洮承、吉海两条铁路的借款优先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开始侵入中国整个东北地区,强占东北铁路。

其中属于有借款权的有:吉长、四洮、洮昂、吉敦等线;属于有委托营业权的有: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及沈山等线;属于委托承建和经营的有敦图、拉哈、秦海等线。

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作价让给伪满政权。

此后日本将哈尔滨至长春段以及满洲里至绥芬河段分别于1935年、1936年和1937年改为标准轨距铁路。

孟家屯(长春附近)至旅顺间原修建为1524毫米轨距的铁路,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宽城子(长春)以南的南满支线转让给日本,日本则于1904〜1906年间将孟家屯至旅顺间铁路改为1067 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1907年又改为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铁路。

1921〜1930年的10年内,东北地方政府以地方拨款修建了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等线及大通支线。

以上是中国东北地区从1911〜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前的铁路建设情况。

1912年中国政府与比利时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将已建成的汴洛铁路向东展延至海州,向西展延至兰州,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称为陇海铁路。

这条铁路的开封至徐州段及洛阳至观音堂段于1915年完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停顿。

1921年起由荷兰、比利时两国分别担任东西段的展筑工程。

东段铁路及连云港港口工程由荷兰公司承建,于1925年通至海州;西段1934年通至西安, 1936年通至宝鸡。

1932年山西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大同至风陵渡的南北同蒲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于1935年完成。

北同蒲铁路自大同至太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时期改为标准轨距;南同蒲铁路自太原至风陵渡于1956年改为标准轨距。

粤汉铁路的株洲至韶关段工程艰巨。

1929年中国政府派淩鸿勋主持修建,于1936年完工。

从此,自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并与广九线接轨。

1930年浙江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于1933年完成,并建成金华至兰溪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