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必考文言虚词(18个)

高考必考文言虚词(18个)【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材料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wéi]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wèi]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之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有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时活用为一、二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称代词)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指示代词,多表近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指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助词结构助词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定语和中心语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间主谓间取独\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倒置的动宾短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之间定语后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时间/动词后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 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以介词动作行为使用的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工具、方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助词
句末语气词
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剧中语气词
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助词
所字结构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与prep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处所、目的、方法或工具、条件等
从……地方(时间)、……的原因、(用来)……的方法、用……作工具
是吾剑之所从坠。(表地点)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表约数
上下,左右
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
为
v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主谓间取独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
宾语前置标志
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
定语后置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补语标志
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用在动词前,代处所、人、事
“在哪里”、“从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若不阙,将焉取之
adv
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
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助词
句末语气词
了,啊;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因果
因而,因此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褒禅山》
转折
却,然而,可是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惑而不从师。——《师说》
假设
如果、假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Pron
通“尔”
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副词
像、好像
关山度如飞。——《木兰辞》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Conj
假设
如果
若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烛之武退师》
选择
活着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1、而】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
(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通“呵”,喝问。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3.乎】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4.乃】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2、表条件:结果,才。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功能而缺乏实义的字词,主要用于构建语法结构、连接句子成分、表达态度等。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理解和使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一、并列虚词
1. 且: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
例如:“斯事且
愈此,怀学者则皆以是喻也。
”(《韩非子·备法》)
2. 又: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唯坤质
其中,中又有制于外,然后能有兼天一德之伦矣。
”(《孟子·告子上》)
3. 亦:表示否定的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不”。
例如:“父让事我,我不亦可乎?”(《论语·子张》)
二、递进虚词
1. 而: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兵者,凶器也,所以动人而不动心者也。
”(《孙子兵法·始计》)
2. 法: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乃”。
例如:“其领民皆安,无有所怨法。
”(《史记·王离列传》)
3. 将: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要”。
例如:“将执事者,使庶人无为耳。
”(《论语·鲁肃》)
三、转折虚词
1. 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
例如:“夫人以不
忧众庶,而佚於楚音,是以眥史自牖庭之间,不见其王。
”
(《左传·襄公八年》)
2. 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例如:“拊心而论,多不能成其职,博多欺听。
”(《后汉书·何武传》)
3. 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
例如:“是故杀一
人而为之校,殺一校而为之州,殺一州而为之国,殺一国而为之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四、连词虚词
1. 乃: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
例如:“及大业之现,鲜有人犯其塞者,乃兖州河北。
”(《后汉书·刘焉传》)
2. 而: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后”。
例如:“睹
其和亲之义,而不喜谀之心。
”(《史记·苏秦列传》)
3. 且: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
例如:“皇上
时事竭力,而成害於民。
”(《南朝宋书·梁懿昼传》)
五、表达虚词
1.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民
之性,顺则与之,逆则除之。
”(《孟子·公孙丑下》)
2. 以: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
例如:“不
言而宜者,民从而宜之;不言而不宜者,违而不宜之。
”
(《论语·为政》)
3. 乎:表示疑问、疑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
例如:“此
生之谓性,乎此生之谓命?”(《庄子·至乐篇》)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句子成分、构建语法结构以及表达态度的作用。
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文言虚词,对
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以上列举的文言虚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虚词。
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际运用来逐渐积累和提高。